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意大利7.0分剧情《月神》
《月神》介绍
名称:月神
别名:迷情逆恋(台) / Luna
主演:马修·巴里 / 吉尔·克雷伯格 / 韦罗妮卡·拉扎尔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地区:意大利
年份:1979
语言:意大利语
时长:142分钟
分类:剧情片
《月神》剧情介绍
乔在父亲死后,陪母亲卡特琳娜赴意大利参加歌剧演出,却因寂寞而染上毒瘾,使卡特琳娜份外心痛,对乔百般迁就,竟使两人发展出一段畸恋,在道德觉醒下,幸未造成大错。卡特琳娜不得已将隐藏多年,乔另有生父的秘密说出,为使父母破镜重圆,乔乃前去找寻亲身父亲。 导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阐述这对母子的行为,认为人的所有意义和能力都源自于性欲的需求,月亮是代表母亲和女性形象的载体,以隐喻母亲对儿子的性影响《月神》豆瓣热评
老贝年轻时候的电影总是会表达很多东西,不管是什么,都让人觉得奇美无比又心痛不已。La luna带我领略了歌剧之美、艺术与家人的不可兼得、美貌如花又深陷毒沼的孤独少年、母与子的“亲”与“疏”,还有父亲的缺失与归位…全都太妙了。要知道这些东西够其他人拍五六部的了,有的可能还讲不明白,运镜也不会这样行云流水,构图也不这样帧帧如画。有两场戏简直美到哭泣:一个是Joe在看意版配音梦露时,月亮是如何慢慢展开在他眼帘;紧接着Joe去剧场找母亲,看到工作中的闪着光辉的母亲,也让身为观众的我被歌剧深深震撼。另,母子二人路过的那是《一九零零》取景地吧,这彩蛋可真行(●´∀`●)
《巴黎最后的探戈》中,保罗临死前走到阳台,把嘴里的口香糖黏在栏杆底,然后死去;《月神》开场不久,乔的继父临死前也走到阳台,发现栏杆底粘了一块干了的口香糖,一边骂着一边把它揪出来。两次都用特写交代这块口香糖,是要把两部片联系起来—前者是男人对子宫的向往,后者是追寻母爱。
片头就是一个拉康的隐喻。第一个阶段,孩子依恋母亲,镜头表现是母亲亲吻孩子滴在腿上的水。第二个阶段,父亲介入并向孩子显示自己的权威,镜头对应母亲离开孩子去找他的父亲。第三个阶段,孩子始而认可父亲,从依恋母亲到转向崇拜父亲。戴爷的镜与世俗神话有过深刻的分析——贝托鲁奇的影片与其说是俄狄浦斯的故事,不如说是其背反。影片的叙事动力,不是对母亲的渴求,而是对父亲的渴望,与其说母亲成了儿子欲望的对象,不如说母亲只是一种媒介,要通过并超越母亲而得到父亲。
歌剧舞台天籁之音部分,并非克雷伯格的原声,全部采用哑剧模拟演出。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她来演?至少部分原因和主题有关。据说意大利制片人因为故事主线的内容而对贝多鲁奇大发雷霆,禁止他选角意大利本土演员。最后母子俩的扮演者都只能来自美国。但配合主题去看,所谓“对嘴”缺陷倒也说得通顺。因为故事讲得正是父权缺失子悲迷失的危害!与母权为伍的音乐元素(钢琴和歌剧)在片中似乎无法充当褒义……不过影片自身似乎也存在着某种“父权缺失”:显性而强烈的政治元素,贝多鲁奇电影最重要的戏剧高能来源之一。重要缺位之下若能短小精炼或可掩盖不足,偏偏长达了一百四十多分钟?所以呢,也就这样吧。
6/10。片头母亲安抚着戏水的孩子,随后切入俯冲的直升机闯入母子世界,父亲引诱母亲共舞落单孩子,儿子从剧院窗口窥视布景中月亮代表的母亲释放了童年欲望。同性恋矫正源于异性肉体和精神安慰,餐厅那场戏,母亲与载她的陌生男子调情报复,儿子敲打餐具捣蛋,对抗后以激情和解,两性关系转换不露痕迹。
奇妙的遗传基因,父与子共同的命运,都囿于母亲怪诞畸形的爱护围栏内,这样的畸恋像一条神秘、疯狂与病态的阴影,淹没于星夜月光下的人生之路上。
贝托鲁奇第一部不那么政治化的作品,处理的相当克制甚至唯美,内在的情感纹理细腻,调度和摄影给了这个稍显概念化的故事更强的张力,吉尔·克雷伯格对角色的处理很强的层次感,母亲是抵达父亲的一道桥梁。
我总是觉得这个结局会更好点,结果我错了.一部根源电影,它让我理解了母亲的溺爱中那我本不能理解的部分.
贝托鲁奇到此为止所有的片子都还在和爹妈较劲,以及,他是真的热爱威尔第啊
30年前就有这么大胆忌讳的话题,老贝的思维真是超前啊!
其实我没太看懂,就是为了讲述一段变质情感…?过度的亲情溺爱,变成了混杂各种欲望的不伦感情……电影难懂…真晦涩……
拒绝是对的,索取大于给予,确实情欲动力不足。
母与子的故事. 妈妈很漂亮, 还是女高音....穿的衣服也好看, 茫然的时候, 狂热的时候, 都吸引人...怪不得儿子会喜欢.
整件事都佈置得太優雅了,以至於戀母甚麼的亦感覺沒有甚麼大不了的。她的兒子不是缺乏母愛,亦不是虛無,而是缺乏正常的家庭環境。而那捆線圈是代表「剪不斷,理還亂」麼?
片中的母亲为了“拯救”儿子无所不用其极,她认为同性恋的儿子需要的是异性的性抚慰,于是,不惜用色相引诱并与之乱伦,儿子亦在她的肉体和精神的安慰下得到平静。这一时期,贝托鲁奇镜头里的情爱从来不是纯洁心动,大多像这样带着些许病态,但最后却又会让人物在病态中获得救赎。
有《遮蔽的天空》和《偷香》的影子。贝氏电影除了革命主题,总有关于躁动的青春,非常态的情欲和亲情。。。他的镜头里,再不堪的角色也出奇的美,女主角和拉尔夫费因斯很像。这样美的电影,居然被美国禁到如今,笑一笑质朴可爱的美国人吧
至今看过的片里最奇怪的人物关系,此话略带贬义。拍的乏善可陈,如果没有斯特拉罗,我可能就半途弃了。
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中的性成分...对我来说很新奇的观点,片子也表达得不错,居然毫不晦涩,老电影的感觉很好.
调度真是太喜欢了〜〜〜〜虽然看的是意大利语兼英文但完全不妨碍理解(☆_☆)有些激动
冗長⋯轉向對於母親迷戀的佛洛伊德式分析(之前多處理父親)。母子亂倫。Niagara裡的Marilyn Monroe。
让我想起于佩尔的《母亲,爱情的限度》,不过后者更让人不适,而本片却多了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感。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译名,还是直译为《月神》比较好,因为月亮是阴性的,可以意指母亲吧。
人很难讲述或者接受自我认知之外的事。换句话说,人的表达多是在表达自我。唯有电影可以承载相对多的信息,这种「唯一性」源自于电影做到了对生活最大程度上的模仿。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时常可以说出人们无法言说的感受,同样也能暴露人们不想暴露的讯息。有心或者无意,贝托鲁奇的电影近乎都是自我剖析。就这一点,他还真能跟奥特曼、伯格曼等「大师」比一比。显然,让那个模仿《末代皇帝》的自己死去,是让这个带有「弑父娶母」情结的意大利人再次飞升至《月神》的前提。可惜,这位「瘾君子」的美梦怕是要落空了。倘若贝托鲁奇真把自己想象成「西方神圣」的话,那么不妨好好学习中文——看看东方智者从「月满则亏」这一自然规律当中体悟出的「帝王南面之术」是如何说的吧——事实上,我们在《圆月映花都》里也提到过「道德修养」对于「人君」地位的影响。
非常不俗的畸恋电影,不愧是贝托鲁奇的作品。不过自己是在心不在焉中看完的。
欧洲父亲征服美洲母亲,孕育了一个畸形的孩子叫USA
月神/迷情逆恋。男孩没有健全的家庭背景,不是有多爱恋母亲,而是缺失了父亲,在日后逐渐和母亲演变成了畸恋也可看作是男孩亲生父亲身上的一种延续。月亮正是母亲/女性的一个载体,在男孩欲望无处安放时,母亲对其性方面的影响颇为重要。
好棒的片子!百合妈Jill Clayburgh简直了,那个时代的女神,身材非常好。
果然是大导演,贝托鲁奇即使拍这种乱伦的题材也能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甜美的母亲和英俊的儿子
导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阐述这对母子的行为,认为人的所有意义和能力都源自于性欲的需求,月亮是代表母亲和女性形象的载体,以隐喻母亲对儿子的性影响
弗洛伊德的俄普狄斯情节演绎,性是第一驱动力,不完全从男性角度出发,因为加上了母对子的欲望。儿童出生后意识产生前认为母子一体,但父亲夺走了母亲,让他意识到世界和他不是一体,所以他恨夺走母亲的父亲,使他想要杀死父亲而夺回母亲,占据母亲。对父带来的阉割畏惧,最终使他转而认同父亲,并控制对母的欲望,转向其他女人,开始自己人生。最后儿子和那个女孩坐一起算圆上结局了。就是用俄普狄斯在构建电影。妈妈像娜奥米沃兹,很美啊。
意大利的风情与色彩涂在这个故事上,让一切都笼络而不惊异,凸显柔美多情。幼儿时与少年时的重现,一步步探秘到情感的根源。口香糖还在阳台扶手下,美国元素进入意式住宅,有信仰的毒贩,没有爆的香槟,被虐与被抚的手肘,餐具的打击乐,被带走的毛线,父与子交换的鞋。
单亲家庭,缺少关爱的少年,吸毒,寻父。母子爱恨情仇不时上演,刚刚打架,这会儿亲亲,有点畸恋。一人换轮胎还是蛮强的,掀开白纱亲吻在这部电影里就有了。整体看来,真无聊呀。02:16:23,mkv,2.00G,SRT外挂中文字幕
非常喜欢贝托鲁奇将宏大母题的虚构性揭露出来的感觉。恋母悲剧可能成为了一个幌子,父亲的缺失反而使父亲成为了故事的真正主体,“I was born with it, I wanna die with it”不仅仅是对畸形牙齿的执念,更是对“父亲是自己成长关键”的执念,最后父亲的一个巴掌就能显示自己的在场并带给他成长吗?一个深陷虚构的人,一个成长被虚构的人,月神的宏大主题背后,是虚构性对他的欺骗。
【草莓主竞赛】旧路拾遗,一头一尾都挺有感觉,只是中段什么都想捡起什么都不想错过,有些迷失重点与偏离统一,让它的结构不至于支离破碎仍保持协调的,可能就是人物们呈现的一种精确的若即若离的缺失与疯狂交叠的状态了。
一次寻父之旅,父亲的缺席使孩子的成长失去了人生坐标,盲目感使人有强烈的想返回母腹的愿望 ,故阴道多次或隐或显出现,也使电影具备乱伦意味,对母亲的征服寻找失去的男子气概及母亲那温暖的身躯是儿童的美梦,贝托鲁奇也许就是这样一位极力表现人的心理与生理双重停滞在俄狄浦斯阶段的精神分析师。
母子关系被逐渐转译成两性关系又回归母子 过程相当微妙 而且不能算是那种都市传说类型的狗血奇情 像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次影像化展示 我也不认为他们是“在道德觉醒下,幸未造成大错” 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两人自认彼此不合适
为什么好多文章都写男主角是同性恋……连知网上的论文都这么写?到底是我看得不够认真还是大家把《迷情逆恋》跟《欲孽迷宫》弄混了……?
过于敏感的内容,于是也产生了过于敏感的处理,看的过程都能感受到很多过于小心的拍法,影响了影片本身的纯粹。
我感觉是个工具片,纯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的精分理解
人物的情感逻辑上有点儿生硬,不流畅
我觉得还不能说是俄狄浦斯情结.只是母亲对儿子的成长过程影响真是太大了
乔与母亲的不伦恋不是出自情欲的驱使,而是道德与禁忌的力量,是由于父权的缺失产生的力量,对母亲的乱伦行为只是渴望得到父亲,有意思的是结尾父亲打了他一巴掌,乔却没有表现出过激的行为。所以贝托鲁奇电影主题不是弑父,而是寻父
Filippo说1970s是意大利艺术电影最后的时代,Roberto Rossellini,Vittorio De Sica,Aldo Moro,Pier Paolo Pasolini都在这个时期死去,贝托鲁奇失去了他的“father”。所以在La Luna这首挽歌里,他不停的回望回望,希望治愈他失去的、1900失败的创伤。
友情出演阵容不错。风格还挺好看,但总之已经放弃理解导演的内心世界了。丧父的少年发现自己生父实为罗马一学校教师于是一切都开始向HE发展,请问你有问过你亲爹的意见吗(为什么男主没有接着发现母亲实为一名法国新浪潮导演呢
九十分钟就够的片子加这么多废镜,厂的煎熬
拍畸恋完全不如路易马勒,贝托鲁奇将变态爱进行到底了。简单思考:人类之所以要自定规则限制乱伦变态爱,本质上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延续,毕竟乱伦大概率会生出白痴。那再来个假设,乱伦而并不生育,危害的是什么?仍然是人类物种的延续,因为都去乱伦了,不管害怕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都会破坏物种的正常繁衍,长此下去人类就变成和狗一样智商的动物了
第三部贝托鲁奇,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为俄狄浦斯的全本,单纯、集中地探讨父母子三者的关系。后来的《末代皇帝》加上了东方奇观、变态性爱、“个人是历史的人质”,真是矫情做作,现在想想陈凯歌用《霸王别姬》得戛纳走得不就是贝托鲁奇用《末代皇帝》得奥斯卡的路吗?
喜欢。贝鲁托奇心理分析和人物挖掘做的最好的一部。
贝托鲁奇的电影我只看过 末代皇帝 戏梦巴黎 还有这一部,不管是哪一部,他的电影都会给我一种超级奇妙的沉浸体验,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无论电影是什么语言,我都会沉浸在主人公的世界和故事中。这种感觉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我也能体会到,但是我更喜欢贝托鲁奇的更大气的画面,他们电影的不同更像是城市的不同,贝托鲁奇描绘的是宏大的紫禁城,迷幻而青涩的巴黎还有阳光明媚却迷茫的意大利乡间,比起7080年代小资精致的香港,我更喜欢前者。月神这个故事我没办法理解,因为生活的世界实在差异巨大,但我却能与里面的Joe产生共情,还有他的母亲,也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81251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