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意大利8.4分爱情《蚀》
《蚀》介绍
名称:蚀
别名:欲海含羞花(台) / 情隔万重山 / Eclipse / L'eclisse
主演:阿兰·德龙 / 莫妮卡·维蒂 /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 利亚·布里格诺娜 / 帕斯托雷·罗里 / 迈尔拉·里恰尔迪 / 路易斯·塞格纳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地区:意大利,法国
年份:1962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时长:126分钟
分类:爱情片
《蚀》剧情介绍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蚀》豆瓣热评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2017.4.21. 百老汇东方广场。最后一段太精彩了,远远超过《过客》的长镜和《放大》的虚拟球赛,不知为什么反而很少有人提到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友情3→4。观看安早期,总是需要将注意力消释在无聊时刻中才可淡忘不自发的拗构图。但往往,又被大量奇怪的切割构图吸引,以及镜头的在场性与自视性。为什么《过客》是最完美的作品呢,我感觉是已经不倚靠造型艺术与现代性形成关联了,在结尾完成了解放的动作。
好一个禁欲系欲海含羞花❀维多利亚的空虚和迷茫满满地写在眼里和脸上。从分手到遇见私募,她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啥。股民妈妈起码还知道自己不想要贫穷,涨跌前后的神态演得好生动。维多利亚和皮耶尔在办公室里撒欢那场拍得很细腻,看似肤浅欢愉,实则两颗孤寂的心在隔着玻璃碰撞,欢喜又忧伤。最终,在那个亲吻的十字路口,不管是年轻女郎,小孩老人,都不见了自己的方向。日光白茫茫很亮,却看不见希望。
中间80%都蛮正常的,讽刺股票交易所的段落很形象,股价狂跌折射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虚幻与人际关系的功利,后半段的爱情戏大概只有男主考虑金钱多过人命能看出些讽刺来。一前一后的空镜头基本上是在图解“蚀”字儿,大概明白意思。阿兰德龙和维蒂这对金童玉女真的太养眼了。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双目失神的心碎游荡者穿行于如装置艺术般的建筑与空荡的几近凝固的街景共同构筑的令人压抑的空间中,她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被褫夺了在地性层面的存在,好似一切意义都被封锁住,除了时间变得更为显著地在流逝。
04/18/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I feel like I’m in a foreign country.” “Funny. That’s how I feel around you.” 白昼的人声鼎沸如同幻影。空无一人的生活。Endless, unsolvable uneasiness. 空间与建筑几乎是人内心的倒影。最后十几分钟犹如进入另一个世界 — 之前所见的世界的intensified version.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1960年代,回到安东尼奥尼的拍摄现场,看看这些美妙的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也是愿望之一。
9.5/10。女主和男友分手后,与母亲的股票经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依然是安东尼奥尼的空间美学和「疏离」命题。全篇无数原创感极高的片段,其中非洲舞狂欢、沉默的女主与喧嚣的证交所、街上的散步、结尾主角缺席的八分钟空镜头尤甚。但这片总感觉节奏有点问题:有些地方本来情绪和文本都已经展现/渲染地很清楚完整了,结果还在一直讲一直拖(比如股票市场段落),显得冗余。还是更喜欢《奇遇》。
1.我希望我没爱过你,或者更爱你一点。现代爱情区别于古典爱情的特点就是,拥挤生活的任何一点磕碰或无聊闲逛里随便一阵空虚后,都可能就此消散。有爱,但就那么一点,够胡闹一场罢了。2.然而爱情只是一个引子,本片意涵极度丰富,包含有对殖民主义与异域生活图景可能性的反思;有对传统失落的悲悼(借由阿兰德龙气质与他祖上留下放满艺术品的豪宅格格不入得以体现);有对资产者谋夺财富方式的辛辣讽刺(股票交易所的一分钟默哀是格外直露的一场);甚至似乎还有核威胁的隐秘指涉:片头的蘑菇状水塔,片尾巨大异常的街灯灯光。3.影史上最好的结尾之一:反常的越轴暗示着男女主注定的疏离。然后,镜头把男女主弄丢了。七分半的空镜,静默如谜的万物,世界在以我们未知的语言诉说。安东尼奥尼说,我爱物体,就像我爱女人。
到目前最喜欢的安东尼奥尼之一。将大量场景直接设置在交易所,明确涉及到逐利和疏离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处在对别人倾轧和冷漠的状态中,开头是女对男,然后是母对女;男女主角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结尾却无疾而终。“安东尼奥尼式无聊”在这部里也是登峰造极,其实非常有聊。结尾空镜越看越触目惊心。
8.1/10 我觉得我看了很长时间阿兰德龙炒股,but i'm totally ok with that。真的是太爱安东尼奥尼的运镜与构图了,快成这方面的最喜欢的导演,相比之下wes anderson都显得形式主义的做作了。最后7分钟空镜头,影片前面出现的元素重现,“空间成为人物”,'the present absence',“没有结局”仍然是安东尼奥尼愿意用的手法,social alienation仍然是安东尼奥尼愿意探讨的问题。
#安东尼奥尼影展# 关于疏离。各种大师级的精妙细节:电扇戏(屋内的、飞机螺旋桨、证券交易所的、皮耶罗自带的)、水的隐喻、结尾的空景、证交所里沉默的一分钟,几次隔窗的接吻。Monica Vitti演得太精彩。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回顾展# 股市?爱情?侵蚀?腐蚀?锈蚀?吞蚀?到底想说啥?中间睡了会儿,结束一脸懵逼。没有重点,没有意义,笑点也挺尴尬的,除了颜值啥也看不到哇。你们的高分我欣赏不来,感觉还没一上地铁就牵着手的老夫妻好看呢。
七分半的空镜头收场。内心现实主义,安东尼奥尼式无聊Antonioniennui。游离的眼神,无法超脱患得患失的失衡感。纷扰的证券交易所。阿兰德龙美极,同时又觉得他像是一只蝙蝠。
我不慎几部曲没按照顺序看,但这部其实算是相对不闷很有剧情的了,并且还和现实联系更紧密一些(股票交易所),里面大声叫嚷的意大利人更衬出维蒂的空虚和孤立,加上安东尼奥尼喜欢用的现代主义建筑场景,其实那只是郊区的罗马,但就像离了几光年远。阿兰德龙帅是帅呀可是有点太奶油了><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属于两个世界的人相爱,甜蜜有时,悲伤无期。开篇漫长的分手仪式,结尾只剩时间在流逝。
相见恨晚。承认之前是我浅薄,王家卫的任何一部电影都不能与此匹敌。安东尼奥尼表达政治隐喻也好,宗教缺席也罢,甚至是资本控诉,都好,也都对。但当情欲不可遏止的走向虚妄,痛苦的只有女人。莫妮卡·维蒂比张曼玉更贴近缪斯质感,同时意味着烟花易冷的孑然。夜色温柔,终极的疏离感袭来,人物不自知中也已跳脱于镜头之外,阿兰德龙那句“我希望我不爱你,或者爱你更深一点”和透过玻璃的吻即是双方最后的自我确认——自焚过后必是无可奈何之怅惘。情丝纵有千万,终归在安东尼奥尼的空镜反复拷问下选择掩埋女人(空间的压迫),诚然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最温柔的。阅尽,唯有一点值得扼腕——爱情原本就如此破碎,如此简单就可以被风沙倾轧。
8.2 1.三部曲终结,每一镜都堪称精致。2.忙忙碌碌地大吼大叫,漫无目的地调情游走,那些景物与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又多么无关。3.开头室内戏与结尾空镜头自然不同,却才是我心中真正的首尾呼应。
7/10。取消了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事件逻辑,纯粹依赖多层次的空间美学,开场风扇声伴随着男女朋友的纷争,来到股票交易大厅,客户拥挤在下方边缘,价格牌占据构图主体,客户的狂热与他们位置的弱势形成对比,默哀死者时活动静止,唯有吊扇在转动,一声铃响人们继续奔跑、喧哗,恢复到崩溃边缘,女主寂寞的表情和母亲沉迷炒股对她的忽视,表达了众声喧哗时代个人极度的精神空虚。女主对皮耶罗没有情感只剩下性的吸引,正如母亲对金钱的贪欲胜过亲情,两人深情的吻却隔着冰冷的玻璃,没有温度。约会段落,宽敞的十字路口、马车和水桶,暗示反复无味的爱情,皮耶罗到女主公寓下,深夜街景的黑色背景上几点亮光和醉鬼的车灯如幽灵般压抑,男人的居室乱得巧克力也空了,结尾女主隔着铁网等待,长达七分钟的空镜头只纪录单调的白色建筑,构筑出内心的荒凉风景。
结尾7分半钟的空镜头印象深刻——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空虚;晚上8点,他们没有见面...
(8.4/10)莫妮卡·维蒂的“间离”式表演,和安东尼奥尼的空间叙事形成对照,它是疏离的、冷漠的、难以言语的。空间似乎构成了影片的主角,人是依附于空间而存在的,或者人构成了空间的一部分,一种“景观”般的存在。正如结尾的“景观剪辑”,人消失了,但空间依旧存在。
我们无法在一起的了,真的无法在一起了...我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是的,只对你说的,但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把语言组织起来.我的泪又开始往外涌了.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过分亲密后的疏远是逃不掉的宿命,是习以为常的惯例.
开场喧闹的爵士乐逐渐淹没在沉默中,城市空间:现代主的迷宫或证券交易中心转瞬即逝的实时数字,后者即混乱拥挤的城市罐头,在这个空间里,无法逃逸,天空、云层也不过是它们的附属物。在叙事中诞生的“非洲”可望而不可即。《蚀》的结尾没有像《夜》一样以一个造型解冻感情,相反,在最后的5分钟内,故事与人物都消失了,留下空旷的城市舞台和1960s的核子惶恐。
看了我们伟大的安东尼奥尼的《蚀》,感觉这个故事,能整个抖音版——“成年人最体面的告别方式:最后一条消息你没回,而我也没有再发”,艾玛,我八成是有毒。
北影节资料馆观影。当然不是安东尼奥尼不会讲故事,他拍股票交易所,镜头调度如何从容,但是那不是他要拍的,要我说,他就是要拍女神缪斯,各种镜头,特写,眼波流转,嗔痴爱怨各种情愫,衣服换了一身又一身,包一个又一个,搁到今天妥妥一时尚大片。。。可惜这一次,缪斯没激发出灵感来。。。
仿若科幻片的虚构世界,人总是显得空洞渺小。情感被抽象了,流逝在空间里。
回顾展重看。将永远是我心中"最迷人电影"片单之首 每一秒都足以勾魂摄魄。再也找不到这样一部完美契合个人审美的电影了。至结尾空镜头处 想起下次再在大银幕上观看到这部美妙绝伦的影片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心中竟然泛起前所未有的伤感。想起友邻说的 未能早些看安东尼奥尼 是迷影以来最大的错误。
蚀,即日食,耀眼白昼时分突然插入短暂的黑夜。股票交易所吵闹喊价之间突然插入默哀一分钟,人声屏息而电话继续作响。持续数年的牛市大盘有一天突然大跌导致巨亏,过热的头脑迅速降温。“蚀”作为破题思路,全片既是女主在告别上一段恋情后迷茫空虚之时,也是男主在摆脱忙碌事业的低沉茫然之时,二人突然尝试一段新的无疾而终的短暂激情。结尾长达七分钟的空镜剪辑,初看令人困惑,继而发现由早至晚的光线变化,重复前面出现过的场景和特殊标识,报纸上新闻标题“核武器竞争中短暂的和平”,再看到相约晚八点的老地方,一切了然,唯有路灯伫立在无人的街角。
無懈可擊的開頭與結尾,對空間的把握讓人驚豔,充滿卡佛式短篇小說的疏離與冷漠
#戛纳夏夜5-大量的线条分割画面,以竖向为主划分出每个疏离的个体独处的空间原始的肯尼亚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证券交易所分别有两种狂欢:前者是单纯的、稍纵即逝的,解不了爱的郁结;后者是狂热的、一不小心便负债累累的,迫使人寻求爱作保护。两种狂欢作为对爱的近似,又保留了原始和现代对比的原意,殖民主义——现代文明对原始的侵蚀、经济危机——现代的交易市场对人们财富的侵蚀、核危机——现代国际政治对人们安全感的侵蚀 的表意与难以真正爱的现代社会难题的表达并行,含意丰富。以经济危机为颠覆事件和两主角爱意的开始,其他表达多以单独元素出现,少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联系结尾挺好很好非常好
从开头维蒂摆弄的第一个小物件就开始沉迷,借镜对望、隔门亲吻都如醉如痴。爱情见解兼具哲理与诗意。安东尼奥尼的时尚品味也倾注在维蒂的每一套裙装和每一条项链中。证券所片段更是调度能力的完美展现。结尾又被空镜头牢牢按住。阿兰德龙和莫妮卡维蒂已经足够夺目,但电影本身比两人加起来还有光彩。
精神的空虚任何人都弥补不了,最后一段空镜头确实饶有趣味,无意识就是最深刻的内涵。片头片尾猛烈的钢琴声相互呼应,透着不安的情绪。年轻的德龙如此的迷人~
我觉得安东尼奥尼想用三部曲来表达现代人的异化和爱情的不确定性——“我多希望我不爱你,或者更爱你。”证券交易所永恒的喧嚣与片刻的静寂,流动空间中难以把握的人与物,肉体的欢愉与心灵的疏离。那些晦涩难解的意象,全是内心空虚的外化。为什么不能相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生。
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大全景中蕴藏着一股不断升腾的纯粹能量。因此空间在极限色彩饱和度的强化下被清空,被解域化为一个无定形的整体,朝向空无的力量不断升腾。
当人物之于某一空间的客体性越强,相应地,进入另一空间的侵入感也就越强。这是凝视者所赋予的。分手后的维多利亚逐渐在罗马城神游,凝视着股票交易所种种,凝视着破产后试图自尽的男人,凝视着属于现在的皮耶罗;当她乘着飞机短暂逃离这座城市,在机场酒吧的一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空,人物的主体性回归让观者也暂时摆脱困惑。结尾我的理解是:生活的绝对真理或者真相,就是此时此刻我们所见。我们看维多利亚看见的罗马,看维多利亚短暂的欢愉,看维多利亚与皮耶罗相会的街角,看二人没有出现的街角。只是空间的客观存在让生活抽象,我们无限怀疑我们所见。
对影史是影史片,对观众是灾难片,对影院是儿童片,对画廊是艺术片。通俗意义上的可看性很弱,剧情基本没有,一个女人溜达溜达,怼怼丈夫,见见老妈,约约闺蜜,撩撩男人,最后一场玩玩实验电影,舒坦;不通俗意义上的可看性适中,有好这口的可以玩味俩小时,能基本满足。这部安东尼奥尼留了这么久没看,这个阶段看还算比较合适,两星吧。
三部曲中最为现代的一部 拔地而起的楼宇 现代化的公寓 繁忙嘈杂的股票交易所 现代人的生活如此复杂 爱情也从未简单 暧昧时期片刻的美好 却敌不过失败感情长期的伤害 莫尼卡·维蒂的窥视 也代表着导演本人对现代人爱情的解构与探索
结构化的生活,简单粗暴、迷乱嘈杂,让我们无处可逃;可爱情,真的就是最安全的庇护所么?走向虚无与走向平和,也许就在一念之差…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选景与美术向来犀利到位,极具灵性,62年的电影在当时一定堪称惊艳之作
开头和结局的好早已无需多言!另外很喜欢两个地方:1、皮耶罗与维多利亚告别,用“明天见,后天见,再后一天……”的炽热言语交换约定后,他们拥抱时却没有交颈,而是以一种极度不自然的别扭姿势贴面,齐齐用自己的正脸面向镜头,仿佛两个串谋的罪人不敢再看彼此溢满谎言的眼眸,只得相拥着一同愧疚、互相抚慰,为方才不知演给谁看的故作情深;2、维多利亚走后,皮耶罗把搁置的电话听筒一个一个放回原位,电话铃声也随之此起彼伏,这里让我想起证券交易所里伴随着相同电话铃声的默哀,这个不得闲的世界自然容不下一分钟的清净,不论是为悼念一个人的死亡,还是一段情的消逝。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61881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