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法国8.4分历史剧情《弗兰兹》
《弗兰兹》介绍
名称:弗兰兹
别名:爱的替身(港) / 双面法兰兹(台) / Frantz
主演:皮埃尔·尼内 / 葆拉·贝尔 / 恩斯特·施托兹 / 玛丽·格鲁伯 / 约翰·冯·比罗 / 安东·范·卢克 / 谢丽埃勒·克莱尔 / 阿丽斯·德·朗克桑 / 阿克塞尔·旺克 / 赖纳·埃格 / 赖纳·希尔贝斯奈德 / 梅林·罗斯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地区:法国,德国
年份:2016
语言:法语 / 德语
时长:113分钟
分类:剧情片
《弗兰兹》剧情介绍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在沉寂两年后,终于带着皮埃尔·尼内、葆拉·贝尔主演的《弗兰兹》杀回影坛。影片将以一战后的法国为背景,聚焦贝尔饰演的德国女人正因未婚夫的惨死而悲痛欲绝,尼内饰演的神秘法国男子却悄然出现,默默为其未婚夫墓碑致哀、献花,两人也就此揭开一段匪夷所思的往事。《弗兰兹》豆瓣热评
你在我心中开了一枪,而我却无法倒在你怀里。
琴声如诉,柔情似水,哭成傻逼,女人戏谁也别和我家欧容抢。恨过爱过,有勇气原谅,也有尊严离开的,永远是女人。
撒一个谎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阿德里安的谎,安娜来圆;爱上仇人的谎,宽恕来圆;不爱的谎,怜悯来圆;荒谬人生的谎,爱与艺术来圆。
Ozon这次是转型了啊,我还以为真相是法德俩小哥在战前搅基呢。。
ozon从不让人失望。simplicité与sublimité的极致,光影的质感像费里尼的老片子。这是现实主义的:噩梦与幻想都是彩色的,而生活是黑白的;也是女性主义的:男人寻求谅解的自私,女人向死而生的勇气。我现在很想去罗浮宫看看马奈。然而马奈其实在奥赛啊。
不明白评论中好像“没有大惊喜就不是好电影”的心态。除开Pierre Niney实在不太对我胃口外,Ozon对于细腻情感的抓取确实无比到位,加上女主角收敛又精准的表演,就算没搅基也能让人深陷悲伤剧情之中。部部电影都能抓我心的,好像也只有François Ozon了。
爱不能阻止战争,只会放大战争的残酷。欧容的反战视角真是犀利,剧情极其对仗,情感推进的却格外深邃。
也许你会像我一样,直到影片结束还惊讶于导演居然没有安插任何令人大吃一惊的桥段;但回头想想这样做才最合情合理,因为电影通篇讲述的都是本就应该最简单纯粹的东西:爱情。当看着两位主人公你来我往间感情起伏与无奈,令人不禁唏嘘:这世上最色彩斑斓的也许只有回忆和谎言。
我觉得大家是被欧宗口味惯刁,缺少狗血奇情的欧宗这次纯粹讲一个美丽的故事,分分钟被画面和音乐美到内伤:黑白影像像《艺术家》,男主像《钢琴家》,爱情则像《相见恨晚》。起初以为表达的是战争和原谅,后来觉得是爱情,最后才知道是人生-----缘聚缘散,有始有终。
@balmes 编织谎言沉溺回忆之苦,吞咽罪恶学会向死而生。没有回声的吻迷失在颤抖干涸的灵魂,一无所有的双手抵不住命运疯狂跌宕。曾为一息尚存的幸福幻觉奋不顾身,却仍旧无法停止在年华虚度中一次次告别。
相较于男主孱弱、优柔寡断的形象,女主的直爽和刚强要叫人喜欢的多。色彩与黑白、悲伤与欢愉的错综,有时看着女主会觉得有在看其他电影的错觉。故事乏善可陈,对时代的理解也未觉发人深省。权当看女主和画面了。
我们都有一颗曾经破碎的心 真可惜它们拼不到一起
女主真美,温柔娟好,演技细腻入微,虽然面相比年龄看上去沧桑10岁。其实满理解她对男主萌生的爱意,那种因一份可以倾诉和分担的痛苦而产生的莫名联结感,以及因努力宽恕而倾注的巨大沉重的情感,都可能让一个人纠结而难于割舍,难免以为是爱。话说回来又何尝不是爱。因为必须恨一个人,而爱上一个人。
“我们所爱的人,是永远不能被替代的” 欧容太适合讲百转千回唯美又深情的故事,看的人跟着心动和心碎。德法士兵在战壕里四目相对,法国士兵内心戏肯定是:我帅我先动手…喜欢香港译名《爱的替身》
英俊软弱的富家公子实在可恨,从古至今都是做足九十分钟前戏然后拔腿就跑!
和“似是故人来”一样,都是立足于善意的欺骗。不是不勇敢,而是害怕重新跌入罪孽的深渊。黑白和彩色就像心情的切换,谁能想到莫奈的《自杀》会带给人活下去的勇气?欧容又调皮了。
2021-5-5重看;琴声如诉泫然欲泣,眉目写满心碎的温柔与欲诉还休的克己隐忍,只是色彩和光线的微妙变化早已出卖心事,在某个心灵涤宕的瞬间堕入毁灭与自救的深渊;记忆/现实、面容/镜像、谎言/真相的重叠,归去来兮的两段旅途,两地的挣扎与重生,构成工整对称;马奈《自杀者》点睛之笔。他们曾在忧郁里奋不顾身地奔向对方,他们以为会是永远的秘密盟友,他们将在谎言、幻想和梦境构筑的现实里遥望,这种幸福的幻觉已经太迟。
这个节点上,在法国拍这样的片看这样的片,都要比别处更悲些。因上一辈人的原因,女主先是死别后又生离。法国人的画,德国人的音乐,明明是可以相爱的,就是不允许。梗并不新鲜,但是一层层铺得仔细,影像当然更加讲究。一切都是为了初显男主的脆弱和女主的坚忍。
阿德里安长相性格神似我的法语老师,被虐到听着结尾的小提琴失神,不愧是欧容。"C'est trop tard"比“Adieu”更疼。她缄口不言,她是他的良药。他杀了她的爱人却又不肯爱她,他是她新的伤口。离别时的那滴眼泪太令人心碎了。都怪你法国多情种。
超级恶俗但我看哭了,因为每出一个小高潮身边的一对情侣就要十指紧扣,这让我感觉一言难尽。
“那个头往后仰的男子”……这个留白,这句隐语,真的很妙。自杀对于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意义,港台版就直接多了,双面与替身之类的总结词语都出来了。如此古典的爱情故事,欧容居然耐得住气,差点有打五星的冲动。《莱茵河的守卫者》与《马赛曲》、柴可夫斯基,它们都是音乐。死去的弗兰兹和饱受折磨的主人公,它们都是战争的牺牲品。一战终战100年必看片目。
深深的被影片打動,在影院中垂淚不止。Ozon仍是最會講故事的法國導演,且在熒幕上塑造了今年最動人的女性形象。黑白彩色對立通常被使用的非常艷俗。在這裡卻成為觸動人心的因素,而非一個技巧。非常的細膩,同時非常的克制。讓人想起我最愛Ozon的影片《沙之下》的影子。我一定要再看一遍。
细腻又动人,前半段的激情四射,后半段的止于言语的爱慕,都很美。
女主有我喜欢的样子、神情、性格,像简爱,像所有敢于追求爱情却又不自轻自贱的女人。
欧容的类型并不是只LGBTQ人间奇情一种,别再说这不是典型的欧容了。细腻、真挚、一波三折,这就是典型的欧容。但是过于缓慢、纵深不够、拘于某种基调,这确实不是最好的欧容。黑白到色彩的几次渲染点亮情感层次。战争与爱的老主题,本片提供了一种怀旧而慎重的解读。
艺术电影,如果仅仅是魏尔伦和里尔克的诗,马奈的画,里姆斯基的乐的堆叠,那无疑是炫技的堆叠,浮光掠影,带来一瞬的高潮,继而消逝。好的艺术电影则会将这些元素以辅菜的形式偶尔点缀,将故事的完整与灵魂升华。欧荣做到了,黑白的萧瑟会随着一首乐曲一幅画转暖,我的眼泪也在凌冬暖化。
一段往事如何凭吊,一场爱情无处慰唁。在炮火纷飞的战壕,一声枪响酝酿出日后感情的纠葛曲线;在巴黎离别的车站,一声太迟令感情夭折于萌芽。可是爱情的种子早已在夤夜的窗前、正午的河滩、喧闹的舞池被种下。黑白影调的细腻绵长,两次翻转情节的剧作狡黠。这世间太多的无疾而终,并非情薄,只因情深。
欧容再次证明了自己是讲故事的好手。尤其在细微情绪的刻画上,老套的故事变得不再寻常。
小学生应试作文 太cliché太平庸太傻比的颜色过渡太无聊的结尾 九叔说如果女主在结尾看了manet的自杀者之后去做了妓女 或是她下定决心要活下去然而突然给了个可以死的机会 她就去死的话会更有意思 总而言之 糟心
好久没注意到树叶在风中的声音,逐渐陷入彼此的虚构,唯有莫奈的《自杀》能扛过造化作弄,“战争的本质无非是父亲为儿子的死亡举杯。”古典画面的战争反思很不错,但总夹杂着些暧昧情感撒狗血之类的欧容导演私货,有点削弱了情感力度
一战残垣,法德仇怨,谎言与罪感,宽恕与移情,一个点染上罗曼·罗兰气息的忧伤故事。葆拉·贝尔将复杂激变的情感演绎得真切而精准,不愧马斯楚安尼奖。黑白与彩色的情绪性变奏,小提琴、诗吟诵与卢浮宫都给沉郁的影像增添了几许暖意。与过去和解,在莫奈[自杀者]的画前重获新生。(8.5/10)
虽然从男主第一次看到女主死去的未婚夫的照片的小眼神起,我就一直在期待后面某处逆转“原来男主爱上了女主死去的未婚夫”,然而欧容这次从头到尾都没有搞幺蛾子,朴朴素素地讲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带来伤痛的跨国爱情异性恋故事。黑白和彩色的变换运用简单直接。细腻动人但也难免冗长乏味。
3.5 翻拍刘别谦,强力到刻意的复古,但又没剥离私货,对欧容来说还是拍的平庸俗套了些。色彩变换刚开始有意思后来就迅速审疲,落位点稍诡异(正能量?),不过情感足够细腻。大家急切想要看欧容玩狗血花板子,不只是聚焦战后谎言和遗孀的内心世界,结果欧容来一套工工整整,大家就接受不了了...
有点出乎意料,一度以为是“钙片”,实际是部以一战为背景的爱情片,拍得很美,古典沉稳的氛围,引人入胜,内敛而克制,愧疚和宽恕,不忍与谎言,一段无法兑现的感情,动人的一吻,有喜有忧的色彩变化,片中法德歌唱的部分联想到了《光荣之路》的结尾,马奈的《自杀者》犹如神来之笔,开年以来最佳。
3.5 套路到有点不敢相认,这竟然是欧容拍的。黑白彩色转换什么的很尴尬呀。倒是看得出来想讲什么吧,就是编剧和导演都很用力,而且用在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一封信写了一句就把纸揉成一团丢掉这种桥段真的用一次就够啦。好在两个年轻演员很沉稳,让人入戏的同时给了故事多一些说服力
这么庸俗题材和生硬抓马点,真不像是欧容会挑的剧本,也实在懒得看下去了。
欧容的故事,总期许会有充沛的奇情与盛欲,这次虽然相对清淡,但在大银幕看那心境荡漾在黑白与彩色间,仍有难言的受用。一战后的疮痍,不同的人溃烂在不同的部位,无论是原谅还是寄托,也都有了错位的可能。爱与思念流淌在不同的替身间,信实而细腻,最显深意的,该是对弗兰兹忘我的幻想与坟前的玫瑰。
终于有一天我也会说只要美就够了,为爱心碎的女孩如此动人。
前半段的自我救赎,战争反思,国仇家恨都埋的很好;音乐和绘画之间也处理的很好;发现和反转之间严格工整;女主将角色处理的内敛又优雅;片子感情细腻,但是遗憾情绪不够饱满。黑白和彩色的转换揭示情绪的变化也是流于形式,最后结局不知道剑之所指。从奇情迈向大师,欧容走的并不容易。
这次无关乎LGBT,但也刻画了一段“禁忌之恋”——一位遗孀与射杀自己丈夫的敌国士兵。一战后的反思,善意的谎言与欺骗,二人相互的赎罪之旅,一个遗憾的结局。整体叙事十分流畅,几处镜头内从黑白到彩色(有时再到黑白)的变化也是够任性,时而表达情绪时而表示回忆。欧容人气好旺,威尼斯爆场了。3.5
我的第一部François Ozon。在战时下平凡而不简单的感情,无论是对于亲手杀死的敌人的赎罪,还是相处之后所萌生的情愫,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几次画面黑白与彩色的转换,配上Le Suicidé还有精细的曲子,成品实在是精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迷恋黑白画幅里的Pierre Niney。
12月30日西班牙公映,看了首場,在年終看到了個人全年影院觀影的top1,一切等待都有了意義。鏡頭裡如此克制的情緒令人完全陷落,睜大雙眼,感覺淚水都流進了心裡。
剧本还是有弱点,但是完全不至于被踢出戛纳啊。另外,欧容实在是才貌双全,片子好、人聪明,要颜有颜、要身材有身材,还特会卖萌,太可爱了!啊啊啊!
【北京电影节展映】剧情关乎战争伤痛、爱与宽恕,批判人性的片面。黑白画面烘托悲伤阴郁的气氛,而当人物情绪变得快乐温暖,画面也转而变彩色。由一个逝去的人连起两个国家,两个家庭,以及一对男女的感情。在片中段就揭露悬念,但女主的追寻之旅依旧牵动观众的心。情感很细腻,喜欢这个故事。四星半
欧容在这部电影里一直在淡化自己的痕迹,不同于之前的故事。悲痛欲绝,欲言又止,简单的故事和简单的手法却一切恰到好处。这种隐忍让我想到了当年看完《海的沉默》的时候。她后半生会一直热爱巴黎,那里有所有爱人的影子。
还是我喜欢的欧容,剧情上没那么花哨,但叙事依然行云流水,观感很好。这次对人物情绪的把握和转换都处理的很轻,对我这种反射弧很长的人来讲最妙不过。很可惜法国没送这部去参加奥外,唉。
#014#炮火中的信、以泪封缄的吻、画中的自杀者,一段因战争而变迁的爱情,今年目前看过最接近艺术品的作品,从镜头到剧情都极其古典内敛,黑白与色彩之间的变换流动、情节与情绪相互的层层推进,如古典乐的起承转合,舒缓流畅赏心悦目。男主有如阿德里安布洛迪般的忧郁气质,女主则美得古典大方。
三星半,欧容转型?没看出来。关于替代以及理性道德和潜意识情感之间的冲突的内在表达完全在重复前作(《新女友》),有意思的是,熟悉欧容的观众很容易会在开头把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下意识联想成同性恋,欧容自己很可能知道这一点,阿德里安向安娜坦白的时候,除了剧情转折之外可以认为还有一层作者审美上的自反。
三星半。这居然是欧容的作品难以相信呢,也不搅基?女主95年生人?
第一部欧容。自己脑海里一直在演绎另一部电影,认定里瓦尔和弗兰兹有同性情愫,因而在中途真相揭晓后反倒觉得索然无味、接受无能,但后半段文本的丰富性、情感的复杂性又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人,是最难以捉摸的感性动物,面对巨大的颠覆而崩溃以后,我们通常无法预测自己的选择。黑白与彩色切换自如,意图也很明显,有时候甚至会猜何时切换。黑白的贫瘠反衬出彩色的美好,色彩有足以弥合幻想与现实边界的魔力。
A-. 和镜头前的女主角一样,欧容竭力寻找超越隔阂的共同情感体验,却最终发现,真相之残酷,正在于胜败双方的悲欢并不相通。正因如此,谎言与分离成为救赎的唯一可能,而那些短暂联结的瞬间,就珍贵得如同黑白世界的颜色。故事其实很容易流于苦情,但文本、导演和女主角的细腻互相成就,从内而外散发着静谧的力量感,后劲十足。
没想到,丢掉自己那些奇诡标签的欧容,居然这么厉害!
谎言、替身、身份、信件主导,而影片里的每一样元素都有来有往前后呼应。在我这里,欧容一直是最有创意的叙事者,如今他的色彩、光线、音乐、绘画的审美和运用都已经炉火纯青。
欧容电影里有某种永恒的失去之美,抛开战争感伤主义和和平主义的帽子,反战其实只是在做着对人类尊严的最后抵抗,我们苦苦追寻的人类价值,太容易被击溃了,爱本身,也太容易被击溃了。男女主角演的实在是太好了,不过一个懦弱的士兵又怎么会对爱勇敢呢。
女主好看,以为是86-89区间的结果是95生人怎么可能。。。。
欧容这种不老实的就得岁月打磨打磨才能拍出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但也不排除这部只是虚晃一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02421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