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法国8.4分剧情战争《大幻影》
《大幻影》介绍
名称:大幻影
别名:幻灭 / 大幻灭 / 超级幻想 / 战地幻想曲 / The Grand Illusion / La grande illusion
主演:西尔万·伊特金恩 / 哈比卜·本利亚 / 乔治·佩克莱 / 迪塔·帕尔洛 / 加斯东·莫多 / 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 让·迦本 / 克洛德·韦尼耶 / 马塞尔·达里奥 / 让·达斯特 / 卡尔·科赫 / Claude·Sainval / 皮埃尔·弗雷奈 / 朱利安·卡莱特 / 雅克·贝克
导演:让·雷诺阿
地区:法国
年份:1937
语言:法语 / 德语 / 英语 / 俄语
时长:114分钟
分类:战争片
《大幻影》剧情介绍
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三名法国俘虏在德国集中营越狱的故事。三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任务执行中被德军击落,波迪奥、迈克和罗森塔尔三人被带到战俘集中营。波迪奥与德军监狱长罗芬斯坦都是贵族出身,有着共同的政治见解,二人在狱中成为朋友。三人随后发现狱友正进行越狱计划,他们挖出一条逃跑的通道。迈克和罗森塔尔也加入了挖掘行动。最后他们集体越狱,德军全力追捕,在逃亡中,波迪奥被罗芬斯坦击倒,两名法国俘虏迈克和罗森塔尔逃到一个德国农妇家中,在她的帮助下,二人经过种种波折逃到瑞士。本片是最早的越狱片之一,被评为最伟大的“越狱电影”之一,同时也是导演让·雷诺阿的反战杰作。《大幻影》豆瓣热评
神作。如果世上真有爱国主义,它应当如影片中的法国人一样、当如那位德国军官。战争实在是太长了,它不该开始、早该结束。小女孩实在是太漂亮了,丈夫、兄弟都死于战争的妈妈也太可怜了。在这部电影中,人仍保持着最后的尊严,他们体面,隶属于不同的阶层有各自的执着偏见。但他们仍可以互相理解。
【B】片子有着很强的人文关怀,只是前半段对于我这么个脸盲症看的太痛苦了
近乎孩童般的天真烂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文关怀。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前传或者打开它的钥匙,但就如茨威格笔下的欧洲黄金时代,历史与这部电影都离我实在太过久远了。
远离战场的视角下,越是生活化的叙述,越是反衬战争的虚无:德法将领惺惺相惜、寡妇与逃犯间恋恋不舍、巡逻队对越境二人手下留情,对比之间模糊了敌对的界限,好似幻影偌大一片。
茨威格说,1914开始的这场战争,人们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
旧时代的骑士精神,同脚下的世界一同坠入深渊。他们身无一物,如此孤独。人们爱的东西总是那么脆弱,在战争的风雨中再也找不见彼此。
让·雷诺阿说:“促使我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对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的处理方式感到气愤。……战争、英雄主义、军人姿态、法国大兵,可怜的俗套何其多……”。而他却只是提取极其平凡的越狱事件来表现战争,并确信“题材越平常,创作空间越大”。这是他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
“边界是人的概念,大自然才不理会”,国籍、种族、社会地位,最后都是幻影,只有硝烟中跨越敌我阵营的,咳,爱意永恒。一而再三地越狱,有唱马塞曲的时刻,有你是贵族我是平民的嫌隙,但是人与人之间有基于同理心的理解怜悯。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几位主演都把各自的腔调拿捏得刚好,气氛奇佳
地道,女装,杜奥蒙,品达,天竺葵,笛子,奶牛,雪野……标准收藏DVD天字第一号,影片一度失传,胶片孤本后在苏联档案处被发现,六零年代中期通过与图卢兹电影馆文化遗产互换才得以回到祖国。冯·施特罗海姆的造型做派非常抢戏,以至于此片在IMDB和伊伯特伟大电影上的题图都是此公端咖啡看战俘名单那个镜头。不过这个“贵族血统惺惺相惜&勇士荣死于战场”的主题,由于战俘营的生活被雷诺阿叙述的过于舒适欢快甚至诗意同时又回避一切暴力使之发生在画外而感染效果有所减损。如以两年后二战爆发法国速败的历史视角去回眸本片的反战立场,你甚至可以怀疑它某种程度误导了法国人对德国的正确认知——雷诺阿陷入到一厢情愿自我编织的德意志大幻影。
让·雷诺阿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逃狱为辅,主线是反战,片名一语双关,既可指荒诞而无情的战争,又似对消逝的欧洲骑士精神与人道主义的追思;2.法德兵士及跨阶级的友好和谐,温情脉脉,诗意绵绵;3.雷诺阿的景深长镜与场面调度,Stroheim的精湛表演;4.男扮女装,口琴,天竺葵,雪中瑞士。(8.5/10)
一战是没有正邪之分的战争,军人们只有命令在身而没有国家仇恨,让·雷诺阿以此入手拍出了极为独特的完美作品,没有了常见的苦大仇深,却换来了惊人的幽默感和精彩的人物刻画,这些无不令人动容,其中越狱一幕构思巧妙,燃了,可惜了在残酷二战的节骨眼上,这种种也都只是一场“大幻影”。
打完飞机敌友一道吃牛排,伪娘表演突发爱国马赛曲;女沙皇福利遭遇焚书抗议,拉仇恨逃亡古堡竖笛贵族情谊;看着过于空旷的大桌子想念男人的脚步声,“真希望这是最后一场战争啊。”“la grande illusion”
8/10。雷诺阿用滑稽的表演气氛传达战争的人性扭曲,法国战俘被迫扮演女性走上歌剧舞台,庆祝德国占领城堡,演出进行时得知法军收复失地,镜头从一个个摘掉假发的战俘拍起,所有战俘起身高唱国歌,一刻不停地摇向舞台左侧的德国军官,最后摇回观众席,但关几天禁闭后报上刊登城堡失守,毫无变化的战争终究是荒唐的演出。大革命的思想遗产(自由)根植于法国人热爱幻想的头脑,他们兴致勃勃地在营里种蒲公英、恶作剧般吹起笛子,同时国族、阶级的融合显示出幻影之感,马夏尔和英国战俘的讲话对牛弹琴使得挖好的隧道无用武之地,监狱里大家看见走出来女装,立刻因欲望而沉默,知识不如女人,因此俄国皇室送来慰问的书籍才令人嫌弃,德国司令只需一位贵族的保证就无需搜查违规物品,可法国贵族照样逃跑,礼仪秩序分崩离析,阶级界限像瑞士国境一样难以跨越。
虽然电影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该片制作和上映的时机却刚好在德国纳粹党越来越强大,另一场全球战争迫在眉睫之际,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是雷诺阿试图让人们远离正在受到的极端主义影响的努力。整部片子充满了人文关怀,不只是法国士兵,就连德国士兵也受到尊重。每个角色,无论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被战争困住了躯体和精神。即使是像劳芬斯坦这样的高级官员也会觉得自己被困在幽闭恐怖的房间里。他们都与外界隔绝,他们想要自由,但一旦获得“自由”,又开始担心自己是否准备好迎接外面等待他们的一切。时代的变化也是这部片子里的一个重要元素。由于战争而与外界隔绝的男性们听到女性开始留短发时所表现出来的惊讶,印证了妇女在争取平等上所取得的进步。从法德高级军官的谈话中也可以看出,阶级区分开始被扭曲,全民平等的时代即将到来。
这是一部讲述“昨日的世界”战争的电影,那种春秋义气让人怀念。二战改变了战争的涵义;其实我们不该这么强调盟军的正义性。逃出敌营远眺白雪皑皑的乡村,后方失去亲人的少妇,这个原型故事也早在我潜意识中了。影片中所存在的阶级感,贵族感,是如今再也不见的了。
说这是部越狱片,其实是有些低估的。这更像是一部英雄惜英雄,骑士精神尚存的歌颂片。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艰难的大环境下保持着体面,令人佩服。。以及字幕有点差,影响观感。。
年度五佳没得说。让·雷诺阿在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所有人物关系都是战争的反面,这是它作为一部战争片/越狱片最非同寻常的地方。与此同时里面还暗含了种族(犹太人)和阶级(贵族)在一个时代中的处境,同时又是那么幽默动人。中立国瑞士作结尾,绝对是神一般的想法!两年之后,欧陆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大特点:暧昧性、含混性。具体包括:景深镜头使环境与人物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景深镜头提供了多重表演区;多重国家、阶级、种族、性别等人物关系及彼此间的界限,四种语言的混用,含混模糊的道德立场等。“天下大同”梦想的“幻灭”,片中的具象表现,便是法国军官死去时,德国军官剪下的那只花。
4.5 修复版重看。M. Gustave说屠宰场尚有人性之光,便是他们吧。越是日常可爱烟火气足,越是反衬得战争多么愚蠢无必要,可惜这道幻影终究暗下去变作浓烟,要脆弱美好的东西尽皆灰败,要骑士雪白的手套染上尘埃。
应该是第一部越狱电影,题材和概念先于1960雅克贝克(也是本片副导演)《洞》。此片铺设一战中真挚的人情温暖,始终在一种轻松诙谐乃至荒诞的氛围下进行,对战争的抨击尤为深刻。这里法德双方都没有坏人,在越是热情洋溢的监狱生活中,战争越显得双方徒劳无益、虚无缥缈,阶级团结比之国家更为重要,满是导演诗意的不屑与自在。“战争、英雄主义、军人姿态、法国大兵,可怜的俗套何其多……(让雷诺阿)”。所以贵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是颇受质疑的,在战乱中所有人都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坦然死去。我很惊艳那些戛然而止的停顿镜头,恰在每个叙事段位欲止未止之时,犹有后来新浪潮风格的调皮。8.7
最早也是最经典越狱片之一。一战期间一个德国战俘营的越狱故事,敌对的双方维持着军人的荣誉感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战俘与战争受难者(寡妇与孤儿)的温情相待……战争当然有其残酷惨烈的一面,但人性的光辉,从未缺席。
准四星吧,我对雷诺阿是真的无感啊。不过后半段比前半段吸引我一些,以及画面很漂亮。
原来这就是最早的越狱片啊,很多片段都很抓人。战争里一切关于取胜和自由的念头在冰冷的现实面前都是幻想。
雷诺阿在构图上实在是厉害,尤其是对景深的运用,让片子显得既精致又自然。尽管战俘营是影片的主要场景,《大幻影》的主题却不是监禁与自由抑或战争与和平。监狱这个典型的异拓邦,主要功能是把原本不在一起的元素聚集到一起。相对于德法两国的对立,阶级和种族反倒是影片的着力点。一战毁灭了贵族和上层阶级对于社会构想的幻影,而本片中浓浓的理想化人文主义最终也不幸成为了更大的幻影。人靠悬置置争议费力构建起来的和平总是敌不过权力意志的角力。这不,两年后纳粹的铁蹄就踏破了这个泡泡。
雷诺阿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关系的故事,我确信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然,我们唯有与这曼妙的土地做最终告别了。” 也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所以这才是越狱电影的鼻祖!!而它还远不止于此!!如果所谓艺术致敬就是不断从古董的创新里“汲取灵感”,那么所有后来者都应该羞愧而死
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当然精彩。不过戴爷不愿讲的正是雷诺阿最耿耿于怀的,20世纪的罪恶(民族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造就的总体战式的管制社会)摧毁了茨威格钟情的“昨日的世界”,旧欧洲贵族们的友谊以及他们自身都像那盆天竺葵般逝去了。
这不是越狱电影,这是政治电影。重点没有放在一般越狱电影所表现的越狱过程中。用越狱的题材,拍别的主题,拍出了新意。
如果布列松《越狱》是数学,雅克贝克《洞》是心理学,那本片则是散文诗。“你不要走,再走我就开枪了”。为敌人摘下城堡里最后一朵花,感人,但始终对特写克制。越狱是逃离囚禁,爱则是自建篱笆,中尉和女主角的相遇相爱相别,都必须发生在门口的必然性。结尾穿越两国边境,在那白茫茫如海的雪中。重看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80年前的电影。一战德国战俘营为背景。前半喜剧,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后半正剧,正义坚定,引人深思。电影站在超越国家的大时代角度。片中无论英法俄德国人,都以正面形象出现,颇为难得。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宽松的战俘营,高级军官的惺惺相惜,在二战时的纳粹德国再也不复存在
在前半部分中,沉重的消息总是被摄影机“自作主张”地中断或者消解,《大幻影》中,战俘营被表现为一个充满了游戏,歌舞的喧闹空间,混杂着德语和法语,二者不再对立,有随着影片的发展,扁平的漫画式人物逐渐变得真实。illusion是幻觉,也是幻灭,是对于一战与所谓”人文精神“乌托邦式的想象与逃避的终结,虽然让·雷诺阿的影片充满乐观主义,并将中立国瑞士的雪山视为最终的救赎,但在这种乐观主义背后预言了某种即将到来的危机,当然这种危机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战争,换言之,如果《大幻影》是一部拍摄于50年代的,以二战作为背景,那么它将会因为Holocaust的道德责任而面临质疑。
没有用战争的惨烈去表达战争的残酷,而是剑走偏锋,另辟蹊径,用一种比较中性的眼光和宽容的态度去展现战争,小房间中的口琴声,一群人的音乐与欢乐,两位不同立场但惺惺相惜的双方长官,那开出的一枪真是纠结万千,以及有爱的德国农妇,反而在片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美好。
全片透着陈旧不堪的天真,无论对战争还是人性。一战,还是看《光荣之路》和《西线无战事》吧
战俘营中的生活几乎与日常无异——除了必要的「爱国主义」表达,敌对双方也不过是立场的区别,在「普世价值」上并无争议,却依旧以「幻觉」来讽刺人类美好的和谐大同世界,无论是戏内戏外的人们都不知道真正的黑暗时代即将到来,恐怕电影最大的意义在于过于乐观估计未来人性中的「善良」对于世界发展的影响,「大幻影」事实上在讽刺电影之外的真实人类天真到傻气的希望。
第一次配着导评音轨看完整部电影,收获良多,很庆幸后来二刷了一遍,才没错过这么一部优秀的越狱题材的反战电影。让·雷诺阿的这部一战题材的作品是我看过最纯粹的反战电影,两位军官之间亦敌亦友,甚至带有点同性情愫的关系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光辉的一幕
最早越狱片之一,且是如此优雅迷人。淡化情节,诗意现实,代表各自身份的四种语言互相冲突,音乐主导动机。行云流水的长镜头
我的第一部让·雷诺阿电影,和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以及雅克·贝克的洞算是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越狱片了,加上肖申克的救赎可以构成影史最好的四部越狱片,反战背景加分不少。
让·雷诺阿的一部经典反战片,但形式上是一部战俘逃跑片。影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细致。片名暗示自由、平等、友爱等理想都如同幻影。影片后来招致两极化的评价。在宣扬反战思想、崇尚自由和平的主题以外,影片还带有较暧昧的对不同阶级和不同文化阶层的矛盾心理和迷惘态度。
在YOUTUBE上看的,虽然是英语翻译,许多句子都不懂,但是也看了个八九不离十,斯特劳亨的贵族军官很经典,到死都保持着贵族范儿,点名的时候不尊称绝对不答应,最后还是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另外两位狱友的自由,让卡宾歪戴帽子的样子很爷们儿。整个镜头很少把人物和场景分切开来,几乎没有反打镜头,我能理解他作为现实主义风格承前启后的人物的评价了。
没想到这部战争片竟然是越狱题材……印象中:21.01.25 偶然刷到豆瓣的「冷门佳作战争片榜」只有这部《大幻影》没看过,就想找来观影一下,为此手机截屏了对应页面……22.09.06 整理手机里的图片,发现本片迟迟未看,就决定观影!然而如今的「冷门佳作战争片榜」已经变成了:1.《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2.《大独裁者》,3.《沉静如海》,4.《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5.《地下》,6.《影武者》,7.《战场上的圣诞快乐》,8.《帝国的毁灭》,9.《光荣之路》,10.《天国王朝》,11.《地雷区》,12.《你逃我也逃》,13.《从海底出击》,14.《太极旗飘扬》,15.《黑皮书》,16.《巴里·林登》,17.《冒牌上尉》,18.《焦土之城》,19.《小男孩》,20.《紫日》。→ 这一次入选的二十部电影刚好都是我以前就已经看过的。
最早的越狱片也是最好的越狱片,让雷诺阿让整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责任就是责任”“哪里有德国人哪里就有秩序“”跳舞的法国人”“斤斤计较的犹太人”精确了展示了不同民族的特质,监狱就是一个大熔炉,唯一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是“反战情绪”,所幸是所有人的向往,但战争结束之时一切是虚幻。
创造了一个类型的经典之作,之后的战争片、越狱片等,多少能看到一些它的影子,技术的限制反而使影片叙事显得沉稳深刻。诗意的爱国主义,优雅的英雄主义让人心酸,人性道德也刻画的十分到位。
作为越狱第一片,反战的内核通过非常平和的故事结构和形式作呈现,我认为这是非常柔软的。很喜欢这个片名,虽然背后代表的是大大超出预期的持久战。
导演骨子里深刻的反战性,战争就是一次人性幻灭的过程。不同阶级不同语言的人们本能友善和平的相处,却因战争而互相杀戮。让·雷诺阿开始系统的尝试景深镜头的运用便是从本片开始,他对景深镜头的探索直接影响了威廉·惠勒和奥逊·威尔斯甚至成为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实证。有趣的逃亡戏和超越民族的爱情。
很不惊险的越狱片。完全没有战争场面,却把战争的难处说尽了。前后主角有个更替,前半讲对抗之下的相惜,阶级性别等细节丰富得很,与常态社会构成形成呼应,后半稍弱,讲流亡之中的感情,没有扭曲的人性。雷诺阿真心挺复杂,思想比语法复杂。语法上还是《游戏规则》最高。
偉大的濫觴,後世無數的經典在你的影子裡煥發著光芒,然而主題的豐富與結合的完美依舊是無與倫比的。當然,我想,這是一部試圖表現某種思考的作品,象徵與隱喻,關於時代和歷史,玻迪奧和馬利沙,沒落與新興。又或者,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幻影,人生是一場試圖越獄的不斷嘗試,結果只是落入另一種囚禁。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景深镜头、纪实风格、情节淡化。基本如同是截取了战争中一段时间的事情,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巧合设置。探讨真正的贵族荣誉和尊严(白手套用以象征);探讨战争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无意义性;探讨错误的理想导致的战争如何使本是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隔阂。
这部电影反思战争的角度很特别,但是从二战反思片传出来的浓烈风格片,这部电影倒显得冷感了。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最后一息老欧陆的nobility. Tom Ernst 在社会语言学课上推荐过, 说是台词中tu和vu的使用很精妙.
构图、调度、长镜头赏心悦目;表演、人设、故事线游刃有余。有情绪、有逻辑、有思想、有人性、有技术、有艺术,妈呀30年代就已经拍出这样完美的电影了?!
流露出对浪漫主义、骑士精神的缅怀。雷诺阿自己也说,1914年的战争是绅士间的战争,而整个绅士阶层都随着战争逐渐没落(由此片胶片颠沛流离的命运可见一斑)。布瓦迪一方面向豪芬斯坦保证“没有做违规之事”,一方面又帮狱友越狱,也是这个矛盾的缩影和具体展现。
作为一部越狱片,对越狱的描写比重并没有太多,这也就给了更多的空间去探讨其外的意义。两个士官的几次对话十分喜欢,当然最爱的还是波迪奥那悠扬的笛声以及之后的无奈。后三十分钟部分虽在剧情上连续,但总感觉有些断层,其所想表达的和前面相比也太直白了
不无聊,略有趣。问个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共同点比不同国家同一阶级的人之间的还要少。战时还是战后,他都是某某先生。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让·雷诺阿的两部杰作,《大幻影》和《游戏规则》。最早的越狱片,CC收藏的一号作品。景深镜头的运用,最后的雪地旷野镜头是为升华处。如果这世上真有爱国主义,那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次看这部片。西方用戏谑、幽默讲人性讲残酷,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种技巧高贵国文艺创作N个段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81111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