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挪威惊悚剧情《于特岛7月22日》
《于特岛7月22日》介绍
名称:于特岛7月22日
别名:恐袭夏令营(港) / 7月22日重生(台) / U - July 22
主演:安德烈·伯恩森 / 亚历山德·霍尔门 / 布瑞德·福里斯达 / 艾丽·瑞亚侬·穆勒·奥斯本 / 苏陆士·萨达特 / 马格努斯·莫恩 / 张特兰
导演:埃里克·普派
地区:挪威
年份:2018
语言:挪威语
时长:90分钟
分类:剧情片
《于特岛7月22日》剧情介绍
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单人犯罪枪击案。《于特岛7月22日》豆瓣热评
先不说把真实事件拍成饥饿游戏式娱乐类型片的道德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太多槽点,一镜到底的摄影机视角混乱不堪,对人物和人物动机的刻画单薄空洞,像我这样对沉浸体验式一镜到底毫无抵抗力的人都不断出戏翻白眼。片头奥斯陆爆炸戏毫无用处,放在那儿更是凸显了创作者的心虚。
节前最期待的一部,one take无论导演各方调度还是表演都要求很高,这种时间这么近容易触发伤痕记忆的题材,选择避开血腥却真实地还原渲染逃命者72分钟内的所有情绪,独特也聪明,看的也有很强的恐慌代入感。爱中成长的北欧人短暂的一两句玩笑和最后结局发便当好评。比起首恶幸存者真更值得关注,唉。
或许还不如《饥饿游戏》。编造虚构人物消费真实事件受害者群体,毫无议题高度,只试图以所谓“临场感”操纵观众(而水平之差甚至不到过半就已出戏),强行还原事件时长更暴露剧作的薄弱和调度的混乱,剥去不怎么样的70分钟长镜噱头,剩下的还有什么?
【2018.2.20 柏林】千万不要以为你家人没了你就活不下去了,可能他们活得比你聪明多了。反传统的结尾能给一个好评(加俩星)。其他部分真的特别没劲(值俩星)。
看之前被人提了一嘴背景,没当回事;看完后一想起这是个真事,现实世界的魔幻感立马扑面而来。影片开头是让人神经紧绷的字幕和新闻影像,之后切到女主的大特写,她直视观众,说“你根本就不会明白”——一上来就被质问让人感到困窘,虽然这种观感连同之前的紧张很快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减,但开头的操作一下就把影片的调子定好了。之后的逃命不用多说,都是维持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的。和恐怖片不一样,有“真实”两个字依托的画面是绝望的,而紧跟主角的视点完美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最后说一句结尾。给女性主角安排这么一个结尾,寓意不要太明显。然而局势岂是一部影片和一段染血的历史能挡得住的?挪威是,地球上没一个地方不是。人类文明的气数怕是……
一镜到底,基于2011年奥斯陆西北于特岛青少年夏令营的枪击惨案。人物虚构,但气氛真实。持续72分钟的压抑与恐慌,颠簸的跟拍,直到结尾字幕之前观众和人物一样始终无法确定周身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感受到恐惧和创伤将是这一代欧洲青少年难以治愈的伤疤。
一直在找妹妹,结果最后自己死了,妹妹却悄悄活了下来,太讽刺了。你全心全意为Ta着想,然而你在Ta心中根本不重要。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在一个方寸小岛上发生的事件,用一镜到底的想法还是独特的。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炫技导致了剧情的单一和薄弱,远远逊于同年推出同题材的《7月22日》。后者主要聚焦在司法过程里对凶手心理的剖析,激发社会和人文思索,这才是还原这个事件较好的姿势。
年度提及。开头便直面镜头对观众说“你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的”,再看一眼豆瓣评分,果然如女主角所说。这既不是娱乐类型片也没有道德问题。视角很清楚,全片都保持了被害人视角,凶手只以两次远景出现,除了结尾,全片都跟随女主角视点,带领观众再次亲历那场事件。与保罗·格林格拉斯那部《7月22日》可以对比一看,几乎完全两极的处理方式。7·22事件是挪威人本世纪最大的痛处,挪威导演的处理方式和格林格拉斯的外来视角截然不同。自然主义的长镜头一镜到底虽然有几处停顿略长,但总体完成度很高,画内聚焦受害者,恐怖来自画外。
一镜到底并不是万金油,于故事来说,技术层面的决策直接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而叙事角度更是被技术所拖累,又要饥饿游戏又要一镜到底炫技,自相矛盾。
虽然没犯什么不可挽回的错误,但这种没有显示出任何一方面优于纪录片形式的非纪录片确实没太大存在意义,大概就是那种压根没想好怎么拍但又一根筋一定要拍出来的电影。另外,“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就快被这些导演们玩成贬义词了。
结尾真漂亮,演员们的状态调整得好这还的归功于导演。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7月22日》和本片关注同一话题,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迥异。相比前者,本片评价更加两极分化,抱怨缺乏戏剧性而乏味和赞扬影片克制与写实的声音并存,在之前对该事件前因后果有了解的观众可能更容易代入本片
不知愁滋味的派对,关于战争与反恐的争论,枪声响起后信息缺失下做出判断,寻亲,救助,生命逐渐消逝,粉色烟雾,狂奔人潮,悬崖壁下True Colors,理智崩溃……于特岛地狱行,伪长镜到底,比Paul Greengrass导演的那部高出一个境界
#挪威电影周#代入感强,紧张,恐惧,痛苦。镜头晃动堪比娄烨,坐在前排有点晕。
看了上海挪威电影周的于特岛 我明天就要写影评为豆瓣6.0平反!
这片子也不是那么糟糕,至少说明了为什么独狼凶手最喜欢在严格管制武器的国家/地区作案,换成德克萨斯谁杀谁还不一定呐。问题是挪威人为什么要拍这种片子?有这闲功夫不如再拍拍挪威独立连。
和数百名年轻人一起在于特岛参加夏令营的Kaja关注着奥斯陆爆炸事件,却没想到将经历72分钟令人窒息的生存挣扎。根据于特岛惨案改编,人物虚构,场景单调,剧情缺乏实质。
相較於同年所拍"22 July" ,遜色許多。此片以紀錄片方式,運鏡雜亂暈眩,主角亦無重點瞎闖,兇手和動機也無半點著墨,更是結束的莫名其妙!遭
在一星两星之间犹豫了一下。有人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实事件的沉浸感,但是从电影本身看,完全从受害者角度去描绘,且从头到尾表达出的东西只有受害者的惊恐和无助,杀人者甚至没露面且没交代其他的起因、环境。这样的片子与其说是追求沉浸感,我倒更认为是没预算的小打小闹,这类小成本片子并不罕见,跟天朝的各种特效、各种花式比起来真的太过寒酸了,草坪森林就是舞台,一群群演表演惊恐与受伤就是影片的全部了,这不是纯粹也不叫极简,是敷衍。女主躲到岸边礁石的海水中时,我倒希望她一转角来个别有洞天,可惜鸟都没有。
一年两部「722」事件改编电影入围欧三大,比起《22 July》,本片不讲道理,只是用单纯的长镜头来想象受难学生当时的处境,在和平时期这样的经历堪称「接近地狱」,给予观众们的感受或许比大语境大环境下的《22 July》更加深刻,另外一种创作想象是,未来改编自真实恐怖事件的VR电影也是一种选择,当然创作者会承担更大的「白左」们的舆论压力。
因为看前完全不知道这片讲的什么,导致我九十分钟被钉在椅子上呼吸困难。一镜的恐袭人物中心生存故事,连时长都遵照原型事件,看72分钟的mass shooting就像陪女主惊悚狂奔三小时,结尾我和我同学直接傻了,将事件的创伤性还原到观影体验当中,相当厉害了。
导演想要一镜到底来呈现和还原恐袭下的于特岛。观影过程中产生的疲惫感和镜头停留的时间和剧情发展相关。人物塑造还是偏于单一和薄弱,即便拥有这么轰动震撼的事件背景,很可惜。结尾黑幕后1h27min左右的尖叫,其暗示非常明确,彻底的摧毁希望,叫醒现实,可能船上全员覆没。PS.开头女主直视镜头(观众),你们只需要听我讲就好。
完全不同的角度,受害人视角,比较无趣
电影不只是电影!有时候你以为的真实也不一定是真实,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想象也极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听完导演映后之后对影片如此崇敬。
用电影去记录恐怖袭击事件并以此控诉政治的想法是好的,但拍成这样没头没尾、不知所云的执行力也是太差了,要不是最后那些骇人听闻的文字我真的看不明白啊,还不如拍成纪录片!女主视角就是全程智商下线还要充当白莲,分不清是要逃跑还是要闲下来唠唠家常分担痛苦,停不下来的枪声扶不起一个无心进击的女主,整体的意义也不见得多大。
到了这个时代,改编所谓“真实”事件反而成为了最没有勇气的事,是时代变了还是勇气的定义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有气氛无剧情,听着枪声不知道有多少人开枪的恐惧感
另一部关于于特岛的也看了 这部从个人视角出发 一镜到底 但真没有另一部好看 虽然这种大逃杀的感觉会营造更强的气氛 但故事层面来讲真的不好
醒醒吧,这些自以为是的西方文明缔造者 :)
又一个长镜头选手,开场带劲,后半疲软。True colors
居然是个伪纪录片形式的大逃杀,不太懂导演想表达什么,但感觉有点把这种惨剧娱乐化了,他是很迷恋这种形式吗?
勉强两分。改编自真实事件,开场之后一镜到底。这片子的主要趣味是可以感受一下女主角和摄影师经受的体力考验,另外它最大的意义是提醒你搜索一下挪威的那位独狼式暴恐分子,一己之力能干成这样。一镜到底选的角度不好,镜头跟随了一个距离真正的事件始终很远的女孩(她最后被射杀时镜头也没交代全景),在视角始终被局限的死死的情况下,让观众观看这女孩如何在枪响时懵懂的跟随着别人胡乱跑来跑去,寻找自己妹妹算是女主的任务,可她也没做什么,就是跑一跑,看见别人死了哭一哭,接着跑一跑,最后坐悬崖下跟人聊了二十分钟天(特别无趣的聊天!),镜头里的所有人物,没有一句有判断性的、深刻的台词,换言之没有能值得记忆的角色,倒符合这些小孩的身份,但也让全片仅能试图传达这些人的惊恐无助,过于简单和效率低下的一个创作
Utøya 22. juli & 22 July两部电影的套看一部是1小时的one take克制又极具代入感的紧贴受害者毛孔的视角呈现另一部显然更有野心事实还原了犯罪细节后从庭审现场和受害者灾后心理建设两条线引入了政治暴力、青少年PTSD、难民公民权、犯罪心理、极端右翼思想等方面的探讨事无巨细地宏观呈现整个事件基本还原了2011年挪威爆炸枪击案的各个角度1人枪杀77人死亡是如此沉重又如此轻而易举挪威的人权法治让凶手不用血债血偿21年监禁在三套间的豪华监狱玩PS2难道活着的人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好好活下去吗
真实事件改编,第一人称视角,大量长镜头,很好地重现生死一刻的恐怖气氛…尤其是肩部中枪小女孩弥留之际的拍摄令人印象深刻…圣母婊女主终于倒下…北欧法律实在费解,所谓人权的空子大到令人发指也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
看《科洛弗档案》时,看到四处逃窜的人们时会相当刺激,还有莫名紧张的外星人桥段。而本片把人看得无语,对方只有一个人,就造成了70多人遇难,几百人重伤。只是来了一个鬼子而已,北欧大学生们就崩溃成这样?6
长镜头与真实时间并没有提供合理的代入感。反倒是镜头捕捉的内容取舍和(仿佛为了凑时间)加进去的细节很值得怀疑。
字幕组好像自作主张在字幕里加了根本不必要的说明,反而破坏观影体验。原片没有的东西,除了字幕里的一些名词解释性加注,其他真的都不用加
实在是太难看了!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所谓的一镜到底。但是整个故事缺乏逻辑,毫无波澜。女主角漫无目的的东跑西藏,好多次为凶手感到着急,哎!
就算是伪记录也采用了最糟糕的方式来拍,恕我欣赏不能。
危机说来就来,跟绿草地那部搭配食用。一镜到底好处是同步感,可这手持并不自如,比较在意摄影机没能够隐藏至无形。★★★☆/7.4
虎头蛇尾的空洞电影,结尾草草结束。
学生毕业作品都不会选取的角度,平庸得观众一脸懵逼
一镜到底的单视角显然是在模拟主角的受限视角,镜头之外的想象空间却让另一部同类题材的电影给弥补了......
听了导演的映后不得不反对评论里很多人说的像饥饿游戏这点。毕竟从手法和拍摄角度的选择上,更多体现的是对事件本身的反思而非戏剧性的发展。(除了结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78301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