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查理·卓别林9.2分喜剧《大独裁者》
《大独裁者》介绍
名称:大独裁者
别名:The Dictator / El gran dictador
主演:查理·卓别林 / 宝莲·高黛 / 杰克·奥克 / 雷金纳德·加德纳
导演:查理·卓别林
地区:美国
年份:1940
语言:英语
时长:125分钟
分类:喜剧片
《大独裁者》剧情介绍
影片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托曼尼亚王国独裁者辛格尔(查理·卓别林饰)上台。他的大肆扩张导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并且他大搞阴谋政策,煽动民众对犹太人的敌对与仇恨,让犹太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被征入伍的犹太人理发师查理(查理·卓别林饰)更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难逃一劫。当查理逃出边境时,被驻守在这里的军队误认为是独裁者辛格尔,他趁机做了一场“为自由而战斗”的大演说。 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跟丑化比比皆是。本片荣获第13届(1941)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大独裁者》豆瓣热评
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影响已超越了一部电影。但笑点与故事桥段或许因为年代久远,在我看来并不怎么出彩,因其影片拍摄于纳粹最为嚣张的年代可谓勇气可嘉。片中那段芭蕾舞蹈和那个由第五匈牙利舞曲伴奏一气呵成的理发片段也堪称经典。★★★☆
搞笑的动作语言是属于默片时代的,激情昂扬的反独裁演讲是属于有声电影的,因为《卓别林》传中关于本片的点滴描述激发了完整观影的冲动,能在纳粹独裁最猖狂的时候,在法西斯的施压下,拍出如此作品,不得不佩服卓别林的勇气和正义之心。——“独裁者会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去的权利即将归还人民”。
“遗憾得很,我并不想当皇帝,那不是我干的行当。我既不想统治任何人,也不想征服任何人。如果可能的话,我倒挺想帮助所有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是黑种人还是白种人。我们都要互相帮助。做人就是应当如此。我们要把生活建筑在别人的幸福上,而不是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我们不要彼此仇恨......”9
竟然有人觉得最后的演讲是败笔?我觉得这是使影片的最妙的升华!这演讲单独拿出来都是永不过时的经典!艺术需要唤醒麻木!特别是当下!不能一见到艺术和政治挂钩就反感,艺术可以和政治挂钩,为政治服务。我们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作品而不只是娱乐至死。
不觉得片尾的讲话有什么好,反而让片子单薄。回头看《城市之光》的结尾。老年的卓别林失去了自己,精神可嘉
笑疯了。怪不得卓别林说只要能让他知道希特勒对这片儿的观感,无论让他付出啥代价他都愿意。
他是人类灵魂的翅膀。Fight For Liberty
是「身分交換」最經典的一部電影,也是二戰期間最讓人難忘的電影。如果沒有那場演說,這部片的評價一定普通:就是用那場演說來收尾,前半段的笑話看起來才不僅僅是七十年後電視上仍很流行的政治模仿短劇而已!
卓别林说:喜剧用远景,悲剧用近景。而卓别林的肢体语言远甚于面部表情。最后一反滑稽荒诞的基调,用一场严肃,大气的演讲收尾。出乎意料。
太好看了!原来我和古人笑点这么想通,笑死了!配乐也太赞了,整个随着故事走的,画龙点睛!另外,愈发觉得喜剧演员身上的悲剧色彩很浓,比悲剧角色还浓。
居然还有人给加上了默片的标签。。。
对独裁的痛恨在于对自由的渴望,独裁者的逻辑矛盾在于、明知道自己不能永远执政却硬要沉浸在自己制造的幻觉中寻求永恒的帝国。这就是贪婪、野心和控制欲所提供的错觉,因为他们本身也是错觉。屁ass:这哪是卓别林扮演希特勒,这分明就是希特勒在扮演卓别林!
卓别林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心中一定是愤懑不已的,否则也不会做出富有煽动力和实效性的电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化身形象就像两个小丑,但这股愤怒却也对电影本身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力,没有了之前无声时代那么完美的平衡感,那几乎是卓别林本人内心告白式的收场来得过于急促了。
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有声片。笑点一箩筐,看片时始终合不拢嘴。结尾演讲感染力十足,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卓别林分饰两角,将纯朴善良的犹太理发师和色厉内荏的元首演绎得活灵活现。本片虽没有《城市之光》《摩登时代》那么令人笑中带泪,但却因喜剧与政治批判的完美结合而成为经典。(9.5/10)
该片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片中对他辛辣讽刺跟丑化比比皆是。本片荣获第13届(1941)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编剧、最佳音乐5项提名
两个士兵把元首认成了逃犯,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就敲晕了他。元首推行独裁和暴政,用灭绝人性的制度奴役人民,最终却死于这种灭绝人性的制度,等于是他自己杀了自己,可能这就是因果循环吧。
这一部真是……勇气的价值大于艺术的价值。
我喜欢卓别林,我仰望他举世无双的天才,我视他为电影中的最高偶像。可我依然得说《大独裁者》是我看过的卓别林的所有电影中最乏味的一部了,当然,这仅仅是从电影的娱乐性角度来讲。这是唯一一部令我感到漫长的卓别林电影,原因不在卓别林,而是电影本身的政治诉求过于强烈,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
最后一段演讲肯定是败笔。正如怀尔德所言,“卓别林在默片时代从不哲学化,有声时代却是总不停地在哲学。他用声音表达思想就好像小孩试图为贝九添词!”……但只要不是台词直告,卓别林依然表现出了他的喜剧天赋,哪怕需要利用到声音。1、配合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刮胡子;2、三便士的歌剧,吞下之后叮当作响。此外,查理收钱都是空按钱箱实际装进自己口袋,舒尔兹逃亡救国居然还要随身携带高尔夫球杆,也都是针对特定族群和阶层的巧思妙讽。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43804165/
最后一段演讲争议最大,但仔细想想这是二战时期拍摄的电影。放在那个时代之下来看,这样的演讲是人们对正义和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吁以及唤醒,是对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分子的讽刺以及对抗。人类通过视听艺术表达反战思想、对自由以及和平的追求,这放在现在,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说同样有划时代意义。
1940年的电影啊,看完后看到这个年份,更加无语凝噎,结合它的历史意义,除了“伟大”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真正的用戏谑和诙谐温柔地包裹最深最重的苦难。硝烟与绝望的风雨中,这电影像天上的太阳,那么坚定地传达着乐观,播撒着希望。
[大独裁者]是一部政治电影的典范,它先用轻松的动作喜剧和辛辣的政治讽刺成功娱乐了大家,然后在最后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话语向观众布道,呼吁他们联合起来。卓别林将他的流浪汉角色一分为二,完美地证实了权力的实现需要通过话语。矮小的犹太理发师有多么哑剧式的滑稽,邪恶的亨克尔就知道怎么用鸟语来煽动仇恨。影片的结尾则悲观地佐证着:只有站在权力巅峰的人才能说话。忽然理智过来了的统治者对着全人类发出联合起来的号召。你看女主角的表情,分明是听到了弥赛亚的到来。
显然没抓到“有声”的要领,有声的意义并非人物开口讲话能被听到而已,关键在于台词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精彩呈现。这部初试啼声的作品,仍依赖于滑稽夸张的肢体和画面表现等默片形式,并且桥段陈旧,没什么新意。
现在我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被数以百万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听到,被那些在暴政制度下苦苦煎熬的受难者和蒙冤入狱的无辜者听到。那些听到我的言辞的人们,不要绝望,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悲惨只不过是短暂的贪婪,只不过是那些害怕人类进步的人的痛苦而已。人们的憎恨将会过去,独裁者终将死去。
7.31 "我们考虑的太多,感知的太少"。纵是放至当下,听尽这一番话仍有戚戚之感。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所指,我惊诧的是这片子上映在希特勒还健在的年代,而且他看过。
卓别林的首部有声电影,第一部有声片就将声乐运用得恰到好处。有声电影会更加关注于台词,本片的台词量随着时长的增长以及剧情的更宏大而较之以往增多不少,台词的深度以片尾演讲为主也向着追求人道主义的憧憬缓缓前进。音乐的使用上,最具特点的便是元首舞蹈把玩“地球”、片尾演讲结束后续的两个片段采取了相同的配乐,而且元首种族主义的和理发师人道主义的演讲结束后民众的反应也是别无二致地高亢。并非光明、黑暗是一体两面,而是群体具备这种能够被不论何种性质的言论煽动的本质;想起情绪的两因素理论,一切情绪都包含生理的唤醒,而究竟为种族主义还是人道主义的情感则依靠于唤醒的环境;由此,并不需要对常被煽动的群体有所谴责,他们固然会轻易走进深渊,但也容易重构希望,这只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加需要《大独裁者》这样的影片。
9.5分,1940年正是希特勒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卓别林却敢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部讽刺希特勒的电影,这正是一个电影人的气节!卓别林以喜剧闻名,但实则以讽刺类电影为主。把政治讽刺电影当成喜剧看太荒谬了。比《虎口脱险》强太多太多。
经典的演说说明一切战争的发起者都是为了“最高理想”,现代remix版本,https://soundcloud.com/theodora-gherdan/stark-d-souljahs-original-mix
喜从悲来,悲随喜去。称不上卓别林最好的喜剧,却或许是喜剧里最好的卓别林。
3.5;无畏的勇气和充沛的情感弥补了电影本身的不足,最后一段演讲的直白宣教放置今日依然有警醒意义,可能有些时候我们的确不再需要所谓技巧。喜剧桥段明显带有默片时代遗留的痕迹,运用到有声片笑果一般。黑暗与光明的一体两面,对应人性的沉沦与复苏。
7.5抛开政治现实不谈 就艺术作品本身而言这部电影的人文主义情怀可谓满分最后的演讲想必让所有人都有一个为自由而奋斗的理由
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做到了与历史同步,针对特定的历史阶段,强调创作者鲜明的立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的手法和表达方式依旧沿用默片的处理,第一次开始觉着卓别林的表演逊色于基顿,不知是不是声效掩盖了表演。希特勒以及纳粹被彻底玩坏了,讽刺嘲讽也算辛辣,该有的喜剧效果也出来了。一人分饰两角,人性中两种极端形态。恶搞了一整场,最后的长篇大论说教与气氛而言倒有些不对称,如果影视艺术不单是娱乐,就说得通了。CC编号:565。
卓别林为独裁者创造了一套听不懂的语言,在亢奋的胡言乱语中,充斥着“垃圾”“香蕉”的清晰发音和往裤裆里浇冷水。独裁者的日常生活是日理万机和玩弄地球,谈判也被设计成手撕拉面和吞食芥末。最后的发言不单是自由民主,而是关于国家财富服务于人民,破除隔阂的马克思宣言,卓别林是消费社会的斗士
大独裁者把气球做的地球玩弄于掌骨之间,最后气球破掉,设计的太妙了。结尾的演讲《Fight For Liberty 为自由而战斗》太精彩!美丽的讽刺,美丽的愿望,美丽的结尾:"汉娜,你能听见我的话吗?无论你在何方,抬起头来,汉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投透下来了,我们正在走出黑黑暗,走向光明。我们正在走进一个新的世界,更友善的世界。人们都在从憎恨,贪婪和野蛮当中超脱。抬头看啊,汉娜!人的心灵已经升华,终于要展翅高飞了!正飞向天边彩虹,飞向希望黎明,飞向未来,属于你和我的,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灿烂的未来!抬头吧,汉娜!抬头看吧!"
在现代性最疯狂、最残暴的时代,用最现代性的艺术形式,以最现代性的理想,为现代性正本清源。是时代的钟声和预言,但不是黑白对立的简单故事,电影并不避讳展示犹太人的懦弱、油滑、贪婪和推脱。也许全剧没有完美的人,现实的世界上也没有,但我们仍然值得一个更好的世界。喜剧桥段细节饱满,构思巧妙,放到今天来说也毫不过时,其作用不仅在于滑稽,更在于解构和讽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戏的那一段尤其如此。用伪德语模仿希特勒演讲,伪德语的设计和卓别林的表演都是极为精妙的,能让观众识别出关键词汇,并强烈感受其情绪。对于音乐的运用有默片时代的遗风,比如踩匈牙利舞曲的点刮胡子那一段,也是才华横溢。
谁能想到2022年的时候看能这么fitting。卓设计的tramp形象其实一直有种人道主义的闪光。这片子可能就是让人知道坞里满级satire能到什么水平吧。如此轻又如此重的主题,还居然真的很好笑!玩地球那段太绝了。还要提一嘴的是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就已经能想到用音效设计做段子,很厉害了。配合广播节奏和音量来玩身体喜剧真的很喜欢,也隐隐对上了了贯穿全片的-language as weapon的theme。barber在前期基本没有对话,到结尾的爆发才会那么有力。除了inspirational speech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让Hannah抬头看天那段,因为她说power can't touch that。云朵太阳月亮还有星星,just look up and you'll see,浪漫到想掉泪。
【政治讽刺喜剧/9.5】此片初出时世界嘲笑他是傻子,事实证明之后世界人认为他是天才… 欣赏他的洞察力。电影呈现的东西跟政治讽刺结合了才能上升为艺术…不然永远还只能停留在杂耍和嬉闹之间。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卓别林作品。
伟大的喜剧植根于现实。可能是我同类型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在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里头那些喜剧手法其实也没什么地方能逗我乐的,但是卓别林对于政治黑暗的批判倒也显示出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品质,令人钦佩。
看的第一部卓别林的有声电影,一贯的黑色幽默这回无所不用其极地用在了希特勒身上,一贯地有一位美丽的“卓女郎”做女主角,一个人同饰两角,两条线的穿插很流畅,最后的演讲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
逊于无声时代,但不失为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经典,反讽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一人分饰两角、配合匈牙利五号圆舞曲的理发修面以及最后时刻的精彩演讲,值得五星。
卓别林是独一无二的天才。因“失忆”不断陷入同一动作漩涡,上下颠倒,又恐怖又滑稽。Hynkel太会说,以致谵妄,理发师,我们的默片大师,则正在学习说话。
气球舞蹈和最后演讲,理想主义;观感一般,中间插的一些默片式笑料虽说是为了增强讽刺效果,但是看起来不太协调。
讽刺希特勒的。前面黑白模糊的画质和用夸张的肢体神态表演的方式差点让我放弃。光最后那一段演说我愿意给五星。
(8/10)大师之作。每隔几年看一遍会有不同的感受。
#2020siff#在当时统治高压的时代背景下勇气可嘉的作品,可以说是非常「zzbzq」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作品,改变了以往对他以夸张的肢体语言表达幽默风格的认知,很多讽刺的片段在现在看来都适用,片中领导人之间的攀比,对资本家和种族歧视的态度,在谐谑中深刻,在笑声中呐喊。
摄于1940年。由于卓别林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加深和思想规模的扩大,一味的使用默片形式表现已不再可能。但卓别林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才放入对白,依旧贯彻其朴素的拍摄技巧,对“好莱坞的廉价噱头”嗤之以鼻,但其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的镜头,帮其跨越“音障”,造就这部杰作。而在
從默片轉型到有聲片,Charles Chaplin的適應能力算比較強,延續一貫的尖刻諷刺,保持個人喜劇風格,兩條敘事線表面上各自推進,實質上卻緊密交織彼此影響。唯一的遺憾在表演上,Charles Chaplin的表情和動作都很到位,但是台詞功力差了些,最後一場演講尤其明顯,感染力欠缺。
Soldiers, in the name of democracy, let us unite! 理发师发表演说的讲堂上刻着一个大大的'LIBERTY';不知道希特勒本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片子。
卓别林04:最后的演讲非常精彩。「机器化生产充裕,却让人们变成赤贫;Machinery has left us in want.知识让我们变得愤世嫉俗,智慧变得冷酷无情;Our knowledge has made us cynical, our cleverness, hard and unkind.我们所思良多,却感受甚少;We think too much and feel too little.相比工业化,我们更需要人性化;More than machinery we need humanity. 相比才智,我们更需要仁慈和善良。More than cleverness we need kindness and gentleness.」
相对于理发师的信手拈来,所饰希特勒一角实在精彩绝伦,将其心目中独裁者的内心的自敏感、强迫症、神经质,表达的淋漓尽致。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将政治讽刺和搞笑融为一体,展现了卓别林可嘉的道德勇气。可以说此片是电影史上最大胆的一次恶搞。卓别林演讲时说的那些个鸟语,确实很像德语,模仿希特勒也是惟妙惟肖。此片虽然在当时德国遭到禁映,但博得了世界影迷的推崇。不得不说卓别林实在是太有才了!
4.5分。卓别林的有声电影,表现力依然很赞,在舞曲伴奏下的理发可谓经典之极。而在主题上,极尽讽刺之能事,最后一段演讲颇为动人,但不得不提的是,片子始终被意识形态凌驾在艺术之上,过于直白的主题偏于说教,两条线索结合得也谈不上完美,还好卓别林的表演异常出色,硬生生地将影片拉高了一个层次
即使最后一段演讲不错,但比起默片来也逊色太多了。过于依靠语言,串联剧情,喧嚣地,太多太密的台词,身体动作表现的魅力大幅减少。//元首在房间旋转地球跳舞那段也不错,喜剧片一般也都带有歌舞,如同周星驰在上海滩赌圣跳的叉烧包之歌,对我来说,卓别林是喜剧(后继者是周星驰),而巴斯特基顿则更趋向于动作片类型了(后继者是成龙)
片子倍受赞誉的原因恐怕与时代脱离不了关系,单就其本身而言戏剧张力很强,但不如卓别林另一部《摩登时代》来的振聋发聩。
卓别林有了声音,有声时代的他总是试图用这种声音去发表一些观点,却也丧失了默片里完美的平衡,以至于最后的演讲来的热烈,但也稍显突兀,这和默片里他什么都不说,却大音希声的感觉是有所差距的,但是电影之所以伟大,也正是来自于他所发出的这些声音,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79741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