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法国8.5分纪录片《日月无光》

1983法国8.5分纪录片《日月无光》

《日月无光》介绍

名称:日月无光

别名:没有日光 / 没有太阳 / 没有阳光 / Sunless

主演:弗洛朗丝·德莱 / 阿丽尔·朵巴丝勒 / Riyoko·Ikeda

导演:克里斯·马克

地区:法国

年份:1983

语言:法语

时长:104分钟

分类:纪录片

《日月无光》剧情介绍

电影贯穿于一个女声读信的呓语中,日本、冰岛、几内亚、香港各种影像交叉着,但作者把最多的时间留给了东京。他去记录日本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标志性的招财猫,宗教仪式,性文化,漫画,铁道,珍珠港,摇滚乐,街上的舞蹈.....为观众呈现经济奇迹后的日本最真实的一面。作者用影像寄托着他对人类现状的关注,对历史和记忆的思考。

《日月无光》豆瓣热评

  • 熊仔俠

    最大的啟示:如何通過聲音聯結映像碎片。

  • 欢乐分裂

    4.5;以旅游书信为旁白形式,介于虚实相间的散文诗,以艾略特之“我知道时间永远是时间,空间永远是空间”为基准文本,探讨记忆如何重写历史,个人记忆如何被伪造的集体记忆取代,雕刻的时光最终留存的影像。电影片段插入实拍记录,尤以援引《迷魂记》体现“时间的漩涡”为佳。城市的列车聚合了梦的碎片,城市是梦境的投影,多次提及日式文化的万物无常、消逝永生,穿插诸多历史影像,再次彰显蒙太奇的力量,奇异的时空共融性。

  • 昊子

    这种自陈自扫的风格只有极少数导演能做到。好像经历过世界末日的人,重新捡起一些记忆的碎片,又明显知道它们没有用处。更像是一个被洗脑的人,很不情愿地说出内心残留的痛楚。日本的3S:Business, Violence, Sex。

  • 拧腰

    尽管还有半年,但可能是我本年度看到的的最喜欢的片子了。片头引用的艾略特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话几乎贯穿全篇,如果把关于时间空间(历史、地理、社会)的思索这样大的框架比作川流,那些细琐的叙事、记录和信件就是水上的粼光,很美,不是虚弱的自恋,而是更坚硬的美。最喜欢的地方也在这里,借用艾略特的说法,历史的意识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因此是对永久的,也是对暂时,更是瞬间与永恒相连的意识。在这样历史与个人交织的意识下,诞生的是脆弱与强韧混杂的诗。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一种历史的失落,是个体记忆都被宏大的集体记忆掩盖。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历史有一种反行其道的抚慰,就是每个时代中被掩埋的个体心灵,那些失语的眼神会使真正自由的,超越言语游戏之上的记忆不言自明地留在时代里。

  • 芦哲峰

    用影像重构记忆,既不是真实的历史,也不是虚构的故事,是诗。诗由世人书写,却被诗人发现。诗人最能捕捉这个世界动人的细节之美。

  • 米粒

    影展看到这里才真的觉得马克的许多作品都不能说是“纪录片”了,而是散文电影、诗电影。而相对其他几部或许会给人高冷神秘知识分子的形象,这部真的非常私人又非常浪漫,对白全是书信,时不时还夹杂一声叹息;他喜欢猫,就到处找猫拍。还有自己的孩子。思绪到哪里,摄影机就去哪里,太酷

  • 东京的美妙 只存在于飞向太空和日月无光

  • Connie

    Florence Delay沉靜自信的對位旁白聼起來就好像整個片子眞是屬於她的.....雖然Wenders對東京幻滅,八零初的日本其實還很懵懂和古樸..Michel Krasna配樂果然怪腔,有一場新幹綫和恐怖片剪在一起的montage相當達達..那個陽具博物館現今還在不在?

  • Ou

    无止境的猎奇和肆意揣度,不是搞社科的好态度然而很美。最像诗的电影。 Chris Marker真是对回环结构情有独钟啊

  • 海带岛

    实在是太美了 不是美丽的美 而是影像记录之绵延悠长,是与语言共谋后产生的附加能量,是散漫而丰富的思绪本身,属于关灯后熟睡前这一黄金时间那飘摇的脑电波

  • マツハラ

    #A+#克里斯·马凯真乃神仙!将对于西方来说已经成为某种景观的东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纳为影像中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其镜头下的日本、非洲、冰岛、香港无不带有个人的思绪,却以这些地方的“只言片语”关照整个世界的现代进程,探讨整个人类族群的联络与羁绊,最后回归到“不管在哪儿都希望你幸福安乐”的人文关怀以及定格在媒介图像展现的直视镜头的人物预言未来,真的太让人说不出话了…… 到底怎么样才能拍出这样一部完全私人又完全社会的电影啊!高兰评价这部电影是“想象的范畴”,真是随着马凯本人游走的思绪写就的诗,旁白太美了。

  • brennteiskalt

    戈达尔并没有终结了电影的历史,Chris Marker才真正做到了这点。在所有涉及记忆的作品里,只有他这部划时代的「日月无光」完成了对主体的消解。叙述的声音究竟是谁?写信的这位仁兄现在又位在哪里?这个没有身体性的声音成为了一个幽灵的存在,游荡在民族的、政治的、人类的、电影的记忆里,尖锐地指出客观回忆的不可能。电影对过去画面的重现仿佛「迷魂记」里的时空漩涡,把回忆的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当电影结束时,它已经来到了未来,看着当下的画面扭曲成电子化的全息图像。忘记的乌云上回忆的金边里,三个小姑娘的画面即将被火山灰埋没。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散文式的风格;零叙事;摄影很好;文字略为晦涩。

  • 甦醒 Nostalgia

    电影被以信件的方式展开,碎片化的影像在文本的串联下散发着迷人的情感。因为文本而赋予过去的时间性,我们得以在克里斯马克的带领下打破空间的维度在冰岛、东京、非洲等地游历和思索。多元化的东京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作为记忆的载体我们一次又一次从过去挖取新的情感,私密和真实性的美感让我们感动

  • мая

    9.5,散文纪录片,结构松散,但导演竟然用书信的方式把一切串起来,真有才气。电影拍的文学味很浓,左岸派真的很知识分子。

  • 鬼腳七

    [日月无光]和[堤]像是克里斯·马克的两面,这边是绵长的游移的回忆式的,那边是跳跃的神经质的幻想式的。同样的对于现代社会的忧虑,被转化成了宗教、政治、生活方式不同方面的急速坍塌来表现,以致最后会说,Beloved cat wherever you are may your soul rest in peace

  • 峰峰峰峰

    散文化的方式纪录电影,颠覆了传统蒙太奇图像的运作法则,克里斯·马克打开了新的电影时空通道。

  • 岩井俊七

    20201122@文苑楼 #法国纪录片经典展# 重看加星,一趟无比迷人的重温之旅,一封不知来自哪处平行时空的遥远的长长书信,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梦境般的纪录片,语言风格宛如诗歌,尤其是关于记忆的金句美丽而有思辨性,重点当然确实是日本但却不是纯关于日本的纪录片,而是一部以日本鲜明特点的泛神论、生死观等生命哲学思维方式和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用一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文明历史记忆认知等等很多人类共同问题。当镜头重回那位祭奠小猫的女士,浓浓徒劳感无力感油然而生忍不住泪目,到最后我们是不是能做的只有祝愿我们逝去的小猫,在另外一个世界能够过的幸福

  • 破碎妇女

    我们老师说了Chris Marker就是个很有钱喜欢到处拍电影的法国人。

  • mecca

    Chris Marker关于时空、记忆、仪式、梦境、潜意识、比较文化的一篇论文性与意识流兼具的梦游影像散文。一月东京突兀响起四壁之间,年代感十足的合成器电子声响与流动影像。日本:异化或本质的他者观察,猎奇或童心的迷影向ref,绚极而腐vs不毛之地。前半掉书袋过密英字略痛苦,写信人读信人配音人trio

  • water

    关于时间和记忆理解得相当深入,令人心悦诚服。看完让我对下周重温迷魂记充满期待

  • 弗朗索瓦张。

    本意是记录各个国家的纪录片拍着拍着成日本脑残粉了最终百分之八十都是东京。。。

  • qw0aszx

    我看的英语版。记忆、碎片、影像、声音,由胶片记录下成了历史,而我们的自己记忆又在何处。我在感到无尽的恐惧同时也深深触到了记忆消逝成历史的忧伤。 8.0分★★★★

  • 無響應

    #387 80年代懵懂的日本印象。纯粹摄影,配乐新潮。带着画面的诗。

  • novich

    不知所云,大概要归咎于字幕翻译。对电视图像猛拍,倒有不少启发。尤其是将电视中的暴力、色情画面和地铁瞌睡族剪辑在一起,像是被电视洗脑的现代人的意识流。

  • btr

    #Chris Marker影展# 看过2次DVD,第一次看胶片,发现好多画面特别美,散文诗的味道也就更浓了。照例睡了十来分钟(我怀疑总是在同样的地方睡着,很可能我从来没有看过那10分钟)。

  • Adieudusk

    记忆,我们并不记得,记忆是谎言,我们像重写历史一样重写记忆。

  • paradiso

    文德斯看完本片后一定暗暗记了个东京踩点地图,不过他俩毕竟立场不同,一个是日影迷弟,马克是世界公民,本片旁白写得颇为思辨拗口很难翻译,厉害是他厉害,但对我而言趣味程度则不太一样。ps新宿街头外墙大屏放的是深紫74年California Jam演出!下面大批群众围观,哦哦。

  • cocojamboo

    当年欧洲人对非洲东亚文明的解读,毫无深度,不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倒是很特别

  • 蓝橄榄

    导演一看就是阿伦雷乃合作过的。风格很左岸。视觉效果有冲击力。

  • kiinni

    整部电影都想体现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情怀,而他所谓的思绪并不能让我引起共鸣。镜头我也没觉得很美。完全是作者的意淫。“我们老师说了Chris Marker就是个很有钱喜欢到处拍电影的法国人。”被这句逗笑了。你拍就拍吧,让人无法引起共鸣怎么破,更别说让人睡着了。看完我:wtf?!两星都算优惠了。

  • 小莱莱别跑

    旁白行进与影像流动的相同速率是否导致信息量过载、其节奏调性是否能更多向音乐性或阅读通感去靠拢,其实还有待商榷。纪录视点选取的审美趣味也稍稍欠缺。4.5

  • 北岛淳子

    散文电影,碎片影像,女声氤氲。镜头跟随着步伐和视线游弋,胶片连接起时间与空间的紧密,在斑驳的记忆和静谧的日常之间窥视、探索、诉说生死。穿梭不同国界,记录世间,覆满时光苔藓,思绪万千。生命气息浓烈,这些影像既属于他人又完全私人。晦涩、隐秘、浪漫,又沧桑、写实、猛烈。

  • やま

    omg this is what i want to make. 我怎么会到现在才看

  • |Ψ〉

    满篇意淫,尤其揣测旅客梦境的部分引起了我的极度反感。矫情的文人能不能离社会历史这些客观严肃的对象远一点。

  • 难得大屏幕在放,Chris Marker的补起!非常非常personal,但也就是因为这personal反而变得common,大家都可以理解(一部分)了。真的是难以放入任何分类,它是那种拓宽电影定义的片子。1983年的non-linear确实先锋。Museum Hour的导演提供了很多Marker的细节,让我想起寻找小津中的偶遇和照片~

  • mongolialong

    伴随着很多实验的元素,纪录的组织特质很是奇特。

  • Catete

    三四星之间 这个叙事方法还是很厉害的(记忆里80年代前几乎没人能齁得住这么混乱的叙事 也没有观众) 80年代日本真是发达(所以就不要再以人类学家观摩爱斯基摩人的办法拍片了好不好看起来很傻逼的) 不给高分主要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加进去非洲和最后的冰岛 而且我并不觉得是我没看懂 实在莫名其妙

  • 12

    图像的处理,模拟合成器音乐与环境声的叠加,都像是在模仿记忆的漫游方式。塔可夫斯基,希区柯克,穆索尔斯基。"I'm writing you all this from another world, a world of appearances." 第一人称与距离感

  • 沙漠中的西蒙

    7分,境界是个虚幻的表述词语。展现洞察力、学识、思有所得才能站得住脚。前后数百年,西方还是居强势俯视东方。儒教、佛教文明主导世界应该是几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分数7-8分】

  • Double

    一百分钟的电影看了三个多小时。日本人万物有灵(包括无生命的事物)的观念在导演看来是对时间印记的尊重

  • 荔蘿

    又是他的猫头鹰..电视里的眼睛..人偶的眼睛..金精大明神- -;;

  • 小熊QQ

    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了,虽然很难看懂。意识流想到哪拍哪,或者说,旅行经历感悟随笔。日本东京繁华拥挤,非洲贫瘠原始,沙漠荒凉干涸,催生出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形态,但都有相似的生存困境和迷思。可以进入我的十佳了

  • ζωήιδ

    散文诗旁白串联影像碎片(旅行记录&影视片段),声音和影像的剪辑拼贴及合成器畸变……导演自谦说是家庭录影,好吧,也算教科书级别的了。片名来自Mussorgsky的同名声乐套曲,冨田勲演绎电子实验版。#教练我想拍电影#

  • 好样的

    3/14/18重看。每年拿来重看一次接受影像-剪辑-声音的再教育。对画面的再思考对banality的完美观察。充满人权且质疑资本主义的画面集合。自信又浪漫而勇敢地站在景观的对立面。

  • Persona

    no 姿态是自上而下傲慢审视的,内容是松散罗列瞎分析一通的,作为隐喻的世界是最不可爱的。我想起了什么,想起了我最讨厌的《冰山的阴影》。

  • Yau

    太棒了,诗人Chris Marker从不让人失望。这部片所有的旁边都值得圈点背诵,应该是他La Jetee外最多被称赞的片,都是关于memory,完全不同的叙事方法,一样的悲观态度。以及对猫的爱和回归。

  • 乍暖

    7/10。拍出了深藏日本的鬼魅感,呓语与哲思,以本片窥日本足矣。最喜欢列车上乘客与电影的蒙太奇,惊叹。素材庞杂带来没有重点的问题,女性的旁白对我来说是失效的,扰人的。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02531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