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瑞典8.1分惊悚恐怖《豺狼时刻》
《豺狼时刻》介绍
名称:豺狼时刻
别名:狼之时刻 / Hour of the Wolf / Die Stunde des Wolfs / Vargtimmen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 / 丽芙·乌曼 / 耶特鲁德·弗里德 / 乔治·莱德伯格 / 厄兰·约瑟夫森 / 英格丽·图林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68
语言:瑞典语 / 挪威语
时长:90分钟
分类:恐怖片
《豺狼时刻》剧情介绍
剧情:这是个诡异的故事,画家约翰和妻子艾尔玛居住在荒凉的孤岛上,画家经常为怪诞的梦境困扰,醒来他总是将梦境绘在速写本上。妻子有天碰到了一个精灵般的老婆婆,催促她去读约翰的日记,看后她发现了丈夫的秘密,后来,日记里描绘的城堡主人梅堪约他们做客,在城堡里艾尔玛发现了这些人曾经出现在丈夫的速写本上。回家路上,艾尔玛恳求丈夫远离那些人,而画家一言不发走了。回到家中画家对妻子承认在悬崖边杀害过一个孩子,第二天,城堡里神秘的访客再度约翰的家,并诱惑约翰再次来的城堡,看见了恶魔的仪式也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而城堡外艾尔玛徒劳寻找着约翰,但是,她找到的是他的遗物,却永远失去了他。幕后制作:影片将惊悚片和超现实的元素相结合,表现艺术创造和疯狂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伯格曼导演的惟一恐怖片。两位主角以精湛的表演,展现了心理扭曲的痛苦,极具震撼力。《豺狼时刻》豆瓣热评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通篇宛如梦魇、呓语、分裂梦境,长长的影子,惊飞的群鸟,过曝的谋杀段落,明晃晃日光下的噩梦演绎;再惊悚的氛围,仍是童年父权阴影的覆盖与自我焦虑的交织,“界限已逾越,镜子已打碎”——颠倒的扭曲的镜像世界;几乎贴到脸上的特写增强压迫感,丽芙·乌曼真经得起挑剔镜头。
没觉得恐怖。只觉得做作和空虚。冯叙多化妆后的脸部特写似乎真的可以跟乌曼混淆。后来读乌曼的书,她说冯叙多跟自己特别相像,一样的害羞、敏感、善良。(简直就是男版的乌曼。)
伯格曼唯一一部恐怖片,呈现艺术家的梦魇并探讨其与观众/批评者的关系。1.Alma女名及阴涩氛围同[假面]。2.晚宴的快摇镜头切换人物,老太现身的瞬移跳切。3.狼之时刻:最多人逝去与出生、睡眠最深与梦魇至真、醒者骇栗之时。4."拍摄"画外音揭幕,以乌曼面朝观众自语作首尾。5.44min20s出片名。(8.0/10)
一位艺术家的自我剖析,他希望超越世俗的生活,追求内心最美的纯洁,却不自觉地陷入欲望的陷阱,他渴望他人的认同,却难以抵抗虚荣心的侵蚀,伯格曼用人的潜意识噩梦和超现实主义来展现一个人走入疯狂的过程,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梦魇不能释怀,在豺狼时刻即将到来之时,伯格曼将自我投入无尽的虚无里
伯格曼的《闪灵》,探讨幽闭环境下人类精神的异变。中段才出现的片名将全片划分为两个截然相悖的部分,正如午夜的豺狼时刻作为老者逝去与婴儿新生的界限。同时此片又同《芬与亚》一样,饱含作者自身的内心创伤。费里尼有马戏团,伯格曼则是木偶剧。另外开场黑幕里喊「开机」的声音是伯格曼自己的吗?
烏曼前幾年那部紀錄片Liv & Ingmar出世後,最直接衝擊的就是這部片有多少基底於現實的解讀空間了吧?心智創作與物理居所的符碼連結,男人(柏格曼?)左腳是生活底氣(妻之木屋),右腳是生命刺激(鬼之別墅),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因而只能永恆流連……
这部极为黑暗的伯格曼电影是对恐惧的解构,恐惧最核心处是恶魔,恐惧会以各种方式侵袭,而恶魔也会以很多面孔出现,被恐惧吞噬,而后也会被恶魔吞食。上流社会的恶魔晚宴强度频繁的摄影机运动在伯格曼电影中比较少见,过曝处理的杀人段落很有意思,硬光在强调恶魔感的镜头中被频繁使用。
此片太诡异..导致偶看完直接逃课肥家鸟。。。看的四肢发凉逐渐意识涣散== ||||
“被失踪”与被讲述的男性故事,大面孔更多的是用作反应镜头,外界在情绪上的投射。44分钟后冒出的片名是一个界限,意味着《豺》由外部通往内心,Zoom In,蒙太奇,以及阴影,烛光。自然主义空间在表现主义中被扭曲,我们无法看到画家的画作或日记中所写,以及那场木偶戏,但我们能够分享他的梦魇:童年阴影与负罪感,对女性身体的想象(注意在第一段落中,Veronica首先进入视野的是她的下半身)。在伯格曼的黑白世界中,它们总是过度曝光的负片白色。
神之手,梦之作。纯正当代恐怖片音效领先时代。冯西多演技爆发,这样埃贡席勒式的高个条感儿一演神经病简直魅力无法挡。妻子痛苦自问“是错在爱太多还是爱不够”令人无比唏嘘
每一個段落都在實驗,敘事結構分段上下部份(男女兩種敘事角度),聲音音樂的對位落差,莉芙面對觀眾的自白,還有一開始聲音收錄了拍攝電影時的聲音,褒曼真的沒有受到法國新浪潮影響嗎?藝術家苦無創作慾念,生活壓迫,最可怕原來是自己的心魔,這部褒曼口中不怎麼成功的作品中,還是有很多閃光時刻。
吓人的地方不是鬼影绰绰、画皮假眼、海边凶杀,而是一种被窥视的羞耻感。古堡主人认为艺术是作者精心编排的结果,画家则争辩自己的绘画完全出自于灵感的自动创作。可事实上哪里会有毫无意识的创作呢?画家口中所谓“魔鬼、五条腿的牛犊”不过是他改编过的噩梦。而这种对潜意识有意的掩饰才是他隐秘的耻辱。因此他不惧怕展示画作或讲出自己童年的阴影,妻子偷读了他的日记却让他愤怒到发狂,犹如化着浓妆交媾被围观一般羞耻。
他在日记里把自己和前任视作圣经里结合成一个完整生命体的男人和女人 又对alma说你很棒棒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 一直被蒙在鼓里的alma如梦初醒 她的神情是那么受伤 但我真的忍不住笑出来 约翰 好一个逻辑鬼才。他彬彬有礼 但从不推心置腹 他并不因为画家身份而自视甚高 但血液里的艺术细胞使他始终无法把心交给贤惠却庸常的alma 无法安身于简朴的日常生活 可怜的女人奋力追逐 直到被对方开枪射伤都不愿相信自己所做的努力其实都是徒劳。hour of the wolf是夜的最深处 也指人性的至暗时刻 有意思的是 在约翰过失杀人的片段里 画面被曝光得非常厉害 why? 伯格曼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的噩梦总是沉浸于阳光之中 无尽的蓝天令我恐惧 仿佛那就是末日
伯格曼的[豺狼时刻]不是梦魇,而是失眠折磨中的焦虑,混合了艺术上的折磨、旧情与婚姻中的罪孽感、和对他的观众、买家和评论人的敌意。尽管表现主义的超现实恐怖段落令人毛骨悚然,但最终作品让人觉得缺乏结构。显然他没与艺术外的生活取得和解,甚至不认为爱情是良药,这让深受桑爷影响的我情何以堪。
伯格曼的心魔。孤独的创作滋生恐惧,朝夕相处反而让人发疯,“豺狼时刻”便是混淆现实与噩梦、最容易趋恶的时刻。倒错变形的意识流手法让人联想到卡夫卡小说...
9.0/10。①一位画家不顾妻子的害怕与反对在荒凉灵异的孤岛上寻求艺术灵感(妻子通过日记发现这座岛的诡异之处)。②充满了阴郁诡谲的气氛(这种气氛来源于内容上男主对艺术创作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并未被充分描绘,导致代入/共情有一定门槛),渲染技法如:极高水平且很有表现主义韵味的打光(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打光还有过曝,如谋杀小男孩那段)、构图、角色的表演(尤其是(特写的)面孔和手);少即是多: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固定或缓慢的运镜;角色多次直视摄影机(制造不安气氛);一些灵异段落(人的瞬移跳切、走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的人、脱下脸皮的人与摘下的眼球、等);声音(如:环境音静音;以蝉鸣鸟叫和流水声增加可怖灵异场面的真实质感)与诡异配乐的运用;晚宴那段多次以快摇表现女主的惊怕。
真.恐怖片。惜結構零碎。然剪接炫,初入城堡晚宴繞圈交錯對話鏡頭很喜歡,也喜歡人偶劇及對《魔笛》中Papageno的詮釋。不確定到底喜不喜歡出現的烏鴉與大量鴿子,感覺看到很多其他作品的影子。 男主為啥叫約翰伯格啦,瞬間穿越到攝影世界。
4夢境中的Bergman對你說:Now is when nightmares come to us.你來到這裡,朋友都變成了幽靈,他們與你共處同一空間,呼吸著同一份的空氣。你會隨時隨地感受到死亡的恐懼,即便是一頓盛宴都無法化解你心中的疑慮。伴隨著音樂,你張開了雙臂,準備即刻擁抱大地,并高喊:It's only jealous,Plz go away!
“One thing more: They want to destroy us.”In Swedish and Finnish folk religion it is the hour when most people die and are born.
“我创作中没有不言而喻的东西,只有冲动和欲望…”等一分钟流逝,诡异的视线剪辑,强烈的调度痕迹,被放大的交谈声,影片充满虚假的快感。45分钟时间轴正中间出现标题。无声高调的回忆进入前有一个急促的推镜。当界限被逾越镜子被打破,影像(声画)失效,恐惧重现。伯格曼对女性的态度很复杂纠结。
为了演员们的小眼神儿和那震撼死人的三场戏,就不得不给五星了。诡异、荒诞、扭曲,伯格曼你到日本拍恐怖片毫无压力好吗!
一个女人如果长久地和她爱的男人相处,学习按他的方式思考,是不是就会变得象他?那么如果我不爱他,不象他,是不是可以更好地保护他?但如果我不象他,是不是因为我爱他爱得不够,(不如我想象得那么多) 所以我才这么妒忌?
镜子已碎裂,界限已跨越。亲密关系中的谎言与沉默,有多少人可以抱着未满足的欲望度过渺渺一生,又有多少未说出口的暧昧秘密尚待解开。相濡以沫的陪伴,比不上激情让人饮鸩止渴,欲罢不能唯有走向异化。
重看中(巴里林登和我杀了我妈妈没心情看完)这片似乎被中国观众低估了不少。
最恐怖的是身临其境,在现实,在梦境,或者在分不清现实和梦境的时空。
最期待的一部伯格曼竟然有点不如预期,可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什么。幻觉部分太美妙,城堡和树林,但现实部分似乎又没那么强烈,关于创作的焦虑、情感的焦虑,很多东西都在内化,只在幻觉处略见端倪。希望看到一些更饱满的东西,想给这片子搞一个情绪放大器,但这是于我而言的,画面无可指摘,是配乐还是剪辑的节奏呢?究竟平衡的点在哪里,我只能知道我自己啊。
几年前完全看不懂,几年后二刷还是如此晦涩,只好通过说明书来理解。来自卡夫卡《城堡》的梦境意向,一个艺术家的瓶颈期内心深处的挣扎,既是对未来的焦虑,也是对过往父权阴影笼罩下的恐惧。多处静态深焦构图刻意拉出景深空间,但太多的跳切让承接镜头变得随意零碎:不仅是人物的,甚至是空间情境的转变,乃至变焦距,随意切换景别,近中特无端切换,即使是同样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布努埃尔都没这么晦涩,——我甚至认为这是具有后现代性的。伯格曼的唯一一部恐怖片,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尝试。8
第二个伯格曼。配乐好猛。总是有小孩在里面。很喜欢女主给超cu。叙事很有意思但是核心思想怎么总是那一套啊。有些镜头停留过短有些又过长。
重看补标 5K伯格曼作品合辑D5 嘉年华入选影片观看 开头分明就是大移民的前传 当片名出现后才发现是伯格曼的群鸟 鸦声若人笑 鸟影幻人形 群狼环伺如同吸血鬼盯着猎物 杀死童年的自己亦是与过去脱离 两次进入别墅都是幻觉和现实的碰撞 在城堡里外来者不过是那群食人魔手中的木偶 男女的不同视角诠释两段故事 结尾的那段独白才像故事的真相 当两个人相处久了就一样了 丽芙乌曼看久了真像看到赵涛一样的厌弃 三星半
吸血鬼家族的故事,还想拍续集啊.....摄影机的运动值得小注意下,晚宴以一个环绕镜头开场,后接闪摇+闪摇+闪摇+.....用光很讲究,硬光,尤其是杀生一场,重复剪辑;无论是画皮,还是人在天花板上行走,不恐怖,这是蒙太奇相比长镜头的缺陷。。。三圣终被全歼,收藏的战利品为伯格曼/安东尼奥尼7费里尼6
6/16@天山 7分。孤岛艺术家幽闭恐惧的故事特别眼熟,银幕看却没有太大感觉。人性中的暗黑面被逐步唤醒,终于在万籁俱寂的凌晨时分(Vargtimmen)被招魂。艺术对资本与权力的俯首依附,过往悬而未决的愧疚与不堪终将显灵。中意岩石戏 / 洞穴戏。 #SIFF
爱,这怎么行呢,我是个怀疑主义者——比利怀德把「死亡」威胁导致的《豺狼时刻》拍成了一部讽刺喜剧,伯格曼则将《七年之痒》拍成一部恐怖片。在他这部或试图为艺术家开脱和辩解的作品里,路上有《奇遇》心里有鬼/神的丈夫/父亲被擅长和稀泥的画家描绘成了一个深受精神折磨的受苦受难者。艺术家自己这样认为:恐怖的影像画面全部源于他者读到日记本里只言片语后自行领会和演绎的一出戏。然而,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哪怕他《沉默》隐居,东方人也不信这套把戏。东方人说:意静神旺,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讽刺的是,如孩子般天真的哈姆雷特既拒绝别人观看,又乞求别人观看,刻意躲着藏着,又用镜头偷偷暗示着勾引着观众,有幸读到这本日记的我们就权当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看到吧——蚕作茧自缚,西人作逻辑自缚。其哲学,茧也。
【A-】海岸一段,又是过曝白光,黑白世界下的癫狂瞬间。伯格曼首先抛出小男孩站在画家身后的悬念,然后在等待悬念是否生效的过程中,音符与黑色海浪相融,恐惧就此生成。永远无需担心突然的惊吓,只有真正不可预测时它们才会出现(例如《假面》里割裂的面孔),而伯格曼知道从何处切入感官体验。最后二十分钟再度陷入梦魇,飞鸟与墙壁行走只是假象,回廊步态中对空间的迷失才是梦境的关键所在。触摸身体的瞬间,欲望与惊恐渗透出银幕,难以言喻的观影体验。再度回想开头对片场的指挥调度,以及三处由客观转向主观采访的镜头设计,似乎是超前的伪纪录片,在视角的诡谲中述说着难以言喻的焦虑体验。
10多年看的第一部伯格曼,也差不多是恐惧失眠症的开始,遗留的感受就是压抑,现在想来估计也就是不懂,很多光影交错,梦境与现实的模糊描写。而现在看来,该算是伯格曼不怎么严肃的主题作品之开端。豺狼时刻应该算是破晓前的那一段午夜,从身体机能到意志都是最为薄弱的时间点,伯格曼从这个概念下手,把梦境和现实几乎无懈可击的融合,真相与虚构的模糊,音响和光影的渲染,提高了这部都可以算作惊悚片的水准。因为故事都是女主一人的自述,究竟幻觉是男主一人还是女主自身?呈现的将是完全是不同的真相脉络。当然伯格曼最后也不忘玩一把爱情哲学。看到一个解脱自我的伯格曼展现出极大的创作才华。
只有伯格曼才拍得出这个味的恐怖片,伯格曼电影中常见的人物特写在这部里简直压迫十足,镜头塞满了整张演员的脸再配合上顶光或者是平光让演员脸部过曝,都意在营造一种惊悚的氛围,杀人部分通过镜头的快切营造画面冲击力,印像最深的就是小孩站在男主身后,男主慌乱收鱼线的固定镜头,镜头里除了两人就是大海,两人均背对镜头让观众不知道人物的表情以及心理意图,辅以诡异音乐把观众心理的恐怖猜想无限放大,当然后段城堡的诡异现象也同样惊悚
比较取巧的是建立在伯格曼的心理文本上,加上演员们大胆的表演以及摄影的配合,是很容易进入这个心理惊悚的故事,它不过是选取了寻常的一个开头,一个许多侦探、悬疑、志怪小说都拥有的开头,一对夫妻来到陌生地方住进陌生的建筑,如果这个回忆是瑰丽而美好的,那就是温情而缠绵的心理戏,但如果这是个噩梦,那必定是令人恐惧的,所以这个设置的开关,我觉得在伯格曼这里比其它人相对要容易和简单,而他的难处是在要那么不柔和的挖掘,在丽芙乌曼无数次对镜剖白的这一次房中,眼神更为闪烁,而神情又更为坚毅。
【BAMPFA】2018.2.8.7pm 去城堡与旧爱会面,到最终消失的神秘段落非常迷人。
爱成怖。精神病妄想的成因不过是恐惧和执著,这次Bergman在曝光过度造成惊悚影像和如同恶作剧般「溶脸」惊吓后,终于还是在结尾借女主之口为自己的作品注脚。另外《圣鹿之死》中利用音效营造惊悚气氛似乎也有偷师于此。
丽芙乌曼于片首尾对镜头独语,只须观看五分钟便可知是神作。一种截然不同的电影语言,对照《野草莓》《处女泉》等剧情先行的前作,《豺狼时刻》以无比内敛的角色内心构建起整部电影的语境。于我而言,整部电影铺垫的过程更如奇迹降临,丽芙乌曼的表现力轻易地穿针引线,构成这部电影最好的技法与形式。
4.0 強攝影跟舞台劇式的美術彌補了剪輯轉場跟超現實表現方式中的生硬部分,音樂段落很劇場化啊,魔笛元素/臉/特寫鏡頭/光/都是伯格曼最喜歡用的吧。只覺得看著女主那無可救藥又病態地愛一個人非常非常瘧,壓抑地讓人感覺超級難受....即使在那么嗨的狀態下看完這片仍然覺得需要出門走走
8.1分,第一部伯格曼,因为是恐怖片,所以还是比较适合我入门。由于字幕翻译的不是太好,谈不上看懂了这部电影,但觉得个别片段拍得不错,比如男主在存尸体的房子里把裸女从头摸到脚,又或者男主用石头猛砸小男孩然后把尸体丢进海里。氛围也相当到位。
记2018SIFF第一天:晚场电影略困,伯格曼的慢热依旧,看的有些吃力。
6-20LUXE大厅看大脸特写,太阴郁了,今天看了两部恐怖片,一个是丧尸一个是心理丧失
谈不上是恐怖片,伯格曼的表现方式一向如此,女人的呓语和男人的梦魇,水中的尸体和天花板上的恶魔,开头男人抱怨一分钟有多长的那场戏拍得太好,伴随着秒针的滴答以及夫妻间的相对无语,婚姻的度秒如年一下子就跃出来了。
3.5。真的是恐怖片…算是Bergman連貫性主題的一次偽紀錄片與恐怖片(將過往內藏的心魔化作可辨識的魔物)嘗試。片名40多分鐘出現。有趣實驗不少,但越到後面節奏越怪,有點沒完沒了的感覺。場景心理化。
狼的时刻~死亡、诞生、噩梦产生的时间~“伯格曼的惊悚片~唯一的”,我想、我的理解~为什么只有一部,因为这就是“伯格曼电影”的惊悚片表现方面,只有一次足够,对于一个一直创新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再来一次可能相似的内容。~内心影像化~
想想还是打四星。也许是由于这部片的叙述要求较强,有些拍法有“借鉴过往佳片”,当然又看到一些后续爱片的影子。鬼魂佳宴后关于《魔笛》的讨论煞是迷人;城堡里游走的光影组合很多,剪辑却很流畅。每次看伯格曼,也都像进入一次“豺狼时刻”,不“免俗”地陷入对婚姻爱恋和艺术的沉思,因为他靠自己太近了,也意欲把观众拉得非常的近,以至于就像来到此片中后段,回到妻子向观众/第三者的叙述时,竟让我真有种脱出了一下下豺狼时刻的感觉。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我的理解里,男主对旧爱的执着和对【】的愧疚扭曲了他的现实,逼疯了自己;女主“和男主越来越相像”,这份爱也靠近了男主那种疯癫。大家开心就好(。
一场彻头彻尾的梦魇,一出哥特氛围浓郁的黑暗剧。与其说伯格曼的恐怖片,不如说他自己的一条心理惊悚之路。噩梦是内心撕裂的折射,是那些秘密与谎言的扭曲之地,是死去孩子以及阴魂不散情人的六道轮回,是魔笛奏响后群魔乱舞的狂欢之城……几乎能够感同身受于导演的创伤与苦痛。
黑白恐怖片的巅峰。伯格曼这次一反常态,在心理惊悚的核心之外大量使用神秘主义元素,把所有的 恐怖 的营造都寄托在此,所以两层故事在各有千秋的同时也有些割裂跳脱。杀子、逢妻与毁灭三段都是默片时代表现主义的恐怖效果经典作法,声画、摄影与大特写长镜头寻求感官刺激;然而最棒的依然是心理惊悚的内核:婚姻关系中的悖论:对方隐藏起的世界,究竟是选择逃避还是入侵才算是真正的爱。偏执、悔恨、自恋,相爱的人最终会越来越像,这是至细思恐极之处吧。人类才是击穿边界的那个,魔鬼只是现实的碎片
从间离中寻求移情的可能。黑暗中的画外音、字幕说明就已经将电影本身的存在加以确立,乌曼开场的直视镜头更是直接与观众展开互动:“我有件事想问你”。但与传统的间离效果不同,伯格曼并无意于摧毁电影的幻象,反而追求更广泛的,无需遗忘自身存在的感同身受——“豺狼时刻”是一个共享梦魇的时刻。摄影机不再是可以带入的角色的目光,而是电影世界内无生命的旁观者。银幕/现实之镜已经粉碎,界限已被逾越。伯格曼电影中常见的的割裂的亲密关系、困难错位的沟通在这里与电影间离/移情的动态平衡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如何从自我幻想出的“间离世界”脱身,重返现实世界?“爱”是个过于敷衍的回答,真正的答案在《假面》里。
一个本就不简单的故事被伯格曼讲述得更加复杂,至少有三重叙事:Alma的回忆、Johan的日记以及他杀小孩的故事,而两位叙事者都不值得完全信赖。根据Alma的叙述,Johan并没有去城堡见Veronica,这段最黑暗、超现实的场景其实是他在杀妻后的疯狂中于日记里编造的。照此看来,其他任何事件也不能确保到底是现实,还是精神压力下的幻像。看似正常的Alma在神秘女性的诱导下读日记,还看到了鸟人攻击Johan,这让她困惑是否已被丈夫同化。增加难度的还有两段过曝的场景,以及开头片场的环境音。伯格曼确实有意在藏匿一些私密的东西,但能在90分钟内搭建如此庞大的建筑,传达压抑、偏执与恐惧的情感力度,无愧属于最顶尖的先锋作品。城堡宴会那一幕可能是影史刻画失眠加社恐效果最到位的。
拍恐怖片的伯格曼。伯格曼真会拍梦!比较实验。童年记忆。艺术家的自我、爱情和生活。SVEN 的光影真是帮了伯格曼大忙。没有他,伯格曼的影像绝对没有那么强的表现力和震撼力。当然,伯格曼的剧院经验也使得他的演员的表演都精湛得无话可说。
唯一可惜的是,AFS没有35mm胶片。看Bergman感觉渐入佳境,对导演本人的喜爱也越来越多。整个故事是一个绝佳的clinical psychology的case study,而且还牵扯到原生家庭和对partner的影响。 4.5/5
用惊悚片的呈现方式去讲述画家的梦魇和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53511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