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美国7.1分剧情《世界末日》

2022美国7.1分剧情《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介绍

名称:世界末日

别名:世界末日的时刻

主演:安妮·海瑟薇 / 杰瑞米·斯特朗 / 安东尼·霍普金斯 / 杰西卡·查斯坦 / 多米尼克·隆巴多兹 / 托芙·菲尔德舒 / 玛西娅·让·库尔茨 / 泰迪·库卢卡 / 迈克尔·班克斯 / 安德鲁·波尔克

导演:詹姆斯·格雷

地区:巴西

年份:2022

语言:英语

时长:115分钟

分类:剧情片

《世界末日》剧情介绍

世界末日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电影,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一代人对美国梦的追求

《世界末日》豆瓣热评

  • 新世纪腐银战士

    堪称世界末日级别的灾难剧本,人物糊作一坨,故事莫名其妙,感情别扭的一本流水账,詹姆斯·格雷到底在拍什么啊?哦,原来是拍给他自己看的回忆录啊,那没事了,打扰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业内知名的「高智商」导演代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说他小时候智力不够的台词,想必在拍摄的时候,格雷应该有种打脸了全世界的快感吧。

  • 竹淡刻骨

    AMC I'm so tired of watching coming-of-age story of middle-class white boys. 你们白男导演除了自己的童年就没什么可表达的了吗??哦,毕竟生活太顺遂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也就这么点破事了,还十之八九是自己造成的。

  • SaynomorE

    还行。我主要不喜欢美国电影的那种“触及但又没完全深入问题”的姿态

  • Pincent

    86/100 关于一个人目睹他身处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差,并必然眼睁睁看着环境慢慢影响他自己的悲剧性,润都无法润,这不只是美国的困境。关于一个人想要对抗他父亲的失败、想要成为斗士的失败,他看到了自己观念、意识的逐渐苏醒,但无法改变什么,离成为一位反抗者还很远,计算机与太空只是虚空的幻想:一种试图起飞而发现困局与徒劳的末日心理。关于美国梦的暗面、个人史与美国史之间的蒙太奇、美国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与重复。并且,电影更想说的远不是简单指出种族分裂等不公平的社会环境,而重点在于男孩具体的心理症候,其中情绪意味极其复杂。最好的21世纪导演自传电影之一。

  • 渭尘_

    #Cannes2022 第六场。刚刚看完苦大仇深的《柴可夫斯基的妻子》,这一部简直小清新啊,像是《贝尔法斯特》+《甘草披萨》的混合体,走自传式回忆的路子。这是一个非常美式的“望子成龙”的家庭,通过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之间友谊的发展到渐行渐远,努力地从孩子角度看待种族议题,同时父母与亲子的互动,则将移民问题、种族歧视、学校教育甚至人生实现等诸多议题编织在一起,展现出这个家庭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实现“美国梦”的努力与不易。讽刺川普的一段也是令人会心一笑,劳模姐也惊喜客串!小男主的表演非常出色,可惜Jeremy与Anne的角色有点扁平化,其各自的社会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展。

  • 双晚

    A. 心中的金棕榈。本以为会是格雷的《甘草披萨》,结果不仅没有任何怀旧滤镜,甚至解构了“美好”本身:既是对美国模范家庭和所谓“开明”形象的颠覆,也是对建立在排他和幸存者偏差上的“美国梦”的证伪。格雷在政治锐度和成长痛感的合一里做到了举重若轻:他轻盈地撕开美好的幻象,又沉重地将它压在一个男孩的身上。从肥皂泡走进世界末日的路上有太多问号,而当结尾镜头如《浪荡儿》一样,在火车轰鸣声中抽离熟悉的房间时,那一半无奈一半执着的“远走”,或许就是名为成长的答案。

  • Orisonku

    Cannes75/ 《童年的你》,满屏窒息感的故事此刻还发生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里。但真的受够了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叙事,蛰伏了一个半小时的郁闷才换来最终失败的反击。想要穿越回一些少不经事的日子里,痛骂那些伪善的大家长。两个男孩隔着铁网一幕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世界不过是个巨大的camp。

  • 一桶猫

    预告片稍带误导性 移民、种族、家庭、教育问题都有所涉及 但叙事上属于东讲一段西讲一段 尤其是开头吃晚餐的戏拍得很奇怪 感觉在硬凹出人物性格 高潮也出现的有点晚 总体就是想表达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但拍出来又不够复杂 和《四百击》比差太多了

  • 灰嘴入海口

    #NYFF60 这是AI分析了大数据后尝试模拟人类情感写的流水账吗?cliche的美白自high政治正确,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浮的,感觉像导演没有在生活中真真实实地接触过一个黑人小孩。全场美国人很high,现在投机取巧都不用找刁钻角度了吗?

  • TWY

    与无谓的社会反思都无关,格雷拍下了一种敏感,以一个孩子出发,看到敏感如何从抽象变成形状,发展成听觉、颜色和话语,所以直到最后,我们才看到格雷的标志性蓝色从男孩的画笔中溢出到影片本身,笼罩天空,这是脆弱的逃逸线。

  • 法式曌影

    【C+】怪不得是格雷场刊最高,原来是格雷最差啊说是美国童年往事家庭片结果又是小黑传记,来戛纳搁这冲奥呢

  • 陈凭轩

    讲了很多事情,并且都讲得很好。反感美式政治片的人会不喜欢,但这部处理得非常好。可能是因为有半自传性质。

  • 舌在足矣

    上周刚看完安托万五部曲再来看这种充满中产white guilt的拙劣模仿,实在是对格雷的不公平。另外对于一部少年成长题材,从小演员到父母都带着太强的表演痕迹,让人无法入戏

  • mills

    格雷的片子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这部私人化的比星际探索迷失之城更容易有感一些,全片儿童眼中的阶级、种族、移民、艺术等问题,平平淡淡,因人而异自我感动吧,最后他爸想挑起祖父引导家族的重任实在不太行啊,安东尼老爷子公园长椅那场戏最好

  • Sid

    被各种无语竞赛片炮轰的第二天看到了不错的James Grey 我真就是改不了喜欢英语片(美国片)的老毛病 带着滤镜怎么都讨厌不起来 但种族问题从来都不觉得被说烂 因为我们还生活在恐怖的仇视和歧视中 这一切从未因为所谓政治正确而过去 但喜欢这片的原因还在于 从一个白人的视角剖析了那种面对同伴被当权者“隔离”的无奈和爱莫能助 每个人都被权力链条深深捆绑着 每人能逃脱当权的每一次碾压 这个视角的自反性带给我们的除了对特权二字的无限思考之外 还带来同盟者之间互相理解的共情 但为什么演员名单里没有Johnny的名字(?)4.8/5

  • 科林

    对标索德伯格《山丘之王》。聚焦孩童主角切肤经历来还原当年那时尘封记忆,重塑美国往事社会多面体。旧事重提却也一仍旧贯,借古讽今谈不上,但至少倾注浓厚私人情感的借酒浇愁及对叛道世俗的隐隐力挺。感觉汉尼拔的男配提名稳了。

  • 阿伦和饭师傅

    很难用只言片语去说明,像是转动了某个情绪的开关. 无论什么身份, 哪个年龄阶段, 人生中都会遇到这些(需要)长大的瞬间: 看到了吗? 那个真实的世界, 你做好准备去独自面对了吗? 是融入? 离开? 沉湎? 还是反抗?

  • 虛空行者

    这是一个比世界末日还窒息的度日,主要依靠「少年时代」的视线携出了一个幻灭真实不变的时代,私人化的视角同时也是极其大众化的经历。因为,大家都能够在胸膛上感受到如此沉重的压力。并非普通的家庭叙事,而是不公世道的无力诉说。成年只是一种无言,成长却是在地狱中无尽的挣扎。在戛纳的第三天终于看到一部像样的主竞赛。

  • 皮革业

    James Gray失手的一部,说是个人经历,但几乎每个角色都走向刻板印象,非常别人嚼过的馍。风蚀残烛的Anthony Hopkins,加上Clash的两首翻唱,勉强补上一星。James Gray小时候确实跟朋友偷过东西,但不是学校的电脑,而是《星际迷航》的飞船设计图,大概价值50美元,被商场保安逮住,后来他爸把事给平了。

  • 大卫捡起四颗豆

    平平。看得我快睡過去了,重複我已經聽過無數遍的故事,境況沒有改變所以事實需要不斷被重複,可是也真的很像一種無聊的嘮叨。#BIFF

  • 刘浪

    和Gray先前的影片又有何区别呢,丛林、太空还是纽约美国,都只是承载代际关系演练的场域,困于何处,想要去向哪里,又在几时坍塌了,反复地变体。迷失宇宙是壮阔的,迷失阁楼也同样恢弘。

  • 嵇澹

    从私人历史提取出一段白人社群内部裂隙的半自传体民族志观察。结盟当权体制的主动同化形如与虎谋皮,游移在断腕和姑息的抉择,一代移民理想主义和移民后裔社达法则的抗衡之间,背离预示精英右翼崛起的喧嚣庆典独自步入迷茫长夜成为没有解答的答案。系统性施暴清洗中幸存的犹太白人将温和犬儒的自保生存策略作为刻进集体基因的本能,那些举手投足模仿理想中产家庭范式的谨小慎微,稍有错开正统轨道便唯恐秩序崩塌的恐慌发作,神经质暴力振幅随时唤醒终结纯真的世界末日。然而阶级肤色的错杂议题嫁接在跨种族友谊的反思力度轻描淡写,孩童之眼见证的非裔伤痛依然是朦胧的狭隘一瞥,缺乏血肉的黑人男孩沦为类比反犹传统和种族仇恨的简化符号。个体书写的共情隔膜在沉默不鸣的温吞敲出一记闷响,全片有效构建文本和表演融贯复杂性的角色只有JS饰演的爸爸。

  • 贵久

    可以与大西洋对岸的《巴黎夜旅人》互文的一部电影,同样的暖色调80年代自传式怀旧气息扑面而来,并且编导在本片中也不断向早年的法国电影致敬,还是拍“反派儿童”必拍的《操行零分》与《四百击》。影片的主题虽然还是打政治正确牌,但倒未必令人反感,这与编导选了一个几乎四肢不协调的大眼睛小男主不无关系,他无辜单纯的感觉确实比较有路人缘,一众大牌的出演也救回了小男主几乎不存在的演技。电影真正想讨论的还是站在当下,回望今天构成美国社会上层建筑的人,他们的少年时代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后面更是直指川普,也让影片多了几分檄文感。总的来说,编导在抗议和抒情之间还是做到了几乎完美的配平,尽量从一个男孩的眼里去看世界,那些令人无奈的问题,不同肤色无法成为朋友的童年,背后深刻的历史结构型矛盾,依旧无解的让人唏嘘。

  • Lies and lies

    Ronald Reagen警醒大家末日将至,可在很多人看来,他才是末日。Johnny是末日下的鬼,总在小房子里出现。可他也做着大美国梦,Paul给他画了一支永远登不上的火箭。多年以后,Brad Pitt将乘火箭飞向海王星寻找父亲。一部纵横交错的自传,连起了格雷许多作品。到最后,教诲已阐明,所有的球都安稳入袋,够了吗?

  • 鲍勃粥

    2.4/10 #NYFF 唯有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技是全片唯一值得称赞之处。格雷用"私人化"的口吻成功将"纽约"微缩成中产犹太家庭,并借孩子之环境来引入"他者"所带来的冲突,但也正因为这样"不成熟"的视角,使得一切的讽刺或批判都显得柔弱无力,或被过度地浪漫化或扁平化。结尾的叹息固然是无奈的,但是并不通过尖锐的冲突或入微的刻画来抵达社会层面的这种"无解",而是简单的将其与那些再平常不过的,甚至老套的,对于家庭内生老病死的描写混为一谈,这种家庭主体中心的手法丝毫并未逃脱美国传统精神,也让影片内那些自嘲和批判显得更为滑稽。本应在皇后或布鲁克林存在的一切的复杂与广阔被抹平为影片中逼仄且割裂的空间,实为令人发指。

  • 大奇特(Grinch)

    两条线来讲犹太男孩的成长,主线是两个男孩的友谊和种族问题,副线是追逐美国梦的犹太家庭和家族代际关系。虽然在叙事编排上不足以两者兼顾,但同样是在讲美国80年代的阶级分化。能看得出,它是一部带有导演成长印记的私人化的影片。

  • 迷宫中的站起来

    4.5,没有一点《四百击》,几乎像是《小索朗日》。

  • 贯穿詹姆斯格雷生涯的族群认同和个人归属主题,父亲为下一代提供了能被上层社会认可姓氏,母亲一边确保了相对稳固的经济基础,如此构成的一个家庭再度在“美国梦”的信念影响下对子女施以精英教育期望其日后跻身主流,而真实的内在驱动却是一种怕被边缘化的焦虑,巨大的信息量通过全封闭的儿童视角铺展开来,它呈现的是精神幻象下社会阶层的分化,岂是只有时代滤镜时代符号以及社会事件的《贝尔法斯特》(虽然像)可以相提并论的。

  • 蓝詹

    从领悟到人生残酷与不公的一瞬就等于长大了,反之亦然。剧本太牛了,小演员的表演水平可以拿奖。

  • 嘟嘟熊之父

    像是沉入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回看少年的思绪碎片,那里不存在任何答案。被动地吸收各种声音,好的坏的,动听的刺耳的,记忆的模糊不是因为遥远,而是因为犹疑。影像时常滑入一种被放大后的梦幻,或许是记忆的滤镜,但格雷并不会去掩盖什么,他是如此坦率:隔着铁网的寒暄,披着夜色的逃跑,火箭的升起,病房的沉默。他勾起一部分已经死亡的情感,在某些我们确信还活着的时刻。

  • 柯里昂

    四百击的童年往事,非常强,弥补了上一部《星际探索》的某些缺憾,格雷试图以一部制作过程处处被掣肘的高概念片达到的私人目标,一部简单的怀旧生活流就完成了。个体记忆与时代浪潮的并行,收放自如且并未喧宾夺主,关于这点上一部看过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式电影还得是索德伯格的《山丘之王》。看完更期待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无论是新锐名导还是功成名就的大导,拍一部怀旧自传体大概是从生涯一开始就放在枕边的魂牵梦萦的待办清单。

  • 圆首的秘书

    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上一部情感层面称得上“动人”、细腻流畅毫无矫饰夸张的原创美国电影是什么了(第一头牛?),但这部绝对属于此列,而且安东尼·霍普金斯也应该因为他不动声色已入化境的表演再拿一次奥斯卡小金人。詹姆斯·格雷始终是美国的异乡人,《世界末日》像他的《美国往事》:得到,但失去得更多,哪怕美国梦还没来得及开始。种族阶层移民选举诸种政治议题在孩童视角下恰到好处,反而引起注目,再多就假了。

  • 寒枝雀静

    D+/ 像是某种干硬的随想录。并不真正产生碰撞的语气杂糅,过于笨重的感知捕捉。

  • 十一

    #Cannes75 美国梦和移民和种族议题实在是太cliche,这种“看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但其实一个都没有深入”的调性实在是不太喜欢。爷爷这条线还是喜欢的,特别是火箭发射那场戏。感觉有在致敬四百击,但跟四百击比,纯属登月碰瓷了哈。ps.再也不要相信场刊评分了 和各位critic的口味差太多

  • 亵渎电影

    格雷是最会拍的美国导演了,每一次出手都赏心悦目。这几年流行大导演回望童年,这回等到了格雷,用儿童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社会问题的呈现在细节上紧扣着世界末日的主题,故事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漂亮。

  • 芝士汉堡.

    【4.0+】私人化的熨帖温柔与残酷的情绪延伸,在时代的缩影中细腻刻画着孩童与家庭的成长变迁。乖张的反叛世俗陈旧的规训,终究要被世界捆住自由的双翅,嗤之以鼻的梦想只在画笔与脑海间盛放,精英式的改造却推入疏离幽暗的困顿深渊,不懂社会的法则才能一往无前的恣意奔跑,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想沦为现实的奴隶,外公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告诉我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选择沉默,当飞天的火箭切断联结,当病榻的告别失去回应,内心世界终于开始坍塌毁灭,让疼痛的撕扯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世界末日后的清醒泪别了那些天真与美好,我用尽全力的出逃,抵达了尚存于佛罗里达的幻梦……

  • 胤祥

    #2022戛纳主竞赛入围# 童年往事-童年的终结,其实自恋并没那么招人烦,真正招人烦的是这个(不无得意的)后见之明的调调“你看我当年就这么正确了”,无论是片中的黑人议题还是政治议题。其实本来影片的反省(辜负/错付)还是相当之不错的,无奈被政治议题裹挟走了。另外黑人小朋友那个演技真是油腻得可以……摄影还挺不错。

  • 不是洪水猛兽

    平平无奇的白男自我回顾。小朋友和安妮加分。原来白人男性的坎坷如此平凡。

  • 德小科

    小火箭飞起来,哪堪想童年末日迫在眉梢 (泪目

  • Oh拉玛干

    4.0 真的是美国版的四百击,Anthony Hopkins的演技太牛了。remember your past(American Dream)立意丰富,但感觉更偏向奥斯卡。

  • 王写写

    六分仪杰作,在这些年一众腻腻乎乎的童年怀旧自传体影片中,本片清新流畅,自洽性和分寸感均脱颖而出。

  • 红酒与谋杀

    年度最佳群戏预定,稳入个人年度十佳。可以确定这是格雷最主流的一部作品了,但是格雷没有让我失望!满满的真情啊,笑中带泪的看完了。霍普金斯老爷子和小主角放飞火箭的那场戏真是让我泪流不止。而相较于以往格雷作品中的“回归”,这一次在结尾他通过三个拉镜强调着一种“离开”或者说“出走”,结尾credits全部滚完之后传来火车远去的声音似乎更加坐实了这一点。作为格雷粉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他的变与不变。这次总得有奖了吧?!@Cannes2022

  • 文森特九六

    数度哽咽,唤起了自己一些同样浓重的回忆。“世界末日”从未到来,却又似乎始终正在降临,从那时,到这时。片尾演职员表后的火车声告知,年幼的“格雷”最终选择了“出走”,然能够让飞出的火箭安全着陆的最后一片安乐乡早已被“成长”扼杀,他只能逃进这两小时的记忆中,却又发觉那一切和现如今并未有什么不同。于是再度迎来了格雷作品标志性的结局:孤独、敏感又始终向往的精神世界在血缘纽带和伦理道德被掐断的现实废墟中的无处魂归,从中有些隐约感受到格雷的某种退意,还望是错觉。今年最好的美国电影,又或许是当下最值得珍惜的那类美国电影。

  • Parity

    #ZFF 18th5-沉浸在复古的大银幕中却找不到熟悉的格雷的解法,但无数个惊心动魄与家庭温情的时刻又一直在确认观看前几部格雷里建立的情感联结。直到片尾字幕将尽,轰隆隆的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后紧随着警笛鸣响;久久萦绕在恰好坐火车回去的我的耳旁至,原本只想回味,却好像被逮捕回了影片中去。《世界末日》是前格雷的。它用关于美国的一切挤压,与其他格雷电影的主角同样深陷两难困境却尚未获得抉择能力的自我;我在最后一刻选择逃离,最终只得疏离。

  • 蓝河的风儿

    这部电影,在我眼里有两张面孔。第一张是名导怀旧童年散文诗的又一新作,只不过他设计了种族问题为核心的故事,并缝入了美国的zz议题。那个“远走”的运镜方式在结尾出现了多次,离开黑人玩伴,离开校园,离开家。他抛出了一个感伤而决绝的姿态,向过往的一切做告别。第二张面孔是《星际探索》的精神前作,依然是自传化叙述与通俗类型故事的完美融合。男孩的太空梦,父子之间的疏离隔阂,点点滴滴都在与《星际探索》暗中呼应。霍普金斯饰演的祖父曾是男孩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后来他去世了,隔阂之感也陡然升起。父亲是严厉而深谙社会道理的形象,而男孩却屡屡做着各种天真的美梦。梦碎之后,末日来临,男孩黯然离场。他要去哪儿?《迷失Z城》《星际探索》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 小植野

    4.5。每个演员在里面演这世上真实的角色浓缩,小黑和主角犹如硬币的反面,血统身份同一处境状况下的两个相反的延伸,小黑外婆/主角外公的对应与相互照应,一个教你处世为人之道一个却病榻前告别,同样的离去却不一样的结局。与之前的格雷不同是在私人情绪,与之前相同是在目光还是聚焦为那些疏离、脆弱、敏感的人,从一个孩子身上出发,所有的过错和天马行空的白日梦都有了一个合理的安放,所以对一个孩子来说世界的「末日」可能只是犯了错怕家长挨打。而这一部不是最喜欢的一部詹姆斯格雷,但却是最能共情的一部,从一开始的温吞到逐渐进入,霍普金斯饰演的外公让我想起了自己,想起那个清晨妈妈把我叫醒,然后走了半小时去看外公从病房里被推走,想起那个雨天摔倒的外公,然后哭成泪人。

  • dcwaii

    格雷基本上是拍了一个“喜欢听《孤勇者》的小孩”的故事。世界在坍塌,核战争可能要爆发,当大人们都向社会法则低头,只有像Paul和Johnny这样的孩子是信奉英雄主义的。外公走到人生尽头,最后一次选择勇敢,鼓励Paul要对抗那些不公”You got to do something,You got to say something.“ ”Fuck’em”,小孩子就应该相信荣誉、美好和善良。希望我们都不要失去作正确选择的勇气。

  • ywx

    很真诚,很私人,也很深刻,这才是成功的综合种族,阶级,移民,成长,教育的优秀剧情片。

  • Deckard

    James Gray这次用光很精致。一度以为它要滑向某些现实主义电影对社会议题“训导式”的输出,但最后发现格雷很早就把电影要讲的议题托出了,然后他所做的是真正让我们走进Paul的心里矛盾空间,而不再对时代的政治的议题作任何回答。Paul不断陷入纠结两难的困境,他逐渐地明白这个世界的规则,却无法认同,而这所有的困境都是一个孩子(甚至大人)没有办法解决的。它不像《四百击》纵使主人公的世界备受侵袭,但好歹还有奔逃的空间,《世界末日》的奔逃只能通过结尾导演意念的运动空镜发生,Paul在冷色的世界里只能keep on fighting,或曰:苟延残喘。长大了,也老去了。

  • DeckardYang

    【5】并不算新鲜的主题,可詹姆斯·格雷好像就是有能力将心绪处理得这般细腻,每个动作、每句话语都有让我涕泪横流的冲动。在纷扰中成长,告别形形色色的过客,一飞冲天的火箭终要回归尘埃,在逃逸中抵达梦想的反面,我惠存这世界的重击。

  • vadercx

    美国梦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聚合体。阿里披头士所代表的反文化运动,里根川普的新自由主义,以及承载着少年们科学和艺术畅想的太空探索,都共同构建了美国文化的主体性。小男主面临的迷茫焦虑正是当下美国社会精神状态的写照,而外公的每句教诲都像是格雷在讲给整个美国听。

  • 散步的侵略者

    《核磁共振》之后又一戛纳冤案。从立意到执行几乎都是最主流的思路,但就是行云流水舒服得一塌糊涂,甚至还觉得只有两小时意犹未尽,这是导演深厚功力的直接体现。可惜了这只有短短两周的排片,它本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赞誉。

  • 有心打扰

    我一个 没有转学过、没有一个关系亲密的外公、从小没有被妈妈骂过、更从未被爸爸打过、别说大麻香烟都未曾抽过、家庭没有经历过经济拮据的时候、不会画画没有一丝艺术天赋......的人,似乎很难被这部电影打动到。

  • 晚安Glück

    很感人,格雷真诚讲述了自己孩童时期眼中的“世界末日”。这不是一部讲述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解的电影,对男主来说,阶级和种族隔阂导致了友谊的丧失,孩童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无法去改变现实而产生的无力感。在片中这种无力感也延伸到了到男主的中产阶级家庭身上,对80年代的他们来说,对核战争的担忧,里根的上台、破产是属于他们的世界末日,他们所追求的美国梦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到现在,美国社会依然被白人精英所统治,类似的种族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和80年代相比,现在到底变好了多少?“世界末日”这种戏码是不是仍旧在大多数家庭中上演?

  • 理易封

    四百击在表达反抗,世界末日则在诉说驯化,想突破限制却不断被规束,所以才叫世界末日,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只能背道而驰,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亦如此,这是所谓的长大,所谓的正常……

  • 一條魚佔滿了河

    屬於James Gray的《看上去很美》《狗13》,只是在他的這段被規訓青春,複雜得多,種族、移民、階級、家庭、教育……一堆問題擠滿了本不該承擔這些的孩子的世界,保羅失去了他最愛的外公,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失去了他本該快樂的童年,看透世界、厭惡世界的時刻,世界已末日。祝Anne Hathaway奧斯卡女配角提名好運,祝Anthony Hopkins奧斯卡男配角好運。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193571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