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波兰7.7分剧情战争《灰烬》
《灰烬》介绍
名称:灰烬
别名:灰烬 / Popioly
主演: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博古斯瓦夫·凯尔茨 / 彼得·维索茨基 / 贝娅塔·蒂希基维茨 / 波拉·拉克萨 / 瓦迪斯瓦夫·汉恰
导演:安杰伊·瓦伊达
地区:波兰
年份:1965
语言:波兰语
时长:234分钟
分类:战争片
《灰烬》剧情介绍
贵族少年拉法尔在一次狂欢节上,结识了年轻美貌的姑娘盖列娜,两人一见钟情,并偷偷幽会,两人的私情被家人发现,拉法尔被父亲赶出家门。几年以后,拉法尔在哥哥好友的介绍下参加了秘密组织,见到了昔日情人盖列娜,盖列娜已嫁给秘密组织领导人。尽管如此,她仍深爱着拉法尔。一天夜里,两人被强盗抓住,盖列娜为保全自己,跳下深渊,拉法尔得救后被误认为是强盗,关押了很久后被放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拉法尔在好友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并参加了波兰军团。本片根据波兰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热罗姆斯基(Stefan Zeromski )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提名。瓦依达在这个题材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所在是十分明显的:他试图追索波兰民族意识的形成过程。此片引起了波兰知识界的热烈评论,许多人文科学界的权威和一些著名作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再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使知识界产生如此广泛的反应。《灰烬》豆瓣热评
以篇幅题材人物而论像是瓦伊达版的巴里林登。可里面大量的纵马驰骋高速跟拍镜头却又好像关山飞渡?
煌煌巨著波澜壮阔,虽千万人吾往矣;个人爱恨情仇,家国复原之志,充满悲壮力量;部分段落有超现实意味,铺陈以史实基础上,呈现古典与现代交错的美。感谢灰烬(@Morometii)与拒绝(@查无此人)合译中字,借鉴原著用词典雅,详请参考:http://www.douban.com/note/125201845/
前 2/3 聚焦 Rafał 展现三段经历 后 1/3 进入战争戏 战争部分从可笑 荒唐 残忍 对人的异化四步骤渐渐推进 虽然没有真正的磅礴壮观场面 但这更能突显其无义的本质!作为绝对主角的 Olbromski 两次破茧而出:一次因为 Helena 被侵犯而跳崖后破落叶 一次因为战争之不义荒唐残忍而破雪 首尾呼应了奔马破风 从傻鹅雪橇 追逐杀猪等等乡间风俗百态生动到战后焚烧残垣 直至灰烬 黑白影像极佳!!!
看电影需要做背调//可以说是献给波兰的作品 巨大政体与渺小个人交织带出的史诗气质 超现实手法引出的奇妙质感交叠成特殊的关注角度//没看进度条和表 只想这部电影是不是永远都放不完 然后发现其实已经差不多是最后一章
波兰第一次亡国时期,波兰人眼中的拿破仑战争。分成上下两部,上部基本围绕“恋人之死”,下部则是“波兰之死”。叙事上经常跳跃式发展,造成情节不连贯的断裂感,而后往往又用闪回倒叙来补充缺失的关键情节。男主角人设定位是波兰农村地主的二儿子,秉性近乎是二流子,这样的角色很不讨喜。前两个小时男主没有直接参战,都是听别人转述闪回多场战争的情况。而后当男主参战后,突然又插入四十多分钟另一个配角的战场经历,比男主角本人参战时间还长。结构组织得真不算太好,野心还很宏大,堪比半部《战争与和平》,波兰人先后转战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波兰本土、俄罗斯,但拍出来的战场效果很一般,基本只有横移跟随这一种运镜拍法。时间特别长,接近四个小时,年代感的服装看着很精美,可惜是黑白片,如果拍成彩色片估计观感会好一点。
注意不是《灰烬与钻石》。看上去瓦伊达很下了功夫,其他片子都没有这么野心勃勃。只是不了解波兰历史,老分不清谁是谁
瓦依达作品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但又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此片可谓集大成者
三星半;关于波兰历史的鸿篇巨制,之前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一看那时候波兰原来已经亡国,拿破仑建立了华沙公国。影片中有农庄、城市风貌的展现,也有革命、战争的演绎,如此庞杂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也难怪上映后引来了波兰文化界的大讨论
虽有近四小时但原著想必很厚还是情节太跳跃,时间分配略迷前一小时三分之一在看达尼尔骑马?!大场面苦手陆军打仗难看,把士兵表现为木偶一般波兰真是国运曲折一直在帮人扛枪哪场仗都得出炮灰,然而主角这对本来纨绔的小表兄弟最后还是克制不住功名心(且本民族地位与战功绑定)的召唤又一次去了1812远征。亲王比较嗲逼死哥哥收养弟弟这种设定哦,达尼尔裸胸蒙眼场面原来是被他引入共济会的仪式哈哈,想看书进一步了解这个角色。杨诺维茨基演男二表弟的犬儒厌世长官只登场二十分钟但很嗲,萨拉戈萨打成了哥特小剧场(大规模强奸比杀戮更容易降服一城),因为打算退职而在死后被部下们剥去军服曝尸城外,唯一可怜他的小表弟在风沙里怎么也没法把裸尸埋起来的场面是全片我最喜欢的一段。目前片源不好超宽屏明显左右被截掉了。
世事终究苍茫,家国家国,个人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奈。巨著!
对波兰的历史了解甚少。这部影片激起了我研究波兰历史波兰电影的兴趣。原来波兰人民如此爱国,他们原来不仅仅是爱做爱而已。
四小时章节体叙事的波兰史诗。从一切可售开始就有马戏,瓦伊达真的很喜欢马啊,对大场面的调度能力证明了瓦伊达作为导演的扎实功底,虽然很多战争场景现在看起来非常好笑,一米瞄准的回合制游戏,但涉及宗教对比、平民虐杀的场景仍十分具有震撼力。千万波兰人如同灰烬,付出生命去践行的皇帝的意志,片尾拉法尔在荒原上摸索,耳边伴随着皇帝万岁,想到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片尾,战争带给人的摧残不只是身体上的,精神上同样也遭受着永远无法弥合的创伤。
最好看的部分就是开头冰原上马车队的奔驰。瓦伊达搞这种史诗剧情向还是有点吃力,的确不能和苏联比。
21/8/6:这算得上是瑰宝了,尤其是前半段各种癫笑痴笑太震撼了。
若是补点历史知识可能更有助于对本片相关时代背景的了解。三个多小时的时长并不显得难熬,虽然有技术的局限和表现形式的俗套,但仍不失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级作品。或许同原著一样,这也是献给祖国苦难历史的哀歌,包含对民族个体命运的强烈关注。
二百二十年前,波蘭人民就在為皿煮、自由的夢想而戰鬥。
始于大雪,终于大雪。独腿士兵被吊死和公爵被刺后大喊暗号“到我这里来,寡妇和孩子们”呼唤男主这两幕特别感动,不了解历史,不过我怎么看都是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在其中艰难的维持。里面的马都好漂亮
说是Wajda奠定其波兰影史国宝大导的一本也不为过 敢于挑战民族性溯源大哉问 保证视听质感的同时 行此思辨着实大勇. 1797活跃于异国土地上的波兰军团昂首阔步 无尽自由与苦难流离象征的雪橇旅队欢笑着奔向下一个庄园 政府法律挑战地主威权 法兰西/奥地利/共济会以及这本并没大肆着墨的俄普 各大势力角逐于此. 片名Popioly和他初本长片的Pokolenie一样 皆是以Po起首
大片风骨 以个体遭遇折射整个民族在危亡时刻的撕裂感和阵痛感 无论是远征俄国还是萨拉戈萨围城战 波兰军团都已经一只脚踏进了修罗场 但仍然义无反顾 “皇帝万岁” 看似效忠法皇 骨子里还是波兰万岁 一切都为了救亡图存 美中不足的是战争场面 两军厮杀时士兵的动作略有出戏感
史诗片,对波兰历史不甚了解,不谈波兰民族主义,只谈一个战士肉体与心灵的成长史,的确波澜壮阔,可惜战争场面浮夸,如同情意绵绵掌
60年代波兰学派电影。安杰伊 瓦依达。历史史诗片。无资源
灰烬,不知是不是炮灰的意思,我觉得是。拍摄风格独特,有舞台剧与电影的揉杂效果,尽管不明白波兰历史,但是还是能看出波兰民族的血性与对文明的追求的一往无前,都是斯拉夫民族,波兰比起俄罗斯那是高贵的一笔!
有个豆瓣网友说:袜一打,臭又长,瓜瓜瓜。
无论是获奖,还是近4个小时的时长,无论是摄影,还是波兰意识的形成,对一个不了解这个民族的人来说,注定电影不被喜欢。
基于18世纪末波兰第三次被瓜分的背景,爱情与友情(同辈的、跨阶级的)线穿插交合,也构成了那一时期的贵族社会风情志;从头到尾都是马,一个不停颠簸的棋子民族,到最后全体臣服于拿破仑的威权,彻底异化,唏嘘不已;行军到萨拉戈萨开始,宣示出暗潮涌动的超现实基调,也解答了几位主要人物过分巧合的相遇
我就不信当年戛纳评委没有人中途去厕所的,虽然叙事上散了点,但是毕竟快4个小时片长,你要想跟蒸饭一样每粒米都黏在一起也不现实,至少节操上还是值3星的
人物刻画不够细腻,转变得很突然,尤其是主角,在经历巨大痛苦后,转眼间又变成了智障般的孩子,乱蹦乱跳,哪怕一丁点稳重都没有。更重要的是,男主跟情人偷情居然选在土匪聚集区???租个房子的钱都没有,也算贵族?
不该出现的人,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一个阶级固化的迷雾中,谁能摆脱心酸,癫狂,贪欲。
灰烬 Popioly 1965.POL.Blu-ray.1080i.AVC.Dolby.Digital.Audio.2.0@blucook#211
沉重的历史感。室内室外整体局部拿捏得相当准。众生是本质上的众生,恰如枝头的夜莺是本质上的夜莺。
瓦依达,你用什么拍电影?摄影机?还是七弦琴?
特殊年代 场面宏大 堪称波兰电影的史诗 无望的各阶层奋力挣扎 落得消极避世的结果 流血牺牲换来的是一片灰烬
胸口插匕首的少女尸体、不做声吃下毒燕麦的祖孙俩、恩人在教堂对岸的振臂疾呼、满地残破大炮的冰原,以及在最后衣服里塞满稻草、瞎了眼睛、漫无目的游荡的主人公徒劳地伸向雪橇上拿破仑皇帝的手,这部影片关于战争的场面极度震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884914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