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瑞典剧情《吉他蒙古人》

2004瑞典剧情《吉他蒙古人》

《吉他蒙古人》介绍

名称:吉他蒙古人

别名:The Guitar Mongoloid / Gitarrmongot

主演:Mikael·Allu / Bjarne·Gunnarsson / Erik·Gustafsson / PA·Emanuelsson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地区:瑞典

年份:2004

语言:瑞典语

时长:89分钟

分类:剧情片

《吉他蒙古人》剧情介绍

一群把腳踏車掛上路燈的狂野少年,一位有強迫症的女人,三個拿著真槍真彈、在週末夜玩俄羅斯輪盤的酒友,加上總是在街角鬼吼高唱的唐氏症少年,組成了這部奇異而帶點哀傷的佳作。導演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精準而幾近「偽紀錄片」式的場面調度,透露了創作者對電影媒體比說故事更有野心的企圖:讓電影成為社會的實驗室。

《吉他蒙古人》豆瓣热评

  • 橙子

    很难找到一个已经成名导演跟这部的奥斯特伦德有着相似风格,虽然不能说这样拒绝逻辑性叙事风格是好是坏,但从<游客>,<儿戏>,<身不由已>,到<吉他蒙古人>,你能发现他是在不断完善故事,但又没丢下思想,当这二者完美结合,可能就在下一部

  • Mr. Infamous

    病态社会别有用心的静观。高歌,疯闹,丧笑,一度重回《笑笑小电影》,但炸裂开的多是些冷漠与麻痹的情状。男人与小男孩互动的那段天真,大概是少有的温度。通篇看下来,特别特别心疼自行车。然后是路灯。(#桃花岛观影团#,夸不到字幕君,夸下校对@blood orange )

  • 胤祥

    简直无聊至极…根本无剧可透就别标剧情片了,也就只能当实验电影看…确认奥斯特伦德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大。北欧惯出来的反社会/非理性/无聊的人们,哥德堡。全靠结尾那个气球提气。

  • 废话队长

    #桃花岛观影团#这部跟阿邦的《正午显影》放在一起看真的太合适了,都是伪记录形式,区别从与被摄对象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呈现出来。一是逼近摇晃,不叫你看清全貌;一是拉远静默,尽量呈现真实物态。一是叙事创想的欣然交付,一是力求用碎片渲染出基调。一个完全松弛,一个缓缓收束。影像质量难辨高下,那就还是选个幽默的吧

  • SmokyEmpanada

    论各种难以解释的人类行为…鲁本奥斯特伦德在他的长片处女作中聚焦放大了人们很少暴露,但又普遍存在的“古怪”举止及其中的破坏倾向。坦诚质疑大多数人对于“正常”的定义,而对表现对象保持善意的幽默感,与片头飘扬的瑞典国旗相比,结尾的黑色气球恰似我们不愿承认的人性真相。

  • 帕拉

    鲁本·奥斯特伦德首部长片作品,果然一开始就玩固定机位长镜头。偏纪录片的影像方式将一组问题人群以片段方式展现,没有观点,就这么静静的记录着。电影里的雪花点、人脸糊化处理、片段拼贴都挺具实验性的。

  • 日已歌

    #桃花岛观影团# 原来蒙古人是这个意思。

  • 高詩遠

    卡在电线杆里的自行车,打了马赛克的人脸,让音乐无处不在的孩子,无人驾驶原地自转的私家车,飞在空中的一堆垃圾袋……与其说是剧情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实验电影。我仿佛化身为一个保安,在监控室百无聊赖地看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是,不同的线之间还有相交相融之处。但既然是看监控,总免不了会产生乏味之感。

  • 虚空尽无

    完全跟唐氏综合征没关系,连隐喻都算不上

  • Ivy

    一个个还算有趣的点,连接为一条松散的线,从而组成一个病态的面。

  • 三寸

    #桃花岛观影团#碎片化的场景生活,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如意的活着。看下来感觉还不错,但我实际上不太喜欢这种不连贯的叙述方式,这可能是导演的内心独白,太私人化的编排。

  • 圆首的秘书

    虚构长片处女作。每个人都有病。一些视角非常罗伊·安德森。结尾的黑色气球堪称年度最佳。

  • hencuc

    影片大部分的片段都可以称之为装置艺术;对自己的喜好更清晰了一点,对北欧这种形而下生活化的片段百看不厌,法国新浪潮那种形而上倒是觉得很聒噪,非常私人的喜好判定了

  • Caaater

    片名翻译有误,电影就是十分记录式生活碎片,这么早就开始固定机位视角监视。

  • Anubis

    啊啊啊太可爱了,八十分钟根本不够看。原来早年Östlund完全就是北欧Korine

  • wangzhy

    Ruben 这部有点儿融合了哈内克冰川三部曲时期的情绪温度与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素材画像。固定镜头观察视角,展示几组非正常哥德堡人,剪辑点设计有时候通过大远景,自然的闪电或是超过 3/4 画面占比的阴云来调剂,形成松弛感。最让我疑心的两组人物即唐氏吉他少年与强迫症独居妇女的相遇,且前后呼应了小混混们弄自行车的桥段,导演伸手干预的烙印太明显。结尾的黑气球讽刺一下显得无力软弱,前面的种种冲突和问题又把“记录”姿态抬高轻浮。

  • 小石马

    展现了这样的一群人,对吉他的喜爱是和正常人连接的一个点。很多安排不太懂,比如砸、扔自行车,是社会现象吗?或许他们也是所谓蒙古人,但是我真看不出哪些人是蒙古人。#桃花岛观影团#

  • 甜水园子温

    奥斯特伦德的第一部长片,街边固定长镜和结尾受罗伊安德森影响很深,奠定了他客观记录社会的风格,但这部真的好无聊……片名应该翻译成吉他唐氏人,除了这个暴躁Erik之外片子里还有若干难以理解的角色,大概也能get到导演想表达什么,但这部真的好无聊……就真的好无聊……

  • Bobby Cheung

    我笑他人看不穿 他人笑我太疯癫#桃花岛观影团#

  • 50岁大娘怎么了

    #桃花岛观影团#原来,蒙古人与唐氏综合症有关!涨姿势了!我觉得他们都活的蛮开心的[捂脸]至少拍出来蛮开心的,。买菜的大妈的恶作剧、小男孩和他的大朋友一起弹吉他时、几个年轻人合力把自行车套进路灯!看着就好欢乐!但,真的欢乐吗?

  • Francis

    鲁本处女作 固定长镜头风格以及黑色幽默气质已经初现 人物和所处的环境充满荒诞性 纪实主义的风格让人分不清哪些是虚构哪些是现实 最后终归于魔幻的氢气球飘过人们头顶 唯一存留的是群像边缘人带来的虚无、欢快和生命的消磨

  • 螺蛳粉兔

    首先我要来纠个大错,这谁添加的条目,名字的翻译造成了好多人一脸懵逼。瑞典语mongo是唐氏综合征的俚语,不是泥马蒙古人啊!!!鲁本一定是罗伊安德森的粉丝吧,这部处女座好多片段放到罗伊的片子里我都无法分辨!太爱这种傻逼劲儿了哈哈哈哈!喜欢罗伊安德松的一定不要错过!!!

  • 后自愈

    捕捉到一些荒诞的幽默,把自行车套在路灯杆子上真是过于大无语。

  • 许乐

    #桃花岛观影团# 从无聊的小孩长成无聊的大人的日常 我觉得有点有趣

  • 三点少

    不卷的社会环境中的导演,才会拍出这样的碎碎念的片。

  • 刘浪

    电影的碎裂感接近哈内克早期的作品。不同段落里有鲁本的影像实验(马赛克,变音,穿帮)。不断重复的人物日常只起到群像呈现作用,不少段落都有趣但仅限于场景之内(最突出的一场是找回的单车卡在灯柱之上)。好在结尾一场,气球的出现让整体视野得到提升。

  • 抚尘

    #桃花岛观影团#迷之行为大集合,很多片段都挺好笑的,但是就此聚成一部电影,总感觉有点牵强,看起来也只算是为后来的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吧

  • -

    这个时期的Ruben Ostlund到底在干什么……影厅几乎一半的人中途离场;整部电影只有结尾的巨型9*9垃圾袋黑气球飘过城市上空的镜头还算有意思。

  • thinpony

    結尾垃圾袋黑色氣球,越過上空,把自己的以為為其註解。沒有觀點下,就情節串連有些乏味,但人的冷漠因而體現而出。失控的車子,乞討彈琴的孩子,偷竊單車的青年,偽紀錄固定長鏡頭,反社會的觀察,金髮男孩,瑞典人代表。三男子的信任遊戲,馬賽克模糊人臉。

  • 本位

    固定机位长镜头,伪纪实监视风格看多了也就没有之前的新奇感了,而且这部处女作完成的也只是一般,和后面两部作品的主题算得上是一脉相承但可以明显看得出差距。

  • 蓦兰

    #桃花岛观影团#混乱,聒噪,专注,又充满热情。这样一群人没有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理解,但是却展示出来不被约束的旺盛的生命力。脱离制度之外,在无序自我的世界里任意抛洒热情。不被理解,却认真的活着。借由摄像机,我们得以见证。

  • 笑聪

    #桃花岛观影团#太北欧了,承认它还不错,但…真的不喜欢。

  • bartok-yang

    其实我还蛮喜欢的,最后那个垃圾袋气球再加一星

  • 维梦河.

    零散编织混乱又不乏有趣 不是我的风格#桃花岛观影团#

  • 再见恩典

    #桃花岛观影团#挺实验的(狗头),还是有喜欢的地方的,把自行车灌进电线杆,不停的换钥匙开门,纳粹礼,以及最后飘过的一团黑色,有反叛的味道。

  • 雲外憧憬

    若没有友邻@blood orange独家翻译的字幕,我根本不会有机会看到如此充满乐趣的电影作品,感谢至极。

  • ImperfectBlue

    #桃花岛观影团#视听上面没有那么享受,不过在看的过程中,我偶然想起一个场景,某天我一个人走进热闹非凡的酒吧里,我看着一桌桌人群好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声音渐渐消失只剩下眼前不断摇动的骰子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61971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