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希腊8.1分剧情《时光之尘》
《时光之尘》介绍
名称:时光之尘
别名:时间的灰烬 / 岁月风尘 / The Dust of Time
主演:米歇尔·皮科利 / 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 威廉·达福 / 伊莲娜·雅各布 / 布鲁诺·冈茨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地区:希腊
年份:2009
语言:英语
时长:125分钟
分类:剧情片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时光之尘》豆瓣热评
4.5;2019-6-21重看。半个世纪,两代埃莱妮,在时空的辗转中完成对往昔的回溯,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以及铁幕的落下(柏林墙倒塌),均在时间的灰烬中尘埃落定;雅各布的结局其实就是安哲对待历史的态度。结合第一部看更有意义,比起第一步的青春逼人,此部重心放在重逢和回首。最后一幕引用乔伊斯《死者》,仍是典型安氏风格——记住爱记住时光。
安哲对国界线真是情有独钟,然而其表现的乡愁并不仅仅限于空间,也通过其长镜头运动的速度变化、以雾气茫茫弥合两个时代剪辑的缝隙、如残破雕塑等常用的暗喻时代变迁的符号等等诗化的手段将这种踟蹰于寻找与归去之间的离愁别绪扩散到时间的维度,才会让那一场使得祖孙两代Irène完成生命交接的拥抱充满猛烈的后劲。
不能理解在战乱背景下苦苦挣扎的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让爱和生命都葬身于此,这种奇妙的时空交汇是不是只会出现在安哲的电影里?电影里有很多漂亮的手,握住的和没握住的。
Un bloc indigeste de l’espace-temps concentré dans une spirale d’autoréférencements. Le vrai pas suspendu de Angelopoulos. Navrant
时光,它曾被西伯利亚的冰雪覆盖。时光,它曾被纽约的车水马龙踩踏。时光,它曾被柏林冰冷的河水淹没。然而时光,它轻易的占据了每个人的心房,用力擦拭,抚摸它诗意的脸庞。紧紧拥抱,紧贴它热度的胸膛。牢牢印记,那是一生所寻、现实梦境交织的人间天堂。
最后你投入冰冷的河流,一去不回,最后只剩我在时光里漫步,迎接银色的尘埃一片片覆盖没有你的记忆。
又见Irène Jacob,又提到雪地中黄色雨衣,又是列车/旅程,又是把时间当做不存在可以随意穿行,但是时间偏又是最存在,时间印记历史和事件,而当时间流逝剩下的究竟还有什么,有些人可以一直把记忆当做现在时,却怎样也逃不了身体发肤的衰老,最终赢的还是时间.钢琴,管风琴.每一部看到最后想痛哭的片子都想给五。2019.6.21 重看.哭泣草原之后,一切最终留存在记忆里,现实中能够抓到的兴许只是一抔尘土。一切仿佛都结束了。
“时间的灰烬降落尘世,无论大小,湮没一切。”时间之尘是记忆,灌入房间的风和渗出手指的水,对尘灰的两种冲洗,洗净则进入死亡,或者不存在的大雪、涡轮搅动的河流。卡兰卓的音乐听过太多遍,落满灰烬,安哲已不再。
1.细想来,本片作为安哲遗作,也并非过于残缺的谢幕,1953-74-99,横跨俄美加德奥的情缘,纵使颠沛流离半世纪,也终有刹那永恒的相聚,而不似[哭泣草原]般深陷无尽绝望。2.交叉剪辑时空,在单镜头内完成跨时空转换(如安大略酒吧)。3.三处破败空间:酒店大厅中一地的破碎电视机与渴慕"第三只翅膀"的天使,堆满斯大林雕像的废弃库房,画满彩色涂鸦的流浪人大楼,恍若历史的废墟。4.与前作的相似:音乐成为主角与沟通媒介,火车牵系起重聚别离,后拉与升高镜头及变焦前推频繁使用。5.74年新年夜奥地利通关边境上的猝然起舞,温情如亘古。6.母子美国边境重逢时周边漫溢的浓雾,模糊了时空幻真。7.艾连妮在情诗中将斯皮罗想象成披黄雨衣的人。8.布鲁诺·甘茨的表演极尽传神,"Don't go!" 9.“我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家的感觉”。(9.0/10)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浪漫的希腊爱情总能轻易打动人心,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光有场调是不够的 爱莲贾克布同学离我最近时只有30公分 可惜她已一脸表情纹
事件纷乱,人在其中漂泊。点到为止,失去了深刻,也不具力量。
我想说 相当一般 除了安哲式的镜头语言和白搭的古典音乐 此片矫揉造作剪辑突兀 我中途还睡着了.... 而且还被安哲大师放了鸽子 您老要保重
导演还是习惯长镜头。有些配乐完全画蛇添足。两条故事线交叉进展,老一辈战乱中三皮的爱情还有点儿看头,新一代小屁孩们玩迷茫讲深沉完全失去人物特色。西奥大神,这次稍微装了一次逼。
与《尤利西斯的凝视》类似,通过导演身份模糊虚实,在寻找尘封历史的过程中揭开时代的伤痕,只是前者由个体上升至民族,以影像凝视还原历史凝视;而后者由历史回归个体,在时间纬度上呈现记忆之殇,抚平受伤的灵魂,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接处传承希望之翼安哲的运镜越发稳重,变焦推拉精准捕捉人物目光所及之处,以类似视点镜头的转化营造诗意的盎然,近景变远景亦放大了生命于时代背景下的渺小,还原了无形的时光流逝。最为惊艳的当属在一个长镜头内完成时空的切换,柔情似水地为影像撒上了时光之尘,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泛起一丝波澜天使追寻着第三支翅膀,那是被折断的希望之翼。爱莲妮三次伸手够向前方虚无的希望,而希望不是随火车滚滚前进就是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时代的悲歌,国籍的矛盾,都在新旧一代的交替中传承,挥去时光之尘
一般,安哲的看的不多,无法对比,但是质量依旧上乘,主题也依旧是“命运、时间和寻找”。看这部片是因为Tonino Guerra是编剧之一,还有同样依旧美丽的伊莲.雅各布
本来对希腊电影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这个片子太美了
没什么会结束 一切永不结束 我回到尘封往事的地方 在时间的灰烬下 失去了当初的纯净 却又突如其来的在某个时刻 浮上水面 犹如梦境 一切永不结束
虽然安大爷爷的片子看的很少,但他唯美而饶有趣味的长镜头和浓浓的诗意依旧深得我心。可是当人打上了风格的标签,就极容易单薄或得不出太多的惊艳。这或者也是悖论。人格从来都是风格的种子,我想安大爷爷一定是一位儒雅而简练的绅士。
看的我脑袋痛,太难看了,好像全片都是音乐啊,该死的音乐,放在这个电影里面就让人觉得别扭,可那音乐又都是那么好听,让人烦躁,该死的叙事啊,太考验观众啊,虽然很流畅但是依然看不懂!~
希腊三部曲之第二部。不喜欢这部。相比前作感觉风格大变,两个时间点不停地穿越,加上时间、叙事的模糊,沉闷晦涩烦躁不安。不喜欢加入的雅各布和小艾雷妮角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犹豫了一会,还是为了个人喜好给了大师遗作一个两星半的差评。第三部应该是无缘得见了吧
多古典的一部电影啊,希腊不愧是悲喜剧的滥觞地,浸透民族血液的气质传承千年至今,诗意的台词娓娓诉说着久别重逢与擦肩而过与一眼万年,低对比度的胶片摄影绝美如画,每一个镜头都是对光与影动情虔诚的描摹,被时间风化的千疮百孔的爱情至死方休,悲伤与遗憾愈是令人叹息愈是刻骨铭心。
太写意了吧,差评啊,亲,要是真完成三部曲的话,估计最后一部永恒归来真的要永恒了
又是一部跟拍电影有关的电影,达福的段落充满了迷影人的小情绪,可爱、讨厌又敏感,看得出有安哲回顾自我的意味。女儿的角色成为隔辈的呼应,同样的名字在最后一刻果真派上了用场,最后真的被感动到。有趣的老人家们,年轻时也够不拘一格了。走过边境的那段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年老后经常会为他们担心,虽然感觉足够美好,但是似乎所有的动荡并没随时间消退(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总体看得让人有点辛苦的影片,心里一直紧张。对母亲的寻觅有一点做作(可能是天使翅膀的梗没能很好地get),但细想从创作身份来说又非常在情理之中。SiffU2019
接连着《哭泣的草原》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和事件地点更加复杂 不留神就容易一头雾水//利用人物名字建立起循环 重复叠加混淆时空 历史社会个体命运循环往复 是车轮覆辙是旧日重现//我也好奇我怎么会看不厌他的把戏//真正的乌托邦是天使的第三只翅膀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正翻译杂志文章,于是没有特别认真。这几天忙乱得很,稿子一篇篇的。短评真写不出,配乐非常美,一如既往。评分好低,有人说这是安哲最差的一部,我没看全集,不好评价。电影么,慢慢来,生活呢,要提速。有时人生比胶片中的记录还要精彩。
老一代思索往哪里去,新生代却被窗外没来由的风折磨得悲伤莫名。人们走过的城市很典型,罗马时代之前对源头的追问更多存在论式的悲凉,历史被纳入范畴之后人遗忘了很多原初的东西,时光之尘降落人也就不再感动。
四星半. 巴赫, 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的乐声随着镜头完美切换, 静静感受主人公们的情感与时光, 暗藏着政治的伤害. Jacob这类角色总是让我动容...
“活在过去里 却无法再回头” 与塔式善用火来重生相比,安哲喜欢用水来结束生命,一种至死也与过去无法分隔的忧愁…
哎呦好作啊,原来Irène Jacob演戏可以这么烂的!
和安哲以往力作相比,略显“懈怠”,但当世鲜有导演能表达到他的那独特的质地。最后1/3还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些他的风格,不过瘾。。。。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安哲的作品。
希望之翼,这个不断出现的线索却被我忽视了。安哲坐在对面,在冬夜里给你讲述他想象中的一生,故事清冷、散漫,似乎并不适合寒冷的夜里,然而你坐在一旁,分明感到一种温暖。这便是故事的力量。
我觉得很美,当然节奏再紧凑些会更好
腦海裡只出現2個字:詩意。今年影展錯過的珍珠。大時代下的悲劇,特別是女聲旁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心碎了。btw,我覺得,如果有字幕,哪怕是英文的,我還能更愛這片子~~考聽力吶這是
SIFF 2019 乌托邦是第三只翅膀 但哪儿会有第三只翅膀 于是片中的人物们伸出手去 敬时光之尘(我们)
啊,指尖滴下的水看到落泪。The only utopia is the 3rd wing,The 3rd wing is Jacob. 最后下雪的那段旁白,“流过死者和生者”,意境和乔伊斯《死者》的最后一句太像了!
这是一部格局较小的作品,而且显然导演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和努力,从而使其显得不那么强烈的带有过往安哲那样的烙印。作为一部遗作,显然有些分量不足。总体而言,深沉沧桑的爱和曲折波澜的人生,依然令人叹惋。8.2/10.
借你的翅膀,你要抓牢。安哲那穿万物于无形的长镜,自有人甘折翼为囚徒。
回头去看自己的人生,若要为时间做出标记,似乎也只能是那些离别与相逢。我想,正因如此,我才永远看不厌安哲不断重复的主题和画面。
柏林墙倒塌了,人们在街头相拥庆祝有了“明天”可以期许。十年之后,他们的后代在满目疮痍的城市废墟里向往死亡,一切好像并没有变好,白雪年复一年的落至地面,就像人世间亘古不变的苦楚,结局祖父与孙女奔跑着的笑容显得如此虚幻
主角和首部曲其實沒有直接關係,但依安哲羅普洛斯的設定,似乎主角一定要叫史派洛(Σπύρος),女主角都叫艾蓮妮(Ελένη),符號似的……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f.htm#e
比《哭泣的草原》要乐观很多,至少战争平息,进入了新时代。可是那些遭遇过的磨难和刻骨的恐惧与伤痛却不会因为日子平静了而被抹杀,它们变成徘徊在心底的恶梦,变成让下一代惊骇的历史,变成很多人失却家园的根源。不知道安哲会如何拍第三部,看到和平年代诞生的新生代选择在虚拟世界里安置灵魂会不会觉得历史终结的不只是那一代人,还包括所有人?
美是美的,诗意也是诗意的。但是大师啊,能不能换点花样,不要我闭上眼就知道镜头会怎么走,人物会做什么摆啥表情。
作为安哲的最后一部 在情感上无论如何也要给予满分 这十几部电影看下来心力交瘁…感觉时间都被拉长了 诗人收官 遗憾的是 希腊三部曲的第三部没有完成 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安哲一生都在寻找,用光影记录关于时光的一切,可惜也没最终完成第三部,便将自己也拖进了时光的灰烬里
安哲罗普洛斯作品2。如此大的投资,可以拍得非常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题材,安哲竟然能够依然掌控得那么好,依然注入如此重的个人标签,真厉害。看片过程中不止一次想到日瓦戈医生,虽然本片场面不能比,但是后劲又是日瓦戈比不了的,里面的三角恋被安哲拍成了一首无视时空的绝美的诗,让人伤感不能自抑
好莫名的时代大挪移啊,受够每个人呆板的朗诵腔了。老导演到底是有多疲惫啊,我看着都替他累,无休止无目的的滞重不等于诗意好吗?最后的死亡也不能挽救这片子的无才。很浪费D小调第九交响曲哎。
安哲的晚年作,他电影最吸引我的,一向是时间与地域的伟大以及个人命运在其面前的渺小,这一点上,这一部略逊于鹳鸟、凝视等前作,但也足以傲视群雄了。
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
情感有隔。安哲一贯的那种诗意与忧愁仍在,却有些融不进总体的曲谱。威廉达福部分真是太讨厌了像美国片
就好好在希臘拍電影多好,史詩不是誰都能拍的,即便你是安哲羅普洛斯。但其實我覺得,你壓根沒覺得自己拍的是史詩。
时间的灰烬降落人间,不管大小,淹没一切。女主除了发色,容颜改变不大,排除化妆师的水平的话,是故意想混淆时空?且相同名字更加强轮回感。流离感愈加显现,安哲是不是安心要流放自己了
我讨厌深情的故事,因为它是如此渺茫且充满种种悲剧。镜头与音乐太美,电影剥离了现实的种种杂质,爱情晶莹剔透,失意无可避免,令人心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290320243/17117204001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