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匈牙利7.4分历史传记《柯蒂斯》
《柯蒂斯》介绍
名称:柯蒂斯
别名: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
主演:Declan·Hannigan / Nikolett·Barabas / 扬·费尔德曼 / 丽丽·博尔丹 / Kata / Ferenc·Lengyel / 斯科特·亚历山大·杨 / Christopher·Krieg / Eszter / Rafael·Feldman / József / 罗德里克·希尔 / 卡罗琳·博尔顿 / Daniel·Gabori / 杰瑞米·惠勒 / Sándor / Björn
导演:Tamas·Yvan·Topolanszky
地区:匈牙利
年份:2018
语言:英语 / 匈牙利语
时长:99分钟
分类:剧情片
《柯蒂斯》剧情介绍
迈克尔·柯蒂兹是著名的匈牙利裔美国电影导演。他一生中执导了一百多部作品,是历史上最高产的导演之一。他凭借《喋血船长》(1935)、《罗宾汉历险记》(1938)、《春闺四凤》(1938)、《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2)五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并最终凭借《卡萨布兰卡》获得该奖项。影片《柯蒂兹:卡萨布兰卡之父》改编自他在拍摄影史经典《卡萨布兰卡》期间的真实经历,展示了二战前夕,柯蒂兹是如何在创作的同时,一面应对政治的干扰,一面处理与女儿的疏远关系。《柯蒂斯》豆瓣热评
视听语言迷人至极,很想让人去补导演的所有作品。但抱着想了解《卡萨布兰卡》拍摄幕后故事的期待,却没有被满足太多。导演一直所对抗的创作干预一直很迷糊,没有落实到一个很明确实际的目标上。再加上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翻译问题,导致最后没有100%看懂这部电影。多刷过后清晰很多。但对于吧柯蒂斯的内心情感线和《卡萨布兰卡》中的里克并在一起,实在是有点强行,而且很刻意。
很好一部片子,导演在视听造型上的掌控力已趋成熟,整体运镜和场面调度都非常老练,对开头一场圆桌群话戏360°推轨的长镜头印象尤为深刻,丝毫看不出是一部处女长片,严重期待后续新作。
开始觉得怪异的黑白配色,看了一节觉得还可以,继续看下去,但是北非谍影我确实没印象看过没有了。哈哈哈
黑白画面,30 年代风格对白与配乐,霎时代入二战背景,柯蒂斯历经家国之殇与政治压力,依然完成伟大的卡萨布兰卡的创作。精巧别致的人物传记。
卡萨布兰卡背后的故事,这真的是戴着脚镣在跳舞啊,军方都牵扯进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出这么伟大的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最后想说:编剧实在太惨了,秃成地中海是写实的嘛?....喜欢这部电影幕后故事的一定要看,挺有意思,女儿的线没怎么写起来...总的就是快被电影搞疯了....
柯蒂斯的黑白人生
380,87年的导演对40年代好莱坞的拿捏程度让人眼前一亮,这可不单单是一个黑白滤镜就能还原到的。影片杜撰性很大并且完全是一个剧情片走向,贴传记标签怎么看都有些借名望给偏平的剧情拉分的意味。但他选角非常出色(杰克华纳直接被黑成了一个欺软怕硬的资本家,非常搞笑),柯蒂兹本人的演员简直以假乱真,新人伊芙琳-多波斯在黑白镜头里也美得惊人。导演用三次片场灯表现父女疏离的点子颇有想法,但第二次呈现得实在太好(红光下我几乎要跟着伊芙琳流泪了),这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最后一次少女转身离去的感染力。
真是太一般了,用了黑白也不能有强烈的风格出来,如果场面调度5分满分也只能给1分了,如果不是黑白我肯定打二星。
7分。以拍摄《卡萨布兰卡》的过程为背景对柯蒂斯进行塑造,易入手也很有意义。场景的还原蛮考究,对褒曼等人的虚化巧妙地避开了一些让人出戏的点。
2020-DY-053 《卡萨布兰卡》拍摄期间的幕后轶事,好莱坞曾经的流金岁月,导演戏外的性格和生活,黑白画面中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知导演是谁系列(豆瓣没有条目),匈牙利拍Michael Curtiz的传记电影倒也算名正言顺。黑白影像抓人,然而对《卡萨布兰卡》完全路人的我,只单纯将其当做艺术处理的幕后花絮看。
最终,描述卡萨布兰卡如何诞生的电影由奈飞发行,卡萨布兰卡其实就是柯蒂斯导演了六十多部打工片后的最终一跃
传记电影
Modern Art Orchestra 為電影譜寫的Jazz配樂值五星!!!!
黑白电影重现《卡萨布兰卡》的制作很有味道。
质感十足,欧洲古典范儿的电影。
这是一个不断周旋在制片人 制片厂老板 编剧 政治委员会 来自匈牙利的女儿和来自美国的新妻继子的导演 艺术上的坚持来自对政治的态度 所以唯独我们看不见的是这个导演望向摄影机关心场面调度的画面 也难怪我对卡萨布兰卡的态度也就那样吧。
SIFF 黑白片就是质感高级 很适合电影节的大闷片
SIFF第二场。还不错,舞台剧效果浓烈,我倒是觉得拍得蛮新颖的。有机会要看看卡萨布兰卡。
3.5
柯蒂斯就像里克,最终“舍身取义”
bear love in mind and fight the war
这部片子的原声来一打!太好听了!!(关注点错误)电影票上印的是柯蒂斯:卡萨布兰卡之父,我的感觉是柯蒂斯:快告诉别人你是基蒂之父
2019. 6. 22. 20: 45 上海影城6号厅 | 不知道是音乐还是什么的关系,大部分时间都觉得有种三流制作的廉价感,但是到最后那里又有点被打动了,有点想哭。
二战画风里还是没能完全去掉现代感的黑白画面,但配乐、灯光、布景、故事展现都做到叻完美。
光影很美
虽然他一生都没能和女儿达成和解,但那亮起的红蓝光情真意切。
在没有任何《卡萨布兰卡》片段版权的情况下拍这个电影,也是不容易。
无聊透了
好看
上海电影节三星半美国视角的欧洲人的故事(?)
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讲述拍摄《卡萨布兰卡》幕后的故事。被复古精致的黑白光影和爵士乐配乐击中,就是喜欢这种老派风格。
从内容到形式复刻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黑白光影非常迷人,镜头的技术和音乐都像老友见面,主题的表达不见得特别成功,但我太爱那个年代这种做作的精致了,还有卡萨布兰卡的各种小轶事。
没有看过「卡萨布兰卡」,却看了「卡萨布兰卡之父」,里面部分人物都很懵逼,吃了阅片量的亏。
正逢八佰风波之际,看这片子非常应景了。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电影的审查和导演寻找内心声音的纠结......奇妙的体会
致敬非常不错。
开头有个旋转的镜头很惊艳。走复古调调的一部影片。刚开始可能有点摸不着头绪后面越看越明了。建议先去看卡萨布兰卡再回来看这部片子。基本上是在讲卡萨布兰卡拍摄过程来映射柯蒂斯这位伟大的导演为艺术献身。
电视电影的质感,配乐镜头都太满,但人物和冲突撑不起来。puddles & poodles的梗挺可爱的。
挺意外的,一个传记片拍的很不一样,选取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这个期间,呈现风格非常有美国五六十年代黄金好莱坞的风格,配乐很满,人物情绪都是那个年代,画面也很美,而且两段红色灯光和片尾的蓝色电影灯也令人惊叹,而且很多细节都照顾了《卡萨布兰卡》的原貌。只是最后柯蒂兹貌似游离于主线矛盾之外,他拍好了电影是因为姐姐的遭遇,与女儿并没有太大关系。SHIFF
很有舞台感,也拍出了黑白电影的高级质感。但还是觉得太过于追求这种戏剧化和质感而显得有些做作甚至廉价。的确是呈现好莱坞大过于是Curtiz的传记。
看之前还以为是导演的纪录片,发现是剧情片时真是个惊喜。完全按照老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美学呈现,很old school。在戏剧化导演柯蒂兹拍《卡萨布兰卡》幕后故事的同时,兼顾他与女儿疏远的关系,基本上是个棚拍室内剧。爱国主义和部族主义的差异化通过配角发挥作用,两条线都影响到《卡》剧本结局的走向(不妥协的主角最终向某人妥协)。迷影色彩做的很细致,原片多场景重现,各种小细节段子统统塞入片中,演员完全是那个年代的口吻和状态演出的。看完回家果断又重看了《卡》的几场戏回味。
#BJIFF#80后青年导演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总体上是令人惊喜的,重现经典《卡萨布兰卡》的诞生过程,零零碎碎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柯蒂斯,或者说是家人眼中的柯蒂斯,视听效果打造得很有舞台感,男主角还可以演一下希区柯克!!!另外翻译也太坑爹了,North Africa 能翻译成南非,WTF...
Curtiz 是一个值得拍的导演、甚至这部传记片的前二十分钟我都非常喜欢、可是它越往后面拍得越分裂、最后让我并 get 不到他人生的重点是什么、以及全片一直在反复提及的 卡萨布兰卡 的多种结局基于导演生活的意义。本片弱化了褒曼和鲍嘉的形象、算是一大亮点了。会再看一遍 卡萨布兰卡
私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 闭幕片,精巧地书写了最为国人注目的黄金好莱坞典范背后实实在在的自由之战,某种程度上是本届影展标志性的战斗主题电影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最嗲还是映后女主角以特选红色礼服与现学现卖各式国语回馈北京观众。
《八佰》没了,立马买了《午夜牛郎》,开场才知进错厅,绝望,又不好意思从正中间赶去另一个正中间……满座的厅竟然就我的位置没人来,而放映前看到漫山遍野的直男观众我竟然毫无警觉。蠢炸……但被扎实的复古色调、腔调、情调镇住后,决心索性好好看这部,却没想到它关乎《卡萨布兰卡》的幕后,而这电影一直没补,满屏剧透都在嘲笑自己傻缺……可言归正传,《柯蒂斯》在类似传记的历史还原里,拍出了一种时新的剧情兴叹。里里外外的人跟未定型的电影参差对比,那么多的势力与意见,差点让活人比角色更没主见与自由。柯蒂斯真的是凶,这凶的背后有太多故事来铺垫,却也有太多怨憎与遗恨来八卦。Dobos太有风情,看《日暮》时没觉得,这会儿竟以为那年还有跟加朵略似的女星。偶发的红光与蓝光,差点忘却是局外的色彩,喜欢。三星半。@上影节
《卡萨布兰卡》导演柯蒂斯的继子卢卡斯在咖啡馆当群演,手里画着斯波克的草图,后来他成了《星际旅行:初代》的一位制作人、编剧和导演。
2019SIFF。致敬匈牙利国宝导演与黑色电影,在相当通俗的家庭狗血剧情之外,是行云流水的镜头,以及故意「北非谍影」向的古典台词,战争中每个人被迫站队背后对于自由主义的干涉也是另一层「非好莱坞叙事」的典型欧式价值观,在大屏幕上黑白光影呈现更是加分项。
3.5。
蒙城电影节。影片用黑白影像,戏剧化的表演,切割画面的打光,各种爵士乐,带着观众进入了好莱坞40年代的电影梦,在映后的提问中导演对使用这些美学风格的原因也没有直接回答,他觉得这个故事就应该是这种质感的。文本上来说是两个父权之间的对抗,柯蒂斯代表的艺术创作上的父权和审查委员会代表的政治属性父权的对抗,与其说后者是对川普打压艺术创作的想象,不如说是对本国审查制度的描绘。最后柯蒂斯代表的父权的妥协和失败,却是柯蒂斯放下傲慢尝试修补父女关系最重要的一步,无论女儿是否原谅父亲,父亲的人物弧光都算完成了。但是柯蒂斯其实同样代表了me too运动反对的利用性剥削女性的父权,最后因为公权的滥用反而挫败了柯蒂斯,加上第二幕开始游离于主线矛盾之外的剧情,最后让人对导演表达的价值观不是特别清晰
私心来讲还是想给四星的,这是我最初在北影节最想看的一部片,因为关于《卡萨布兰卡》,关于一个匈牙利导演,是匈牙利的片子,好像总有情结。Curtiz果然像众多导演那样,脾气不好,自我中心,喜欢睡不同的姑娘…但他已经近乎失去了自己的国籍。他还是痛恨德国人,但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纳粹。虽然把前妻女儿弄到了纽约,但女儿似乎不太领情。他最后还是跟那个德国演员打了一架…我近乎体会了他的苦,也接受结尾的转变,所以还是看哭了。文艺氛围浓厚,舞台感挺强,当然不同于好莱坞。
2020-3-25
有幸在北影节看到这部电影,确实精彩~ 音乐极佳,黑白色调和复古的装饰衣饰确实让人很是欣赏这一段故事。父女之间的牵绊再加上导演本人在剧情与国家与国家荣誉之间,战争与生命之间,有很多的话语说得实在是太对。惊叹于导演的奇特想法,使用小矮人们来入戏,实在是精彩至极~
#22th SIFF#第一场:被评论误导了,所以对本片期待值特别高,然而它只是一部很平的传记电影。我对该片全部的好感都来自于对《卡萨布兰卡》的爱,但很可惜,它谈得实在太浮于表面了。
就像我去过的卡萨布兰卡里克酒馆一样和卡萨布兰卡本身无关,是关于迈克尔·柯蒂斯的。
非常丰富的互文线索,甚至包括复古的视听风格。当代传记片所涵盖的信息,变得愈加立体而全面,常常有着超越目录学的意义。
三星半吧,超出预期。音乐和镜头都非常美,作为传记片来说稍微弱了一点点关于人物的塑造,但总体还是非常惊喜的。也算是致敬《卡萨布兰卡》的重要意义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95771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