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加拿大奇幻剧情《鬼镇事件簿》
《鬼镇事件簿》介绍
名称:鬼镇事件簿
别名:人间鬼镇(港) / 鬼镇疑云(台) / 鬼城事件簿 / 鬼镇故事簿 / 鬼城选集 / Ghost Town Anthology / Répertoire des villes disparues
主演:让-米歇尔·安蒂尔 / 诺曼德·卡瑞尔 / 拉里萨·科里韦 / 乔西·德斯克内斯 / 雷米·古莱 / 雷切尔·格拉顿 / 黛安·拉瓦雷 / 罗伯特·内勒 / 若瑟琳·祖科
导演:德尼·科泰
地区:加拿大
年份:2019
语言:法语
时长:97分钟
分类:剧情片
《鬼镇事件簿》剧情介绍
在一个仅有215名居民的封闭小镇Irénée-les-Neiges里,其中一位居民Simon Dubé死于意外车祸,这起悲剧也使得Dubé、镇长与其他镇民生活蒙上阴影。在这个充满哀悼与沉重的时候,迷雾中开始有陌生人出现在小镇,他们究竟是谁?《鬼镇事件簿》豆瓣热评
西蒙去世,镇民都去参加葬礼;西蒙归来,他已经不受欢迎。小镇忽然遍布重归故里的亡魂,小屋突然闯入分外好奇的异客。小镇的活人开始惧怕曾经并肩的伙伴,自尽的亡者开始驱逐幸存下来的居民。入侵者他们本没什么不一样,可他们实在又太不一样。封闭小镇与废弃小屋都不能被入侵,这个世界最抗拒闯入者。
粗粝画面里的雪村加拿大,真TM太邪乎了!刚想对这片子说你咋不上天?结果人家真就给你上天了!
前面以为故事走向会是那种未曾露脸过的死亡角色如何继续影响着在世之人,直到过去的鬼魂倏然纷纷不期而至,顿时有了一层恐怖片的观感,落脚点则是如何面对失去与走出伤痛。大雪永远覆盖着这座冷清的小镇,人们也总是悲恸与失落,着墨不多的有关角色间的亲密情感像是一种慰藉。胶片质感赋予影像风格更多触手可及的荒凉凋敝感。
有几个瞬间还是吓到我 这隐喻还挺明显的?
气质和情感动人,那种始终牵引着小镇生活的哀悼和死亡衍生的追逝还有独特的影像如《鬼魅浮生》一样,构成了最喜欢的风格。故事上如果能够更有所发挥和专注,就好了。
Hats off to Denis Cote! 带着一丝颤抖的镜头仿若是观众的双眼,最后Simone望向镜头时令人毛骨悚然!“鬼”占据了过去,逃离还是面对?当Adele漂浮起来时忍不住想起小丑回魂,float,let’s float。影片里的老年情侣颇为有趣。
3.5 想了想,其实是喜欢的。但是落脚到最后,实在有些抓不住头脑了。(看的过程中,总觉得会有大奖拿
Bravo,德尼·科泰!胶片划痕既是伤口,也是插科打诨。这部在雪地里捡到的电影是矿场纪录片和B级惊悚片的杂交体。它不断在各种类型中间跳跃,最后遁入西部鬼片。鬼被定义为一种实存,既是根据又是后果。缺憾是有些部分稍有点琐碎无聊。
#HKIFF 风雪中隔绝的小镇被往日的幽灵haunt,看不见未来。气氛佳,但丧失了前作的那些灵气。
有点伯格曼的感觉,死人与活者,节奏缓慢,人物太多篇幅太短,导致后面越来越看不进,诡异又怪异,胶片的颗粒感很好。
3.5,影片唯一的幽默感来自于开场,一场车祸打破了一系列的空镜头,在静观的角度之下,一个残酷的事件被赋予了某种罗伊·安德森式的幽默。《小岛惊魂》与《鬼镇事件簿》同属人/鬼的辩证法,但前者诉诸文本设定,后者则通过影片静滞的节奏暗示着某种deadlike inanimation。鬼魂以一种去奇观化的方式出现,包括后面Simon的漂浮,都失去了恐怖感,但它们,包括高颗粒感的胶片摄影机画面都属于一种明喻,某种颠覆固态空间的游牧力量——更政治一点来说,无论左右,移民(难民)的引入都令这个松散的社区(国家)重新启动,在对活力的剥削之下,鬼魂终于真正成为了鬼魂。
过去从未死去,总有一天它们会回归并吞噬所有的现在,夹杂着伯格曼、布列松凌厉硬冷风格的叙述,以及历代鬼魂、通灵者印痕的作品,余味漫长。
#6100.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片名翻成[鬼镇事件簿]更好一些。柏林常客德尼·科泰新作。影片气质更像圣丹斯系的作品,影片一直保持一个有点抽风的诡异气氛,对大雪中凋敝的小镇居民的群像有着不错的刻画。而通过灵异事件和人们的不同反应以及选择,带出了颇富政治含义的潜文本。小镇周围的矿场近乎关闭,人们不是年老就是失业,青年人看不到希望,片中“仅存”四个孩子,而他们实际上是……而小镇的气氛却十分保守,拒绝外来的帮助力量——不能不让人联系到魁北克的政治经济背景。影片亮点是摄影,手持+胶片质感。虽然片子不错不过不太有得奖相。
现在的鬼片都这么文艺了?还是…现在的文艺片都这么鬼了?
地域症结具象化为一个不做任何运动的类型符号基本等于无用功,这甚至起不到“填充”影像表层丰富性的基本作用,特殊人文环境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现实主义,然而创作者偏偏选择了就个人能力而言最木讷和最贬值的一个,算了,别的扯多了都没用,说到底,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责任在我自己。
魁北克的冬天自带了一种疏离感,其实可怕的不是来自往生者的凝视,而是环境给人以画地为牢的压迫感,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的两点一线,生与死的一线之隔,当无意义成为日常,一切不过是奔向死亡。
画面是好的,胶片质感也是好的,但惊悚题材拍得如此拖节奏,将近100分钟的片导演把全部的表达欲都放在最后25分钟里,恐怖的事情还没发生,观众就早已睡倒一片了。
文艺冷峻型亲情片,跟灵异科幻其实没什么关系,西方视角探讨自身对逝去之痛的应激体现。有人可以自愈,有人影响一生,还有人避之不及。看完忽然想到《粉雄救兵》一期男主人公对丧妻的感慨,“我知道我得继续生活下去,孩子需要照顾,但我又想快点死去,就能尽早见到你。”
既然排外,为什么又不愿意和自己曾经的亲人共处?
气氛不错,但总觉得有些不给力,节奏散漫拖沓,似乎是一个浪费的机会
幸好导演莅临现场有观后互动环节,勉强可以获得四星。从表面上看是不太新鲜的家庭悲剧题材,如何面对死去的亲人,情节也讲得通;观后导演亲自指出是排外恐惧症(xenophobia),再结合影片的魁北克背景和剧中女市长的“阴谋”桥段,不难在政治层面上进行另一番解读。下次有机会值得重新观赏。
小说改编类电影绝佳案例,悬疑感很强,视听技巧让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时疏离时紧密,是真正用电影语言讲述的故事,可能会是摄影类奖项的有力候选。电影讲述一起车祸和西蒙之死给村庄带来改变,死去的人重返现实生活,究竟面无表情的死人看起来惊悚,还是冷漠、疏离的活人更让人恐惧?生与死较量最后,导演给出很明确的答案(所以我觉得余味不够),观众也将慢慢建立自己的答案。3.5
虽然我只给两星但是不得不说至少影片里是真的有鬼的
78/100 #FIRST2019# 这部也可以叫《我们是小僵尸》,放在西宁值得拿来借鉴,对比《吾神》,简直是一个超低成本雪域小镇惊悚片的上佳范本。提出“非理性恐惧”,几乎不靠jump scale、不靠特效、不靠化妆、不靠配乐(鲜有的配乐因而具有极强的提示性),仅仅靠着突出人物身体、面部的僵硬感,拍摄人的反映重于拍摄人看到了什么。年轻人迁移老年人留守,失业大军才是亡灵大军,外来领救济的底层漂浮在空中,政治经济背景也一定有城乡发展不均,不是It follows而是it watches,他们就是us,陌生、冷漠、排挤,闯入者永远被抗拒,人鬼共生即是当下人与人之共生。16mm胶片颗粒感、划痕痕迹和像素极低的段落很加分,更加阴冷诡异,以及具有粗粝的B级片质感。
05/01/2022 - 05/02/2022, @ MUBI. 在一个似乎什么都没有尽头的小镇,直到死亡将他(们)和它分离。但对于留下的人来说,是更深的漫长。那些陌生的幽灵或许也是活着的人被激发出的恐惧与无声呼喊。入侵与封闭,越封闭越抑郁无望。幽灵们无处可去,凝望着。每场戏的节奏不错。也挺感动的。
胶片颗粒感拍出的颓废矿区小镇及雪景,还有诡异的氛围都容易令我想起《凛冬兄弟》。大量的留白则是呈现面对生活改变及外来的陌生人时的种种态度。你会更害怕哪个,陌生的活人还是熟悉的鬼?
The Dead Don't Die.一座孤城的政治隱喻。原以為要陷入對逝者的緬懷,最後卻反類型變成一種戲謔的批判,一種黑色幽默,站在黑澤清的對立面
前面都很好,还差往前走一步,遗憾,还是单薄了。魁北克男孩长的都不错呀
感觉西方的鬼文化因为宗教关系完全没有我们民间的丰满和深入人心,特别是瞑目、超度、厉鬼这些概念,所以估计外国人看这片子的观感会更强,不过有生动颗粒感的雪镇画面真是秀色可餐。
看到雪景就开心,因为感觉intimate而昏睡了一会儿…我想生活在一个死去的人静静站在路边的世界,被恐惧和愧疚占领的人请悬在半空找到平和。
65/100,刻意做旧的影像倒是恰好吻合魁北克冬日的氛围,低饱和的色彩让鬼魂理所当然般的存在,主要就还是气氛诱人。真要找其他亮点,其实也没什么。
利用有限的空间和人物完成了很理想的氛围描摹和情感表达。人物塑造是最成功之处,但你都上天了,就有点过于荒诞了。
看到最后大概明白电影是喻指死气沉沉自我封闭的环境吧,一边抑郁一边愈加封闭,然后死循环,死气更重。想到这里觉得这片子其实拍得很切题,鬼片哦~~~但闷得相当了得~~~看睡着了好几次~~~~加拿大魁北克农村哦~~~扶额~~~~
那种理性上觉得不错,感性上不太喜欢的
《鬼镇事件簿》里撺掇起来的这本Répertoire是一本俗套大全,它对于鬼意象的使用带着一种自鸣得意的空洞。它对人物的刻画一方面太泛泛,一方面又太具体,结果既成不了某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小镇模型,又无法引起某种鬼魅的气氛。科泰对他的主题作甩手掌柜式的处理,只作零星的暗示,却没能真正划归出他的兴趣领域。乡村的凋敝本是个很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但居民鬼一样的生活状态究竟是因外在的经济原因还是因为居民的固步自封?这里导演没有给出任何哪怕一丁点的明确指向。
期待了很久,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是以任何可怖的镜头或者灵异事件、都市传说去吓唬观众,更像是和《挪威的森林》里一般地对于生和死的对立探讨。在凌厉凋敝的冰天雪地中,游荡徘徊的往生的逝者,没有言语地注视着活着的人在自己曾经存在的空间里。如果生死不是时间上的对立,而是空间上的共存。又或者活着的人没有搞清楚,在凌厉、冰冷的世界,自己才是侵略者。
难得,浅背景,重情绪的作品。封闭,冷漠,习以为常
死人无法开口,亡人从未离开,白雪皑皑,荒原小镇,亡魂超现实主义的乡愿。
16mm粗微粒,灰暗冰冷的邊陲地點,枯燥乏味封閉排外,加上工作短缺不景氣和突然而來的死亡事件,加深了村民的恐懼和不安,孤獨鬱結鬼影幢幢,很多關於小鄉鎮村民的心態及對社會前景暗淡的描述,超脫現實的景象底下是緩慢平實描寫,可一看
C / 把惊悚感剥到足够简洁冷冽甚至漫不经心的状态。
阴冷酷烈的冬日小镇,已逝者的重返逼迫人们直面自己的过往记忆,既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又是对日常私域空间的争夺战。冰封的情感与固执的排外拒绝了和解的可能,于是,唯有逃离与死亡,或在雾气凛冽的雪林里迷失,或在废墟般的老宅中疯狂。16毫米胶片与全程手持摄影让影像质感显得凌厉而粗狂,故事基调既有黑泽清之味,又颇似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荒凉冰原、破败的废墟空间与空中的死者则令人想及安哲罗普洛斯的作品,那群冻土上的鬼小孩似乎戴着[孤堡惊情]的面具。(8.0/10)
#HKIFF# 低成本恐怖片既视感,不过想法蛮有趣的,以及我很欣赏画公仔不画出肠
刚开始确实有点闷,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小镇,圈地自治,封闭生态,颇有小《双峰》的意思。坚持看下去后观感逐渐提升。个人觉得这更像是《灯塔》一卦的奇幻片,多种看似不相容的电影类型靠导演缓慢而有意的叙事节奏融合并铺陈开来。看似所有人都毫不相关,却因为一系列离奇事件在观念上聚合一起。很新鲜很特别的感觉。
死而复生的亡灵成了这个魁北克小镇最大的梦魇。胶片记录下了加拿大冬季的粗犷和寒冷,只是最后也没有讲清楚主题究竟是什么:历史,移民,还是心理阴影?由于成本所限,观感也比较平淡,但比装神弄鬼的《灯塔》真诚得多
冷峻粗粝的胶片质感,白茫大雪的村景,对村民群像带有距离的冷静刻画,反而让这出闹鬼事件增添了不少真实感。
有胶片质感,试听出色。但拍得也太沉闷了吧。
魁北克固然有其政治特殊性,再加上那漫天雪景。但大致设定若放至美国乡村也妥当,总之the rural is in decay。矿厂关闭,工作消失,传统上那紧密团结,安土重迁的社群里,焦虑和恐惧开始蔓延。自杀,出走,或是拒绝外援宣告一切安好。那些人入侵我们的又是谁?什么?是我们的祖先,前辈和亲人?不不这可是我的地盘。Adele的演员很像闪灵的女主角哎。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198541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