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日本7.5分剧情《咖啡时光》
《咖啡时光》介绍
名称:咖啡时光
别名:Café Lumière / Coffee Jikou
主演:余贵美子 / 萩原圣人 / 浅野忠信 / 小林稔侍 / 一青窈
导演:侯孝贤
地区:日本
年份:2003
语言:日语
时长:103分钟
分类:剧情片
《咖啡时光》剧情介绍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咖啡时光》豆瓣热评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
下午一点,天黑了,因为无事可做的人们坐到了电影院里。资料馆不让带杯装饮料,可是如果没有一杯咖啡,很难清醒地度过这一段咖啡时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想不通,也没有办法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就想通,所以总会昏昏沉沉地睡去。看《咖啡时光》的时候,总会想到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两个到日本拍片的异国导演。可是缓慢如阿巴斯,也会用戏剧冲突搅动观众的心,侯孝贤却讲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星期天下午的垃圾时间。说是纪念小津,也没用太多榻榻米镜头,也没有在室内用分切塑造空间感。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在地铁上错过的人,又会在地铁里相遇。孩子会生下来,书会写下去,电影和生活一样不会停止。走出电影院,抬头看到下午三点的阳光。北护城河波光粼粼,有老人在钓鱼。想把此时小西天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远方的你。
侯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了开来。”大量出现的电车、铁轨就似赛不过的时光,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负重着生命的孤单、苦楚和隐忍。想起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青窈啊!
小津百年+《东京物语》50周年,此片的确用了心,不少地方跟《东京物语》直接相关(借酒一段直接是搬演),不少小津元素,但是这篇的确跟小津关系不大,说起来,还是“巨匠”侯孝贤用自己的语言讲了一个50年后的故事,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倒是直接跟小津相关。
电影是台湾导演候孝贤拍的。是日本东宝电影公司为了纪念日本导演小津诞辰一百周年而投资拍摄的影片,一直崇敬小津的候孝贤欣然应邀执导。[咖啡时光]柔和、温暖、安静却充满力量和激情。候孝贤说,不是那些时光最美而是这些时光已经永远失去了,只能用回忆来招回,所以,它是最美好的。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并不觉得很小津!列车行过的城市,还是有种回到雾蒙蒙的台湾的感觉,不知不觉就看完了……怎么好像没看一样……
写给成长的片子。有人说这是很沉闷的片子,难以看下去。我能很安静且投入看完,那是不是说我是个很有耐性淡定的银呢。这是个没啥故事,没啥情节的片子,各种生活场景和细节在长镜头下凝集一股巨大张力和弥漫着人物关系的各种晦涩,阳子一个未婚怀孕女子,坚定中有茫然,茫然中有美好。愿阳子一路安好。
令人沉醉,并且回味时愈发觉得好。侯孝贤把“两班爱情的列车还未接上,先在这夏日喘口气吧”这种人生的瞬间扩张到了一个多小时里,一青窈不算很美但却绝对是这个故事中女孩应有的样子。这种看似巧遇的火车交汇、两人偶遇,其实都是千秒万秒等来的。
非小津的齐物系统。遵循现实语境,细致的自然主义把控场景里在与不在、见或不见、思和没思的意义制造状态的戏剧性,各种生活化(追随人物的动作)但却极其勉强能说的上是“枕镜”的镜头都构成前者的知面,唯独结尾伴随配乐電車井然有序的前行超脱对状态的注解,成为整个电影的刺点,凝视摄影机等待角色抉择,即使角色什么都没做,其实仍选择了不做选择,背后那份确实存在的情感余味,才和小津共通。
剥离了所有的故事脉络和戏剧冲突,无限趋近并还原生活。沉闷到令人发指,却让人沉醉其中。
大叔,如果不是为了看你,我是不会去看这种大闷片的。出镜不多,但实在很帅啊。什么某台湾影评人觉得看这片感觉像一只温柔的大手在抚摸后背,这温柔的大手应该就是大叔的吧,这影评人也应该是个男人吧。O(∩_∩)O哈哈~
琐碎的片段,随意的对话,散漫的生活节奏,不跌宕,无高潮,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的生活,像所有咖啡时光,然而平静下依然藏着一些起伏的情绪,大多数平凡人都总是有一点烦恼的。
不止情节的戏剧化,细节的生动化也没了。小津简单归简单,总还有个小结式的重点归纳,到底是为了主题。侯则已纯文本化,既无故事也无深意,只为感觉和意境。就观赏性而言,相当寡淡沉闷,确实考较耐心。但奇怪的是,那份自信满满的“中国诗”意境,依然充盈其间。个人看法是其走得不是太偏,而是太超前
纪念小津的日台合拍片,风格向前者靠拢,拍得实在过于生活化了些,节奏缓慢,剧情可以说毫无戏剧性,加上长相平平的才女型歌手一青窈作为女主角,常看的俺走神...不过还是能让自己一口气看完而不打瞌睡,这就是功力啊,哇哈哈哈哈哈哈....zzzzzzzzz...
我一直觉得这部跟小津关系不大,但特别特别喜欢最后在JR御茶之水站三线四铁交错的镜头。今天收到田博送我的书,看到第一句讲小津在御茶之水的医院去世,我长久地默然了——那里边流动的蓬勃的生命力,原是送给小津的告别诗啊。 长评。
侯孝贤和朱天文的组合可以把发生在任何地点的故事都变得像台湾;虽然简介说是致敬了小津,但侯导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意境氛围脱胎于小津但视觉呈现上完全不似小津那种过于板眼;特别喜欢胶片摄影的质感,影像仿佛拥有了亲切而温暖的厚度;怀旧的城市,平淡的日子,错综的情愫,交织穿梭在克制的镜头里被娓娓道来,那么看的人患得患失也好,唏嘘感慨也好,末了都是时光赠予的独特滋味吧 /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沒有背景音樂的影片。貌似也沒什麼特別的故事。就是人在城市中、屋簷下的進行。日光之下無新事。咖啡,時光。其實是關於時光的故事。靜靜流淌。歲月靜好。導演有著另外的目的,致敬大師和大師的在地。地鐵,小館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店老闆叫的外賣咖啡,分明單車而來,卻那樣華麗呈現^_^ps:找劇本來讀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然而现在再看了一遍才能真正感受 多好的电影啊 围绕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 描绘 对梦境的求证和丰富化 拍下书店的照片 录下电车的声音 按图索骥… 实际也是对记忆中的事物的描绘。 怀孕与交换孩子的梦境 如果用精神分析就太无趣了 电影中的情境是如此“单调” 我甚至开始怀疑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而同时这种单调也不是符号化抽象所致 那么生活是蒙昧 是意义的原初状态 本身就是经验 意义是经验的进一步开化 经验是未开化的意义 原来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尽管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 但却传达出生活给人的感觉 那就是抽象出意义之前的漫无目的的经验
暑假期间,力把她的微信头像换成《咖啡时光》的海报,让我产生看下这部电影的想法,然而等到她把头像换成「许巍」后我依然迟迟没观影,就这样拖着拖着拖到了今天……创作背景:《咖啡时光》是台湾导演侯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已故日本电影人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而专门拍摄的影片,这也是侯孝贤首部用外语拍摄的外国影片。…(就我看过的10部「小津安二郎」作品而言,他的电影有种温文儒雅讲家庭故事的感觉,然而侯孝贤这部《咖啡时光》却仿佛截取生活片段的纪录片,真实但叙事蛮弱,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静下来好好观赏?)摄制过程:该片拍摄开始于2003年的8月2日,分别在东京和北海道取景,摄制组从长野的上田到后来的高崎和东京,最后在9月26日封镜。拍摄结束后,影片的编辑是在台湾完成的,音效制作在泰国完成,而后期的制作在东京完成。
最早接受不了侯孝贤的电影,觉得节奏太慢,很难共情。但现在觉得瘫在背椅里看侯孝贤的电影太享受了,回到胶片电影的旧时光,就放松的去感受,看他们说话,吃饭,看完后仿佛看懂了许多,也仿佛什么都没有看懂放映过程虽然遇到停电放映事故,应急灯亮,跳出一段时光,供电恢复,又回到一段电影时光,仿佛停电也早已安排好,配合着电影的的节奏发生着,有些电影,还是要与它回到电影院相遇,才最迷人~
我想起有次跟一女孩约会,吃饭喝奶茶的时候一直笑着说个不停,都是不打紧也没啥意义的话。最后一起坐地铁快到分离的时候,我跟她说我们不要再说话了,我们今天已经说了太多废话了,说话的机会很多所以让我们享受这会的沉默吧。果不其然后来这个女孩再也不肯跟我出来了
109min a 我爱上了浅野忠信@Centre Pompidou a 我已经迫不及待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影院再看一次了...|“混蛋是没到场的---好冷 ,想回家煮汤喝,于是今晚不看了”|20130314资料馆JD俱乐部重看~AYR|20160311 资料馆HHH回顾展重看
5.0 要搞这个“松弛影像”做法也不太难嘛,无非让镜头运动滞后于人物动作点,场景和环境再拖慢事件点,重复的把戏很容易被识破。想抓住虚无缥缈的触感十有八九是徒劳,因为“抓住”和“虚无缥缈”本就在一个支点的两端。更想看侯导在建构的过程中把“虚无缥缈”不经意遗落的瞬间,那就仿佛滑过手掌的缝隙
虽说是致敬小津,但除了同样的榻榻米视角和同样的市井生活之外,风格还是很有区别的。镜头和剪辑的跳跃和留白比较多,但可以挖掘出很多有趣的东西,大量的地铁和交通镜头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时间比例,这些镜头的确是无聊的,但是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不论如何,都要热爱生活吧。另外现场音效很赞。
3。侯孝贤致敬小津百年诞辰作品,作为小津黑的我,所幸没有在影片中看到小津式作风。不过本片拍得太过即兴,要表达的两线,家庭一线不是很成功,另外一线一青窈和浅野的暧昧情愫反倒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浅野尚未准备好的思虑。
喜歡這種強調線條感的攝影構圖,還有電車的來來往往。雖說是紀念小津,但終歸是侯孝賢作品,東京在他的視角下和台北其實分別不大。
既然我能完整安定的看完此片 说明我还是是有一个耐心的人 只需要一个人陪就可以了
比起小津的电影,少了那股内敛的张力,看小津的电影,不必刻意关注故事,几句台词几个镜头那么一摆就让人津津有味。反复出现的火车集体钻隧道过桥的镜头没品处什么耐人寻味的东西只觉得这火车走的好慢,和电影一样慢。
很多人嫌这样的电影太闷,然而我却正是喜欢这份安静,感觉不像在看电影,而是在观察别人的生活,没有任何过度的演绎,平淡得没有任何戏剧效果,只有日常的生活。只是在这外人看似的平淡之中却是一个人人生中重要的一段时光,生活不就这样而已嘛?PS:日本的铁道迷电车迷还真是多啊!
缓慢并且安静。向小津致敬的时候,我基本上还是个白痴。现在却还记得小书屋里,浅野扎着围裙与一青窈闲散的静默。又或者轨道的交界地。在厨房里寥寥的对话。典型的市井图景。却象哑了声,完全由暗涌的心声说话。意境远大于故事,这仿佛是第一部。
不讨厌,但是完全看不出什么小津的意味,倒是蛮侯孝贤的,甚至能联想到是枝裕和喜欢的老侯是不是这个,铁轨快线、父母家、书店,虽然都是日本电影中常见的风景,但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尤其是节奏可以明显感觉到和小津的差别。剧情跟咖啡没太大关系,印象中两次出现咖啡:小书店的外卖很惊喜,简单的讲究看得出店家的态度;研究地图时进的咖啡馆(感觉是一家楼上的咖啡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概念)只简单要了美式吧。后来女主在老家咖啡馆喝的都不是咖啡(奶之类)很喜欢片中绘本的故事,残酷而有趣。女主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性格,用个上一辈的词儿大概是:油盐不进,但也很理解甚至欣赏她在这样一个大都市中保持着自己的一个小世界。细节有趣但大多用中景呈现,加上一些前因后果的语焉不详,所以会违逆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的会让人疲惫吧
从海上花的浮华之后,侯孝贤再导的几部片子我并没多少好感,不过就是这部外语片让我重新看到他运筹帷幄,散漫不经,却又暗涌不羁的导演功底
独立而又温和,时常觉得做到这点很难。电车一样的节奏。侯孝贤与小津百年诞。|2016.09.10花莲时光二手书店里挂有此片海报
对一个会被视作“败犬”的女性来讲,实在没啥共鸣……做单身妈妈则么了?心智尚不成熟就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事。思想前卫是不顶事滴!如果连自己都欺骗,故作镇定,有什么用?假装是长久不了的。
虽然说是纪念小津,还请了日本演员,甚至很多人觉得有日本文化的灵敏和电影画面的欲言又止般的氛围相当明显,总体上除了最后二十分钟,其他一直处在积极酝酿却孕育不得的气息中……但归根到底还是一贯的侯孝贤风格,唯一的要素也许是侯孝贤的营养重要来源是小津。
萬能的pps...當侯孝賢沒有了閩南語、台灣的熱带風景,侯孝賢就不怎麼侯孝賢了。儘管依然是萬年不動的固定幾位。更像早期的是枝裕和!但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演員們都呈現出無狀態的狀態,放鬆的不得了,導演功力足見!
看了侯孝贤的电影才知道为什么说长镜头是有力量的。去除戏剧化的故事冲突,流露出影像最本真的感动。很喜欢电影的结尾~浅野忠信啊,美好的大叔~
沉默寡言的父亲形象是小津式的,对人物情绪的描摹又是侯孝贤式的。电影把东京电车拍的太美了,仿佛和Yoko的情绪打通,一种自由又松弛的状态。
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可言,重在描绘的是一种感觉氛围。事前没有看过小津和侯孝贤的任何作品。节奏很慢,很舒服。展现的日本不同以往很生活很怀旧很亲切。
东亚式最理想的美满生活,不经意间让人无限迷恋。爸爸,后妈,食物,凉水,牛奶,咖啡,关心,电话,肇,唱片,录音,陪伴,电车,铁路,火车站。特立独行,幼年被母亲抛弃,尚在思考为人母之意义,仍在寻找真爱的女主人公,却有幸生活在杂而有序的东京,亲人们含蓄克制,静谧礼貌又温润的爱的光辉中。
侯孝贤应松竹之邀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年拍摄的影片,也是侯导最无情节的作品之一。无尽的电车,咖啡厅,书店,自家,一切都像轻云淡烟般平淡,尽管有“怀孕却不愿结婚”的先在情节,却刨除了所有戏剧化元素。些许暧昧最后并无进展,父母也至终欲言又止。运动长镜头贯穿全片,与演员极尽自然的神态动作及情境中的氛围(依靠场面调度中的细节,如后景屋外清风吹起的衣服、来往的车流及自然反射出的日光等)融为一体,生活的滋味氤氲期间,绵延至心底。PS:虽然形式上与小津并不相同,戏剧性也大大弱于小津,但依然有相通的气韵。相比起来,文德斯的[寻找小津]则纯然是一片现代东京都市人的空虚之像。(8.5/10)
鏡頭調度方式與定格畫面不時讓我想到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一青窈〈一思案〉http://youtu.be/L8lHz0MFbM0
从前的侯孝贤,需要全身心的去看,现在的,只需要半个脑子,就足够
小津常用的主题,常用的摄影机位。侯导的叙事习惯,侯导的影像风格。一定又是和朱天文聊出了剧情,然后朱天文写了剧本,侯导再随拍随改。浅野忠信的帽子,耳机,双肩包,很有感觉。
#资料馆留影##台湾影展#看到了侯孝贤最为隐忍克制的一面,或者说,这是候导最为“无情节”的一部电影,从头至尾近两个小时,除了跟随一青窈饰演的女主角阳子走走停停,置身恍若迷宫一般的东京之外,你看不到任何额外的情绪和情节。而随着浅野忠信和一青窈站在车站口,安静地任凭阳光洒在脸上,此刻实际上真正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作为百年致敬之作,侯孝贤没有在外表做文章,而是抓住了小津的精神内核,从容安静的生活步调,日常生活的琐碎原味,一如那口品不出苦甜的咖啡味道。若说师从小津上,侯孝贤要比是枝裕和走得更稳健也更深入。ps 作为廖庆松讲座的最后一场,他透露在参与剪辑第一部候导的《风柜来的人》时,他第一次完成从“情节逻辑”到“情感逻辑”的转变,而本片亦可看作是廖桑“去情节”的一次大胆尝试。
简直是用文火慢慢地熬完,记录片似的,情真景实但也很折磨人。看到父亲缓缓地从自己碗里夹一块肉,放到阳子碗里时,鼻子一酸,何其熟悉的场景,中国日本,再隔多少年,这份爱仍然在默默地滋生。
四星半,部分音乐和结尾独白毁了点儿,除了个别元素(电扇电车什么的)跟小津也没什么关系,反倒借着致敬的噱头又把自己往上垫了一层。剧情对于侯孝贤本来就是累赘的,而这部索性连以往见长情绪也不要了,光线、表演、场面调度,明知这些切实存在但就是感知不到,画面内部、场景之间同时处于非线性的流动状态,他拍的是一阵微风,不知不觉中抚遍你的全身,看不见也抓不住。
只属于日本电影的淡淡的感觉,侯孝贤功力非凡。P.S.看完后居然有那么一刻突然想有自己的房子,虽然之前一直坚定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导演#侯孝贤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火车镜头。一共经历了14次火车来回,只为得到这样一个画面:洋子出现在前面的一列火车上,而他的朋友则出现在背景里的另一辆驶过的火车上。这让廖庆松非常痛苦,为了完成这样一个场景,他不得不从拍摄的14组镜头里收集脚本。镜头平均长度66秒,76%的镜头摄影机运动。
(7.5/10)没有廖庆松的讲解我真没法第一时间领略这个内涵。廖庆松的大意是:都市中逐渐坚强的一个女孩子。我重点关注的地方在于,虽然这是为纪念小津诞辰百年而作,而且有很多人把侯孝贤和小津做类比,但这两位真是差异很大的。仅就对空间的理解而言,小津是在解构空间,侯孝贤是在构造空间。
影片唱起的片尾曲提醒了我这是一个不刻意的结局,意料的包容,出其的平静,以及惯有的隐忍和克制,是父母对于女儿怀孕的态度,亦是阳子对于她接下来人生的态度。一切都是生活的滋味。
不停重复打手机和坐地铁两个场景,并无置身都市透不过气的压抑,过滤得仅剩轨道的咣当声。喜欢车窗照进来的透明阳光、旧书店、咖啡馆。阳子永远点一杯热牛奶,叫牛奶时光也不错?一直喝咖啡的是肇,他从没挑明过什么,但看似无心翻到的冰孩子故事,背后蕴藏着深沉的爱。要是换个导演,发生的一切完全可
真是应该叫‘电车时光’的哇!一贯冷静的摄影机运动,简单化风格,竟然和早期作品很相像了。又被前景飞速列车背景站台立人这种景戳中。总觉得是枝的‘步履’才是致敬小津,这个是侯孝贤自己。生活如斯夫,没什么大不了,却难免心里郁塞,心里郁塞却也没什么大不了。结尾歌词说了什么!!没字幕!摔!
提到小津大多是固定景别,人物布局,仰拍,日本现代家庭人情冷暖。在侯孝贤的《咖啡时光》里这些都有,然后小津身后,女性成为主体,男性面临失语,或者说女性意味着电影里侯孝贤所说的城市的电车/子宫,主角的单身怀孕,更像决裂,侯孝贤眼中的日本与台湾。PS.非常喜欢女主角的文艺气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81181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