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加拿大8.1分纪录片《我的温尼伯》

2007加拿大8.1分纪录片《我的温尼伯》

《我的温尼伯》介绍

名称:我的温尼伯

别名:故城风雪行(港) / 梦游冰雪地(台) / 我的温尼伯湖 / 维尼佩格我的家

主演:安妮·萨维奇 / 路易斯·涅 / 艾米·斯图尔特 / 达西·菲尔 / 布兰登·凯德

导演:盖伊·马丁

地区:加拿大

年份:2007

语言:英语

时长:80分钟

分类:纪录片

《我的温尼伯》剧情介绍

位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城镇温尼伯,听来遥远陌生,在盖·马汀的掌镜下,却生成了乡愁的有机体。透过梦呓的旁白说书、迷幻写实的黑白光影,导演亲自带路,娓娓道来家乡的历史、自然与人文踪迹,以及谜样传说。建构故事与剪接纪实之余,导演对家乡的抒情神往与奇想,让影片依附着神秘和追忆穿越时空,恍如隔世却又亲密温馨。 现代, 加拿大 Manitoba 省 Winnipeg 市~ 导演 Guy Maddin 独坐在火车上, 正准备离开黑白色的家乡 Winnipeg, 和处处监管着他一举一动的母亲~ 一路上, 他在半梦半醒中忆述故乡的种种往事, 一些充满回忆的建筑物, 还有童年时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评语 加拿大导演 Guy Maddin 最近几部电影都沾上一点自传气息, “Cowards Bend the Knees” (弱者无腰骨) [2003] 以自己为主角讲冰上曲棍球, 上一部长片 “Brand Upon the Brain!” (追忆少年狂) [2006] 仍充当主角诉说一个奇情侦探故事, 今次索性以自己的童年和家乡 Winnipeg 的历史为题, 拍出一部充满奇想的自传电影~ 又或者如映后摄影师兼监制 Jody Shapiro 及导演在访问中所言, 称之为一部 “幻想纪录片” (docu-fantasia) 或更加合适~ Guy Maddin 一向扮默片残片的新潮复古风格在这里依然处处可见, 不过这手法在此更成为一种实用而贴切的表现形式, 配合有如印象主义式的超快速剪接和导演本人不停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 以表达主角 Guy Maddin (Darcy Fehr 饰) 半梦半醒的混乱思绪和复杂错乱的回忆片段~ 黑白菲林和残片朦胧不清的效果, 也正好切合长年严寒飘雪, 色彩单调的城市 Winnipeg 的风貌~ 在 “My Winnipeg” 故事中反覆重现的种种元素, 简直像是心理分析理论的教材, 例如缠绕心头不去的童年往事, 儿子对母亲又爱又怕的矛盾关系~ 那些一闪即逝的字幕卡就如被抑压的旧记忆, 主角对河流交汇处和母亲双腿的迷恋, 就如他一直潜藏在心底的 fixation~ 不过, 要是太严肃和理论性地分析这电影, 或会忽略这其实是一部非常有趣, 非常感人, 非常富创意, 刻意让真实与虚构混驳不清的独特作品~ 电影一方面把 Winnipeg 这个天气异常寒冷的偏远城市写成一个饶富诗意, 满街都是梦游者的地方, 又把城中的历史大事串连成一个个私人的回忆, 对一些具纪录价值的建筑物加上个人的情感投射, 爸爸的冰上曲棍球场和母亲的发廊固然是的场所, 就连镇上的名人们也成为追忆依恋的对象~

《我的温尼伯》豆瓣热评

  • 米粒

    仿默片的影像风格,黑白的还用了字幕卡,的确是个影痴导演。可是虽然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同时又那么超现实带魔幻色彩,感觉很神奇。盖马丁用影像还原了自己对家乡温尼伯的回忆和想象,很私人,想到哪讲到哪却不觉得乱,很美很美。温尼伯和温尼伯的人们都乘上了冬日的列车,回不去了

  • 琧婯

    阳台上的男人。中产阶级小公主浑身发抖。罢工。姐姐撞鹿。降神。福克斯下的福克斯 mt center 河冻马头。黄金小子。梦游城市通灵城市。。这次盖马丁梦呓得过了

  • SaturnianAir

    前半小时观感还不错,挺感性挺有趣味,这之后我的意识开始涣散,精神逐渐崩溃,看到最后喋喋不休的旁白和无尽的影像拼贴直接变成了大银幕上的亡命咒符。盖伊马丁别拍长片了。

  • 鬼腳七

    盖伊马丁成名作,朦胧的意识波动和梦呓式的乡愁。盖伊实在是一个疯狂的复辟者,不仅仅是黑白的色彩,连高强度的灯光和画面的复古感都可以再现,从头至尾的旁白就是一首情深的叙事诗,枯燥而又美丽。

  • 菜菜MJ

    太意识流了。既然运用这样的技巧,那还干吗配解说呢。

  • 跑步去流浪

    这片剪辑的好复杂,甚至不怎么像纪录片

  • 九尾黑猫

    唯一我不喜欢的就是旁白的声音。。。

  • 重感冒的零下雾气夜里看这种片好合适啊:“乡愁是一首长诗TAT”。威胁妈妈做饭放鸟的回忆太可怕了,羽毛翅膀的拍打声真是梦魇。最后好催泪,sometimes i forget,i forget my brother is gone,还有a chunk of home.

  • 蝉鸣知了

    盖伊马丁的乡愁带你去漫天冰冻深不见底的温尼伯湖解马。

  • 人类学科研究员

    前50%很喜欢,喜欢到差点要变top 1 也许是因为对家乡复杂的情感共鸣了,“想要逃离”。但是后半段,和冰球有关,导演就开始执着地自暴自弃,无休止的发泄自己的不满,当局和忠于的球队,还有依然没搞清楚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然后跳过损坏区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要继续,只有repeat一遍了。

  • Zeno!#Schizo

    导演自己的家乡 添加巨多的老电影表现主义元素 那絮絮叨叨的无聊旁白 可能是想表达自己的回忆感觉吧 因为当年情景早已不存 可是我真没感觉到有多少诗意在里面 这片子 算是导演在打手枪吧 有张专辑叫<Winnipeg is a frozen shithole>建议大家对比听听哈~

  • bloom

    相当好,简直有点超现实。只是有点太紧的感觉,节奏单一了吧。不过一诡魅起来就很可爱。

  • 大花豹

    没有灵魂一个人该如何生存?没有了灵魂,一个城市会变成什么?

  • 冬寂網路

    《温尼伯湖》是一次80分钟的催眠,假借"离开",后者又假借一部镜头规范为古典好莱坞式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电影走入回忆的晶体—影像,从平缓而哀愁走向不可思议的神秘或者是尖锐的控诉:一个消亡的"晶体"。视角当然主观如印象主义,甚至拒绝客观,字幕卡"话语"时常库里肖夫地闯入

  • 無響應

    #741。诗影像,诗旁白。我的温尼伯湖,我的家乡,我的母亲。对于私人回忆最好的展现

  • 勵帝或

    WHAT IF? 非常私人化的电影,得有好心境才能看得下去;实验风格;马头湖、假纳粹;海报正

  • 神仙鱼

    7/10. 把成长、生活、记忆纪录成一首长诗,诗意在影像和念白间翻涌。逃不出的家乡,因其已融入骨头和血液。像以悲鸣状被冰冻的马,一种姿态和生活状态的写照。只是这纪录着实过于私人,wake up!

  • Mal

    看得头有点大....the forks, the lap and the fur.... 醒不过来的梦...比DV效果还差的拍摄...那只肥肥的被当做吉娃娃的狗...什么乱七八糟的呀,,这都能拍电影...

  • 扶栏者Y

    与母亲和故乡的纠结关系,这么长的意识流experimental梦呓看得我很困,咬着牙当它是听力材料硬是看完了,睡去。

  • 系喇嘛

    guy Maddin甘樣拍片肯定會給人覺得很裝逼...情結很重疊...但依然很有意思...

  • 杨多荤

    比《禁忌房间》好太多了,散漫地逃离,小跑着越狱,边跑边发呆,神游至史前。@资料馆

  • 且歌且走

    很文艺,很迷幻,很实验风格,时而爆出一些让人眼亮的镜头,可是我一直看得很梦游,分神数百次。我现在俗的必须要有情节才能吸引我了啊

  • 李铁酱

    突然忆起儿时住过的街道,母亲骑着自行车,载着儿时的我,与父亲一道,走过新铺的水泥路。新路像被“扔”在老路上的豆腐块,直挺挺地。又像高出海面的浮冰。我盯着几近直角的新路边缘,盯着铺在路面,往外延伸的稻草。抬头望向街边,除了杂货铺里的烛光,周遭漆黑一片……记忆中,那里总是停电……梦中,我总能打开老宅的门,因为记忆便是我的钥匙。无论现在主人是谁,那儿永远是我的家,梦中的家。我还能透过记忆中卧室的窗,看着附近的河湾,以及河对岸大学的操场,仿佛还能听到对岸传来晨练的广播。这条十分钟即可穿越的狭窄街道,却将我困在其中,似乎永远无法走出。虽然过去我一度为这里失掉纯朴,有过发自内心的鄙视和痛苦。记忆和乡愁,像招魂,让我永伴逝去的时光、人和物……像牢笼,将我困住,像永睡不醒,不可逃离的梦。

  • 两江狐子

    寒冷在黑白色的冬季里就像是一种猩红色的瘟疫。盖伊马丁的神棍风格早有征兆,从那个时候他就在渴望着享受银盐飞舞、暖热无边的沐浴,从梦境穿越重重梦境,既向往又恐惧,恍惚如同一次漫长的高潮。非常舒适并且昏昏欲睡,带着对儿时美好回忆的惋惜。早期吸血鬼默片情怀贯穿始终。

  • Ou

    大部分时间为两层式架构,Archive Footage或伪Archive为底,VO或前景演员为核心。在个别搬演段落变成单层结构,作为“引用”。这种方式还是单调了一些。

  • 曲若木风

    意识流 和超市夜未眠一样用影像描绘出了半梦半醒之际绵软无力的恍惚

  • 橘黄色

    “ 直到有一天,温尼伯人会再次选出他们的国民女孩,她的手一挥,拆除了的体育馆又重新拔地而起,那些马儿们再度复活,健儿们再次驰骋在冰球场上。”

  • LoudCrazyHeart

    追忆故乡,所有的梦呓与现实皆不可触及,遗憾与逝去。

  • 三千看客

    位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城镇温尼伯,听来遥远陌生,在盖·马汀的掌镜下,却生成了乡愁的有机体。

  • 电个爆炸头

    类似这样的纪录片,零星看过几部,观感就像是在拼图,像是在做一个梦。粗糙的照片在闪回,短录像的边缘不断走过不成形的句子,在一片碎裂中,很多东西被召回。吃风机的噪音,洗衣液的味道,旧电视机和沙发的位置,门板被刻着的字眼,各种我生命中曾经出现的人,成长前后偶然的惊人的相似...所以,这是一次回看我被塑造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粗糙的,而这种不精准恰恰就是最精准的方式,它很好地画下了我们记忆的形态,它是一个框的形状,框里装入了太多太多发生过的,常常会被遗忘的事情和情绪,而这个框,包括它里面的一切,它们的象征意味都不是唯一的,但绝对是细微的,具象的。在无形中,它们渗透进故乡的每处,成为了被时代所留下的记号,而这同样也渗透进我们的血肉,组成了现今的我们。

  • 7级残废

    躺在离去的列车上,视野游荡在冰天雪地的温尼伯街道,回忆童年,缅怀过往,陷入忧伤。盖伊.马丁用这样一部极具实验性的诗(私)影像诉说着自己对故乡温尼伯的爱以及此刻的无奈。盖伊在《心灵烙码》中用快速剪切和颤抖的画面勾勒了关于童年的景象与重塑,而本片则是拥有了更加庞大的体量,用虚实交融的方式回溯和重构了过去的家庭、亲人以及故土。整部影片通过大量旁白与画面的搭配进行叙述,有真实的记录影像,有虚构的剧情比如母亲和自己姐姐在夜晚关于汽车撞死了一头鹿的对峙,母亲指责姐姐大晚上的参加派对而晚归,太不检点,而这样一个人“特别在意女儿贞操的保守派母亲”形象在《心灵烙码》中也有出现。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73931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