2018英国历史剧情《彼铁卢》

2018英国历史剧情《彼铁卢》

《彼得卢》介绍

名称:彼得卢

别名: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 / 彼得卢:人民之声(台) / 彼铁卢

主演:尼克·迈瑞莱格伦 / 罗里·金尼尔 / 菲利普·杰克森 / 基兰·奥布莱恩 / 卡尔·约翰逊 / 皮尔斯·奎格利 / 阿拉斯塔尔·麦肯泽 / 马克·瑞安 / 玛克辛·皮克 / 戴维·鲍姆伯 / 里奥·比尔 / 李·布罗德曼 / 蒂姆·麦克纳尼

导演:迈克·李

地区:英国

年份:2018

语言:英语

时长:154分钟

分类:剧情片

《彼得卢》剧情介绍

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

《彼得卢》豆瓣热评

  • 陀螺凡达可

    能理解戛纳为何要拒,这的确不是戛纳想要的片,但同时也完全能理解迈克李这么拍的初衷和必要性。最后那场屠杀戏展现了迈克李大师级的掌控力。

  • 西楼尘

    士兵没有死在滑铁卢战役,却死于彼铁卢屠杀。婴儿没能享受到投票权利,却为争取权利而牺牲。一件外套男人受刑吊死自由,一首悲歌孩子长大世事沧海。为了修改谷物法,获得投票权,国家机器惧怕革新,觉醒民众呼唤自由。每次演说都振聋发聩,我们可以原谅孩子惧怕黑夜,可悲的却是,成年人怎能惧怕光明。

  • 烤芬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 热带素描

    170年后,一场规模更大武器更现代化形式更彻底的彼铁卢发生在更大的广场上。

  • Peter Cat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 南悠一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 LORENZO 洛伦佐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 世界已夷为碎片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 文森特九六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 寒枝雀静

    D / 无法理解这个拍法。除了最后半小时,其他时间完全迈克·李托腮.jpg。

  • 三十

    书写历史有不同种语法,如果你觉得历史很枯燥,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重塑历史事件始末、并且几乎没有drama的这部电影很枯燥,更何况没有现实世界的语境所照应(脱欧算吗?)。人物从一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聊天、集会、争吵、审判,三线并行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线,迈克李几乎将他在《厚望》中类似的电影制作方式带进了这部历史题材影片当中。集会就是集会,聊天就是聊天,仅有其表面的单层意义,一则则何以命名“Peterloo”的解释和事件重塑,时而暗暗流露淡淡的家庭温暖。然而电影仍然难得地(虽然很琐碎地)立起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寻常人物,让人无法忘却每个镜头下鲜活的角色和单镜头内的群像姿态。迈克李仍然在关心城市空间和身处其中的寻常人关系,不论是熟悉的伦敦街头还是此处100多年前曼城的广场,勾出了导演一如既往的公民自由和生存意义的现实讨论。

  • 诸葛福媛

    开场和最后实在是极好的,中段演讲真的有点多……

  • 字母君

    迈克李拍了个肯洛奇该拍的题材,而且竟然还拍得很不错。油画般的画面质感水平依旧,最后彼铁卢爆发的调度更是惊艳。美中不足的话,虽说事无巨细的描写并不是什么错,但十分钟就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观众怎样看都会疲了吧……

  • 阿奇波尔德

    惨案背后复杂的国情社情似乎并没得到完整铺陈,电影片面的将更多矛头引向无产阶级与政府保守派、地方资本家,而缺少对存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民众间矛盾的描写,事实上,参与清场任务的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积蓄已久的仇恨,才是加速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而骑兵队大部分成员正是来自当地的商人团体,人民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取舍后的剧本虽能更好的引发世人对政府及权力阶层的警惕,唤起又一波捍卫民主的呼声,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具有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片,弃轻取重也成了其美中不足的一点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英国宪政史最黑暗的一页,虚君共和制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一场血腥屠杀。迈克·李关于大型历史群戏的场面调度完全是宗匠级别的,长短起伏的演讲不但推进剧情,而且展现了民主参政的时代风貌。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看这部电影会有更深刻的联想——国家机器与民众的互不信任,于偶然中隐藏着必然,究竟谁更可能成为暴怒决堤的洪水?

  • LoudCrazyHeart

    厚重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屠杀行径。迈克李对大场面的掌控力挺稳的。广场部分持续10多分钟的高潮非常考验能力。从视听语言上来看,还是经典那一套。PS.全方位呈现这次屠杀背后的起因经过结果,各路人物的意识态度,客观的视角让人称赞。

  • 欢乐分裂

    3.5;两个半小时的长篇大论+全程激情演说,稳妥工整厚重写实的拍法,若非大银幕,实在很难在家用心看完。古典审美的油画质感,打光超级美,群像站位考究,老李功底妥妥的。这片最令人感叹的是,人家拍的是两百年前的事啊!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滑铁卢到彼得卢,从战败而归的青年士兵视角切入,见证无论妇孺老弱的民众走上街头抗争,高呼“自由或死亡”,真叫今人我辈汗颜。民众和政府内部各有分歧争议,每条线索都埋伏/发挥得好。

  • Sabrina

    权利是前任流血牺牲一点点争取来的。

  • 外出偷狗

    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总是相似历史事件总是令人疲惫。影片用了很详尽的细节和篇幅构造出一种年代感。

  • 浮世鸿云

    两百年前的彼得卢屠杀事件,拍的像俄国《十月革命》的无产阶级起义。画面美感相当赞,每一帧都好似一幅油画。但故事太过于历史教科书,人物庞杂,事情纷乱,讲述拖沓,对这段历史没有了解的观众根本无法入戏。缺乏戏剧效果的两个小时和片尾的大屠杀把影片割裂成两回事儿,而政治争议又被戛纳拒之门外。6.6

  • 很明白为什么选择这样拍,也很佩服能不疾不徐异常稳健地这样拍;但不得不说节奏是有问题的,前面太好睡了,我也不知道我睡了多久…换了没尝试过的题材,李的苍茫依然非常苍茫。

  • 石墙

    这电影的创作思路宛如清明上河图,看似冗长单调的重复,其实细节处都值得生发。历史也许只记得电影最后半小时所表现的暴力时刻,但是迈克·李在前面用了两个小时告诉我们,历史深处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 小A

    非常有力量。尽管有些冗长,但Mike Leigh对戏剧的深刻理解,让他从当代英国普通人题材的舒适区转入史诗电影,仍能耐心细致给观众推演各种立场、矛盾的发展过程,令人信服,而不是被口号式的大场面冲昏头脑。可以想象如果导演是现在的Ken Loach会把它糟蹋成纯粹的政宣。去年戛纳我说Stéphane Brizé《开战》技术出色,但意识形态处理没有节制,一位旅居欧洲的老师批评我“不懂工人的处境就不要乱说话”并拂袖而去。三个人放一起比比就看出谁的艺术处理最踏实最完整。

  • 粪海狂蛆

    一场对颈椎承受能力的沉重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前三分之二可以命名为《曼彻斯特茶话会》,后面的叫做《通往坟头的蹦迪之旅》。不过这片子里演员台词控制能力令人惊叹,说别的都是欺负人就这个口白能力就够学习的了。但是大量的文本台词重复度极高意义不大,肯特虽然是注定失败的演讲但也未免太失水准了。

  • cliosong

    (7.0/10)开头的滑铁卢意味深远,疲惫的胜利者回到家乡迎接他的是没有出路的生活,倾覆的拿破仑帝国却已把革命的火种撒遍欧陆。无论旧制度的维护者们如何抗拒,十九世纪已经降临了,所以我原本很期盼这片的结尾能延伸到至少1832年议会改革。不觉得本片像是肯·洛奇的菜,洛奇的劳动者所要挣脱的枷锁正式本片正谋求建立的。对秩序的反抗永恒存在,而形势的变迁能带来本质的区别。迈克·李显得克制得多。以一场大规模冲突为顶点的故事似乎欠缺了走向那不可避免的结局的必要步骤,人们喜爱的矛盾步步升级被一场场演讲所代替,说实话这非常地英国。可以给本片中的演讲做个集锦学习一下。令我不解的是,色调太明快了,简·奥斯汀要安排人出来谈恋爱吗?

  • 焚紙樓

    有三幕極其精采:馬虎判案的交叉剪輯、在地牢最陰暗面拷打的長鏡、節制濫情的結局。其餘則長的無用又無趣,乍看像對話的絕大多數戲境其實就只是用以變相的敘述時空背景而已。不過這就是麥克李的目的吧……

  • 华盛顿樱桃树

    戛纳没有选这部实在是太明智了。陈腔滥调,毫无感情。当然也有不少大师级的调度场景,但电影终究不只是艺术品。

  • Lecleg

    304|再短半小时就更好了,话还是有点多。最后的场面体现了导演高水准的调度,这片子说不定过几年就被banned了。

  • 尼莫幸运鳍

    英国民主历史上非常值得记下的一笔,对比当今国内的环境,是不是隐隐觉得很相似?非常喜欢的一点是导演没有塑造出一个个高大全的形象,那些激情澎湃的演说家,都各有缺点,自以为是的样子甚至令人讨厌。不喜欢的一点是对权贵阶层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丑化了,写实一点会更好。

  • 一只野鸡

    最后那场大场面的戏太惨烈,让人联想到某国。。古时候的欧洲人好讲究,8月还穿那么多,西服什么的一层又一层

  • 秦幽轩

    呃…感觉完全就是上了一堂纯英文的世界史和政治演讲教学课,坚持到一个半小时之后实在忍不住开启了4倍速快进…最后大混战的场面调度的确很赞,开头和结尾的呼应也是一个亮点,没有死于滑铁卢战役的小伙最终却在一场和平集会上死于本国军警刀下,很讽刺。但对于像我这种对那段历史毫无了解的人来说,实在领会不到更多的意义了,只有英国人自己看估计还能get到重点。而且讲真,就这个级别还叫大屠杀?相比那啥那啥和那啥等等,简直太小儿科了八…

  • 影呆

    导演想要追求的宏大盖住了他原本擅长展示的生活化的小细节

  • 鴍諌

    #芝加哥电影节 大师毕竟是大师,但是看得好累,除了暴乱的那场戏,完全是戏剧的编排。最难能可贵的是迈克李没有让宏大叙事抵消掉他最擅长的对人物的敏感度,虽是群戏但都有血有肉,有点altman的味道

  • Rocrw

    能把这么著名的事件拍的这么无聊也是不容易,开场一个半小时全是长篇大论的演讲,就算再热血的言论也很难激动人心。导演想要面面俱到,每个群体的声音都听到,结果就是仿佛套了一个模版挨个复制粘贴,毫无新意,令人厌倦。

  • 科林

    多条叙述线,多方角度,事无巨细地还原历史原貌。厉害的是,这史实越滑稽荒愚,越真实得可怕。历史是闹剧、是喜剧、是惨剧、更是悲剧,能把这五味成杂揉捏,还能料理出原味的,才是大师。待到1900,那女婴已然85岁当上祖母,她的世界会更美好,而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历史剧另一最大要点是借古喻今,迈克·李老爷子 很厉害啊!

  • 偏时差

    很工整的歷史劇,最後那場戲拍的好!但實在是說了太多話了,說到我昏迷了起碼半個小時⋯⋯⋯⋯

  • 微分流形

    看似无高潮,高潮却在无声之处,只能隔着喧嚣人群远望,沦为了一种失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绵密编织,幸存滑铁卢,却难逃彼铁卢,前后合拢成为一个闭环。不是要灌输历史,而是要亲历历史,只有亲历方能感同。厚重且充满力量。何为大师手法?此片是也

  • Cherry樱桃之远

    具有英国戏剧感的历史片,一场又一场演讲,对于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我稍微有点闷,油画质感的场景非常好看

  • 有志

    大规模群戏,冗长的多场演讲,时代感无敌的选角,最后的屠杀终于把前一个多小时的乏味与压抑宣泄。

  • обломов

    的確有的場景偏話劇風有點敗味,但是歷史本來就是空話堆砌出來的殘卷,最後只剩下統治階層笑呵呵的馬後砲和那一堆堆墳土。開篇小伙子在戰場的凝視和臨近結束被殺前的茫然,邁克雷通過他的眼睛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 sean cheung

    確實也算ML比較澀的一部戲,但其實鏡頭調度和細節很好看,我想它讓人沮喪的地方在於,所有的演講有很強的戲劇功能,它展示公眾的胃口和情緒怎麼一點點被吊高,可是從另一方面講,這些語言是要煽動200年前的低下階層,L又要展示這種互動,對如今的很多觀眾來說,它的確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重復,不斷使用這些演講的單一功能,可是並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去處理了。

  • 岩井俊七

    你听到纺织工人在门檐下唱起歌谣吗,你看到母亲倒水时颤抖的手吗,你知道有人因盗窃一件外套而被判死刑吗,一起事先张扬、仅仅只是为了能有鸡蛋面包玉米而进行的和平集会,最后却以惨烈悲剧收场;少许舞台剧色彩,叙事、摄影、用光、运镜均稳妥质朴无丝毫花哨,以迈克李这样的程度和年龄,他以及与他类似的英国左派传统的导演们,早就不需要或者说不削任何虚伪矫饰噱头花样来装点他们的电影;玛克辛真是珍宝级英国演员,每一场她的戏都何其动人肺腑,没有失去希望,因为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到1900年,她就85岁了,她会成为曾祖母,到那时会有个美好的世界”,令19世纪初的母亲们失望了,2019年的世界仍没有变得更好

  • 优游卒岁

    迈克·李的片子,还原了英国一段历史。片子很长,两个半小时,具有迈克·李电影一贯的精细,画面也很有质感,但叙事有些啰嗦,有些人物形象过于漫画化。

  • Bill

    各方都应该看看,即使是想学英语的人。

  • 半弦月

    终于有人拍出了史诗感的民主革命全貌,还这么有大师掌控力

  • oy

    那个人记不清名字了 怎么这个电影里的角色和她在harlots里面如出一辙

  • 柯里昂

    上完历史课,还是希望迈克·李能尽快回归水槽。

  • 乔治洗衣机

    透纳先生的质感配上史诗级调度 一切都成为爆发前夜的铺垫 this is purely magical 豹的另一面:还记得维斯康蒂怎么用舞会释放全片积攒的厚重喘息吗?迈克李用大屠杀做到了

  • LOOK

    有种学生时代昏昏欲睡中读教科书的感觉,过半左右逃课放弃

  • 刘浪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可能很难能这么耐心地一口气看完。繁复的日常与演讲让它几乎是去情节剧化的,观看情绪的起伏也仅限于单场之内,更像是导演择取多本史料的重新演绎。而情节,或者说时间、态势的变化反倒是小心地隐藏在镜头切换的瞬间内完成的。同样被隐藏起来的还有导演对整个局面成型的态度,正因如此,很困惑,我也不知该怎么去看。

  • 山有林

    迈克.李一系列电影如《无忧无虑》《又一年》都有类似的结构特征,冗长而平衡的过渡终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犹如火山之喷发,这次是用在反映暴政下的大屠杀故事上。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69551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