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比利时传记剧情《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介绍
名称:帕索里尼
别名:Pasolini
主演:威廉·达福 / 里卡多·斯卡马乔 / 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 / 尼内托·达沃利 / 玛丽亚·德·梅黛洛 / 阿德里娅娜·阿斯蒂 / 安德里亚·博斯卡 / 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 卢卡·莱奥内罗 / 弗朗切斯科·西西利亚诺 / 罗伯托·齐贝蒂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
年份:2014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法语
时长:84分钟
分类:剧情片
《帕索里尼》剧情介绍
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影片择取的正是帕索里尼(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被害前的最后一天。导演平静安宁的和心爱的母亲、前男友、还有《索多玛120天》的女演员用餐,与亲密的朋友聚会并分享最近的电影构思,然后驾着车穿梭在男妓聚集区搜寻一夜风流的目标。费拉拉将帕索里尼被害前正在创作下一部作品——一部充斥着大量性爱描写、探讨宇宙与真理的影片手稿,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与纪实部分一起完成了颠覆性的叙事。《帕索里尼》豆瓣热评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就连帕索里尼在片中都像是一个配角,截取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天,他的日常、采访和创作都不像重点,反而是费拉拉用帕索里尼的手法还原他未完成的剧本和那些诗句的画面成了男一号,让他的死亡变得更令人遗憾,一位伟大的导演去世了,生命被画上了句点,没有之后了。★★★
粗暴直白的觀點,愚蠢的英文,被公開展示的死亡。所有的段落都不連貫。只有在口交的時候,他才是Pasolini。#tiff
百无禁忌的费拉拉碰到偶像之后反倒变得毕恭毕敬束手束脚,偶像的癫狂面阴暗面情色面一概不敢往深里触碰,于是偶像的先知者受难者形象也就无从成立,最后成就了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致敬片。拿点档案素材混剪进去,效果都不知道要比现在高到哪里去了
帕索里尼的爱将尼内托·达沃利还出镜了,演的戏中戏的主角,我怎么感觉之前费拉拉和达福合作的几部片子都是给这个练手呢?达福演帕索里尼,形象有优势啊。这片子意味着最好的费拉拉又回来了,耶稣式献身的神性、黑色调门加上帕索里尼的诗情跟惨死,沼泽地一样的一部电影
威廉·达福形神俱似,演出也很卖力,吹拉弹唱什么都有,但电影本身太单薄了。要展现帕索里尼复杂的性格和磅礴的灵魂,仅仅抓住一个槽点是不够的。再说,用一部电影去概括一个伟大的导演,本身都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看完此片,就像看见一块快要融化的碎冰无助地漂浮在黑暗的海面上。
太散了,只聚焦了帕死前最后两天,完全没勾勒出轮廓来,可惜了达福叔好像好像帕帕TT。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帕死于政治谋杀而不是die for bad luck. 索多玛灵感源于男同女同群交俱乐部我是真没料到omg……… “拒绝由震惊带来快乐的人都是道德家。”看来冯姐的确受帕影响,帕索残酷寓言+伯曼银幕戏剧基本就能把姐的剧本形式大体框中。谢我又悟了。
费拉拉将帕索里尼生命的最后一天与他未完成的宏伟手稿交织呈现,帕索里尼被杀害后,他笔下的两个男人踏上追逐弥赛亚彗星之旅——这本身就像是一个关于来世的寓言。一部向帕索里尼忠实致敬的传记电影,不完美,但够谦卑。
心好累,不过avant-garde本来也不是给我看的,这片大概是拍给电影史专业的学生看的。必须一边看一边古狗理顺人物关系,前半段那个“书中人物”居然是偷香里和丽芙泰勒配戏的小帅哥,现在老成啥了。
并非只限于日常,更多是意识的迷人散射。就费拉拉拍出来的文本构思来说,帕索里尼的下一部电影定是一部惊艳之作,以这样的方式去纪念一位电影人真是再好不过,给观众一种电影永恒的感觉。【2014十佳No.9】
醉了,向来对费拉拉毫无免疫力。偶像崇拜的终极诉求就是成为偶像,费拉拉用自己的方式对帕索里尼残留的创作构想进行了补完,弥赛亚的追随者,亦可来自《地球最末日》夜幕下的某个角落。作为门徒,费拉拉进行了一场强大的精神意淫。因此,有关死亡的所谓“真相”是那么飘渺,也许费拉拉压根不愿去揭示。
不仅还原了帕索里尼最后时日的生活细节及语录;还难得以想象名义,还原了帕索里尼未尽的遗作;请来了帕索里尼旧爱Ninetto扮演Eduardo与片中的Ninetto完成合作
阿贝尔·费拉拉重启了作为隐喻性的空间与星象学,在《帕索里尼》之中,罗马充满了狂欢与死亡的符号。由死亡冲动主导的哥特世界。严格来讲,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作品,人物通过未完成的戏中戏以宗教的方式指涉影片之外。威廉·达福扮演的并不是电影史上的那个帕索里尼,而是一个存在于影像之中,被赋予“帕索里尼”这一角色的生命体。就在影片开场,这位“帕索里尼”自我退化,坐在柏拉图的山洞之中,通过拉康的方式指认出“自己”的影片。在费拉拉的作品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神秘性的力量,将其赋予“圣化”的身份,也就是当摄影机上升为仰角之时。《帕索里尼》中,如果将“帕索里尼”视为一种亵渎神圣的神圣,那么他将会是与神的角力者,当这一仰角镜头随后通过反方向运动回归地面之时,神圣与亵渎在这种反讽之中已经无可分辨。
阿貝爾費拉拉放棄傳統傳記片形式,改以散文方式去呈現這一位意大利天才導演被殺前三天的事蹟,並拍出這位導演生前未能完成的劇本,助其圓夢。威廉達福瘦削的臉孔,加上穿著打扮(t恤衫加喇叭褲)確實有幾分神似帕索里尼。可惜本片格局過小,導致威廉達福在演繹這個角色和戲份深度上皆有所不足。
? 虽然有一种奇妙的meta感。希望导演的下一部传记不要沦为表达dry观点的传教片【笑死,威廉达福是有点像杰克帕兰斯
文质彬彬异教徒——帕索里尼的弥留时光,费拉拉的意识流。
曡影丑成這樣算是一種創舉。帕索裏尼看完了要生氣的。性欲下階級和精神的衝突——最甜蜜的背叛莫過於此。
其实觉得全片最能体现费拉拉的意图的是开头Dafoe用法语说的:我仅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作家。之后才能出现各种文本的穿插与互动。感觉比较不足的是没有描写传说中的帕索里尼之死的背后种种阴谋,但也应该是费拉拉对于帕索里尼纯粹的文人身份的解读吧...
(3) 如果能由帕索里尼自己來拍就好了。
费拉拉以独特的影像风格完成了一次对于帕索里尼的致敬,相当另类的传记电影,选取帕索里尼生命最后一天的时光,将现实与虚幻交织,以意识流的形式表现,试图诠释帕索里尼真实的内心世界,但与其说是帕索里尼的传记电影,倒不如说是费拉拉对于帕索里尼形象的创造,以这个帕索里尼的形象对于帕索里尼本身的探索,以及通过帕索里尼形象的载体费拉拉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通过对于帕索里尼遗留手稿的补全,费拉拉以帕索里尼的故事完成了一次对于现代社会的隐喻,以帕索里尼的方式书写了一个现代寓言。
结尾要不要表现得那么直接,好歹是偶像
【B】残存的影像,虚构的补完,在叠化中流畅地串联起凋零前的时光,收起了偶像崇拜,而是以凡人的姿态还原与续写,最终在危险的夜色中,平常又凄惨地陨落。
最近十多年最有水平的一部人物传记片。外在形象相对靠近的前提下,达福没有试图模仿、演绎、再现、还原帕索里尼的举手投足,而是尽量以轻度、低调的身体动作勾勒其人轮廓,辅之以外在的环境、人物关系给观众提供一个想象空间。Ninetto Davoli亲自出演的插入寓言短片,尤为助力勾勒出帕索里尼的思想-美学世界,构成上佳互文效果。以至于达福说的是英文,一点都不影响效果。
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更多地是展现这一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威廉.达福收敛的表演只是“形”,而帕索里尼笔下场景和回忆的再现以及配乐的插入构成“神”。最后歌剧响起,帕索里尼的灵魂就如这般高洁,肃然起敬。
就是找男妓害死自己幹嘛拍得如此矯情!!!
【补標重新再看】记得看过,于是下载高清再看,当看到最后吃面的时候,记得看过了,只是电影太阴暗了,现在高清大屏非常舒服。活着不被重视,如果想当初那些人知道打死的是这个导演,有人悔不当初吗?
影像有自己的风格,将帕索里尼对自己最新的电影的构思与生前最后一天的现实影像混合在一起。20220430二刷,这部电影可以结合《帕索里尼传:安魂曲》的前六章一起阅读观看。威廉达福真的在造型上非常接近帕索里尼了,虽然很多人难以忍受一个说着英文的帕索里尼。
《帕索里尼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比起惊世骇俗的帕索里尼电影,他本人生活的最后两天倒是非常平静与祥和,和我想象中的帕索里尼相距甚远。威廉·达福扮演的他更像是一个温柔而善良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家人和挚友缓缓讲述着新片的构思(看起来像帕索里尼早期的奇幻公路电影《大鸟与小鸟》,一对主仆随着弥赛亚星的轨迹找寻救世主,最终来到正在举行狂欢节的同性恋之城的故事),兴高采烈地和孩子踢足球,温柔地看着少年男妓吃饭。结局通知死讯的长镜头很触动人心,带着某种流星陨落的哀伤。(豆瓣上看过的人也太少了吧)
让帕索里尼生前的熟人来演传记片里的角色,这一点还挺有意思。但对于路人来说,比较难入戏。
不是传统的传记片,没有试图还原主人公的一生。仅仅是帕索里尼生命的最后一天,加上他未完成手稿的影像再现,组成一个微小的切面。阿贝尔·费拉拉是懂帕索里尼的。不过相比于帕索尼里本人,威廉·达福长得其实更像他电影里常用的演员弗兰科·奇蒂,看《乞丐》的时候总这么觉得。
疯狂说着标准英语的Pasolini大概是达福叔对这个角色诠释上的唯一败笔。很喜欢歌剧配乐。但其实影院的翻译字幕有点儿敷衍,有些没给字幕的意大利语对话我就凭着自己的三脚猫基础胡乱猜测。中途还因为配乐太美睡了半场,可能得找个时间重看。
Medeiros 饰演的 Laura Betti 匹配 Callas 的声音自然是人物传记的标定性存在 而 Feast of Fertility Orgy 中昔日爱人 Ninetto Davoli 与 Scamarcio 饰演的本体共同体悟烟火与狂欢 Dafoe 的塑造形似 可惜还是另切片模拟演绎 优点是通过一些书写敲字与构思意象来体现 Pasolini 在完成 Salò 之后最后时日的内核
塵世間多少繁蕪,從此不必再牽掛 with Anana
费拉拉果然个性,用这样一种方式给帕索里尼立传,的确先锋,不过此片更适合叫做《帕索里尼的最后两天》。透漏着哲思的作家、导演就这样离世了。可悲可叹。三星
费拉拉拍摄了几乎是继承自施特劳布精神的作品,但依旧是他的轻盈影像,自如地重现着文本并书写未完成的篇章,威廉·达福伟大,对帕索里尼之死的展现则完全是宗教式的,一个愤世嫉俗但又充满爱的大师作为一股力量,团结着身边所有美好的人们。
没抱太大期望,意外精彩。我看过的最有张力的传记片之一。对人物本身的描述可能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我觉得无可厚非。
选威廉·达福演帕索里尼加一星,可惜没给他太多表演空间。
叙事结构比较特殊的传记片,感觉今年的《莱奥诺拉的告别》跟这部有一点点类似吧,在叙述帕索里尼死前一天的所见所闻的同时,插入费拉拉对帕索里尼未完成作品的临摹,给事件本身加了层神秘感和宿命感
除了结尾处理还行外,各种槽点。私以为费拉拉不是很深入了解过帕索里尼,不知为何找他这么个美国佬来拍。
致敬帕索里尼之作,有ppp风格,看年老的Ninetto Davoli出现在这部缅怀的电影里,还是挺唏嘘的
不神化也不丑化的表达,印象中Dafoe最帅的表演。Abel Ferrara情绪拿捏极准,通过摄影机运动和音乐使整个电影都处在一片海洋之中。
看过费拉拉最令人“舒服”的一部电影。
这片子由内到外,都非常廉价,难以置信的廉价,不是说费拉拉切入的角度,而是呈现方式,生硬说理,刻意煽情,试图用戏中戏的方式与帕索里尼的电影形成回环,但只是让整部电影更莫名其妙,因为其中除了尼内托的情怀,它一无是处。另外,都说费拉拉崇拜帕索里尼,可笑至极!他黑帕索里尼不要太欢
有点闷的传记片,喝着红酒唱着歌突然就被男妓给杀了,作品未能问世很是遗憾。
狂欢之城的惊鸿一瞥,黑夜属于费拉拉。一直爱笑的Ninetto Davoli早已白发苍苍,在天国的阶梯上追寻帕索里尼的步伐。
一部非常能够让人感受到诚意的电影 Ninetto永远是跨越时空的爱的致敬
粉丝向电影,在镜头中总能感觉到费拉拉对帕索里尼的崇敬。也正因此费拉拉并不想单纯地拍成人物传记,而是想尽可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续帕索里尼,并用帕索里尼的方式为他自己画上句号。另外,找到达沃利来作为帕索里尼未完成作品的主角,简直不能更合适了。
“旅行没有终点,我们再等一等,总有事情会发生。”看完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呓语般的视听 交缠盘旋的互文 神性与俗性在篡位 威廉达福真的超有味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73641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