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法国7.5分剧情《短岬村》

1955法国7.5分剧情《短岬村》

《短岬村》介绍

名称:短岬村

别名:短角情事(港)

主演:菲利普·努瓦雷 / 西尔维亚·蒙福尔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地区:法国

年份:1955

语言:法语

时长:86分钟

分类:剧情片

《短岬村》剧情介绍

新浪潮老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处女作,短岬村也正是瓦尔达成长的地方。 影片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年轻男子路易(Philippe Noiret 菲利普·努瓦雷 饰)回到家乡短岬村,一个位于法国赛特区的渔港小村。与之生活了四年的妻子艾拉(Silvia Monfort 西尔维娅·蒙福特 饰)随后也来到了这里。路易对短岬怀有强烈的感情,艾拉却对这里感到陌生。不论两人如何努力,隔膜感还是使他们原本平淡的关系进一步陷入危机。夫妻俩在短岬的日子里,探讨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另一方面,政府派来调查员调查短岬污水的情况,村民们团结起来驱逐外来者。短岬的生活波澜不惊……

《短岬村》豆瓣热评

  • Clyde

    看完该片,你就明白阿涅斯•瓦尔达何以被称为“新浪潮老祖母”了。1954年,戈达尔、特吕弗还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阿涅斯•瓦尔达已经拍摄完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了。该片感觉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的连接作品,“短角”(瓦尔达的成长之地)是新现实,“情事”是新浪潮,写实与创作并重并交

  • 康报虹

    伯格曼的《假面》中那个留名影史的面孔镜头其实是本片最先用的,但这部处女作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显得刻意与不自然,雷乃操刀的剪辑也不能掩盖剧情设计的无趣(与后来的瓦尔达相比这的确太无趣了)。

  • 偏时差

    学习艺术史和摄影的瓦尔达审美一流。别小看审美二字,大多数中国导演根本没有。卓越的审美,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家乡的爱,好奇又大胆天真的心,充沛的感情,发现美的眼睛 …因为这一切,才使瓦尔达这部“随便拍拍”的处女作,一个并没看过很多电影,第一次拍电影的人,作品就已不失水准了。

  • 胤祥

    瓦尔达对自己的影史地位很了解呢。感觉左岸派电影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找到这部影片之中,西尔维亚·蒙佛特和菲利浦·诺瓦雷的部分,对白做的好似旁白(雷乃和瓦尔达的剪辑),神神叨叨的感觉颇似日后杜拉和雷乃的作品。另外一半带有记录性质,由瓦尔达本人发扬光大。制片方式深刻影响了日后的新浪潮。

  • 小猪大侠

    瓦尔达处女作,改编自福克纳《野棕榈》,私密又黏腻。直接影响了整个左岸派作家电影的叙述方式,文学与电影的直系血缘在她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不亏是阿伦雷乃的好闺蜜。

  • 彼得潘耶夫斯基

    很多事情是由这部电影是由“一个25岁的女孩”完成的这一事实构成的,也是法国新浪潮的初啼,图像达到了视觉诗意,平衡感以及准确的全景和人物特写。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 Georges Sadoul)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新电影”。当这对夫妇在渔民区四处游荡时,这部电影展示了其居民的生活。乘小船的人进行着他们古老的贸易,然而潟湖已经面临化工厂的污染。瓦尔达在1962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影片中的两个当前主题,“第一个是一对夫妇重新考虑他们的关系,以及一个试图解决几个集体生存问题的村庄”,这两个故事不是独立的,而是同时被告知。贫穷被画面的新鲜感所化解,与其愤怒地谴责社会不平等和宏观经济体系,不如说是 它只是遥远的生活方式的一幅风景如画的代表。在《尼斯海滩》中她说,她的电影的灵感来自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野棕榈》。

  • 有心打扰

    散文与诗。生活是散文,爱情是诗。清闲惬意的渔村,迷惘求索的爱情。淡淡然处之,乃生活与爱情之道。

  • 桃桃林林

    一边是写实纪录片,一边则文学式的爱情。经典的面部特写

  • 与大多数迷影的新浪潮导演不同的是,瓦尔达的艺术、文学和戏剧知识,远远超过她的电影历史或技术知识,她最早是从一种非常天真的看法开始摄制电影的。灵感出自福克纳《野棕榈》。眼镜重叠的镜头,船舱内的交谈,可能影响了伯格曼。

  • 刘浪

    村落在发生剧变,情人看不到,于是两者互相成为了对方的后景。瓦尔达捕捉生活的光影瞬间,随意插进闲散的叙事线,而如果将其视作男人此前对女人的口述影像,两条时间线便密切地交织在了一起。用画框内线条的切割与双眼的重叠展露两人关系的变化,离别前夜,女人的口与男人的眼重叠在了一起,变化发生了

  • 冰山李

    7.8;那些含情脉脉的推镜,26岁的瓦尔达还处在文艺的年纪

  • Sabrina

    处女作就这么高水准了。有一些段落有伯格曼的感觉,在沙滩散步的段落有三岛由纪夫的日本感。结构上参考了他人的小说,一对来度假的感情出现了危机的夫妇和村民互不干扰的生活着,虽然在一个时空,并不刻意去交集。一切都在有序的进行,没有冲突。女人构建的秩序不刻意,无冲突,共存着,无高低贵贱。

  • 七宝

    故事结构文学性强,电影语言各种象征意味,很左岸~

  • 奥兰少

    1.我们工作。时间流逝。曾经下雨,或不下。我们有了一只新的小猫,一个新家,还有新的朋友。我们不在乎。但我们变了。我们不再疯狂地爱着了。我们的爱就像一个过气的浪荡子。2.内容或许源自瓦尔达少女时代离家出走到渔村的记忆与幻想。短岬村民生活的部分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大地在波动》;而男主女主的戏则已有了新浪潮的形式感,主题类似《火山边缘之恋》。不过彼时的瓦尔达只看过20多部电影,不知道谁是维斯康蒂,谁是罗西里尼。3.伯格曼《假面》里的大特写大约借鉴过本片。

  • TWY

    推镜头和黑白影像都无不美丽,更了不起的是一部简单的处女作就已经融合了瓦尔达几乎全部后来作品的元素,无处不在的猫咪决定了她的命运,第三幕的赛艇民俗半个多世纪后重现于瓦尔达本人的Instagram,喧嚣的海边小镇中一对似乎与世隔绝的爱侣散步对话,也很诗意啊。

  • 南团

    50m. the very premeditated and reconstructed aspect and the documentary style,real life things caught in the moment 短角情事.La.Pointe.Courte.1956.D9.CC.MiniSD-TLF huax

  • 连城易脆

    拍摄这部处女作时,她才26岁,还是瓦尔达妹妹。哈哈。看得出来,作为职业摄影师,确实相当会拍,无论是取景、构图、运镜、分镜都很讲究,尤其是那对情侣正脸侧脸组合令人忍不住想要F8。不过也显得尤为刻意,我甚至都能隔着屏幕听到瓦尔达跟我说:喂,你看我这构图!你看我这取景!哈哈哈。剧情层面,因为新浪潮非常强调作者性,所以有着大量的自我表达,短岬村作为瓦尔达的故乡,拍摄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不少情感,只是非常诗意化的台词,和无头无尾的情节实在让人难以揣摩作者的真正心思,如同隔着一层白纱一般朦胧,若隐若现。

  • 芦哲峰

    瓦尔达的处女作也是新浪潮的开篇作。同一个空间和时间里,两个故事的平行展开,一是渔民的生活,现实的快乐与艰辛;一是情侣的对话,爱的摩擦与纠缠。镜头美,字幕差。

  • 小西而已

    算是一次在形式上由文学到影像的不成功改造 福克纳野棕榈式的两段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在电影化过程中其内在联系被剪得支离破碎(主要也还包括恋人絮语那部分雷乃的个人风格实在太强烈了) 瓦尔达摄影师出身而对每一帧的构图都有着脱离了叙事的试图把控欲 但尽管最后实践出来的产物有着诸多可能不算理想的地方 但她意识却绝对是超前的

  • 醉梦·聊生

    处女作拍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让镜头拥有独特的视角,在村庄游移,构图让人眼前一亮,男子与即将分开的妻子不住地用语言表达彼此的爱意与分歧,像是互相念诗,挟带着这个渔村的人和风景,他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不受干扰的自在生活。

  • spaceman

    老祖母54年就有第一部长片了。画面构图很好仅此而已。

  • Ds

    改编自福克纳《野棕榈》,各种谈话对白乃左岸派风格,见雷乃和杜拉斯。静照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准,开头推镜在保证构图之时又似有深情,余下的风光部分如同纪录片,男女对话部分展现女性导演的细腻。两眼相交重叠的画面定被伯格曼借鉴。

  • Ume

    剧情一般 拍摄方法很好要是不是抱着学习角度的话可能会觉得无聊

  • Woodring

    看来只有法国人民叨叨念爱情的时候还算能忍~但是,人家起码很有镜头各种试构图好嘛~嘛,其实我觉得“民俗”部分还挺不新浪潮的。。。

  • 应用层协议

    瓦尔达驾驭素人表演堪称一绝,可放在她的长片处女作里,这方面就显得很青涩了,村民们的本色出演棒读感极重——这就叫真人反倒比演员演出来的更假。男女主的部分由不停变换的构图和形而上的爱情辩论组成,与新现实主义范儿的渔村戏显得极其割裂,就算是为了强调家乡和外部世界的隔阂,也未免流于生硬了。虽然摄影的确漂亮,保持了瓦尔达一贯出众的美学品味,但相比于瓦尔达后来的作品,它显得是如此乏味无趣。

  • 沁云

    除了瓦尔达,哪个导演能在26岁时拍出这么棒的处女作?从头至尾的构图都是如此美和精细,细节直白动人。渔民们最平淡的生活带出了一种真实的诗意,而那对情侣间讨论爱与生活的细语则为影片的诗意锦上添花。这是真正的有抒情性的电影。

  • 疯眼穆迪

    我为毛要在一个浮躁的要死的下午看新浪潮。。。囧

  • Shelduo

    Ça me rappelle Duras, Resnais et « le printemps d’une petite ville ».

  • 杨小槑

    7.瓦尔达出道作就这么与众不同么,哪怕是和实验性作品相比也是相当先锋的(眼睛重叠构图是我又孤陋寡闻了)。影片有着丰富的引人深思的运镜方式和构图奇观,沿用着一种新现实的风格特点描绘着左岸派最喜爱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想象与潜意识的活动。雷乃操刀剪辑确实有着反情节那股味儿,配合着纪录性如此之强烈的影像,甚至都不避讳被摄者因好奇直面摄影机的镜头。

  • Nothing

    太喜欢了,或许这才是影像最原始的模样,生活即银幕。被水包围的村落里的人事物景皆充满着流动感,纯粹的影像必定诞生于此。流动感、形象、动作节奏、情绪起伏,影像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清洗和剥落被层层叠叠的语言和意识所覆盖的现实图景,揭开一切历史的谎言和束缚,回归至人类还未被语言所建构的时刻,即只是纯粹地看着。

  • 迷失东京

    一边写实一边写意,两个毫无关联的故事,分开看就只能看到故事本身,要连在一起看,才能看出其深意。关于爱情,有的人趋之若鹜,有的人弃如草芥,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 [Deleted]

    由此可以看出瓦尔达之后的一些特质:对于女性状态展示(如5-7点克莱奥)和纪录片倾向,但这更应看做瓦尔达和雷乃共同的杰作,充分清晰的人物空间交错让即使是后期配音的作品也有了足够的代入感,甚至如此看来,走近蓝色海岸(1958)的成熟,也是受雷乃这部剪辑的影响

  • 一棵松

    “我们真正深爱对方吗,还是只是习惯生活在一起?”胸毛男憨意女像谈哲学一样谈恋爱。第54分钟心形水波是怎样形成的?好电影不必整部电影都好,只要有一两段好就可以,前提是不能俗。一些镜头、生活场景可看。“最好还是知道我们的青春花费在哪里了”

  • 虎折

    油腻的配乐,不知所以的镜头设计,新浪潮也就那三位有货识货。不是按你所想的办,就是革命

  • Sydney

    黑白影像里呼呼海风下翻飞的白色床单太有阳光的味道了 从渔网里摘下的一盆蹦跳的鱼 船上的击剑比赛 在船舱里聊天 小渔村的生活活生生 就是你还爱不爱我不爱我就走莫名其妙占了大篇幅 巴黎令野心无法停歇 而小渔村令人保持平静

  • 麻木粮姜

    瓦尔达处女作 短岬村 人民总是辛勤 勤劳的双手最值得记录 猫 死去的小丹尼尔

  • SaturnianAir

    @FLC Varda Retrospective. Is this La Nouvelle Vague or Neorealismo? 瓦尔达对捕捉风物人情的兴趣完全压倒了剧情,男女主角的活动路径频频被铁路、水洼、运河切断,而哪怕是在二人对话中也一定会有背景里的渔民强势入镜。强悍的镜头天赋(老友般的“抚摸感”)和稳而准的声画关系。Documentary for Varda, 从第一部长片就奠定了。

  • William H D Lee

    两人在船里的画面构图绝了,让我想起了伯格曼的犹在镜中。

  • 超cute侠

    没想到50年代的瓦尔达就奠定了新浪潮根基,短岬村居民生活现状与返村情侣对爱情的探讨双线并行,构图和审美是真的好,尤其那些碎言碎语伴随空间移动就很物是人非。

  • 马西哈哈哈

    情侣之间莫测的对白和短岬村村民现实主义的影像。瓦尔达讲她拍这片之前没怎么看过电影。。

  • 丁一

    长镜头刻意游走,秀恩爱生硬摆拍,大风鼓荡白床单,猫才是主角

  • 失意的孩子

    7.3/10 过几天估计就什么都记不住了,瓦尔达你为毛这么叼

  • Boppcorn

    处女作就能达到这样的水准,瓦尔达真的是天才!(想看好久了但实在是没找到资源,终于看了!)较为独立的双线叙事是对主流叙事的一种反叛和挑战,一种崭新的尝试。一方面是对她成长的小渔村的真实记录(我非常喜欢这种写实的电影风格,但很可惜文化差异会阻碍我对于影像的认知和解读,不过瓦尔达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已经相当厉害了);一方面是一对夫妻对于两人感情生活的反思。两种叙事风格截然不同,内容却又紧密地相互交织,着实令人佩服。4+1星(多出来的一星给瓦尔达的摄影,她的构图和打光实在是美到无可挑剔,每一帧都是摄影艺术品,伯格曼的作品里确实能看到瓦尔达的影子,假面里的人脸镜头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 Augers

    新浪潮开山作.其实是新现实主义和新浪潮创作手法的结合.阿伦·雷乃的剪辑风格.脸部重叠和废船布景瓦尔达在前伯格曼在后!絮絮叨叨的爱情怀疑论戈达尔也用作不少本质还是对社会的怀疑.瓦尔达爱猫

  • iamface

    尤如鄉間的兩三事,喜歡開初的長鏡頭,由街外切入再到屋內再至屋外,很有趣的層層遞進,此片可分為兩部份,一是記錄村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夾雜男女主角藝術意味濃厚的對話及走位,很多時背景就是忙碌中的村民.頗有趣的對比,或是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出各式各樣的對稱效果,構圖有趣而帶美感

  • Cloud-D-Zoro

    两个人面部重叠的镜头为影史经典时刻,后启伯格曼《假面》。喃喃自语的诉说着彼此内心的想法,不管爱与不爱。顷刻间,又从这一条街道走到另外一条街道,声画逐渐开始分离,如同貌合神离的男男女女。啧啧,真的迷人。 渔民纪录+情侣情感纠葛,有纪录有再造,随心所欲的拍摄造就左岸派的独特魅力。

  • Paktin

    “我是来吵闹的,但是沉默却赢了。”

  • 外出偷狗

    不断变化的机位,镜头似乎始终像流水一样在流动。各种构图眼花缭乱,粗糙却是个充满可能性的开端。

  • 微笑迦朵

    完全没感觉啊。看来心情不对。倒是看到年轻的诺瓦雷,比较惊喜。长得真可爱。

  • 7级残废

    我想瓦尔达的这部处女作的创作理念更近似于纪录片,她通过路易与妻子的游走,将家乡的街头巷尾展现在观众面前,村民的相互帮助以及最后的舞会则是对家乡性格和民俗的客观展示。而镜头上也有很多闪光点,尤其当镜头跟随路易与妻子在海边游荡时,很多不完整构图,局部特写和低角度跟拍都颇有创造性。

  • 峰峰峰峰

    黯之水,破之网,肥之妇,黠者猫。秽浊气,狂肆草,敝棚屋,坚驳船。简之食,难之爱,皆在这法国短角。

  • 吹牛伯爵

    #法国新浪潮# 阿涅丝瓦尔达处女作。影片大致分为两部分并行发展,一部分为城里来短岬村度假的夫妻试图修复他们的感情破裂,另一部分质感近乎纪录片,并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呈现短岬村村民贫穷痛苦,夹杂着细微欢乐的生活。尽管是处女作,瓦尔达的处理却极具自觉意识,构图上的精雕细琢无一不呈现未来左岸派的创作趋势。在小丹尼尔病逝后,以嵌套的长方形门框结构,将银幕明显分为三个面,分别是小丹尼尔的尸体;家中的其他孩子;外头看热闹的村民,结构层层递进,井然有序,体现出悲伤的调子。同时,背景性的音乐与画外音(哲理性的感性的对白)明显区分开这两个部分,也形成城市中产阶级与农村的一种对比。当丈夫去铁路站接妻子时,纷繁复杂的铁轨也暗示了他们的多变难以把握的感情。几次广角镜头视野扁平化的眼睛重叠大特写也突显此风格。

  • 月球漫舞者

    阿涅丝作品No2。阿涅丝的处女作,果然没看过几部电影的她才能拍出如此反传统的处女作。两段完全没有关系的故事(福克纳《野棕榈》的灵感),以及把声音与人物与镜头的距离独立的处理,在那时应该是惊世骇俗。不知怎么的,阿涅丝就成了“新浪潮的祖母”哈哈。后面的访谈看到诺瓦雷的处女作演得真憋屈

  • Lsife

    摄影很干净,音乐有种纠结的优美(特别是情侣纠结时)。电影存在两种风格,村民部分是现实主义的,而到了两个城里来的小资情侣时便进入新浪潮式的跳接风和微微的意识流了,所以说瓦尔达是新浪潮的开创者一点也不为过,看的出来对阿伦雷乃产生很大影响,结局也是有些开放式的。没经验和知识能拍成这样!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914014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