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产7.2分剧情《不虚此行》

2023国产7.2分剧情《不虚此行》

《不虚此行》介绍

名称:不虚此行

别名:不虚此行。 / 倾听 / All Ears

主演:胡歌 / 吴磊 / 齐溪 / 娜仁花 / 甘昀宸 / 黄磊 / 扈耀之 / 白客 / 孙淳 / 杨庆生 / 龚蓓苾 / 赵倩 / 萧李臻瑱

导演:刘伽茵

地区:大陆

年份:2023

语言:国语

时长:119分钟

分类:剧情片

《不虚此行》剧情介绍

人这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闻善(胡歌 饰)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他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不虚此行》豆瓣热评

  • Amelie

    我反复在想,对逝者怀有深情的人,但凡他识字,真的会请一个陌生人帮忙写悼词吗?

  • Bagelmörderin

    差点意思,一直在写悼词,一句悼词也没听到。

  • 徐若风

    静水深流、逐步渗透式的剧作,胡歌、吴磊尝试内敛化的表演,都比较在意料外。能感受到刘伽茵导演她那些克制的、心理内化的处理,在当下浮躁市场里有多难得。编剧/悼词人,表面看是两种职业,做不了前者,才做后者苟且维生。但世间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闻善“闯入”别人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故事,编织出一段段珍贵的“人生总结”,最终慢慢对自我释怀——他笔下的,是拥有另一种意义的编剧作品。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法迎来“第三幕高潮”,只能拥有“始终第二幕的人生”。在无法活出华彩时,接受自己,感受每个普通人的无奈,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醒。至少在以自己为名的剧本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 陀螺凡达可

    4.5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导演在思考什么是叙事、如何“讲故事”的过程,所以什么生老病死都只是表面,真正是关于“讲故事”,那些路过的角色在讲故事,男主自己也想要讲完那个难产的故事。于是电影不再试图去讲一个故事,如何呈现这些“叙事”成为了关键,即承载这些“叙事”的形式(导演意识):尽量避免面部特写(拒绝看似华丽的粗暴表演)(齐溪角色作为闯入者是唯一例外)的同时通过角色与空间的关系、简单的蒙太奇和画外音设计等等,赋予这些故事属于它们的纹理、质感和重量,避免滥用操控观众的配乐(几段简单旋律点到即止),一切都因为导演作为创作者(纪录或虚构)相信“叙事”的力量,如同片中角色告诉困顿的男主,要继续创作下去、写下去。

  • 蔬菜过敏

    我闭上眼睛前想的是这片好像没有画面也不要紧,然后就睡着了。

  • Fairy

    25th SIFF 01#画面干净,观感挺舒服的。写悼词的人和编剧一样,都是故事的书写者。影片中人物很多,但大多没有好好描绘,走马观花一般,小尹这个角色设计得这么好,却没有起到太多作用。最后落脚点在“普通人也能当主角”上,实在像命题作文的匆匆点题。闻善作为一个观察者的状态让人有点共鸣,我特别喜欢他在动物园和妈妈打电话以及吃苹果的那段,突然就有共情到。在人间走一遭能被人记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 衔蝉

    动情却不滥情,在刻画单元情节剧的同时巧妙地植入细腻的城市空间影像,宏观时代与个体故事的双重语气叠加处理得不动声色恰到好处,有着一种《白塔之光》中张律努力想达到却不能完全达到的自然境地。真正的变奏发生在最后一段,前几段中外部的观察视角开始裂变,齐溪这一角色的出现是异质感植入的契机,自此影片转向一个“创作者”真正的自我探索与诘问,虽然仍是故事的讲述,却将向外剖析的目光转向内在,实现戏中与戏外的双重自反。也许电影的结尾可以结束得更加微妙,但我想一个狂奔回家写下偶像剧的导演,同样也可以是一个真诚的作者吧。

  • 桃桃林林

    其实是一部关于创作的电影,所谓悼词,也可以理解为采风与人物创作。所以,影片几乎没有让任何悼词的主角露面,即便露脸,也是糊的(那个创业公司老板)。但是,我们却觉得对每个主角都很熟悉,在于如何用文字和讲述,在观众脑海里来构成这个角色。当然,方阿姨和吴磊的角色除外,这两个角色是拿来指引主题,激发胡歌这个主角的。另外,这片的美术很不错,男主的家真的就很普通人,令人难忘。

  • 大妇女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愉悦沉浸的好电影了。叙事从文本中脱胎生成了独特的样子,在文学性和影像化中找到一种诗意的平衡和自然的过渡。好像你也生活在故事里,在他们身边,好像你也认识这么多因为各种原因去世的人,好像死和生一样,普通,随意,甚至温暖覆盖了悲伤,抚慰弥补了缺憾。活着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做不做成事有什么所谓?世界上少一个编剧没有任何损失,少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损失。我们能做的只有温暖身边有限的几个人,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 Ada的B计划

    完全主流,以致稍显电视剧化的创作模式,不太可能从中看到《牛皮》的风格痕迹;内容构成依赖于拼贴,导演自己甚至都在片中指明了自己的困境所在,最后有点编不下去了的感觉,结尾收得奇怪。这些大概都是缺点。但是,真的想不起华语电影何时曾在“讲述”这件事情上如此有力。《不虚此行》充分利用胡歌的职业特性,在高于现实一点点的基调上成倍放大“讲述”的比重。演员们的叙述在自然日常情境里被赋予可怕的信服力,让人沉浸投入每一段故事中。

  • 寒枝雀静

    悼词的创作既需要聆听也需要叙述,而影片的奇妙便在于这种声音、书写和影像的浮动关系。当生者的声音去召唤那地下室里的“阳光”,镜头悄然切换到被阳光映照着的灰黑色玻璃另一边;当生者的语言追溯着曾经的声音、丈量着过往的空间,灯影斑驳的公交车也化作颠簸的火车车厢——当下的现实空间蕴藏着回忆的潜在纵深。这便是“视”与“听”的力量,它们化作感知的丝线不断地建立我们与故事的羁绊——在无尽的“第二幕”中,不断将自身的窘迫与喧嚣,体验为一种观看与讲述的热望。

  • 猫爱吃冻鳗

    过于工整。导演技法相当成熟,可惜就本片而言起了反效果。作为在殡葬管工作观察生活的男主,固定镜头本应起到客观记录从生活中截取片段的作用。可惜没有生活气的文本,标准且无感情的台词都对本片进行了去生活化;甚至于男主走路和骑车都用长焦镜头来使男主时刻处于画面中心能被人清楚看见,这使得固定镜头舞台感强烈,更像导演搭建好了一个舞台来让演员肆意表演,与本片主题相违背。而剧作方面,导演也是完全不留白,“金句”频出,甚至每个故事结束还帮你提炼意象:人造冰、竹子、剁椒。文本不断强调平淡可每段故事却很drama。我没感受到生活的平淡,只感受到了导演的价值观输出。最爱两人聊天讲述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那段,火车声响起,行车路线被画出来,随着镜头流逝观众也仿佛进入到了那趟旅程之中。可惜这种观感后面再也没出现过

  • 伊夏

    文学性蛮强的,像一束不错的短篇集。齐溪的那个故事还是有些泪点的。只是这个时代的事情啊它们整体都太轻了,再怎么把笔狠狠按下去,也不过如此了。

  • 影片的故事如镜头中画面一样工整。刘伽茵把非常书面的构想和文字,利用这部电影,完美地镜头化地呈现出来。她诚实又巧妙地讲述了创作困境,平静的叙事让整个故事拥有一种令人沉醉的可信度。重要的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在这个越来越争竞、浮躁的社会里,重新思考倾听和讲述的价值。平静永远比强烈更有意义,也更有力量。(8.5/10.0) 25th SIFF-SFC上海影城

  • jessefan

    全员都贡献了高演技+高水平。通过小尹,也就是闻善未完成的一个笔下角色,更加让我们理解了这一个故事他其内里的温暖色彩。更觉得小尹其实是更加接近真实的闻善他的一个化身。故事内容也是循序渐进,谜底揭晓的那一刻有被惊艳到。

  • Wanderer

    “我以前是个编剧”在电影院真的没法忍住,因为实在也太想写个好剧本了、而且我自认和主流也有距离,所以感觉活脱脱是未来的自己。回到电影本身,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想说,人家写悼词的可比写剧本的对待创作要真诚、务实多得多,最后才知道主角设计成硕士读的就是编剧,很多台词一听就是做编剧出身才写得出来的,尤其是那段关于输入法的台词,真是苦笑。选取的文本、原型和创作方式都是最轻盈的,大量的固定机位和极其克制简洁的运镜去客观呈现是我最熟悉也最有好感的拍法了。当然不得不吐槽的是,这种丧葬文化可绝对是中产阶级都承担不起的,和绝大多数的现实中的丧葬距离很远,主角也只能是活在北京,所以片子本身的命运也注定是少数人从电影院里踱步走出后、在春风沉醉的夜晚里去回味的东西。

  • 青 天大老爷

    小尹到底是谁呢?他虽然是闻善笔下的人物,但这个人物的存在必定不止于此。他是一个角色,也可能是闻善自己本人,又或者是闻善众多人格中的一种……电影的魅力不仅在银幕之上,又在于银幕之外可以引发的思考啊!

  • 哪吒男

    跟《燃冬》观感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我都知道,但不理解”“主演一思考,观众就发笑”“没感动别人,咔咔感动自己”那类型的电影。

  • 伤心小号曲

    还是挺像我会拍的那种戏剧架构的,和导师的对话最有意思。人要是只有第一幕就好了,不用去想着解决刚出现的问题,我最讨厌的就是第二幕,很多人也不需要精彩的第三幕,第二幕就到头了。

  • 电影假小子

    刚刚走出标放,对不起伽茵老师,这实在太难看了。从视听到文本到叙事结构到演员表演,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两个小时如坐针毡,像是在看学生作业,还不一定能评上毕联的那种。好题材真的浪费了,知道您很感动,但您先别感动好吗。

  • 別國他渡

    人死后,就活在别人的谈论与回忆里,于是面貌可以被修正、错误可以被宽容,也会听到很多生前永不会听到的话语。闻善是一半的我吧(也可能是大部分),INFJ的世界里,最不缺内耗、偏执和计较,愁容骑士一样地,追求着旁人看来并无意义的细枝末节。很像去年看的«漫长的告白»,阴郁着潮湿着平和了一整场,最后突然下起了暴雨。闻善的角色其实更符张鲁一的气质。导演是真喜欢框架构图。

  • 嘟嘟熊之父

    忧伤但不悲苦,追索但不求结果。表面上看是几段人生缩影被穿插叙述,实际上既无“人生”的闪回,又不真正产出“缩影”(悼词)。胡歌与讲述者同框对话,本身即是对这个虚拟浮夸时代的有力回击,它唤醒了我们对诉说与倾听的朴素体验。外部世界太多诱惑侵扰,拖拽着讲述者停止追思向前奔波;逝者的形象在话语的碎片中尚未成型便注定消散成为旧闻;闻善,一个世俗眼中停滞不前的失败者,一种与时间逆行的执拗姿态,一次以书写悼词为名向艺术/生命源头的追溯——诚实、敏感、谦卑、勇敢。

  • Mr. Infamous

    “的得地”不分好难受,尤其看到文字工作者如此,会影响我对他的信赖与喜好。得亏闻善足够动人,是普通但能够、且理应做主角的温润人物,是我们这些行将四十仍在北漂的卖文者,是在世间一切失败行规里死守一点良知与自我的泡沫化身,平凡却不一样,不一样又只存在于相知一瞬,那一瞬大概足以叫人惦记吧,可不记住也没关系。悼词是这个作用吧,写的人和被写的人,彼此聆听,彼此引渡,轻舟一叶叶,你我都该过那万重山吧。萌生退意的胡歌与这角色,有神髓上的相互嗟叹,奈何群戏密布,注定了高低参差,那短板就容易造成木桶效应,还是多念娜仁花的好,那二十小时的火车,被她说出了一生的波澜。导演说市场该当容得下这样的电影,我知道不易,但也希望。三星半。

  • 大上海红牡丹

    导演借胡歌自说自话的电影,太自我了,上映后票房扑街是必然。

  • 甄子

    我不知道怎样算是不虚此行,但我感觉看了这个电影还是挺虚度此行的……

  • TWY

    深受触动,因此也感到难以下笔评价,怎样才能让自己显得不像个推销员呢?但刘伽茵的电影从不推销任何东西,它不推销漂亮的画面,也不推销业余感、演员造型或者“现实”,它只展示一种遥不可及但无比美丽的义务,而为一个人而写作一些文字,无论是为看不见的死者还是为镜头前的演员,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没有比这更艰巨的任务了。但作者最清楚的是,虚构更加真实,且带着康健的天真和幽默感,且在这里,它要求我们照顾好所有人。于是,人人都加入了想象,加入了讲述和虚构的行列,有些人带着青涩,有些无常,另一些则直接成为了小说,这个时候我们惊觉,这底下为何不也是“黑色电影”,罗伯特·克拉莫的“纪录片”,或者另一本《法兰西特派》呢——总而言之,一切关于那些“迟到一步”的,逝去的东西的艺术。

  • 朝阳区妻夫木聪

    #SIFF25# 2023上影节第一场。感觉是导演借助胡歌,把自己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以及对于电影、剧作的思考投射到了闻善这个角色上,弱化这里面的生死议题,弱化冲突,让一切归于日常和平淡,淡淡地去听一个个陌生人的一段段往事。质感挺朴素的,但坦白说我没有从中获得更多新的体验,观感也有些过于“文本化”了。|映前二刷,观感好于第一次,一部献给普通人的电影,在喧嚣的缝隙中抓住了北京这座城市的肌理。人生很难真正不虚此行,存在本身或许才是“不虚此行”。

  • 原味仙女

    故事落点温暖,演员演技在线,闻善足够治愈,和小尹角色关系比较意外且惊喜,时隔八年,胡歌和吴磊的三搭真诚且有厚度。

  • 圆首的秘书

    真的很抱歉,从编剧到表演再到导演,只看出一种系统性的造作

  • Muckraking

    开始的时候挺期待,越看到后面越坐立难安。想起来《入殓师》和《Move to heaven》,但越看越生硬,一切意义都需要靠演员说出来的话,让观众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吧。从对普通人的关注到对生死、对北京的环境,都有种太过剩的表现欲。我们需要的对普通人的关注远不是这样,平凡的人一生只有第二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抚平焦虑。

  • 山上风下

    其实很多人的人生是没有第三幕的,同意。

  • V仔

    通篇散文叙事,去戏剧性文本,把几乎所有能煽情发散的点都收束起来。说严重点就是只有情节没有故事,但文本本身是巧妙的、设计的,是在做减法,也是将各种东西累加起来,汇聚成一股静水流深的绵柔之力。我个人还挺喜欢的,对这种普通平淡的略带丧气的类型没什么抵抗力。最后本质上又是一个关于创作的电影,内里藏着的主题和昨天的永安镇其实某种程度上有些相似,但这样描绘普通、归于平淡的表达温柔而动人。如果生活里处处能有这样的善意,普通人可以有着主角般的存在感,该多好啊。可惜,善良和软弱通常被视为一回事。PS:片尾曲一出就是熟悉的感觉,一看词曲,果然,火星电台,挺好挺好

  • 云吞老丸子

    看完才发现片名其实一语双关,不虚此行也是不虚此行(hang),是作为创作者,一个“普通”创作者自我认同的故事。而那些悼词里的“主角”经由他们的亲人、朋友填空,每一个“普通人”标签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起承转合,每一段我都挺喜欢的。而最后闻善坐在电脑前,对着小尹说,你也可以是主角。这一段带给我的感动,几近于《心灵奇旅》。PS:看了导演一个访谈,说到小尹这个角色的设定,她说他就像每一个人未完成的故事、理想、未做的事,总是时不时出现提醒你。——这么带入的话,那我的房子可能装不下这么多人,但如果都长吴磊这样也不错(想太多

  • L-P-Z

    闻善表面上内向又平静的一个人,但内心蕴含巨大的能量,和胡歌以往的角色不太一样,但胡歌演的很到位,让人看到了他多面的可能性。

  • 欢乐分裂

    3.5;色系和节奏观感舒适,虽然结尾收得拖沓而直白——文学性挺强了,没必要反复点题,以及仍显刻意的金句展示,让普通人第二幕生活维持下去也很好不是吗,并不是很需要一个被点亮的日剧跑式第三幕(对不起我是失败联盟爱好者)。但还是被打动了,题材虽好,题材也只是一种“介质”或“通道”,从旁观人间烟火的疏离到最终融入,这过程是以创作为外在手段实则抵达更深的自己,是如何处理个体和世界的关系,现实或非现实其实都能自洽,所有因缘嗔痴全在于如何越过这个槛。的确像短篇集,每个故事都闪着点点动人,最打动我的是“火车上犹豫的20小时”,往事只存于回溯和地图上北行的方向,声与画一度分离,最终合流;多处镜像反射或对称构图,仿佛是他人故事折射出的光照到倾听者身上;空间的运用,抬头望见大厦密密麻麻中开了一扇,有余味。

  • 日落前抵达

    题材很好很有意思,但没有表达好。一次次说闻善是悼词写最好的,倒是给我看看他写的悼词啊。好不容易等到方阿姨的悼词,念得贼快,而且写的也不是方阿姨的故事,而是闻善的感悟,这怎么能体现闻善对每个人不同点的重视与刻画。故事很多,但没有好好挖掘,都浅写一下,不如少放几个故事。有些对话不太自然,生活烟火气不足,感觉飘在空中。可能是之前的期待太高了吧。

  • 二火山

    导演想拍一部落地中国的日本电影,包括海报设计,像学院派的学生作业,角色之间的对话正常人都不会这么说,看得很拧巴。

  • 教主饶命

    胡歌和吴磊的身份容易让人联想到《道林·格雷的画像》等镜像化的作品。自己粉的演员果然是最优的

  • spiritual

    想拍日式文艺片,但平淡如水之下是尴尬直接的台词,角色都不饱满,几个客户故事拼凑,全片没有出现一句悼词,是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普通人也要过好生活”。几位北京客户小资中产,漂浮于全国观众日常生活,只靠北漂男主住的老破小场景和共享单车接不了地气啊。木头般的吴磊角色莫名其妙蹦出一些深沉人生句子,胡歌全程面无表情都能拿影帝……“从不同人口中叙述的死者,完全是不同的形象,许多碎片拼凑起来才接近完整”,原本是像《公民凯恩》般很好的题材。女导演浓烈的男本位思维:男人的一生是事业、拼搏、寻求自我,仅有的3个女角色后半段戏份完全围绕婚恋,原谅出轨男、或突然帮男主洗衣做饭……

  • 17

    我也在经历人生第二幕,不是么?很喜欢这种点到即止的表达,生死沉重,落笔轻盈。

  • TouMing柜子

    + 大概是实在太久没看过这样干净赤诚又轻盈的华语电影,基于自反和思索的整体架构,相对单义的固定镜头下稳重又不失流动诙谐的叙事性(对画外空间炉火纯青的调用,构成悲喜语气的一节),全然出于对生活精细透彻的观察,以至于最惊讶的点竟在于刘伽茵如何会想到这样一个人物去写,唯一理由大概只能联想到其亲身经历,因此情感才显得格外真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是以中青年incel男为主角,刘伽茵这部的写作水平比隔壁张律那部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年度十佳预定)#SIFF2023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华语版的文字入殓师,记载每一个不一样的普通人。中国有见字如面的说法,看这部电影就像见到了写出剧本的刘伽茵本人。吴磊和胡歌越来越像了,有几个背影镜头我突然不分不清谁是谁…

  • 占了上风

    被胡歌演的闻善一整个吸引住,戏里戏外都是很温柔的人,闻善不写剧本后选择用悼词传递温暖,就像胡歌在采访时说的,希望大家看完片后跟自己一样,被温暖被治愈,很值得一看!

  • 暮楚

    怎样的旅途才是不虚此行呢?是两床棉被里包裹着的那块冰,还是燃炉中通红的铁?是拉开窗帘坠落的枯叶,还是老家的一片竹林?是照片里模糊的那张脸,还是孤身骑行直至画中的草原?怎样都是虚度一生,为何还要喂门前的那只橘猫?

  • Pincent

    82/100 体验,想象,观察人,听声音,了解过去了解他人,像一个编剧、导演或采访者一样。质询怎样的故事和人物才算是好的,殡仪馆的场所又算是一种怎样的电影,以相对宏观平静的方式容纳千种情绪和人生百态?或者说人要以何种方式聊天:讲一句台词另一个人没听清,啊?又说了一遍,常见的编剧不太会留下这样的台词。齐溪段落开始后像是指出了更加关键的“进展”,以及最后半小时也是意想不到的,念白从来并不算是完全自然,而有一些故意的异样,布光、景别选择或拍摄角度也是如此(联想到的居然是《欢乐时光》),观众也很难思考清楚电影会如何结束,也许不是足够漂亮的收尾,但仍肯定了叙述和叙述者的切实存在,其需要一种普通的特性,拒绝被大众期待的那种三幕结构,在讲究标准化、云上化、AI生成和“进步”速率的时代,这些挺需要被考虑的。

  • 华盛顿樱桃树

    就像是在北京二环找了块闹中取静的地儿,沉下来坐了两小时。看人群,看车流,看云听风偶尔点支烟。沉浸得故事和沉静的影像。看似云淡风轻,却都是设计的人生,摄影的角度,远近的比例,非常展现各大工种的能力。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导演,她选了最生僻的主题,并不讨好观众的形散神散的表达,来做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电影。

  • 圈圈儿

    其实很喜欢这种我称之为“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的形式。一切意味和意义都存在于讲述中,一切正发生都苍白又昏沉。假如一个人掌握了讲述的技巧,就会发现值得记录的事情全都是事后的讲述,眼前生活却非常乏善可陈。也因为这样的习惯,我一直在等待一个第三幕式的重击,但是因果律没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吴磊看向镜子的那一下,像是小学的时候被刚洗完手的朋友往脸上撒了一下水似的,很清新。胡歌好像和世界隔了一层玻璃。齐溪挺好的,她一张口我就相信了。不仅是在死亡面前,在作品面前、在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 背锅侠铁罐罐

    看完之后光速去把路边野餐和宇宙探索编辑部从四星改成五星,对不起是曾经的我不懂得珍惜(。昨晚今早我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斥巨资支持华语电影结果你们就这么对待我你们亏心不亏心啊!!!以及文艺片导演我真的求求了你们不要再找胡歌了这张脸没有一丝一毫的故事感!没有!

  • 王恶

    人设太过熟悉,微信里可能有八十几个闻善。久仰刘老师,可是很困惑。作为性少数群体,确实很难书写直男直女故事。但是难道忠于自我和职业不瞎编,就只能让笔下的人物没有性特征,没有性取向,没有性张力,没有力比多,没有攻击性吗?那这是不是不忠于现实?另,台词不够口语化,这个问题有点儿低阶。

  • 雨人

    “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只有故事的第二幕,在此就终止了”

  • 豆友207087634

    导演不要总是以为感动自己就能感动全世界

  • DeckardYang

    【5】好久没在华语电影里看到这样认真投入又高明的创作了,故事、结构乃至调度都是毫无疑问的高水准,将所见景象、语言、动作都作为共情体验的方法。即便已经如此充沛,在一言一句里刘伽茵也能生发出对创作本体的思考,经由不断地写作,体悟并非过往的历程被还原,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才真正称得上不虚此行。

  • 凹凸

    如果换个更通俗的创作思路,会是部动人的高分职业日剧。但导演的创作思路显然更精妙,在缜密的编织下找到了一种“轻巧但不轻浮,厚重但不沉重”的平衡。就像悼词本身是种美化,片中那些文绉绉到失真的台词,不也是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浪漫吗?乍看会觉得文本凌驾于影像之上,可从吴磊角色的设定本身,到齐溪故事线的镜头变化,再到各种对空间的呈现和利用,伴随讲述者的声音一路北上的火车路线、写字楼上推开的窗户,不正是导演影像意识的体现吗?

  • 塔塔君Minkun

    固定镜头,但没完全固定,是手持摄像机努力地固定在此,尝试让摄影机背后的温润身体复现画中各种断然固定的框的姿态,绝非只是依赖着机器的绝对固定制造框中框。拍摄的各种鲜活的框实际上就是从未正面登场过的灵柩,讲述着每个一生都活在各种灵柩中的个体(包含曾经活过的死体)的遭遇,而非只是将他们创作成已经成为过去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创作正是这样一种谦卑的姿态,所有事件皆是有着生命的事件,为事件撰写的悼词并非是为事件画上句号,而是复现“遭遇”本该激烈存在的生命,传递它们的时间。作为一种爱去体验,有姿态的电影创作如此,批评亦如此。

  • Yeah明珠

    今年看过后劲最大的电影没有之一,文艺片和爆米花电影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前者舍弃爽感追求向内挖掘内心,带来的力量无声且绵延。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一首对普通人韧劲的赞歌,“看似无路可走时,也能把头抬起”。

  • 莫伊奥魚

    尽管吴磊的角色戏份不多,却在故事线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闻善内心状态和想法的外显,小尹这个角色的设定很新奇也很特别,二人的合作让故事线变得非常圆满完整,很惊喜。此外,通过“悼词”这个视角来切入,也是一类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观众很喜欢。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79331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