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美国7.3分惊悚剧情《满洲候选人》
《满洲候选人》介绍
名称:满洲候选人
别名:谍影迷魂 / 恐怖分子
主演:安吉拉·兰斯伯瑞 / 亨利·席尔瓦 / 珍妮特·利 / 劳伦斯·哈维 / 弗兰克·辛纳特拉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
地区:美国
年份:1962
语言:英语
时长:126分钟
分类:剧情片
《满洲候选人》剧情介绍
约翰·弗兰肯海默导演的一流政治惊悚片。编导将冷战时代的政治讽刺与悬疑故事作出完美的结合,气氛紧凑逼人,极具戏剧张力。故事背景是韩战之后的美国,劳伦斯·夏威返国时被当作战争英雄,荣获国会勋章,但他同一排的弟兄和他的排长法兰克·辛纳屈都不清楚他在战场上干了什么英勇行为?辛纳屈时常梦到韩战的奇怪景象,决定调查真相,终于发现他们那一排的人原来曾被北韩军队俘虏并加以洗脑,夏威已变成苏联派到美国作政治暗杀的洗脑杀手。剧情发展溶合了写实幻想与象征,彼此交错进行,因此映象的处理亦十分复杂,有如一列不断在变速的火车,对于能够进入情况的观众是会看得很过瘾的。《满洲候选人》豆瓣热评
从西方视角看冷战时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恐惧+敌意+妖魔化(其实我们那时候是挺妖魔的),成了魔幻惊悚片。黑白片时代的慢节奏倒不难看,不喜欢来回平扫的镜头运动。
多年以前看的,做梦还会梦到这些情节,诡异。
构图设计,镜头运动,影子作用,隐喻与暗示,特写与细节,大量的心理外化,节奏沉稳老练,故事层层推进,虽有冗余但完成度极高;政治诉求只是外衣,最核心的命题其实是极其原始的母子关系。
电影表面上是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观众额外展开对电影的重新组合。对于不了解或过于了解电影背景及相关历史感受的观众来说,用逻辑进行推导都是危险的,这极容易导致观众把政治元素错误理解为影片诉求,反倒是对人物情感的直觉反应更适合作为本片的解读钥匙。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流畅,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尤其是开头那两段梦境表现得尤为绝佳,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融合,相当了得。这个剧情太离奇,太腹黑了一点,很多小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整个洗脑的点子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学院派的痕迹挺强,略微有些假,最好的当属半疯的母亲。
1/10,美国人自恋到这种程度,实在是让人无语了。能编出这样的故事,得多不要脸啊。拍摄技巧也让人不敢恭维。1962年可是出了Lawrence of Arabia 和 To kill a mockingbird这样传世经典中的传世经典。和这两部影片相比,这部片子也能列于经典之列?我彻底无语了。
几个梦境很特别,但不是很明白Leigh在里面这角色是干嘛的。。。然后真的是服了摄像大哥了,一拍辛纳屈就把焦对人肩膀上,DP该是气死了吧。。。
看到一半想打四星,看完只剩三星,节奏太慢,好好的冷战悬疑片,比文艺片还慢,难受。冷战中有很多关于美军战俘被苏联洗脑变成间谍的传说,其实真实案列很少。很反感辛纳特拉的表演,他还是老实唱歌强些。另一主演是立陶宛人,我竟然没看出来,觉得很美国。老太太虽胖但很有风味,姑娘漂亮但太类型化。
6分。美国人太能编了,洗脑都有了,还用扑克控制。Sinatra竟然也拍电影。
剧情还是不错的,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很强的讽刺意义。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的复杂 过于具象的梦境和方片Q又让人没有了展开想象的空间 整个片子的节奏就是拖着你往下走 各种展示 各种不让你思考 ..
古之荆轲在现有政治环境下的那种悲壮的乏力感,于冷战背景之下尤然,于今观之更是尤尤然。当一个人在某种甚至说不上恶的权力机器中被赋予某种意义和某种价值的符号,对不起,所有的权力机器都是一种恶,它需要恶的润滑剂才能运转。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各自梦到的共产主义者分别是一个黑人女教徒和一个白人女教徒,此类反讽,在整部电影中一不小心就回味到了。
8.5分 开始有点迷糊,最后谜团解开时让人大呼过瘾,一场绝妙的政治阴谋。
这叫拍电影吗?这叫政治宣传,下贱!尽管美国在朝鲜半岛惨败,但仍然不反思自己的错误。只会喋喋不休的咒骂中苏,把我们描写成毫无人性的怪物。于是电影上映的两年后,美国又大举出兵越南,然后就遭遇了更为可耻的失败。今天的美国仍然是如此狂妄,它仍欠缺教训
虽然意识形态先行,却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美苏冷战电影,Frankenheimer更注重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把那种苏共的邪恶力量加倍扩大呈现出来,算是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
重温,虽然片中表现的洗脑术看起来很不现实,但整体节奏控制不错。
辛纳屈——民主党票友,来恶搞麦肯锡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还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精神控制的部分有点夸张,不过Lansbury的这个母亲角色真是太恐怖了,心理压制绝对的恐怖……有一说一Janet Leigh的角色没啥大用啊……
不错的冷战相持背景的商业片,意念操纵,较新奇的设定,60年后看也没过时,除了略嫌冗长。看新版的介绍原以为是政治说教型,兴趣不大,渐看渐入港。男猪冷峻内敛,外观颇像裘德洛;蛇蝎心肠的政客母亲权欲胜亲情,有希拉里之风;继父选角失败,望之不似人君,摇头晃脑的小丑。打斗很憨笨,简直像京剧。
传统的好莱坞悬疑和惊险片表现手法,包括最后的一分钟营救。荒诞与现实相结合。
#803 这妈够奇葩。脑洞很大,洗脑催眠,阶钻Q象征母亲的控制欲,极右的老美和极左的中苏暗中合作。另有黑色电影迷人的光与影,开头洗脑片段的平行蒙太奇超赞。
也许是第一部带有科幻成分的Film Noir?设定很超前,拍得令人昏昏入睡,还是意识形态过浓的问题
史上比较倒霉的片子之一,公映之时赶上JFK,雪藏了十好几年
标准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代表了这一时期美国官方的立场。被洗脑的雷蒙·尚变成了苏联反美的间谍,暗语就是:为什么不玩一下单人纸牌呢?故事还是相当跌宕起伏的,中后段才发现雷蒙的母亲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利益不惜暗地里和苏联间谍勾结在一起,成为了操纵雷蒙真正的幕后黑手,联想起她在公共场合义正言辞的反共宣言就觉得相当讽刺。最后雷蒙的复仇既惊心动魄又出人意料,可伶的雷蒙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成了救赎,四星。
8.1/10政治/惊悚/悬疑/心理/讽刺,让我想起了导演的另一部名作第二生命
美国人主观阴谋论的意淫作品,可别侮辱讽刺这个词了,洗脑催眠纸牌控制已经很扯了!既然这么设定了就别较真了,认真看吧!结果少校与淳金的打斗就笑尿了,中国武术可没这么尬,结果后面的飞过满洲边界到一个台湾的地方来进行控制思维,wtf!什么时候苏联和台湾的国民党一伙了,至此本片的逻辑基本就喂狗了
看 xx主义把米国人吓的。哎。结合时代背景,60年代。。。精神控制。。。麦卡锡主义。。。哎
冷战时期,麦卡锡主义的产物,影射这一时期的电影,比2004年同名翻拍片要”黑白“许多
这部片子反映了60年代的美国人眼中我党神奇的brain wash系统:"His brain has not only been washed, it's dry-cleaned."
可以看出这部半个世纪之前的电影对《国土安全》之类的影视剧影响是多么深远。在冷战正酣的20世纪60年代它可能具备时代的现实性,但在今天看来,它虚无缥缈的黑色气质更像是《发条橙》这样的科幻讽刺剧。
挺好的题材,只是这洗脑的手段和后续的操纵实在太TM坑爹,真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浪费了一个极好的叙事方式。
不太清楚为什么辛纳屈和那个黑人大兵也可以完整梦到真相,感觉自己智商不够用了!
主题先行的电影,而且,洗脑种种,交代不清,太扯。不过,美国人很少拍与韩战相关的影片,这是一部。
1. 冷战时期作品,看来美苏之间的间谍战从来就不会停止,直到今天。2. 结构好、悬念好、演员好。
9 导得比编得好。黑色电影的压抑和间谍片的悬疑气氛都做得很好,不紧不慢做铺垫。但是貌似电影布了很大一个局,最后只解谜了一部分,直接导致另外几个士兵和珍妮特·李沦为龙套角色。片中这位美国小甜妞远看长得好甜。
冷战时期,苏方利用方块Q对美方中士进行思想控制,方块Q一出现,尚便进入杀同胞模式,甚至不带一丝感情地杀了自己的岳父与妻子,被一整副的方块Q斩断了控制联接后,尚将功赎罪,三枪三命,反转性地为国捐躯,不啻为丑化他人行径激荡己方情绪的有效宣传。
背景因素很多:冷战、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对于洗脑和控制人的思想研究的盛行、麦卡锡……但毕竟跟国内那时代的电影一样,都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所以电影的经典也只能停留在那一时。搞不懂04年为啥要重拍,而且还变本加厉得让“候选人”成了总统,看来每个时代都有那一时代的恐惧,恐惧能让人”爱国“。
那时看应该脑洞很大,现在看略无聊。- 一个被敌军俘虏并仅用三天就成功洗脑的士兵回国后被电话激活,远程操控杀了其上司,老丈人和媳妇,最终被反洗脑恢复自由意志后又杀了其继父和母亲,间接拯救了祖国的故事。- 从杀了媳妇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故事。
很流畅很精彩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政治题材的影片 超乎预期的好看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 紧扣洗脑和政治间谍的线索 把剧情安排的恰当 悬疑元素正好 爱情戏份也不喧宾夺主非常难得 摄影语言上也为悬疑氛围起到了助推作用 影片前半部分的两处回忆/梦境自然不用说 片尾执行刺杀行动时 快速剪辑+举牌大特写+倾斜的镜头很好的突出了局势的紧张和混乱 真是一帧一帧拉片的好片段 (不过一拍Marco就虚焦也是厉害了 看幕后故事导演本来想重拍但效果不好所以直接拿着虚交就上了 还被影评表扬说很好的体现了主角被洗脑后迷幻的视角 哈哈哈可以当笑料看了)最后女二(Marco的女朋友)越看越眼熟 一查果然是惊魂记女主角 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片子呢 真的很优秀
如果教科书里提到这部电影,应该会说“反映了美国虚伪的民主”吧
剪辑流畅精准,摄影很有质感,尽显黑白片的魅力。故事在今天看来是个很有意思的象征,代表冷战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是通过挑动一个国家内部的人们互相攻击实现的,并且叫喊反共最凶的人恰恰是叛国者。今天我们仍生活在冷战思维影响中。不足是编剧的重心太靠后了,前半部铺垫太长节奏不好。
哎呀他好惨呀。他妈这种变态贱人英国比较常见吧,不像美国人啊。不过说真的,一张扑克有那么大威力吗, 心理暗示这么强?
放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应该算是惊悚大片⋯⋯
在第1层面,本片描述的洗脑机制乃是“民众心理学”(精神分析-母亲的形象)与当时正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奇怪杂糅;在第2层面,本片刻画了冷战中敌我相互依存的辩证法,尽管好莱坞显然更乐于将之描绘为一种具体的阴谋论(也更有乐趣)而非辩证的“历史的狡黠”;在第3层面,从知识论怀疑主义的角度,为什么要认为Shaw是陷入幻觉的人,而不认为同样被洗脑过的Marco也陷入幻觉(或本片就是一个幻觉)呢?
如同奇爱博士一样,也是一部反映冷战的经典片子,关于如何控制人作为杀手的美好想法现在看来颇为幼稚了点,总体来说是值得一看的好片,美中不足是某些场景的剪辑轻重不分
1962年的片子,现在来看好像有点沉闷,逻辑性也不太强,但悬念感在当时来说应该不错了。毕竟IMDB排行Top131,还因情节与该片子不久后的尼甘迪遭谋杀有一定雷同而遭禁映长达20年,而04年还被翻拍,应该说明这片子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有想法的影片。但这故事本身不就是在给观众洗脑吗?诱发因素只是一张一句暗语加一张扑克牌,用这个来当开关太容易出状况了,当时的谍报系统也没那么低级吧?那500个手下都不存在似的,连盯梢都没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54521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