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德国7.8分歌舞剧情《蓝天使》
《蓝天使》介绍
名称:蓝天使
别名:The Blue Angel
主演:玛琳·黛德丽 / 汉斯·阿尔伯斯 / 库尔特·盖瑞 / 罗莎·法蕾雅 / 埃米尔·雅宁斯
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
地区:德国
年份:1930
语言:德语
时长:124分钟
分类:剧情片
《蓝天使》剧情介绍
教授艾玛拉斯(爱米尔·强宁斯 Emil Jannings 饰)执教于一所校风严谨规矩繁多的学校中,他自己的性格亦是如此,一生都循规蹈矩的他最看不惯的就是学生们桀骜出格的举动。一次偶然中,艾玛拉斯得知自己的一群学生要去看歌舞表演,怒不可遏的他当即决定前往剧场将这些不守规矩的黄毛小子们逮个正着。令教授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将永远的改写自己余生的命运。 劳拉(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 饰)是剧场里的万人迷,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情不自禁的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艾玛拉斯教授也不例外,当他在剧院里第一次见到劳拉时,便陷入了对她深深的迷恋中无法自拔。经过苦苦的追求,劳拉终于成为了艾玛拉斯的新娘,两人之间悬殊的个性和地位也为将要发生的悲剧奠定了基调。《蓝天使》豆瓣热评
约瑟夫·冯·斯登堡代表作 & 玛琳·黛德丽成名作。改编自海因里希·曼的名作《垃圾教授》(不过与原著差别不小,作者本人也对本片不甚满意),讲述德国一位文理中学教授爱上歌舞厅中的万人迷女郎后自甘堕落的故事。影片仍有德国表现主义的遗风(尤其是室外戏的房屋布景),叙事稳中有快,Emil Jannings(亦是第一届奥斯卡影帝)贡献了令人难忘的精湛表演,黛德丽则诠释了一个影史留名的风流欲女形象。影片细节丰富,导演设置了多处伏笔与照应,如笼中死去又“重生”的啁啾之鸟、拥有三教九流人偶的报时钟、舞台上的追光灯与夜晚学校看门人的手电筒等。最有深意的隐喻当属在影片前半段频繁登场的小丑,借开门与关门外化了垃圾教授内心难以遏制的情欲,而在影片最后,教授自己也至终沦为了供人戏谑嘲弄的小丑。(8.5/10)
1930有声片,开关门的音效起落很唐突,不过展现情绪却是刚好。为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悸动,放弃自己能够拥有的一切,这个悲伤的小丑变成了一只愤怒的老公鸡。
冲着玛琳·黛德丽的美貌去看的,结果发现她的动态美不如静态美。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假正经教授被一个舞女睡了之后,竟爱美人不要江山,毅然辞去公职追随美人做歌舞团打杂(只要是爱美人不要江山的,好像就不会有好结果的),结果沦落到当小丑戴绿帽,最后矫情的死在讲台上。除了知道在当时的德国,高中生都是教授教,而且教授的地位竟那么高以外,没从这部电影中发现什么亮点了。专家说的那些鸟、小丑的寓意什么的,我觉得太深邃了,实在欣赏不来。
#重看#3.5;爱情是一道迷狂火焰,焚毁的不止是前途和自尊,最终还会死于心碎,但他真的也曾幸福过。印象最深的多处对称颇为精心:1、严谨庄重期的死鸟与歌女闺房中婉转啼鸣,暗示枯木逢春的欢愉。2、婚礼上的学鸡叫与扮小丑时被迫的落魄绝叫。3、告别校园和离世时的镜头后退,都是一种告别。4、舞台上的聚光灯与手电光圈的呼应,皆是人生舞台上不同形式的演出。5、烫发钳焚去的飞逝时光与真实时间的对应。
重看。同一首歌黛德丽两次唱大概是印象最深的地方,第一次千娇百媚,第二次铁石心肠,令人遍体生寒,只这一点便看出冯斯登堡的精确细腻。作为一部早期talkie,虽然默片痕迹犹重,也已经有了使用声音的意识。
德国早期有声片尝试,商业上同样大获成功,歌舞部分占比较大;讽刺的是主演其实是个因英语极差而被好莱坞赶回德国的演员,而他在本片扮演了一位英语老师。
最后的结尾,老师紧紧抱住曾经的讲台去世,好悲伤。原来这就叫做心息散场。果然应了那句老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劳拉劳拉的歌在前半部分出现时还没什么特殊感受,结尾时老师再听到,会发现其实正印证了他的故事吧。梦想和现实果然有差距。没觉得拍得Sernberg拍女人有多性感啊。
强宁斯在舞台上一学鸡叫,爷就彻底玻璃心了~
9.25/10玛琳黛德丽妖艳淫荡,她和埃米尔杨宁斯的表演非常细致。尤其是杨宁斯,喜剧效果的加入,和导演有意弱化教授的统治阶级色彩强化他和洛拉爱情故事的安排使本片风味独特,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作品。
生活是一场大魔法。活活把教授变成小丑,却又无法改变潘金莲的本性。
一些细节和照应无疑是很好的 如两次拉远的镜头 心脏病的铺垫 关门即可完全隔绝的喧嚣 斯坦伯格显然也有内蕴想表达 身份决定地位 归宿取决于性格 戏子不安于室之类 可惜 正好比那些露骨显眼一目了然的歌词 完成得甚至超出那时代电影独具的舞台剧性 尽管E强宁斯演得极为传神生动 也救不了全片大节奏错乱
情感确实浓烈,然而前面节奏其实可以改进的。还有和同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比,early talkie的一些常见槽点很少……这个故事和一些短评充分说明,即便是因为男人自己靠下半身思考造成的悲剧,还总有人把错推到女性身上,呵呵
觉得教授两种身份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拍出挣扎、隐忍,突然就跳跃到他在婚后的处境,显得有点突然,最后在观众席里应该给几个以前同事或学生的表情特写。不过男主表演出色,让人心疼,Dietrich年轻时候的声音意料之外的纤细,原声相当好听~
还是男性电影,而且无论黛德丽多么出彩,也比不上Jannings的那个表情,当然这也要感谢默片对视觉的重视。
海报太经典了,在多部电影中出现,比如《戏梦巴黎》中theo手淫时对着的就是。影片对于老教授到底是什么态度,应该是同情的。表明了什么呢?在金发的劳拉完全被等同于“魔鬼”的情况下,当金发的劳拉完全处在色情观看对象(对影片描述的故事中,而不完全是观众的次级认同),这部电影就成为了一个告诫故事,正直清白的男子小心了,“当你看见金发女郎,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可能正在陷入危险”,片中劳拉唱出了导演意图。否则,教授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若被魔鬼诱惑,这就是惩罚!
太有名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传说中的大女主片,结果女主风情万种也不过还是照片上的欲望对象,走出照片就要强行为男主的愚蠢背锅,为了成全男主的悲剧,上一个镜头还有情有义下一个镜头就毫无理由放荡不堪。。男主虽然表演生动,但人设这么愚蠢这么猥琐最后一切让女主背锅自己在悲剧中升华,这咋共情。。
玛琳·黛德丽的成名之作,片中她的演技可谓技压群雄,而在本片中以性感女神形象登场的她,后来却屡次在公共场合以男装亮相。二战时期玛琳以情歌《莉莉·玛连》走红世界,成为盟军、德军双方的共同偶像。法斯宾德拍摄的电影版《莉莉玛莲》,女主角汉娜·许古拉的唱法有明显模仿黛德丽的成份。
红颜祸水论。故事是从男人的角度讲的。亨利希曼小说原著并参与电影剧本。变成小丑的过程有点恐怖。失去爱情信仰的时刻也很恐怖。但暴力动作并不拍出来。好像谁都没错。因为是有声电影的新奇时期吗?开门关门间的舞台表演效果的断续,有一种对“声音”/录音的技术沉迷
黛德丽早期作品完全认不出来。好莱坞真魔性,这么一个丰盈大妹子被整成高贵冷艳女王相....重复调度映射无言的落寞:教授两次学鸡叫;两次被学校和戏班辞退,对着几排空桌椅(大全景)。早期有声片音效肯定不够成熟,关门时室外歌声戛然而止会突兀。
2019德国电影大师展。尽管如今看本片可以从「厌女症」/「女性成为男性堕落的替罪羊」,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讨论,但是回到1930年代还是道德训诫主题偏多,亚宁斯和黛德丽奉献了黑白片时代惊人的表演力,当然作为乌发电影公司最初的「有声片」,对于音效过分渲染的强度也让如今观众在影院里非常炸耳朵。
仍有表现主义色彩,诸多隐喻,伏笔,叙事简洁有力,罗拉是银幕的一个开创性形象。对欲望的展现相当视觉化,小丑的形象,鸟的象征意义,电筒光的戏剧化,烫发棒烧毁日历表现时间的流逝相当亮眼。
前后风格大变,前面是滑稽剧,后边就变成了现实主义风格。两个人闪婚,好像依据不足啊,但闪婚就是如此吧。男主角其后的不适应也说得通吧。
半默片形式 拍得真好看 戲劇高潮一波接著一波 布景 攝影 表演 細節處理很到位 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太奇的魅力 唯一遗憾的是教授從婚禮雞鳴到賣明信片這段過渡太過跳躍 不知多出二十分鐘的德國版怎麽樣 默片皇帝Jannings完爆Dietrich啊 原來後者去美國前那麽老土...
玛琳黛德丽,《纳粹狂魔》里贝格的惊人cos、《纽伦堡审判》里貌似凛然不可侵犯的公爵夫人、《只是个舞男》里的沧桑奶奶、还有《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里原上士“梦里在干玛琳黛德丽”,还有,,,吼吼,玛琳黛德丽,我的蓝天使,大家的蓝天使
一忌妒,二忌色。当然,最好就是既要江山又要美人。不知道LOLA为什么会嫁给这没智慧没魅力的教授,orz
“错误的婚姻多半是由于这种错觉引起的”(《御手洗洁的旋律》)
被不断重复的痛心故事照样可以成为上好的电影!读书人很容易重复这样的悲剧,因为他们的认识结构与现实脱节。男主角贡献了五星的表演。
哎,从教授和同事宣布他和姑娘结婚后,实在困得很,醒来已经成为了无言而愤怒的小丑,感觉也中风过,面对已然翻新迭代日益发展的演歌厅,还有风情万种又水性杨花的妻子,同情他却也下手狠毒并无尊重的魔术师老板。面对结局,倒是需要重新去了解下成片的年代,揣摩下背后的隐喻,目前知识储备还不够。因为不觉得是单纯的类型片。当然,在有声电影早期,不知是否重新修复的关系,时强时弱,真的聋…下楼时听到后面两个男人说,那时的电影,露个安全裤已然性感…但坦白说,以前只看过硬照没看过电影,但动态对比下来,这位荧幕性感女神比不过昨天柏油路里的女骗子来的妖娆
爱米尔·强宁斯和玛琳·黛德丽的出色合作,强宁斯伟大的表演,前半段表现力很强的师生对峙非常好看。结尾幽暗冰冷的光线,斯登堡在表现主义的遗风中结束了一个自甘堕落式的悲剧,黛德丽的几首歌道出了全片悲凉道旨。
不佳;感叹除了极个别的导演 其他人均无法避免有声早期的稚拙;有一些卡里加里的遗风
比滑稽更滑稽,比悲哀更悲哀的是庄重严肃的教授因为爱变成了意志消沉的小丑。美妙的爱河歌声,风趣的鸡蛋魔术在甜蜜幸福和凄惨悲凉的情境对比下异常讽刺。即便不催泪、不煽情、不共鸣,也能感受到这飞蛾扑火一样强烈的悲剧。
一个性格隐患被外在偶然因素触发所酿成的悲剧,教化者反被诱惑和沉沦。学历和知识不等于智慧和思想,教书者参不透人生之书的to be or not to be。教授呆板迂腐不善言辞懦弱无能虚荣自负,罗拉显然比他更懂得如何以主人姿态生存,而他只裹了个一击即破的主人样式的空壳。早在认识罗拉之他已经是个小丑了,不是因为他是学生嘲笑的对象,而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个装腔作势的道德的奴隶。在一个默片段落中他为一己私欲和隐瞒丑事而给无辜的好学生记过,难道应该承受道德腐化之罪责的是他的欲望对象吗? Anyway,你很少能指望德国人在其浓厚的宗教传统下不把知识和爱情、精神和欲望对立起来。不过由于詹宁斯的演技光芒太盛,仍不得不为男主的命运而感怀惋惜。黛奶不是只会卖笑秀腿,她一言一行是有个性和风格的。几处前后两相呼应和变奏都效果很好。小巷夜景美
这是一部很扯的影片 剧情 表演 逻辑全都很扯 我完全没感觉出教授对劳拉是因为爱情 反而觉得是因为性欲 当然在那个年代是很不错了 但现在看的话 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扯淡
婚礼上学鸡叫那段真是哈哈哈,前两幕的喜剧和第三幕的悲惨形成落差和冲突,戏剧效果凸显。PS.千万别下The.Blue.Angel.1930.RERIP.720p.BluRay.x264-GECKOS 版本来看,该蓝光压制版本有问题。
#天山电影院 这两天的电影总结:如果不好好当公务员为人民服务 就会得到悲剧下场 german propaganda
完全陷入爱情的老实男人是可爱也是容易走向悲剧的。他就是个单纯的呆子,一辈子都不知道现实生活是什么,被拽入不可控又如梦境的真正生活,直到自尊被践踏到脚底……
看片过程持续有惊喜:本以为是风俗喜剧片,结果却是个大杯具,好像还是讽刺知识分子的软弱?本以为玛琳黛德丽是骨感美人,没想到年轻时还挺婴儿肥;本以为萝拉是最出彩的角色,没想到那个团长却是我觉得最有血有肉的人物;最大的惊喜来自于“蓝天使”小酒馆的演出现场,我看Beatles传记提到的60年代他们第一次去汉堡的红灯区给小酒馆打黑工,一演演一通宵的地方几乎就是这样的场景描述(虽然隔了30年):表演者在台上随意唱歌,聊天,抽烟,吃东西,甚至睡觉,台下全是醉醺醺的码头工人和妓女,演出的唯一目的就是刺激他们多点啤酒。
《浮士德》中邪恶无边,一手遮天的魔鬼,《蓝天使》为色欲迷惑沉伦的可怜虫,埃米尔.强宁斯的表演真的熠熠生辉,甚至盖过了玛琳.黛德丽的风姿!
8.1 再次说明了跨阶级的爱情或婚姻必定以悲剧收尾,稳定的爱情或婚姻理应立足于相同的社会阶级以及家庭出身的基础上。外景的德国房屋多少有些表现主义。不管是20、30年代还是50年代,玛琳黛德丽一直都那么性感和美丽。
7/14@天山 7。花瓶化的黛德丽。伪君子难免也享有追求幸福的自由,认为这是悲剧的人本身已成为历史的悲剧。默片-有声片 / 表现主义-写实精神的影史转角,迭代痕迹明显:街景、剪影、过曝的小丑。
20190714@天山重看,4.5 马琳黛德丽的美丽多么无辜,多么遗世独立,笑容自带宿命的悲剧感,以前觉得让她背负引人坠入深渊的红颜祸水的罪孽,理由不够充分啊,重看觉得如果单纯的找个魅惑的蛇蝎美人,反而会让这个故事降格许多,倒是借同一日看完的《迷失少女日记》里的一句“我们都是迷失的人”也许同样能用于本片;有许多印象深刻的电影语言的运用,特别是用小丑的以具象化来注解抽象的作用,同时还呼应剧情,觉得尤为巧妙
原以为是部古灵精怪老教授的黄昏恋的喜剧,没料想后半截那么深刻,早八的上课铃敲成了丧钟。表示时间延续的镜头很有意思。
t4b453c44b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01:05:00,教授一个人坐在讲台上,镜头拉远,现出空荡荡的教室,凸显其孤独。这个镜头还不错;01:16:00,教授用火钳子一张张的剪掉日历,暗示时间的流逝。
前半段是个甜美的爱情故事,婚后生活急转直下。爱情就像是电影里的马戏团演出,新奇的感觉易得,如何保鲜才是难题。
那个年代,有声片还算新生事物,演员表演看起来还有默片时期的痕迹,尤其男主,但如果简单二分为婚前婚后两个阶段的话,倒还算过得去。整部影片也有这样的观感,不过导演所赋予故事的转折,丝毫不输于后世的佳作,在细节的呈现上也显得超越于时代。本片的主要意义还是在于玛琳·黛德丽吧。
原来是一个老教授的爱情悲剧。结尾值得商榷:屡被学生嘲笑的他最终发现自己热爱的还是教育事业。
他为她付出一切,事业,前途,名望,一个男人拥有的全部,她却始终不愿为她改变更多,在男人面前卖弄风情是她的本能。这样的女人,他是爱是恨?
喜剧到绝望现实的急转直下,一切都是飞蛾扑火。
“诱惑” 电影 无声到有声转型期 唯有魔术略拖沓
一个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是爱情破灭、欲望吞噬的故事,更是魏玛时代精神的寓言,繁复精美的室内布景和大量光影的运用,预示着斯登堡天才的电影之路,两大巨星更是锦上添花,女人的善变、软弱与牺牲,男人的狭隘、自私与落寞,尊严丢失于那三尺讲台之上,妩媚的歌舞和滑稽的魔术也难掩失败的现实
当我意识到教授会爱上舞女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个注定的悲剧,没有人会怜悯一个为了“爱”放弃所有的人,最终主人公的境遇成了所有人的笑柄,反转、不幸、从社会阶级的极速跌落是最为娱乐大众的。原以为会把舞女往脸谱化的蛇蝎美人去塑造,但随着她唱出的歌而做出的自白,导演在塑造舞女时也留有了探讨余地,即她是否真的有心创造了教授的悲剧(事实上也都是靠她表演赚钱维持生计),还是说教授的悲剧早已脱离她的掌控而成为了注定的“飞蛾扑火”之一。早期有声电影的优秀尝试。
纯粹为了戴德莉看的= =老教授演得还不错,看到后面觉得特悲哀
7.0;滿屏幕的符號多得眼花,至少攝影機的態度仍是堅定背離的
1930年正是有声电影出现的头几年,用现代的眼光,这片子就是很沉闷的悲催老头的爱情片。在电影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德国有声电影,虽然还没看出来重要性在哪里。
一个悲伤的故事。教授的形象塑造很特别,楚楚可怜,一派天真,捧着死鸟呆立不知所措,喝咖啡加三块糖。久闻黛德丽芳名,歌舞部分感觉一般,倒是喜欢她的男孩子气,还有笑声哈哈哈哈哈hohohohoho太惊喜了。
在电影中,教授违反了社会规则,最终因自身情况而崩溃。然而,在小说中,他离开学校后的成长是不同的。他通过低阶层的歌舞生活思考习俗和道德的社会功能。 当他一生奉献美德并意识到对学生的专制统治对美德造成侵蚀时,他成为小说中的无政府主义者。通过羞辱知识分子和美化身体,在拉斯教授与劳拉之间的主导性的转化,似乎也影射了卫道士的旧文化和群众的新文化之间力量对比的消涨。
表演和mise en scene 很不错,故事是让人唏嘘的。其实那个时候电影的名字取的很有意思,蓝天使倒不是被提起很多也不是什么motif。Lola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娘儿们唱的那首歌真的好听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577516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