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瑞典8.5分奇幻剧情《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介绍
名称:第七封印
别名:The Seventh Seal / 第七封印 / Det sjunde inseglet
主演: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 / 本特·埃切罗特 / 尼尔斯·波普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毕比·安德松 / 英加·吉尔 / 毛德·汉松 / 因加·朗格里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贝蒂尔·安德贝里 / 安德斯·埃克 / 奥克·弗里德尔 / 古纳尔·奥尔松 / 埃里克·斯特兰德马克 / Siv·Aleros / 斯滕·阿登斯坦 / 哈里·阿斯克隆德 / 本克特-奥克·本特松 / 凯瑟琳·贝里 / 莱娜·贝格曼 / 托尔·博龙 / 古德龙·布罗斯特 / 本特·伊尔贝里 / 拉尔斯·格兰贝里 / 贡勒格·哈格贝里 / 托尔·伊塞达尔 / 乌尔夫·约翰松 / 乌诺·拉松 / 伦纳特·利亚 / 拉尔斯·林德 / 戈东·勒韦纳德勒 /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地区:瑞典
年份:1957
语言:瑞典语 / 拉丁语
时长:96分钟
分类:剧情片
《第七封印》剧情介绍
海滩边,巨浪滔天,英武的骑士布洛克(马克斯•冯•西多 Max von Sydow 饰)与黑衣死神(本特•埃切罗特 Bengt Ekerot 饰)摆下了一盘生死棋局。在下棋的过程中,骑士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所见所闻暗合圣经的图景。十四世纪十字军东征后期,欧洲大陆瘟疫蔓延,民不聊生。布洛克曾遇到过马戏团的一对夫妻,丈夫笃信神明,无比虔诚,妻子则更加现实,唯命是从。他们的相濡以沫让幸福唾手可得。骑士在树林中邂逅了铁匠夫妇。铁匠非常粗鲁,他的妻子很是风骚,他们在树林里对着路人演出双簧,仿佛一对可笑的傀儡。最后,在经历过集体膜拜的祭奠仪式后,武士和他的朋友们再次遇到了死神,曾经的无助与恐惧,愤怒与怀疑,都化作了人生的诘问……本片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七封印》豆瓣热评
当骑士在草坪上看着周遭的暮色黄昏、享受草莓与牛奶之味,觉得信仰似乎无关紧要了,这也是我对存在主义的注脚:英雄和神圣与我无关,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最后死神轮舞与走向新生并行,为这永恒的诘问留有余地。奇异美感近黑塞诗句:“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背着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我祈祷,只有死神倾听。我告解,只有死神赴约。我有智慧,与死神博弈总能胜出,但为什么?上帝总向我隐藏?他总是躲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无法实现的奇迹背后?我输了,最终我只能身不由己的跳着死亡之舞,在黑暗中渐渐远去。留下那些从来不问问题的人,在温暖和光明中享受上帝造物的甜美。
我始终认为,对于这类片子,只看剧本或者读一本哲学书更好。
8.7/10 最后一次下棋,骑士故意弄翻棋子,死神后来摆的和先前的不一样,你们说是穿帮镜头,我看是死神在作弊。///补充下,其实就是穿帮,因为早在弄翻棋子前,两个正反打镜头里的棋子排布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一开始就是穿帮……当年还觉得自己挺独具慧眼,惭愧惭愧。
编排特别精彩,甚至可以当做中世纪公路片来看:见天地、见万物;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看过一遍,并不大明白。等我把圣经看完再对付你。
伯格曼最有名的作品,大约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最容易被认同的作品。”对观福音书“时期重要作品,影剧传统,跟[假面]之后伟大的形式实验简直差好远。怎么看都是民俗传奇剧。Gunnar Björnstrand扮演的仆人好萌。
#2018年6月重温#“跳着庄严的死神舞蹈,去往那个黑暗的国度”隐喻度极高,各角色分别指代各阶层,在瘟疫弥漫、人性丧失的黑暗中世纪,无一幸免难逃死神(上帝)之手,唯有代表纯真、良善的演员一家走入澄澈的光明,这点在以后作品中也时有体现;集伯格曼风格之大成,人类终极拷问,恐惧吞噬灵魂。
经历过战争,遇见更先进的拜占庭文明,还目睹这瘟疫带来的死亡,骑士迷惘人生,怀疑上帝,他的信仰遭受到挫折,向死神寻求验证,这也注定他最终死亡的命运。信仰是单纯的事也是快乐的事,有了信仰,人才活得快乐,才能获得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瑞典影史十五佳NO.09
伯格曼代表作,与[野草莓]同年上映。影片通过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Block在黑死病肆虐的欧洲乡村的见闻,展示了不同人面对死亡时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对信仰与理性、生命的意义与上帝的存在性作了探讨与质疑。高反差影调与奇诡诙谐的情节使本片兼具娱乐性与哲理性。与死神对弈和死亡之舞很经典。(9.0/10)
第一部伯格曼。看了半小时我就决定放弃思考和猜疑,像对待商业爆米花一样藏起脑袋去对待它的镜头艺术,结果仍不见其亮处,所以不仅没碰着它的“好”,退一步也没觉得“好看”。倘若有日缘分成熟走过一遍《圣经》,我还会回来见你的。
因此死,并非死神,第七封印里身穿连帽黑袍跟骑士下棋的死神。而是俯面朝着我的,生。
伯格曼强就强在兼顾了故事、影像和哲理的统一。另外有一段特别像元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以及后来《大劈棺》之类的故事,我就知道元杂剧和明传奇绝对是个大宝库。
“为什么我不能杀死心中的上帝?”//人类诘问魔鬼和诘问上帝的背后语境似乎基本相似 都关乎于内心信仰的崩塌和自我认知的发展//死神的定位从来巧妙 他不像鬼也不像神 仿佛是什么利益相关第三方 是我们终有一日将见到的老友//“认识你自己”是生而为人的必然使命和重要意义//象征与隐喻是让作品变得有趣且更具多义性的一个因素//我一直不太认同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 而更认同向死而生的态度取向 当坦然接纳死亡才更显生活其意义所在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相信也算构成了我信仰的一部分
对于这类出自殿堂级名导且彪炳电影史册同时又相对晦涩难懂还比较闷的电影,在交流与审视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一方面要认识到既然被影史如此推崇势必有它优秀且独道的地方,切勿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口味或者暂时无法理解就直接轻易地否定,并草率地认为别人也肯定看不懂,提起也只是为了装逼。另一方面也不用过于迷信权威,多数经典电影其实反映的只是少数影评人、策展人或电影学者的品位,只是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从而获得了定义电影优劣的资格,进而影响了普罗大众。回到这部电影本身,首先因为宗教语言年代的三重隔阂,造成了当下的我们在理解层面的巨大鸿沟,但透过细致的观赏也应能大致体会到导演通过这群人表达的对于死亡、爱情、宗教等命题的观察与思考,其中针对上帝是否存在的诘问充满力道,深得我意。进行高级的哲学性思考总归是宝贵的。
8/10。以黑暗的气质艺术化了存在主义追问,骑士目睹了文明的浩劫,沙滩的岩石边横卧着腐烂尸首,他怀着对上帝的忠诚却对着伪装成神父的死神告解(十字军东征、烧死女巫都以上帝的名义替死神做事),上帝的存在变得虚无,与死神博弈的双手是自我存在的唯一确定。伯格曼抨击了盲从上帝的愚昧,地狱般的忏悔仪式打断了约夫夫妇美好的歌唱表演,愚民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像和披着死神黑色长袍布道的修士,鞭打身体、嚎啕大哭、请求上帝饶命,逃避死亡的虚假忏悔就如假死的马戏演员,演员用弹簧刀的特技哄骗了抡起板斧捉奸的铁匠,但哄骗不了死神锯断他的生命之树。约夫一家代表基督的爱,酒馆里被迫舞蹈的约夫本已身心受辱,却和妻子用满怀爱意的野草莓款待骑士,令怀疑里迷失的骑士从内心深处感受家庭的温暖,结尾新生的约夫一家和死神牵引之舞成为经典画面。
为了看它而看它。我很怕这部电影,害怕它冒出来什么猛料摧毁我的世界观。但它的宗教意味那么浓,注定对基督教一知半解的国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小心翼翼地看完,云里雾里的,也就安心了。
感受到当时伯格曼思想中的混乱与困扰,最让人拜服的是此片中透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意志力,这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灵魂
虽然伯晚年肯定觉得这片理念幼稚 但这仍是在任何时代都能把人震碎的剽悍影像 片中比较浓墨重彩地展示了基督教一个最恶心的逻辑 即天灾人祸都是因为人有罪 于是神惩罚人 人通过忏悔 自我惩戒 相互鞭打来赎罪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痛苦 越来越人不人鬼不鬼 于是进一步通过赎罪拯救自己 以此类推 恶性循环
贯穿始终的神秘宗教元素,还有对瘟疫和死亡的恐惧,令人无法不抱着肃穆的情绪去观看,但其实一点不闷,还有精致的摄影可看。启示性非常之强,金句频出,大概看出了一点七宗罪的意思,但也不敢过多解读,等到最后,经典的舞蹈终于出现,真美。PS:本片再度证明了旅程是最为高明和有趣的叙事手段。
如果《野草莓》是孤寂老人晚年生活里对过往人生的回溯,那《第七封印》则是血气方刚年纪里对生命的探求和死亡的反抗。不曾想,伯格曼的电影竟是奇幻的,《野草莓》里梦境与现实的融合,《第七封印》里死神的忽隐忽现;而两个片子开片的台词对接下来的故事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只是我并没很享受的观感。
【B-】不喜欢这个风格 都有些像喜剧了 还是假面比较好看。剧情居然是个类似于绿野仙踪唐吉柯德之类的冒险故事,难懂倒是没觉得。
意外好看的情节剧,群戏人物个个生动,教堂中讨论神学和城堡中读《启示录》两段集中展示了深度,鞭笞赎罪游行和烧死“女巫”两段生动展现出中世纪宗教氛围,摄人心魄。死去的人多少都有道德缺陷,喜剧演员一家三口的幸存有象征意义。
哈哈哈有很浓的莎翁气质!性、低俗喜剧与机灵又精妙的台词、小丑、不贞爱情闹剧、哈姆雷特式的骑士、智者随从。全片笑点不断却又极其阴郁 小丑之死树倒下后跳上来一只可爱的松鼠!死神与骑士的对弈(延宕)、目的地elsinore等都已经透露了太多。最有趣的是对“女巫”的描画 她们发出的极似呻吟的叫声似乎在暗示性与恶魔的紧密关联 而反观全片和其指涉的哈姆雷特这就更精彩了 上帝在哪?上帝一直沉默不语
第一感觉是……哎呀天啊腿好长啊(¯﹃¯) 仪式感好强,虽然体现的是平凡的画面,还夹杂着喜剧元素,但是带给人的颤栗真是没话说。回家那段我也想跟着一起跪下了。非常【人类】的电影啊。信仰动摇,那些答案也永远找不到,但是能保留尊严与死亡和解也算了不起了。
#SIFF2018#大银幕重看,简直无比满足。当瘟疫蔓延、死亡迫近,上帝是否消除人们内心的恐惧?信仰是否可拯救那些痛苦的灵魂?在牛奶和草莓面前,信仰已变得无关紧要。
莫名的伯格曼,莫名的电影。用那么多晦涩的情节去说教一个一个已经很明白的道理,真的有必要么?冗长,沉闷,无趣,伪深刻。十分怀疑那些高唱赞歌打高分的豆油们真的看懂并满心喜欢么?
如今的电影早已不再关注上帝的沉默,而只关心人类的喧嚣。在这个讽刺的时代,伯格曼竟然仍在追问上帝的存在,《第七封印》的尖锐正是它的力量所在。这是一部毫不妥协的影片,它用同样简单的态度对待善与恶,将信仰视为唯一的英雄。
十字军、瘟疫、圣女贞德,最后对于死已全无恐惧;跳着庄严的死神之舞,走向黑暗的国度。2015.7.31.今天看哭了.“我會記住這一刻的安逸,這個夕陽,這碗野草莓和牛奶,還有你們在餘暉中的脸龐,沈睡中的米凱,彈琴的約夫,我會努力記住我們說過的話,將這份回忆捧在雙手间,彷彿小心翼翼地捧著滿滿一碗牛奶.”
当作为慰藉的超自然的上帝被祛魅了,面对灾难和虚无,暂且选择世俗的家庭人伦之乐作为替代方案。 柏格曼也在痛苦吧。小丑一家三人=圣家族。
为什么我们就不承认电影是越拍越好的呢?
看完这部电影就能知道中世纪的欧洲是有多么的愚昧、落后了。与同时期甚至稍早几百年的中国相比,如果富庶、美丽的中国是辉煌的百层大厦,那欧洲的文明简直就是地下一万层。怪不得《马可波罗行记》一本云山雾罩胡言乱语的地摊书都能把欧洲人馋成那样,还直接引发了大航海。本片颇多宗教的隐喻,以及瘟疫带来的关于生死的哲思,然而全片叙事节奏的跳跃,镜头设计的莫名其妙,人物言行举止的怪异、突兀和无序,简直让人感觉这是一帮野人,引起很大的观影不适。通篇台词风格模仿古典诗歌也是一个显著特点。或许中世纪的欧洲人确实如此,在未经文艺复兴的洗礼时,人们都不懂得轻松自然地进行表达。人们的思维深受宗教禁锢,仿佛离了《圣经》就不会说话。无论如何,十字军东征是极其野蛮、愚蠢并且丑陋的行为,应当受到强烈谴责。本片对它的反思亦令人赞许。
2010-3-5 12:05:28 7/8.4(34259)#117 与死神下棋这个意象不错,虽然我的理解仅是:这注定是下不赢的。目前没境界也没功夫去怀疑人生,质问上帝
愚昧的哲思,将人类以血肉之躯螳臂挡车对抗洪荒宇宙的无助、愤怒与怀疑具象化为骑士与死神博弈的过程。「我们必须构筑个对抗恐惧的偶像,而那个偶像我们称之为上帝」「你太多虑了」。上帝的存在性与生命被赋予的意义是虚妄的,在超越世俗的领域内找不到解决世俗诘问的答案。伯格曼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上帝存在吗?上帝真的存在吗?真的存在吗?不管上帝在不在,死神就在那。人都逃一死......
不好看,宗教、隐喻、舞台化。我不需要思考宗教问题。
象征和隐喻极多,对于死亡的思考,神秘的宗教因素充斥着全片。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老派骑士精神,令人心生尊重。对于婚姻的调侃,不失幽默。对于男女感情的分析,一针见血。黑白老电影,有着特殊的魅力。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也没有让人目眩神迷的炫技,而是让人沉浸在故事本身。#北京电影节#
以虔诚的表情道出“都结束了”。我看见在暴风雨的天空下,他们都在那,那冷酷的主人 死神,邀请他们手拉手成一排跳舞,用长镰和沙漏指引他们。他们走了,跳着庄严的舞步,走向黑暗的国度,雨水洗净他们的脸庞,冲去他们脸上的泪水。这是一段讲求信仰的故事
仅以我所能理解的给一个评价。死亡之前探讨死亡原因与上帝存在与否。生之旅程,完成价值的赢取、社会现状的经历、人生死亡的思考以及对有信仰人的救赎。而获得救赎、不会过早经历死亡的正是积极对待生活、对未来热忱的人。第七封印揭开,对人性的审判。
(顺序乱了)20190219X2:骑士两人,马戏团三人,盗贼,女人,淫妇,铁匠,游行,女巫,病人,妻子,死神.你拿这几个人反应生死不是没有代表性吗.1:我会记住这一刻,这祥和的黄昏,还有野草莓和牛奶,你在暮色中的脸庞,米卡尔在安睡,约瑟夫弹着鲁特琴,我会竭力记住我们说的每句话,我会小心的珍藏这段记忆,就像捧着满满一碗牛奶一般小心,这会是我生命中闪光的一刻.2:爱只是性欲的另一种说法,只是欲望加上无休止的谎言和欺骗,爱是最可怕的瘟疫,如果沉溺其中或许会有欢乐,但是稍纵即逝,只有少数几个傻瓜才会为爱而死,如果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那么爱就是不完美的.
不记得在哪看的男人必看的十部电影,其中之一就是这部《第七封印》(哲思)。 但是我真的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起码现在还理解不了。只是觉得那个演员的媳妇儿还挺不错的。
膜拜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信仰与虚无间绞杀与鏖战的剧烈震荡,如今这种震荡感于《第七封印》中再现了。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种独断的信仰与行为方式:为了彼岸的永恒与欢乐,就不得不忍受此岸的“恐惧与战栗”。这样的信仰之跃太过艰难了,以至于绝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依靠功利的预期和恐惧的鞭策,才能在名义上皈依,借以自我安慰甚至合理化。实际上,那里没有上帝、也没有魔鬼,死神只是某种必然性的象征,这种必然性指向死亡而最终通往形而上(大对体)的缺位,也就是虚无。而伯格曼的回答是:当终极性的虚无无可避免地降临时,我们要做的是手牵着手去直面、去跟随。意义就在于彼此间的一同携手。电影语言同样饱有意涵,长时间的叠化模糊(打破)了神学划定的此岸与彼岸之界限,死神与修道士是为同一装束,城堡内与死神对峙的暴裂剪接可视为顿悟的一种
这部片和伊万的童年命运一样,不过我好歹是看了小半段才删掉的,我看电影的水平还未达到能够欣赏英格玛的作品的程度,这是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
我们心中有不同的上帝,却都要面对同一个死神。
伯格曼的痛苦折射。但是所谓苦,总是因为有甜来对照
放在现在的年代实在是不适合了。电影不难理解,历史背景和宗教背景现在来看也是老生常谈。出现的各种角色职业倒是可以深入探究。
最近从温这个电影,发现其实这个电影挺好看的,以前觉得晦涩可能是年纪小吧。先看看圣经,在看此片会有很多收获。
伯格曼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圣经的中世纪变体。充满哲思的神话叙述,令我等没有神性慧根的人一时难以消化。一刷超级不适合大银幕,诘屈聱牙的话剧式台词一句也没记住。倒是铁匠与杂耍经理森林尬诗那场戏怪萌的。先三星半吧。
而上帝不会与人对话,上帝和爱都是一场骗局。十字军东征打着信仰的口号去做只有人类会做的“非人之事”,也只有他们清晰认识到与其信仰,不如去感受痛苦,或者散播痛苦。看了很长时间的宗教后重看,仍旧似懂非懂。
中段的"Dies Irae"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注意的是伯格曼此阶段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是时代剧, 借用消失的世界的探讨现代性的话题; 对上帝陷于沉默的人类文明的未来构想是近乎直觉与本能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89481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