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产7.3分家庭剧情片《春潮》
《春潮》介绍
名称:春潮
别名:Spring Tide
主演:曲隽希 / 金燕玲 / 李文波 / 郝蕾 / 黄尚禾
导演:杨荔钠
地区:大陆
年份:2019
语言:国语
时长:124分钟
分类:剧情片
《春潮》剧情介绍
报社记者郭建波、母亲纪明岚与女儿郭婉婷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祖孙三代因亲情关系捆绑在一起的生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记者郭建波在报导社会负面事件的同时,也在揭开自己身上的伤疤;母亲纪明岚在外为人热情,受人爱戴,但是回到家却判若两人;女儿郭婉婷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成人世界里的种种生存法则。一次次的叛逆与反抗都在隐忍中归于平静,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在三代人之间暗自滋生,终将爆发……《春潮》豆瓣热评
不知道能这么说不 大陆版女版《阳光普照》???
和家人和解吧或者和自己和解。如果不能 就离家出走吧。
生活已经这么艰难,不忍心再看这么压抑的电影。
美术穿帮摄影的问题就不说了 故事停留在母女表面的争吵 交流为零 一开始的对立其实就没有建构起来 原因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存在对立性 所争吵的东西是前史和事件 而非源于原生家庭中的性格矛盾 近些年女性导演聚焦母女关系的片子常有出现 所以越看越提醒自己不要因为看起来是个小众文艺片就降低审美标准 甚至还比不上《柔情史》的建构
医院里的独白垮了,这是郭建波,不是余虹。
最后,情感似水一般涌了出来,各种形状的情感,全都释放了,解脱了
片子将家庭里的言语暴力放大,并给出了一些原因和观点,“家庭不是战场”,我们习惯于争权而非珍惜,但是也改变不了什么,很纠结,很压抑,总体有自然也有感觉很刻意的段落,喜欢郝蕾,可那段独白也太长了
看完太累了
我妈比电视剧里的妈要过分一百倍,一百句话的内容九十句都是辱骂我
女主隐忍的孤独下藏着倔强的自卑 何时何地爆发又何时何地消散像是潮水扑满地然后悄无声息的散去
相杀的爱人。
如果春潮被视为中国女性电影的“春潮”,这该是多绝望的自我拘禁啊。如果说前两年的罗曼史、送我上青云还算拙中带一点真的呈现母女代际冲突,这部则彻底沦为了只想着亮刀子的布景走位。连班级里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都不放过,人不说人话,人不做人事,极尽夸张的去塑造一个人物,扭曲一段关系,将自身置于“个例化”的境地也用切断了和观众的一切关系。郝蕾的角色尴尬的很,刻意收着写直至毫无存在感,卡在母亲与女儿中间的透明人,最后抖出一大段对白突兀莫名,金燕玲更是,我完全受够了近两年华语电影里频繁出现的,这种为了服务主题只传递仇恨痛苦讯息的角色,别Cue多兰,杀妈里那句“那我明天也会死”永远写不出。
题材和演员都挺好,结果很多台词文艺腔得水土不服,结尾意境挺舒服
像我外婆,我妈,以及我自己的温和版。
家庭不是战场,不需要争个你死我活
独白过尬
2019女性三部曲,送我上青云/柔情史/春潮,最喜欢的一部。一直缺席的男人,无时无刻无孔不入地影响三代女人超现实:抬走被束缚的黑羊羔,凄厉地叫声。手握仙人掌,无声释放压抑的情感。郝蕾十分钟的独白,视线从病床上的母亲,到安静的街景,再回到母亲。门缝里流出的水,是从生活的缝隙里流出的春潮
还是更喜欢柔情史
不太好看啊
我爱郝蕾。没有让我失望。不过独白段太尬了,很不成熟的处理。
3.5。最后一场春潮真是动人,什么是春天?“那是冰消融于水的声音”,到最后人只能和大自然和解。虽然爱郝蕾,但金燕玲喝小演员更好,以及,郝蕾和小演员有火花,金燕玲和小演员有火花,但郝蕾和金燕玲没火花。
喜欢郝蕾后面的独白
纷乱
这个母女关系太像自己了,母亲年轻时多病,脾气也就不好,情绪变得很快,动不动就说“给你跪下”之类的让人想死的话。尤其抓仙人掌那里,,,,,有一次我在写作业还是什么她一直在说难听的话,我为了强忍怒气,把钢笔尖在本子上怼弯了
导演节奏有问题,场景切得过于频繁,悬念铺设也过长,造成的结果并非克制而是情节和情绪的断裂
2020北影节线上影展。
小孩还蛮讨喜的,性格发展的也挺好,说明姥姥的其他关系是正常的,才会养出这样的孩子。
看完想到胡波《牛蛙》一书结尾,漫天而落的大粪吞噬整座城市,黑白欢愁众生平等,而象征“生命之源”静默奔袭的涓涓水流,要比魔幻现实主义的曲张感更为简朴,可顺着路面地板纹路慌张交汇的声势,那么卑微、小气、谨慎、拘束、不成体系,像局促的老房子里,把画面撑得满满当当,毫无余地的隔代恩怨。生命拼尽全力也甩不尽狼狈丑陋的仓皇,疮褥腐朽的记忆抽去祖辈的尊严,和后辈对未来的期待。没有答案,因为本身也没有问题。郝蕾的8分钟独白是神来之笔的话剧桥段,但放在电影语法中,未免唐突刻意,明显的几处制作纰漏,再扣一星。
一打眼很喜欢医院对着窗上母亲倒影独白那一段,想起霍乱时期里面阿里萨到餐厅买下费尔明娜对着的那片镜子。但有些太长了!硬给了一份标准答案的样子。
小女儿讲的东北台词真的是既生动又有趣,,太喜欢了,,不错,,推荐大家看一下!
好看的!
三代女性鸿沟的立意尚可,镜头也有足够的感染力,但具像的冲突在放大之后,便与追求真实的文本相悖,观影情绪也随之产生了割裂。好,可也不够好。
这个妈也太令人窒息,太让人恶心了,自私到极致。把自己对丈夫的恨全部映射到女儿身上,可恶心死我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真的会跟随一辈子甚至下一代。
眼高手低
除了三代人的情感戏,对于里面的东北元素还是挺喜欢的。那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去看老宅,路上的烟囱。看了很多拍东北的男性导演的片子,来个女性视角也不错。
真实到令人窒息,控制欲极强、阴阳怪气、没有一句夸赞、却总在外人面前一副明理样子的母亲,和只能沉默的我。看完不知道该如何对抗我的后半生
还好有这个小姑娘,给调子沉重的电影增添了一点轻松可爱。姥姥的强势,郝蕾的压抑,孙女的懂事,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啊。原声家庭不幸的人,在长大后都是在治愈童年的伤痛啊,可有些遭遇所带来的伤口可能一生无论怎样都弥合不了。心疼小姑娘…
世上唯一甜美的,是自由和性液。
制作班底很强。长春会再次成为电影之城吗?
最有趣的就是小女儿的那些东北台词了:姥姥你这么说你丈夫合适吗、周叔叔你这马屁拍的都可以做教科书了、啥是性侵啊、你快走吧你俩八字不合、你别跟我犟了、我喝过你的牛奶吗、我是从你的前屁股出来还是后屁股出来的、黢黑的…哈哈哈。两代母与女的暗涌,春潮从来不会平静。
三星半,郝蕾的角色就像中年于虹(角色背景做了很多减法),年少的冲劲儿都被岁月无情地带走了。与母亲长年累月的伤口并没有愈合也无法根治,两代人与世界、未来相处的方式也不相为谋,并不一定要和解。既是女儿也是母亲,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人。那大段冗长独白看起来不说人话,却完完全全符合这样一个文艺女中年的自白啊,是她唯一一次压抑心理的释然。
7分。有尬的地方,也有很妙的地方,但整体还是喜欢的。讲母女关系,却又远不仅是讲母女关系,这就有意思了。剧中角色提到了婚姻关系缺与补的方式,其实同样可以替换成家庭和亲情关系。这种相爱相杀式的爱着又恨着,彼此依赖、控制,相互影响又彼此折磨,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亲情或爱情关系。郝蕾有那么几场戏挺好的。杨荔钠有几场的执导也很棒,比如饭桌争吵一场。最后的潮水有点厉害。
纪念第一次在电影院看郝蕾。
开篇误以为是个嘉年华式的现实主义女性叙事,但显然杨荔娜另辟蹊径书写了另一种既当下更历史,既现实又隐喻,堪称决绝的勇气之作。如此才华、立场、聪慧兼具的女作者甚至比绝大多数所谓行业中坚都更具魄力。
2019上影节主竞赛/最佳摄影→第三届山一女性影展开幕片。故事发生在长春,但是没怎么去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事套路,但令人惊奇地把死缠烂打的母女关系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做了一个细思恐极的类比(颇有平地起高楼之感!),有这个“后社会主义"的主题(其实有点概念先行)就基本可以忽略片中的不少问题了……郝蕾的表演十分出色,不过引以为傲的那段十分钟旁白是有点过了,加之片中很多地方该虚的做得太实,显得是有点笨重了。
4.5。1.沉默与占有,是我们的大多数。2.从郝蕾那段漫长的独白开始,春潮悄然翻涌,毫无预兆,措手不及,涓流成海。那是溢满厨房的漏水,是渗出子宫的羊水,是母女三代盘根错节的命脉的羁绊,如此疼痛而又柔软。3.恭喜杨荔钠导演拍出了属于自己的杰作。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世界的关系,决定你和自己的关系。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没因电影结束而停止,而是如结尾泛起涟漪。影片中每个人都在痛,也都在试着止痛,但痛到最后,或许自己都不知道,母女俩是在彼此抗争,还是和命运在抗争,或是和自己的抗争。影片多处出现水,水是生命,水是源泉,水是女人,女人是水。等影片上映后,推荐大家都带着各自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起去对话这部作品,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母亲和自己。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郝蕾怎么那么美,结果放映结束郝蕾从第一排站了起来啊啊啊啊啊。电影海报有点像血观音,但是主题不太一样,一直在想我跟我妈的关系,也在想我和我猫儿子。甚至竟然有点想有个人类叫我妈妈
专门为郝蕾量身定做的戏,给了很多发挥空间,尤其最后安排的一段独白,太明显也太刻意了。看金燕玲和郝蕾飚戏是有火花的,可剧作上太差了,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却不去解决,全程的三代母女间的撕扯,各种原因全靠最后看似高光时刻的独白来解释,未免太笨拙了。但愿郝蕾能靠本片拿影后吧,这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最大意义。
三代女性的爱与恨在同一个屋檐下几乎如潮般控不住,两次水漫,从节制的快意,终究转成无需节制的畅达。过程的波澜,现实也好,迷离也好,都是些不止于家庭关系的惊惶。映后导演杨荔钠说电影有公共经验,会引起共鸣。大胆的地方在于,家庭的战争之外,是不同代际固有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姥姥,经受过那个年代的变异,然后在这个年代歌颂,经历过迫害,却不只是自断经脉,而且培育了更大的迫害,这就不只是思想、视野的局限了。非常喜欢饭桌戏,周先生赞叹媒体人批判的良心,姥姥直接说出了最苍白、最诡辩、最悚然的恩惠论。电影最可怕也最可敬的,正是这里。金燕玲和郝蕾何尝需要有半分担心过呢,难得能找到一个水灵的小孩来演个机灵鬼。@上影节。见完郭晓东和娄烨后,终于凑齐郝蕾,不枉我跑断了超喜欢的拖鞋。
一个女导演赤诚袒露的倾诉,水下的冰山即将崩塌,但海面依然风平浪静。一家人大半辈子的折磨在克制浓缩的情境中被一点点连皮带肉的撕扯开来,母亲的尖刻言语是她仅剩的武器,女儿用沉默与幻想消解抵抗,却依然在挤压与被挤压的循环中自我损耗。好在还有孩子,她是剩余百分之五十能量的来源,是托起冰山的唯一希望。
在某个夕阳下看到了夏宫里的余虹,立刻无脑满分,我爱郝蕾❤️❤️❤️
一直到女主在母亲病榻的独白发生之前都很喜欢,拍得美而克制,独白直白生硬且突兀,把之前迷宫般的铺垫和仅存的想象留白完全给破坏掉了,蛮无语。出来听到大家都在吐槽那一段,说还以为在看恋爱的犀牛,有点好笑。
3.5,最后一段郝蕾独白太减分了,感觉像在报阅读理解标准答案。但是这部电影有自己复杂和深层的地方,母亲寻找佛教救赎的同时,女儿也在寻找同样的宗教式庇护所(桌子上西蒙娜薇依的照片);集体生活对个人精神层面造成的干扰介入;把海峡两岸关系映射到母女架构下,不展示是非对错,只展示对家国精神的不同理解如何扭曲分道扬镳的过程。女主逃遁到了浪漫的声音里(搞音乐的男人、大海声音的录音),或许这就是导演提出的解决沟通方案之一。“水”贯穿全程(tw按摩师也提到了很多河流的名词),暗示着“流通”,代表的是意愿跨越障碍的希望(婉婷愿意放弃形式上的词语,和崔英子通过歌舞沟通)。
3.5/10,看起来是给郝蕾定做的,实则金燕玲的形象才是塑造和表演最好的。和那些只管灌输情绪不管发泄出口的作品相比,这部起码用一段独白来找到了出口。其实和王小帅的电影是有异曲同工的,看起来讲母女性格差异,实则是讲对文革后遗症的批判,金燕玲饰演的岚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红卫兵形象,年轻的时候举报老公的做法完全就是她没走出做红卫兵时的那种成就感,这种掌握权力的成就感铭刻到她(那一代人)的骨子里,看起来是信佛,其实是信毛,毛的离开只能让她来在佛身上找到寄托,同学聚会唱红歌,生病之后春潮蔓延进来,一堆人还坚定的歌唱祖国。事实上,没人任何人能比红卫兵这代人更爱国了。
旧时代怨妇、丧文艺女中年、段子手小机灵。很好地描绘了不同年代产生的代际鸿沟,群戏精彩。春潮,柔情史,血观音,我蛮理解这种微妙的爱恨交加的母女关系,但跟一些朋友聊他们理解不了。金老师演得太好,曲隽希东北腔很逗,郝蕾真女神。郝蕾十多分钟的独白是写得太书面太刻意了,整段拿掉对影片会是质的提升,抓仙人球不比傻独白高级多了?金燕玲那段就好多了。祝愿金老师身体早日康复。
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问题非常多,有几点对影片而言是致命的。作为一个新人导演,还没有能力做到几条线索四平八稳,就不要轻易尝试留白,成片的效果是情节跳脱,人物动机突兀,只怕有观众到最后都没看懂这个家庭的问题出在哪里。和昨天看的《送我上青云》一样,不是突出女性的独立、家庭的畸形,然后再把里面的男性角色都增添几分猥琐、不负责任的色彩,就能叫做成熟的女性电影,这种拧巴的感觉可能会使男性和女性观众都感到不舒服。至于郝蕾和金燕玲的表演,也透出了浓浓的话剧感,即个人独白部分最出彩,但一对戏就毫无火花。尤其金燕玲的台湾口音在一部东北题材的电影中非常出戏。看完后更显出《血观音》的好了。
很矛盾,好像总有一口气堵着,宣泄不出来,就像自己的生活,就像我和我妈,哪怕再不愿承认,潜移默化下我还是逐渐变成了另一个我妈。现实的有点刺人,反而没了脾气。
看得好累。导演大致借鉴了《一一》金燕玲的几场掏心戏(因为沟通已经不可能,哪怕结尾安排郝蕾来了长长的台词秀),加上从夏宫东北往事走来的余虹,组成了一出与《柔情史》、《再见南屏晚钟》并列的母女决裂戏。最大的挑战,是把母亲来比作祖国,呈现干巴枯燥、三十年没有性生活的病态共生,“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痴迷红歌,一心信佛的精神暴力母亲,与痛苦失声、何以为家的头牌记者,显然无法踏入同一条历史河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72401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