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法国8.4分爱情《两生花》
《两生花》介绍
名称:两生花
别名: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 /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 / 双面薇若妮卡(台) / 双生花 / 今世今生 / 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Podwójne życie Weroniki
主演:伊莲娜·雅各布 / 哈丽娜·格雷格拉谢夫斯卡 / 卡里娜·谢鲁斯克 / 亚历山大·巴尔迪尼 / 瓦迪斯瓦夫·科瓦尔斯基 / 杰兹·古德寇 / 菲利普·沃特 / 桑德琳·杜马斯 / 路易斯·迪克勒 / 克洛德·迪内通 / 洛莱妮·伊万诺夫 / 吉约姆·德·东克戴克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地区:法国
年份:1991
语言:法语
时长:98分钟
分类:爱情片
《两生花》剧情介绍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两生花》豆瓣热评
几乎可以把我写给《白》的短评完全照搬过来——热评区执着于看懂的观众们已经误入歧途,因为它根本不需要你看懂啊!只有摆脱了“电影必须看懂”这种成见的束缚,你才能打开感官来体验那些微妙的情绪。再者,它有什么不好懂的?无非是两个女孩受到爱的感召,而她们碰巧分享了同一张面庞。情欲戏似有潋滟水光,伊莲娜真真美到不可方物。纯净的歌声涤荡心灵,声画构筑的冲击力超越了语言。这样的电影,年轻时看塑造审美,长大后再看能领略真正的电影之美。深刻地感受到大师们的电影世界在框架之外,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触及人性与情感的未知领域,而大多数电影只是通过技巧迎合观众的经验罢了。
波兰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国的那个确实烂漫很多啊,相当文艺了,很多镜头好奇特,颜色运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网络又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点点大红⋯⋯挺美的
终于看了,心里的感觉淡淡的,世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跟我有感应呢?
刘小枫的思想无法通过这部电影解读。若不是画面和音乐,以及美到入骨的女主角,这片子还能看下去么?
两生花其实可以作政治(国家)的提喻,但这样显然破坏了电影的意境,使其变得凝涩。从叙事等角度去评价也显得刻板。所以还是感受为上:一种糅合了液态、气态和固态的多维度感知结构(或者已不成结构)。但却不知怎么的,自己并没有很感动。一个瞬间:克拉科夫的广场旋转“发现”镜头击中心灵。
看时很混乱,分不清两个人谁是谁,画面色调如此暧昧,让我昏昏欲睡。总之,太文艺了吧~~
不是克氏最佳的作品,而是一次雄心的尝试。克氏毕竟不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现实主义性格太重了。
SIFF14。老基是很好,伊莲娜仍是我觉得最美最有禁欲气质的女演员,但我已经过了“世界上另一个我”的神秘主义年龄段了。不喜欢法国段,过于用力过于冗长,太符号化以至于老基说自己没有喻义我都不相信。波兰段还是很好的,维罗尼卡唱歌时心脏仍会痛,说明我还未麻木。最好最美的是Preisner的OST.
世上存在另一个自我吗?黄绿主色调的画面唯美烂漫,配乐圣洁哀婉,颇具宗教感。着迷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多种微妙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片头星夜与绿叶,枯叶,鞋带-心电图,偶师-上帝,唇膏,弹珠,眼镜,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观赏并深入解读。红色闪回与灵魂主观镜头赞极。PS:2021.9.24.北影节-深影国际影城-4K修复(转2K版?)重温,有点失望,观感不若初看时好。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过对“另一个我”或曰Doppelgänger(同貌人/二重身)的疑虑,所以没法深切共情,另一方面我对基耶斯洛夫斯基这套符号早已不觉新鲜了,甚而感到有些直白和虚浮(特别是后半部,真的只有符号与那抹情绪在支撑了),或许我应该重新评价基耶,但目前还不到时候,尚待重看其他作品与补完另几部~(8.8/10)
兰波说,我是我,但我是另一个我。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剩下的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
连着重看两次,奇士劳斯基居然计划在法国的17个电影院放17个不同的结局!其中一个是法国的女孩再次去波兰,看到了第三个维诺妮卡!机遇、命运、意愿。当亚历山大第二次背叛,维诺妮卡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离开。“薇若妮卡”在拉丁文中为“真”vera和“影像”icon的合字. 2021.11.27 都不记得是第几次重看了,这次是大银幕。这是基耶最丰富的一部。第9诫那个爱唱歌但心脏的不好的女孩,她是怎样的故事?这里她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这个爸爸刚好又是第8诫的父亲,这次他的故事不是被偷走的女儿,而是和别人的一样的女儿。
以美丽不可方物的色调渲染出一片神秘氤氲,雨下闭眼如莲花般盛放吟唱的姿态,在舞台上吟唱出璀璨如星辰的歌声后倒地,双生花相遇时的惊鸿一瞥,与木偶师电光石火地对望。世上至美之物都是辉煌而灿烂、脆弱而短暂的,皆不可解释无法言说。
我觉得这是那种值得一看再看并且不会烦腻的电影,并且随着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会发现更多的神秘。电影是美到了骨子里头的,色调、音乐、女人、情绪等,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了。但是电影真的太美了。
两个维罗妮卡,同样的姿颜姝丽、天资聪慧,连先天遗留的病症都不无二致,而生者就如同玻璃球中的倒影,始终不会与死者重合。她会选择安稳而不是冒险高歌、向死而生,她迷失、孤独、努力探寻真实的世界,得到的却只有性与虚无。基氏提出了一种生命的假设,而他的镜头也一直在阐述着这个母题——即,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自己。
80/100,对基耶的一贯印象都是喜欢输出观点,这部倒是相当奇妙,在用概念传递一种“通感”。主观镜头是幽灵之眼,唱诗激活链接,下一秒通向死亡。黄绿滤镜别有效果,成就出极厚重的鬼魅,那些天旋地转的镜头运动太迷人了。
看电影还是要时间合适,如果20岁出头看可能感受会不一样……现在30岁出头了,对这样矫情的电影连开头几分钟都忍受不下去…………
毋庸质疑安妮宝贝把这部电影看了个N+1遍,再来一海藻般的长发就齐活儿了.我擦!
我没有看懂!!!!!!!!!!!!我要气死了!!!!!!!!!!!!!
翻译的不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波兰的广场的那一幕我好爱
对我来说,滤镜哥的牛逼之处从来都不简单在于意义. 我也说不清楚它好在哪, 说的出的那些又觉得也都不是. 但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享受, 会陷进去, 也许因为音乐什么的, 不管第几遍都会大哭, 又疼又爽. 很治愈. 好的那种.
2.5,这是什么?为女主角量身定做的模特广告吗?和王家卫一样,调色、音乐与脸部特写镜头滥用到了铺天盖地的程度,但到了需要发力的关键时刻,其创造力却又贫瘠到必须求助于那些滥竽充数甚至非电影级别的下下策。虽然厌恶这样毫无自觉又不知节制的创作思路,但不得不承认,它确实有效地挤出了影像的情绪,并将观众卷入其中,在不断的“试错”式堆砌中误打误撞地创造一些超验的片刻。盲目排外导致的内部高度同一,正是这个完全不切实际的影像乌托邦如此吸引人的原因,狭隘的自恃不自觉地成为了基耶的另一种自觉。此外,情节体量在100分钟不到的篇幅中都显得极小,这或许救了它,使电影绝大部分时间游离在剧本的管控之外;即便如此,包括结尾在内的多处还是出现了诸多糟糕的刻奇化写作。
关于这里的爱情,是冥冥中去追随那个呼唤。
699M 两生花.The.Double.Life.of.Veronique.1991.D9.MiniSD-TLF.mkv 老走神
昨天momi基氏回顾展开幕片是这个。我是第二次看,上一次看还是在十几年前,自己还是十八九岁的少年的时候。只记住了美丽的肉体和木偶戏。如今作为一个人生已渐露颓势的人再看,实在感触良多。所有的天赋,青春,爱情,所欲所求,冀望,美好的肉体,都只是幻影。谁又将延续我在我之外的故事?
这些仅仅关于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感觉本身的电影 真的是很重要的 跟文艺没有关系
Irène Jacob真是美丽的女人。会不会有一天在茫茫人海中,我遇见世上另一个自己,每每想起为之悲伤哭泣。
书里这部写了好长,读完厚厚重重盖过了电影本身留下的感觉。说文学可以抓住内心深处的东西,但电影不行,“它不够灵活,因此不够模棱两可”,画面的含义永远是它本身,不能创造其他任何,如果有,就是奇迹,近年只有一人创造了这个奇迹,“他就是塔可夫斯基”。读到这我无声流泪,再也思考不出写不下其他,可能太爱老塔也可能太晚太累,为世界早早丢失了这些好导演们难过哀怨,同时又为自己当下拥有了他们心有侥幸。
《两生花》的重点明显不在于叙事而是在于注重气氛点染,黄绿色滤镜的使用宛如一幅带有昏黄的油画,伊莲娜雅各布一人分饰两角足见演技,虚无而孤独的色彩却不同于基耶早期政治激进主义路线而是独特含蓄的双重平行哀伤情调和木偶般的宿命感。是花,无论多美,定会凋谢。两个维罗尼卡都如是
看完一部闷到死的电影总会给我产生阴影就是不敢再看下一部 这一部和红白蓝三部曲就是及其好的例子 分数其高 画面美到极致 女一号也气场强大 剧情文艺极了 可是我这个俗人就是看不进去这样顶级文艺的电影啊 两生花 三星半 如果你对美有着极致的探索欲望 可以强烈推荐你看一下
21.9.21 11th BJIFF No.12@小西天,4k修复版。内心依旧颤栗、呐喊、崇拜。我也因此相信灵魂的存在。//21.7.4 CC版重看。她抬眼,她低头,她唱歌,她奔跑,她在两生花的一颦一笑,让人恋慕多少年。此夜二刷,后知后觉意识到这是我的top10电影啊。主观镜头与特写镜头的曼妙组合,镜子、玻璃球、画面倒转制造的神秘视角,昏黄、水绿与血红精心渲染的色调…世间难以找到另一部如此好“看”的电影。让人着迷的还有电影里那些悬而未决也注定没有答案的丰富意象:化身蝴蝶的芭蕾木偶、倾斜视角里忽然展露阳具的男人、原因不明的汽车爆炸、普赖斯纳托名Van den Budenmayer谱写的但丁、在心电图条前拉直的匿名鞋带……多多少少都通向死亡,有些也确实成为基氏本人的影谶。许多年后,伊莲娜依然自问:“她为什么要摸大树?”不过她说,我就让这答案空着吧。
艾琳雅各布这姑娘,太美了。在雨中泪流满面的歌唱画面摄人心魂~~
“世另我”,差异下的无差别孤独,爱与愿望都难。街头足够浪漫,然而这一种浪漫似乎有些虚幻破碎,但它不该是残忍的比照物,片子缺乏真正的内核,生命似乎不该是这样被简单定义的。
感觉彼此的心跳彼此的呼吸甚至于疼痛.双生-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樱桃之远
如果说少将是教你“在两分钟里说的很多很多却又等于什么都没说”,那么≪两生花≫就是教你“在两小时里拍的很拖很拖却又等于什么都没拍”。克日什托夫,感觉不会再爱了,不过我一定要抽出时间来把你的≪十诫≫看完,就算把我活活看死,我也要不惜一切代价的看完。。。。。
老基通过他高度风格化的无人称视点的插入镜头、不同介质(玻璃球、折射镜、放大镜、玻璃门窗等)对光影的表达、迷幻的绿色调以及极具象征意义的惯用符号(佝偻的老妇人)和跳切式剪辑这些策略以临渊回眸的姿态呈现他的一以贯之的人文主义母题。太爱这种风格了!
其实是一直很想看的一部电影,可是也仅仅只好给还行的评价。恩。另一个自己。
女主、摄影美极了,每一帧都是姿态优美的画作!忧伤的情绪晕染了画面,突如其来的悲恸与孤独感,是因为「有人」从自己生命里离去了。
女主角很美,就是感觉文艺过了头了...倒是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跟你长得一模一样,心灵相通的人真是非常神奇的事情。我期待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与我的相遇。
终于看到大银幕,非常舒服。灯光,颜色,运动,剪辑节奏。当然还有声音的运用。简直就是完美电影。这也提醒我,好电影,历久弥新,时间是最残酷的影评人。在如今这个视觉媒体爆炸的时代,很多大作都已腐朽,没想到是基老的电影,还跟他的女主角一样自由。没有包袱的裸体,少见。自由的时空观。
影評人爆料, 此片法文名直譯為維羅尼卡的W, 而W是維的縮寫, 這跟兩生花這片名互相呼應, 如按英文名直譯為雙重生活就太難聽. 而導演的紅曾被港商譯為情迷紅寡婦, 白被名為白撞大丈夫, 幸虧後來正式上時撥亂反正. 我看後就情迷女主角……
以人为镜中看见自我也看见生活的本质,现实主义笔法却在外边套用了很艺术化的初始设定,人物的状态始终沉溺于与外界的关系中并被音乐等非物质的追求包裹,让全片有种氤氲又圆融的触感,整体很高级。
9.3/10. 东欧美学的黄绿色调且神秘、空洞、宿命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感到无比的臆想、空虚与未知,为艺术而病死的波兰Weronika在出场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中基耶已经把灵魂与肉体给分解式颠倒与迷离化,基式哲理风格贯穿整部影片的镜像理论关系,都是倒影,关联随着物品与兴趣无处不在如唇膏、鞋带、音乐,眼镜、心脏病,失去母亲都与父亲同居的共点,Kieslowski在强调来自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却是同一灵魂的重要性,让我们普遍重视观察影片中两个女孩的心理活动与联系,而波兰Weronika突然猝倒在舞台上也证明了西欧与东欧强烈的政治投射,拍摄于时代动荡不安的情况下,Kieslowski把大部分的直观表达任务选择给巴黎Weronika代表着现代东欧并不是政治权利处于主动状态。若似若无的同一时空的孤独与波动。
不知道那些看完之后说 “我也相信世界上存在另一个我” 的朋友们是否记得 他们曾经这样在失败面前自我安慰 “要相信自己你是独一无二的” 呵呵呵呵呵
确实电影承载的东西很多,但让我再看一遍我看不下去。更喜欢十诫这样的,虽然也是沉重,但没这么压抑。
电影的中文名对电影的诠释就很到位,两个维若妮卡就像长在同一植株上的两种花,前者辉煌及死亡,后者辉煌后融入普通的生活。基耶思洛夫斯基的用光风格,前者蓝色主色调,后者昏黄色。风格太过细腻,显得有些冗长,邋遢。当然还有 三部曲之红 里惊艳的女主角。
Nana之后开始单纯迷恋“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这个概念。片子本身要传达的信息很多,我其实只接收到皮毛,比如几件物品的巧妙设置,母亲角色的缺失。可能要多看几遍才会觉得好吧,但实在是没有耐心了。评分欠奉。
看的第一部老基,坦白来说电影并没有完全解读透彻,但是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片子。一直都认为,孤独是永恒的,也是人类的常态。前段时间一些经历也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上也许是存在另一个自己的。可是当欢愉的欲望来袭时,还能因为孤独而留下悲哀的泪水,这样的女人太让人心疼了。你抱着她,她却不属于你。
正因能感应到对方而从不觉得孤单 却在证明对方确实存在过但已离去的瞬间 回归到了最孤单的个体 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牺牲与双生;4K修复的颗粒相当细致 整体清晰度有明显提升 连镜面反射出的画面内容都层次分明 不经让人期待后续UHD中杜比视界的呈现效果 立体声包裹感非常好 咏叹调的威力再次被推向极致 而透明棺盖上弹起的土声之类细节也都丝丝可辨
文艺片,镜头颜色太好了,只可惜克氏选错题材,我真的不怎么文艺。。。
某个时刻或者幻象里,我也曾恍惚过世界上会不会有另一个我存在,或者说只是期望一个灵魂的共鸣。应该会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像我一样从这部电影中得到一种私密的观影体验,那是纯粹的感性和对灵魂的释放。木偶戏的部分戳得我心很疼,波兰的薇罗妮卡占得篇幅太少了,可能就如同她的生命一样注定如此,也可能唯其短暂所以更绚烂自由。
女性总是更为敏感,更相信直觉,更注重内心的感知,这些在某些时候比生活本身更重要,更值得珍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00320243/17118142371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