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日本7.1分惊悚恐怖《回路》
《回路》介绍
名称:回路
别名:惹鬼回路(港) / Kairo / Pulse / The Circuit
主演:水桥研二 / 哀川翔 / 小雪 / 加藤晴彦 / 风吹淳 / 麻生久美子 / 武田真治 / 役所广司
导演:黑泽清
地区:日本
年份:2001
语言:日语
时长:118分钟
分类:恐怖片
《回路》剧情介绍
在花店工作的美智(麻生久美子饰)为了拿一份名单去拜访同事,本来还一脸平静的同事却在转瞬间上吊自杀,更为可怕的是其他同事在磁盘里发现了可怕的东西。随后美智的同事自杀、公司的老板失踪,紧接着友人、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另一边,大学生亮介(加藤晴彦饰)第一次接触互联网,莫名其妙地被链接到一个“你是否想遇见幽灵”的网站,又是困惑又是害怕的他就向读计算机的女生春江(小雪饰)求助。美智和亮介就发现身边的人正在慢慢的消失或者死去,只留下一摊黑影。网路上的诡异给城市带来了异常变化,喊着“救命”的声音四处出现。 最后,美智和亮介偶然相遇时,东京几乎成为了一个无人的死寂之,他们开始逃离……《回路》豆瓣热评
几年来唯一一部几乎没有恐怖镜头,但是我半夜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心里发毛的电影。导演在特效上基本不费一兵一卒,却能在开场让我感到心颤,过程让我感到孤独,结局让我感到末世的荒凉,超乎想象的世界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对于那些看不懂的人我想说,把它当鬼片看真是糟蹋。
在每场戏都把后景拍的极深,这样在镜头旋转或移动时,有时再加一个反打镜头就可以把整个场景环境构建出来,人物在其中多是远景,这样当环境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物作用于观者心理时,加上满布噪点褪色暗黄的色调,全片散发的压抑恐怖气息是远大于那些一惊一乍的电影的
孤独如影人如形,如影随形。生而孤独,死亦如是。
這樣低分真讓人心寒。我重溫咒怨發現絲毫不害怕了,三池老師的痛感系列也不怕,結果這部變成了我心目中日本恐怖片No.1了,紅框出入口設定奇佳,且具有尋常恐怖片不可企及的存在主義式后現代文學性,看得我悲從中來
与其说是恐怖片,其实是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一种观察。借角色之口发问:孤寂的怪人和死人有何不同?这片子没什么故事,以并行的方式呈现两个主角寻找生(之意义)的努力,主题还有点励志是不是?可它在精神层面是疲软的,表现方式是啰嗦重复的,那个反复出现的表示角色已死的黑影,我觉得是深植日本人精神深处的对原爆的记忆(死于原子弹高温的人只会留下一个黑影)。全片对气氛的渲染尚可一记,开场时总把人物放在玻璃之类障碍的后面,调色也弄的像湿漉漉的泥沼,完整呈现跳楼和飘忽的演员走位在技术上令人惊叹,这些精巧的设计营造出了超自然力的压抑感,不过后面跑跑跑挣扎挣扎的重复戏份看上去偏写实(且无聊),和这份超自然力其实没承接关系
喜用隔挡,倒茶都要隔着窗幔。移镜多,空景优先于人物。多处人与异光交叠,象征奇异力量。基调阴暗,仰拍人物一并将建筑摄入,而建筑破旧失修。如今看来年代感十足的科技又配合彼时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加剧恐惧。科技也使得幽灵得以开启全景敞视主义,仍然原子化的并有情感欲求的个体一击就破。
黑泽清最好的几部片子,都留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胶片的质感刚刚适合他电影里的阴翳。
感觉黑泽清一直做的是类型混搭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效果而言,独属于自己的节奏其实早就找到了,但群众基础方面,则显然远没有侯孝贤和阿彼察邦那么好。《电影手册》之所以坚持对其力捧,大概在于不讨好迎合的姿态值得肯定。
看过美国版的,这个版还没看过地。。10年后,竟然wowow出了高清修复。
怎么说呢。。。到底是要吐槽“文艺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恐怖”还是要吐槽“恐怖片为什么拍的这么文艺”呢。日本也是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很崇尚人与人之间淡薄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又很惧怕孤独。坏人做坏事是因为怕孤独,死亡其实就是永远的孤独。。。既然这么怕,活着的时候就好好跟人相处啊。
黑泽清的恐怖片太文艺了 看困我好几轮永久的死亡是无尽的孤独
7.3/10 平静的诡异,缓慢的压抑,荒凉的幻境,故事略有点晦涩。
节奏太慢了,不过那种模模糊糊的形象比起美国荧幕上那种妖魔鬼怪更能激发人的恐惧感
看恐怖片怎么还会有人看出思想论?2001年日本IT的差劲程度简直让我震惊,上网也要扫盲,连PrtSc键都不会。恐怖片没有恐怖感最讨厌了。除了跳楼那小片段,也只是“惊”,不是“吓”,疑惑怎么一个镜头到底拍出来的
灵异电子影像流变、切换、跳转,幽灵闪烁、位移、拖影,蠕动的不定型的精神病化的晦暗躯体和动作是对被虚无迫害的现代文明的又一次书写,令人想到培根的教皇英诺森特十世以及伊藤润二的隧道奇谭对人体的恶性改造。 长镜头与异次元和暗物质合谋,以胶着和急变挤压着人物和观众的心理防线。孤独比温暖更易传染,最恐怖的是自我,人类的最后一站是这样一种局面:把幽灵的厄运视为人类的救赎——春江发现窥视后的反应居然是感激涕零自己不是孤独的,美智“满足”地把墙上的暗影当做最后的朋友。公交车前进窗外景物后退竟被拍出了一种魔窟和结界的感觉,密室窗外由明转暗仿佛天体异象,这种幽闭绝望的表征又让我想起冯提尔的忧郁症。空荡荡的电玩店废弃工厂地铁街道中人类显得如此多余,从末日的岛国逃向诺亚方舟,却不能中断回路,幽灵是实体,意志是幻影。
世纪末+网路新世界所构建出的「末日景象」,从Ring到Pulse,技术的巨大改变人类世界与思想过程中产生了违和、突变和异常成为恐怖主题不断创新的元素,却也戛然而止。
好深奥的鬼片儿啊!从电影中段开始我看出主题是讲网络和孤独之类,但实在不清楚导演的用意是什么……
重刷了Arrow Video家的蓝光版,当年没看懂,现在再看才发觉一部文艺片,红色胶带封起来的密室让人印象深刻,在那个电脑刚刚兴起的时代,日本人竟然就开始拍孤独了,这样的题材拿到现在是不是更容易有共鸣了?活着的时候看似热闹,其实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活着的时候孤独,死了之后还是无尽的孤独。对于讲鬼魂太多,会在某些闲置的房间里溢出来,最后的东京成了一个巨大的闲置空间,这种视觉恐怖的概念跟最近网飞那个《蒙上你的眼》有点像。
麻生久美子同学之所以能逃出生天是因为她无癖无痴因而无深情无真气,才不会被任何诱惑所吸引——我是当她反面人物看的.........p.s.后来读到某书上说黑泽清本人也对结尾的妥协性不满意,hoho我终于跟正确答案接近了一把.....
3.0 拯救不可救藥。無愛敵不過死亡。
一个人生活大概可以体会这种孤独的恐惧。我背后的墙壁快要被靠出这样一个形状模糊的印子了。美智以为墙上的黑影是矢部君的部分,助けて的声音从耳机里像贴着耳膜传过来,这种音效实在太讨厌。门上红色胶带贴出来的红框有种无声的压迫,用枪爆头的男人房间墙壁反写满救命,空无一人的街道实在带感的不行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人与人之间的孤绝隔离,心灵的荒芜冷漠,是黑泽桑一向最想表达的主旨,肉身化为齑粉,在末日阴霾下恍若隔世重生;空间本身具有的活物吞噬感与偷窥感,足够毛骨悚然,利用光线与录像带介质的粗粝挤压/堆砌出的具象ghost/spirit。
黑泽清把末世隐喻发挥到了极致,人际隔阂,孤独荒芜,悲观主义。内容重于形式的典范。
用互联网来反讽无孔不入的孤独——一种比死亡更恐怖的感觉。死亡是刹那之后便无知,孤独却是刹那之后即永恒。错误的以为这只是部商业恐怖片,看到间离的表演方式与互动后意识到本质是文艺和类型下的反类型。而故事的后半段是最贴近伊藤润二鱼和漩涡的情怀。那慢动作女鬼逼近是我见过最恐怖的桥段之一。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黑泽清,世纪初的一次完美寓言,当你触碰到内核,便不再觉得可怕,甚至可以发出自嘲笑声——现在谁不是深陷网络的孤独永生之中呢?Doctor Who S7E6的WiFi原来是本作的完美戏仿,包括坠落的飞机都一模一样。
刚开始的一个小时因为情节无聊能感受到恐怖,后面一小时渐渐有灵魂了却丝毫不感到恐怖了,这是否就能证明虚无,未知,空荡就是恐怖的来源。影片结束后,最后定格画面逐渐缩小,与大框架黑色背景板刚好形成一个“回”字,“回”由两个封闭的方形框架组成,框架内空无一物,隐喻着孤独,而一大一小的两个方形框架刚好说明了无尽的孤独,片名“回路”实在是精妙了。
Virtual Death,消失是后鲍德里亚时代的传统艺能。人们被迫将身体与关系上传至网络,鬼魂不是程序,而是吸入虚拟世界的屏幕本身,这些人依旧是有形体的,就在它们闪现的过程之中,不断默念“救命”。人们被现代空间阻隔,疏离。温室中的人类与镶嵌电视屏幕的居间,是影片最为著名的两个隐喻。与此同时,《回路》中的鬼魂也不再是闯入个体感知的异象,反而是一种宏大的,启示意义的社群行为,就在人类消失之后,东京的城市空间被二次发现。就在结尾,二人驾车穿过的空无一人的东京在滤镜之下有如游戏画面。坠落的飞机不再是灾难,而是不断被拟像覆盖的世界所生成的灾难性事件。影片建构在一群企图通过重建relationship抵抗虚拟死亡的人们,用绝望奔向希望的未来。
后半段穿越IT狂人goth/生存家族/哥斯拉/回忆三部曲臭屁 空间场景是真的玄妙 无限以建筑眼光来欣赏 门洞 隔墙 书架 总有一些框景(除了建筑空间 甚至白窗框红胶带本身!)一些隐匿一些光影对比(昏暗室内和带高光的窗/ 亮晃晃列车和逃出去无边黑暗 (爱死机某集火车外的玉米地)清水混凝土建筑肃静的暖灰调调里的一些红色(红胶带 可乐 红椅子 灭火器 上衣 杂志.. )材质上的一些轻重虚实 “透明”在这里是未知的恐惧 玻璃暖房的透亮 厨房毛玻璃 到处是塑料布(制造许多的layer 花房里的植物 房间里命案)地铁窗外的漆黑 对比之下 室内混凝土材质(楼梯的一些几何 混凝土墙加玻璃书架好美!)的体块感 室外楼梯金属框架的半开放空间 和街景(许多高对比下的剪影)的线条感 以及室外室内空间的切换
一则精巧的末世寓言,最后十分钟看得我胆战心惊,荒芜一人的东京,工厂的烟囱吐着白烟,一架失火的飞机从空中略过,然后爆炸。孤独感无处不在,像一只巨大的怪兽,吞噬了人类的心灵。配乐也是极其魔性,大量的管弦乐运用,更增加了这种末世之下的恐惧感。黑泽清狠狠地扇了现代文明一记耳光,互联网异化了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变得冷漠隔阂,最终变成黑影消失。
黑泽清好像是阉割后的今村昌平,将强烈的欲望置于另外一个世界,从超现实走到鬼片。
中间有几段效果真不错,不是那种立马可以反应的惊吓是事后觉得恐怖的,而且重点是还没花什么钱拍出来的啊,不过黑衣女人那段还是被吓到了一下。主要还是那种漫漫推进的压抑感,融化在墙上的黑影,“太接近会死亡,相距太远又会走近一起”,鲜红色的胶带,“我并非虚幻”,另外役所广司就是来打酱油的吧
7.0 难得一见如此气质出挑的恐怖片,对互联网异化人类的展现有类似实验影像的侵略意味,这股侵略性又被黑泽清含蓄而东方的神秘主义软化,最终侵略变成侵蚀。日本是一座黑云压城的末世孤岛,仅存的两个人驾船逃离,最终他们在海上,一个人变成了一座孤岛。
我的恐怖片15佳。1.日式恐怖一惊一乍套路尽皆被黑泽清颠覆,缓缓渗入骨髓的恐惧负有浸透灵魂的能量。2.简朴而令人恍然的设定:网络传播,魂魄界满,孤独之鬼。3.现代人永世孤独的命宿,人与鬼间仅有一线相隔。4.末世荒城,红色胶带,人影暗渍。5.以布光,轻雾,帘帐形塑鬼蜮空间。6.悚然歌声与音效。(9.5/10)
4.5 密室是枢纽,是总脑,是能排除时间不可抗性的实体,是结界,是封锁思维的蛊咒,是迫于震慑的抉择,是意识,是控制无人区的末日领袖,是区别现实的时间,是雕刻生灵的圣手,是简单的附身概念,是幽灵,是无处不在无需媒介的传播,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死亡,是鬼魂,是可触摸的幻影,是逃离不了的阴翳。
真正厉害的恐怖类型片永远是在传达情绪,此中疏离绝望,无语癫狂。情绪是失衡的,镜头却是平静的。末日来了。
镜头里深不可测的黑暗空间,以及刻意增加的灯光下演员的影子,加以鬼魅的呻吟,的确是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种恐怖来自于黑泽清对现代文明中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悲观思虑。废弃工厂象征工业时代告一段落,但屏幕背后的信息网络时代却让21世纪依旧鬼影重重。现代文明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电话不会使人的呼救声得到回应,电视播报不能让无端失踪的人回家。英特网加剧个体的孤独,空间变得拥挤,内存不足。工厂会荒废、计算机实验室会荒废,现代文明会消失在火海,人会灭亡,唯有孤独在生死之间恒常如新。孤独使生与死没有分别,使游荡在车站、在空无一人的游戏厅、在黑暗的荒野中的现代男女,同在图书馆内浩瀚书海里的孤魂野鬼没有分别。看似拥有远洋舰的人类,也只不过是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调度和美术我太喜欢了(巨喜欢拍后脑勺,观众比角色先看到鬼魂,大量窗框、门,飘动的窗帘,各种分隔空间),似乎每次都有个巨牛逼的概念,但展开和结尾有点搂不住。这片应该有《午夜凶铃》的影响吧,胶片质感很适合这个故事
黑泽清空间布置特点:白色塑料薄膜,毛玻璃的恐怖压抑感,不停飘动的窗帘和窗外的强光象征的灵异力量,废弃工厂的非现实感,异化的空间。
8.0/10。①鬼魂通过电脑屏幕侵占人间而导致的空城东京以及男女主逃离东京。反映日本现代社会的孤独。②一种诡谲压抑的氛围的营造:昏暗空间;昏暗空间不自然的局部布光(和由此产生的人的影子);幽闭空间;褪色暗黄的色调;整体上缓慢克制的叙事/剪辑/表演节奏和固定或缓慢的运镜;各种声效设计与强化(自然音/配乐/等);人显得很小的中全远景摄像;前景遮挡+鬼魅的丝滑跟拍;闪烁的光线;等。③恐怖片段:突然跳楼的女尸、跳切向第四面墙的鬼影、被杀死的人融化在墙上的黑影。④叙事/剪辑/表演/运镜节奏皆有忽快忽慢的紊乱感;主情绪电影玩双线并行叙事且不断交叉进行也极其分散影像的情绪流(问题同质于蔡明亮的《河流》)。
见惯了那种jump scare的庸俗桥段后,这种慢慢渗入的“心理恐怖”更具恐怖意味。黑泽清多次借用这种空间隐入的“阴影”融合,拉入空间隔阂,制造一种吞噬和寻疑,音效倒也是恰到好处——不是未知,而且当明确已知的恐怖感来临之际时,即刻而合情的揪心感,比如在这里精简而克制的介入,从不喧宾夺主。这片子可以说是对《午夜凶铃》以来这种媒介信息剥离人类本质的拓展延伸,肉体的消亡碎片化与工业时代人类生活原子化,终也是无法逃离的孤独与疏离。这一部的缺点似也很明显,就是剪辑切换使得叙事割裂碎片化,而使之人物表现也是迷离,最后也是故事的迷幻。当然,这可能是个人观影问题。7.7
好想在电影院看,质感好到飞天。不敢说看懂了电影,但是看黑泽清的电影给我的乐趣是提供了思考生死界限 神秘主义 末世环境 自我剖析等方面的独特方向和角度。所以《回路》无疑是极其高级的恐怖。
人与鬼这样阴阳两隔的极端在黑泽清后劲十足的[回路]里显得十分相近。还未死去,人便失魂落魄好似鬼影般幢幢:也难怪,阳界里联网得愈是紧密愈是孤独的人,往生后不过变成永远孤独的鬼。眼看这孤独症传染病一样漫过徒劳的红框框,黑泽不禁发出“救救鬼魂”的呼喊。好在结尾给出了人鬼和解的倾向。
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孤单。困于幽闭空间的我们,有着一百分的焦虑,内心早已绝望地化作一滩黑水。全部消失,只剩下你一个人,能想到比这还恐怖的事情吗?影片将孤独的可怖性用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拍了出来,众人皆是孤单,形单影只个体的存在连鬼魂都不如,真是太扎心了。
1.影片有两个恐怖的地方,一个是前20分钟,一个就是影片的无聊程度达到了恐怖级别;2.千万别说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恐怖片,这典型的有了一个概念,却没有一个好的剧本跟上,随意累加相同的剧情,没有任何情节推进,纯属浪费时间;3.安东尼奥尼说:黑泽清你再这样,我就要去拍恐怖片了。
7.8分,这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探讨的更多的是人的心理问题。悲观的情绪会通过网络像瘟疫一样传播,从而毁灭人类,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缺点是主角智商捉急。黑泽清的电影确实难懂,虽然是好电影,但不能推荐给别人看。《校墓处》里的墙上黑影大概就是从这里借鉴的吧。
「回路」属于极少数情境凌驾于人物之上的作品,在恐怖片的嵌壳下针对人与人关系的可能性进行剖析,黑泽清的确是极端异世构造的能手;渗透骨髓的幽寂,通过克制沉稳的固定镜头蔓延到了屏幕外观者的心境,压抑昏暗的室内戏与空旷街道颇具末日隐喻;墙壁残影想及伊藤润二《鬼巷》。
黑泽清的调度没得说,而且声音也很舒服,后期收声的虚弱感和噪点悬浮在充盈的配乐上。电影的语义随影像逐渐混沌,我们无法了解死的动机是什么,只能看到死的动作,实际上它只关于死与向死、存在与虚无,在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中诞生了无法解脱的孤独,唯有死亡一条“回路”,这终归回到了悲观主义的本质。黑泽清给出的结局其实有点伯格曼的味道,既肯定又否定,在矛盾中把这种意境拉得更远。
恐怖效果很好,深夜一个人看,会吓到。……麻生久美子和小雪都在颜值巅峰。加上大帅哥武田真治,阵容还是很舒服的。役所广司的镜头很少。……后半部明显破功,双线交汇不足以带出如此巨大的世界背景(几乎是灭世),虽然感觉草草结束,但是之前惊悚程度,还是留有余温。
若没有死亡,生命的尽头就只是孤独,孤独中的孤独那是多么可怕和恐怖的!心灵或是灵魂其实总是相通的,只是在某个维度,是我们不所知的……
【5】真正恐怖的该是黑泽清的脑回路吧,用恐怖片外壳包裹一个诉说孤独与存在主义的母题,以富有时代特征的类高概念题材承载。缓慢的摇移镜头刺破心理防线,迷蒙的雾与幕布、失焦的面庞、鬼魂般的低鸣,并跟随着主观镜头步入阴郁末世,挣扎逃离着,最终归于寂静。
【7.3】尽管影片最后又有一点作死的嫌疑,但我觉得这才是恐怖片正确的拍摄方式,就像影片所说,“离得太远又想靠近,离得太近便会死亡”,包含了一种对现代人与人之间距离把握的预言:宅在家里的我们,总是有点社交恐惧。好像只有灵魂与我们是朋友,但是我觉得死了之后也是孤独的。红色的封条房间令人印象深刻,看完之后瞬间觉得一惊一乍的吓人技巧真的不算高级。
最后18分钟硬是没看完。。。虽说是独立,实验。。但真有点闷
世纪末之病,距离与孤独,黑泽清真的非常挑心情,内心不够稳定没办法消化这种阴间精污,电影本身也即是那个幽灵入侵的一途
黑泽清,你到底想在一部电影里塞多少东西进去啊……
剧情辣鸡,氛围一流,空无一人的都市,黑云压顶,飞机坠地,东方式的数码化的鬼影二十年后看还是非常的高级。南美,也是霓虹井心目中最后的净土吗,回过头想想这虚无缥缈的剧情也是非常的东方。里面的女孩子清一色的喜欢穿露肩背心,过膝窄裙,但还是麻生久美子最美啊
导演营造出的末世氛围和恐怖镜头很出色,但是缺点是剧情太沉闷了,完全压缩到90分钟就可以。3星半
配乐 黑影 一个人看还真有点慌 神秘影像元素后脊发凉
本片是《午夜凶鈴》掀起的傳媒鬼片浪潮後又一部跟風作,但在黑澤清手上卻拍出煥然一新的神采。此片雖然是電腦撞鬼的摩登怪談,但延續了黑澤清一貫的B級片風格,得益於精緻的製作與特技,驚悚效果相當出色,後半段的末日感覺更是極具神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92801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