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国8.8分纪录片《滑板少年》
《滑板少年》介绍
名称:滑板少年
别名:我们为什么溜滑板(台) / 注意脚下 / 爱与痛的裂痕
主演:扎克·穆利根 / 刘冰 / 基尔·约翰逊
导演:刘冰
地区:美国
年份:2018
语言:英语
时长:93分钟
分类:剧情片
《滑板少年》剧情介绍
导演刘冰将镜头对准了从小与自己一起玩滑板的好友们。年纪最大的Zack初为人父,新生儿的降临似乎让Zack一夜之间长大,但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与家庭矛盾也让他接近崩溃。Keira刚刚成年,初入社会的他充满迷茫,纪录片的拍摄给了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与家庭,以及周遭一切的契机。刘冰也交出镜头,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他选择了滑板?又是什么促使他拍摄了这部纪录片?《滑板少年》豆瓣热评
很私人同时又无比贴近内心、情绪脆弱敏感的影像。伊利诺伊州小镇的几个滑板少年,都因为家庭的缺失、生活的四处碰壁,而走在一起用滑板找到新的窗口。但到了后来,滑板并不是重点,在好几年的跟拍中几个人从叛逆、迷惘到释怀、成熟,可以说是生活的磨砺,也有人失去棱角带来的感伤。无缝拼接的剪辑有些像少年时代,要不是有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还真不知道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导演本身的滑板视角让运动镜头非常有魅力。付出了真心的电影总是会闪着技巧和器材都无法掩盖的光芒啊。
华裔导演处女作,非常私密的影像记忆。三个玩滑板的发小迅速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个体,生活也未如人意,只有滑板能让他们重回少年时。因为是拍摄身边人的故事,素材积累得很扎实,镜头非常生活化。集编剧剪辑摄影和出镜于一身的导演有前途啊!
横冲直撞 被误解被骗 成人的世界 总有残缺
看得我都爱上keire了,想给他一个拥抱。看到他的笑容就会知道,他会越过越好的。
运动镜头太美了,视线循着少年滑行的轨迹,仿佛能听到耳边自由的风。这种自由感不仅体现在影像层面,还落实在结构上、剪辑上、甚至创作动机上,这一切既来自导演对拍摄主体的熟悉,也来自陌生,熟悉带来亲密感,陌生引起好奇心。更奇妙的是如此自由的表达讲述的却是一段段被锁住的人生,原生家庭的痛如咒语般牢不可破,唯有回望之时才能读懂彼时之爱。
和《篮球梦》一样,不仅是讲运动,更是在讲人生。
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跟着影片的节奏在情绪起伏,偶尔湿润双眼。一个年轻人对家庭残缺、暴力很隐晦的控诉,做得很温柔但是就是能感受到他的激进想法。这是一部导演疗伤的私人记录,却能抚慰无数孩子,愿你们健康长大将来看这个片子不会再太埋怨这样成长起来的父母吧。[A-]
要像个大男孩,风吹又日晒,生活自由自在
挺感同身受的,就成长而言,有多少人是真正了解自由而渴望自由,有多少人是被逼无奈而只能选择自由。成年以后如何让生活变得焕然一新并不一定取决于你自己是乐观还是消极,这句话好残忍很辛酸。你终于有机会改变了,却发现有些情感有些美好是错过就不再回来,那些与眼泪、黑暗、恐惧的不眠夜晚是无法抹去的,也从未想过与它真正的和解。然而,从“走出去”开始所遇见的朋友成为了一路走来的好朋友时,便感慨纵然曾经伤痕累累,幸好有你们陪我磕磕绊绊。这部纪录片犹如把自己的伤口翻出来给大家看,应该感谢他们。
让你看看被生活欺负过的美国少年人的脸。导演很厉害,不留痕迹的一步步深入。
真好啊,所有动人的、感伤的、难过的、激动的,都被极为有效地讲述给观众,滑板只是引子,不一味贩卖情怀也无意回避磨难,导演镜头中两位挚友的笑容都太令人印象深刻,与母亲的对话同样难忘,往日的痛楚和当下的辛酸都化作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忱,街头滑板少年的身影或许是彼此老去后仍会乐意谈起的往事。也难怪近年美国独立片会爱拍滑板了,不过相比其他成色尚可的剧情片这部纪录片或许更值得被珍藏,几乎是私人影像的最佳呈现方式了。
今天看到一个友邻的日记,想回复点什么,但是打完的字又删掉了。后来又看到另外一个友邻分享了一张图片,这上面写着:我们希望用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正是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在想说出口的时候无法说出口,怕种种安慰也造成种种错位,但是幸好有电影作为一个共同的缺口,很多感情得以不必明说。我相信在友邻日记的结尾被提到的这部纪录片里,彼此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位置,也许观看就是最好的安慰了。也许又不需要安慰,因为安慰算什么呢?大家都没有答案,明日或许依旧如此,只能尽量生活下去,怀抱着绝望以取暖,冬天也肯定会过去的。
有着对话功能的私影像,非常感同身受的体验——兴趣似乎总来自于对孤独与苦痛的疗伤,接着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情感宣泄的出入口。有段特别打动我,就是母亲对着儿子摆好的灯光、镜头,一个劲叹自己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无常。这段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缩影,它仅以兴趣作为一小部分,更多则是沉浸在家庭、成长为重心的历程里,抚摸“爱与痛的裂痕”。
真实地看哭。《燃烧》的现实,只不过,是充满希望又温暖的结局。
2.5。拍电影自我治愈是个不错的方式,但外人看起来未免太过私人化热泪盈眶了。几个人物都有意思,如果换一个镜头离人物稍远而更冷静的方式,而不是动辄就配乐+煽情+运动镜头的方式呈现,会有普遍意义的多。
Keire: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一种解药,当我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只要玩滑板,我就会没事……当解药失效,所有糟心事又回来了。—— Zack:我感觉到压迫和绝望,我知道我就是我自己的敌人 这种感觉糟透了,你的每一次决定都使你现在的生活更加糟糕,无处可逃…… —— -Bing's mother:我尽量在帮你。如果你拍这部电影 能让你感觉好一些,那么可以,你不能改变过去。-Bing: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也许我...也许你是对的,我需要向前,而不是活在过去。-Bing's mother:我希望你可以,只要我能让你感觉好点,那么可以。-Bing:嘿 咔……
在电影的开始部分我们看到踩着滑板自由飞驰的少年,谁想之后很快地,导演Liu Bing就让他们飞进了苦闷的现实生活。你很快的就会意识到滑板不过是这群少年逃避现实生活的管道,但在最后你会发现想要逃离现实生活的人并不仅仅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同样可能是加害者。Mind the gap是导演为童年疗伤的过程,但他却成功捕捉到了人类自省的天性和生活的多面性。配乐和情绪配合得几乎完美。
纪录片#666. 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自我治疗式的纪录片,观念和手法都相当之现代,尤其是导演对自我的曝露非常有效且有力(包括导演自己作为滑板高手拍出了一些极为惊艳的运动长镜头)。Archived footage用得非常好,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是旁人完全无法企及的。对破败城市、破碎家庭、小镇青年、滑板社群、家庭暴力等等主题的开掘也比较深刻——“滑板是对抗孤独和家暴的逃避/救赎方式”,很刻意地选择了白人、黑人、亚裔三个主角(但非常有效),当然Keire那段的种族问题处理得比较生硬(而且提出的太晚了,影片基本过半才开始聊种族,这个不太合适……)。结尾又拿资料影像做了个剪辑,异常煽情。年度佳作。
Daddy issues and mommy issues unfolded in beautiful shots. Zack’s anger and destructive mind are equally powerful as Keire’s innocent epiphany. Nobody really moves on here. There will be bigger issues in life, sadly, if no real solution acquired.
首先很鼓励华裔导演的这部处女,虽然滑板不是重点,精神成长才是主线,那也让我回忆起20岁激情的板仔少年,当年的滑板黑社会motherfucka和王府井教堂以及滑板日的那些兄弟们现在都怎么样了?除了这些情怀触动了我,片子的整体性还是差点儿意思。
啊人生。。。高潮那个估计是去年电影里最喜欢的一段剪辑了
有趣的纪录片,拍摄者同时也是被拍摄者,与纪录的内容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这是很私人的影像。以几个滑板少年为线索,反映美国普通社区的生活现状,以及家庭暴力带给他们的痛苦,结尾大家都能够直面过去实现成长,终于还是看的潸然泪下。纪录他人的过程也是创作者面对自我的过程,这个华裔导演很有前途。
第一个镜头出来就能确定导演是一个对moving image有着genuine creativity的创作者;倒也不是说勤勤恳恳拍出好看影像的人就不如这种天赋型,最后电影的质量和这个也没啥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天赋型选手拍出来的作品每一帧都很美,是可遇不可求的享受,而勤恳型的太难避免观影过程中有无聊的时刻…叙事与讨论也比我预想得复杂很多,导演脑子很清楚,insider/outsider这种极大的创作困难也化解得很漂亮(后来加入的剪辑师作为完全outsider视角功不可没),聪明,懂苦,还温暖真好。跑题:autoethnography做这么好简直学术榜样;我觉得他本科学文学还是帮助很大,因为autoethnographer基本就是个novelist
#BIFF 私人影像记录 以滑板作为支点展开几个滑板少年的成长历程 真实的不像话 导演这么年轻就如此全能 看好他!! (他依然在ins上发滑板的视频ㅠㅠ
华裔导演回到伊利诺斯的锈带家乡,带着从前少年时光快乐的滑板素材,找到一起成长的小伙伴,通过诱问他们的童年记忆和创伤,努力去与导演自己的过去和解。飞翔的gopro影像背后,我们知道这个白人、黑人和亚裔的年轻三人组,都一样来自有着家暴史的离异家庭,而某种似是而非的暴力病毒,还在由自己组建的新一辈家庭中传播着。这究竟是衰败锈带的必然结果,还是人性多面的无奈现实,刘兵无所谓纪录片的条条框框,时而让拍摄者彻底介入,时而安静做墙上苍蝇,呈现一个完整的私纪录影像故事。不过,成长环境的迥异和对家庭问题认知的差异,让我实在无法对刘冰及其小伙伴的情感和状态产生共情。
跟我想象的有差距,不过私电影还是有其强烈的共鸣感和成长的意义。
我们从缺爱的环境中逃离,我们在偏见的目光里成长,我们一路贴着地面飞行,我们追寻自由也扛起责任。
刘冰最主要的身份还是摄影,区别于国内在组里压抑坏了的执行与掌机,攒够了愤怒(或许还有经验)便伺机转导演,他选择了纪录片,大概是一个清醒且诚实的选择,希望提名所带来的关注,不会毁了他
看了不到十分钟就彻底抓住了我。浑然天成,就像自己生长出来的。是少年们心里的一首无意识也未完成的诗,饱尝了欢乐与辛酸。有一种感动人心的力量,从个人经验中流淌出来。这些“有问题”的孩子,终于要自己面对成年的人生,面对那些成长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伤痛。电影越往后越袒露,导演大方抛出拍片目的,也抛出生活表层下更深入的议题。至刘冰与母亲对话一幕,简直如《日常对话》附体。最后,Life seems to get better,好像类型片叙事法降神,但愿真的如此。
导演的私人影像,滑板版的《少年时代》真情实感的最后哭了,从滑板这一小兴趣入手,展现了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逃离是最大的压力和出口,为那个黑人男孩动容,是的,滑板就像爸爸一样,恨它也爱它,最后,他们踩烂了滑板,撕碎了心结,与生活和解。
尽管是一起成长的友伴 能到达这种和纪录对象之间的亲密程度也是不容易的 期待下一部作品是否还能这样 最出彩的是摄影和剪辑 尤其是摄影 自己和对象融为一体 在犹如是特地封闭的空旷大街上穿梭前进 尽管我从来没有这种经历却依然能深切感到他们向往的那种自由的感觉 中段稍微有点拖曳和散乱 但作为处女作 明知道滑板的片段最为让人共鸣 却可以找到一个叙事线是让滑板片段在中段消失 在最后重要的地方才重新出现 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沉稳 所以到再次出现的时候 才会极为动人
和《四个春天》一样,都是从日常随手拍开始,一点点发现了一部电影。但刘冰表达的欲望更强烈,试图在生活中寻找残酷的共性,不惜深刨身边人最不愿意面对的阴影。这一点就比仅仅在每年春节回家拍点素材更加可贵。
今年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触动的私影像,暴露他人的同时也在剖析自己,滑板运动长镜头特别好,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地串联时空和情绪。青春的道路各有不同,成长的感受却大同小异。
看着一个人慢慢失去棱角真是件伤心的事。
和主角是一群十几岁纽约少女的《滑板厨房》相比起来看,更觉出一层从boyhood到adulthood的复杂性。试图摆脱家暴阴影的中国男孩,压抑感情与人群疏离的黑人男孩,还没长大到足以成为父亲的白人男孩,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太多生活的真相。镜头难能可贵地捕捉到那些真实到赤裸的情感瞬间,这让影片在处理关于家庭暴力、亲密关系、种族身份认同等等社会问题的时候摆脱了“社会学分析”的气质,而有了一层以朋友角度去审视的柔情。滑板的镜头又是那么流畅如诗,再破碎和压抑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踩上滑板,脚下一蹬滑向微风,把操蛋的生活甩在身后。好的记录片看完真他妈让人有马上拿起相机开始自己拍的冲动。
为什么溜滑板是个好问题 更是个有趣的社会视角
一部很私人化却又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电影。虽然导演拍出它的目的是为了疗自己的伤,但它同样也将很多人想要逃避选择沉默不愿相信的事情呈现出来。过去无法改变,愿未来成为更好的自己~
【林象词语放映】白人黑人黄种人,三个玩滑板的少年面对生死、成长,选择的不同人生道路。手持摄影生动而流畅。导演借拍摄私影像纪录片而揭开家庭暴力的伤疤,以痛苦理解过去并面对未来。折射出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多元复杂的种族、社会问题。导演自述温暖阳光的结尾并非真实,而是有意构建希望来讲故事。不禁让人五味杂陈。母子面对面坦白段落比《日常对话》更加自然。但片尾的平行剪辑音乐煽情有点过
因为片名的双关、切题的开头以及相当典型的主人公(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亚裔导演)的关系,让我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工整的学生作业而已,越往后看就越被那种私影像里最真诚的东西打动,直接表现就是三个人物成长以后不同意味的笑。他们说“滑板不只是为了耍酷和交朋友,也是一种逃离的方式”,那对我来说足球和电影也是类似的东西了。
滑板是暂时的出口,成长才是永久的真谛
看了今年奥提获奖的攀岩,还有RBG,再看到这部滑板有非常特别的感觉。《滑板少年》没有选取一个“值得记录”的伟大事件,而是选择身边的朋友的共同记忆作为被记录的对象。家庭暴力是三个人共同面对的人生困局,而不同的人面对暴力有不同的反应。影片把人的成长性和迁移性拍活了,人会做有时闪耀着正义的光,也会悲观自弃伤害身边的人。有的人就是会把自己的生活弄的一团糟,有点人会既恨施暴者,又为之落泪,人是多么复杂的事物。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刘冰出色的摄影能力完全看不出来青涩,对快速移动的滑板的拍摄非常精彩,而且剪辑也很棒,穿插的过去的镜头很好的融入了现在的人物语言。可以说非常惊喜了
我原以为真的是关于滑板的纪录片,没想到其实是阿美利坚青春疼痛片,拍摄时间长,剪辑也很好,各种招牌上的字来呼应,心领神会。and Zack,真的是每个少女青春期都会爱上然后又被他伤害的男孩啊,I can't let myself think that the reason I have to struggle so hard that's 'cause I fucking suck.
#北影节2019#天呐难以置信我几乎错过一部这么好的片子,捡漏买了一场,没抱太高期待,却没想到实在是太太太喜欢了!三个滑板少年,一个亚裔一个黑人一个白人,种族肤色文化背景迥然,在刚开始我还感叹美国小镇少年们的糟乱生活之后,却逐层揭开三人都曾遭遇的相似的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等。滑板成了他们连结和释放的几乎唯一途径。导演刘冰采访母亲那一段尤其看得人揪心难过,结尾高潮部分的三人交叉剪辑也是非常棒非常深入人心。整个看下来我觉得其实这部纪录片比较可贵而且可遇不可求的一点是,刘冰大概从小就是朋友眼中一个每天举着摄影机在滑板场对着小伙伴们的亚裔小孩,所以即使在后期导演有意开始制作这样的电影的时候,这些朋友也可以相对坦然自然的在镜头前袒露心声。实在太喜欢了~
完全没想到这部电影会看哭,既是被我熟悉的、家暴阴影下的逃避式成长主题所共鸣,更是对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疗愈式创作的羡慕@资料馆
青春有万千模样,导演用镜头留住了时间,也为观众呈现了青春的另一种样子,痛并快乐着。长大,其实是蛮忧伤的一件事情。
有点是把摄影机交给社群内的人,自己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therapy。缺点是固于作者的圈内人身份,可能少了跳出来看到社会大环境和体制问题的知识分子视角。不过依然感人至深。
非常看好这位导演 剪辑非常棒 时间线虽然混乱 但特征鲜明 容易分辨 爱笑的Keire 昏沉的Zack 满怀心事的刘冰 看着他们少年与青年的模样不断交替出现 不免让人感叹飞速的时间和糟透的生活 以及导演多年的沉积与用心‖影片元素很多:家庭暴力/创伤 问题少年 底层社会 种族差异 这些混合元素是刘冰拍片子的初衷 也的确提升了整部片的内涵 ‖上一代的枷锁传递给下一代 长大后我就变成了你‖滑板是青春 是逃避 是救赎 是天堂 Keire最后说 虽然滑板有时像他父亲一样伤害他 但他爱他 直到死去 让我想起王尔德的那句“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 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 然后有些时候 他们原谅父母”谁又不是这样呢‖最后希望大家的生活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玩滑板既很酷也能交朋友,但他们更在意获得这份短暂的逃离感。滑板在片中起导入与点缀作用,很多跌倒与践踏镜头,让你了解他们痛并快乐的一面;转向背后家庭暴力泛滥的环境,让少年们的成长留下很多阴影,调子变得沮丧了。过去无法改变,展望将来前必先解开心结,导演希望此片能达带来自愈的疗效,给同病相怜的人给予实感的鼓舞。
如此私人的画面,呈现了一支神似《少年时代》的影片,但它又比《少年时代》更加浓烈、真实。面对岁月和生活,几个主人公都被迫的成长着,他们谁也不知道这份成长的尽头在哪里。但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份被滑板赐予的单纯不曾抹去,这份单纯给了他们向阳而生的动力和直面生活的勇气,这份单纯在面目不堪的生活面前,显得如此难能可贵,又熠熠生辉。
全片的剪辑太流畅了,结尾的蒙太奇intercut把情绪渲染恰到好处。这是部讲述boyhood和残酷环境里生长的青少年们关于身份认同的私人影像。导演本人作为家暴幸存者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进行的自我疗伤,很好的掌控着刻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平衡,甚至站在“三人”之外的视点,没有让观众对个人苦难产生怜悯和消费。社会结构、家庭残缺、暴力与城市贫困、边缘群体等,这些话题拥有的负面情绪之大,但展现给观众的是这三个童年创伤的滑板少年们坎坎坷坷,各自分离的grow up。
他用镜头一直这样看着自己这样走过来了。
优点和缺点都来自于导演就是滑板少年的其中一位。看到最后,深刻感觉到滑板是他们生命中少数自由飞翔的时刻。
有Sundance和PBS在背后扶持,这部片果然不同凡响... 5星推荐。
Kiere的老爸生前跟他说,作为黑人很酷的是每天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发声,让别人因为去定义你而羞愧。踩着滑板扛摄影机的感觉一定很不错,拍电影让沉重的小孩飞起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80351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