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日本8.7分剧情《秋刀鱼之味》
《秋刀鱼之味》介绍
名称:秋刀鱼之味
别名:一个秋天的下午 / 秋刀鱼的味道 / An Autumn Afternoon / The Taste of Saury / Sanma no aji
主演:杉村春子 / 吉田辉雄 / 中村伸郎 / 岸田今日子 / 冈田茉莉子 / 笠智众 / 佐田启二 / 岩下志麻 / 北龙二 / 三上真一郎
导演:小津安二郎
地区:日本
年份:1962
语言:日语
时长:113分钟
分类:剧情片
《秋刀鱼之味》剧情介绍
妻子去世多年,寡言的山平(笠智众)已习惯被待嫁的女儿道子(岩下志麻)贴心照料的生活。道子表面看来也乐意将老父亲照料,从没流露嫁人的渴望。 山平老年乐事是与中学时代的几个老友饮酒叙谈,席间友人每谈及道子的婚事、表示要同她介绍对象,山平总会含糊其辞地拒绝,但怕面对什么,他也并不能想清。不过每次饮酒他都会适可而止,以避免酒醉给道子带来太多麻烦。 这日中学同窗聚会,山平得知老师当年漂亮的女儿为将他照顾至今未嫁,后送醉酒的老师归家,见漂亮人儿今已衰老憔悴,他心里一惊,想到道子。其后,他示意道子考虑婚姻大事,道子却理解为父亲在赶她出门悲伤不已,他好言相劝她方含泪点头。道子答应一刻,他又心生无限酸楚。《秋刀鱼之味》豆瓣热评
“小津的电影由内至外都维持着这样和简朴清淡、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
女儿出嫁的当晚,平山孤零零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老板娘见他穿得正式,问他道:“今天从哪里回来呢?是葬礼吗?”平山想了想,点头:“嗯,也可以这么说。”
“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小津迟暮,又逢母丧,不胜秋凉。“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罗维明《小津境界》
小津安二郎的遗作。终于领教了小津的庶民世界。也领教了他的平稳。整部片子的画面都是中正稳定的。人物对话时的姿态如同照镜。谈话内容更是家长里短。说话时的发音规矩清晰,要是练日语听力,一定要看小津的电影。粗线条的人看不得小津的片子,定觉得如白开水一般。都是些大叔大妈的家常,儿女的婚事,
没有冲突的故事,原来真的可以拍出来
重温。小津电影里出现最多的场景大概就是几个老家伙凑在一桌喝酒闲聊唏嘘感慨的戏了吧。这几个老家伙都哪找来的,演的还真是有滋有味。雷同的情景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同一导演的作品里,却令人百看不厌。
#重看#冷峻的青灰色办公环境,温暖的米黄色家庭氛围,长长的望向走廊户外的凝视,霓虹林立的酒吧街道,碧空万里的朗朗天地,那些苦那些愁,那些盈盈浅笑那些蹙眉辗转,都融进生活的涓涓细流;如沐春风,如臻化境,人生就是孤独。
就是因為爸爸太萌了女兒才不想嫁呀!
日本女人真美,一颦一笑都美,和服也美,日本男人有福。
小津计划最后一部,今日达成。竟然片头不再是熟悉的粗麻布衬底,片中竟然正面讨论了战争。但是仍然是熟悉又熟悉的故事,熟悉又熟悉的人物和演员。全片彻底没有任何运动镜头。剧本写得好似作为背景音乐的那首回旋曲,真是好剧本!非要挑一点的话,这部电影没有原节子啊!(不过真的是没有合适的角色啊)
看到最后总是伤感和悲凉。传统的日本文化将女性置于服从与服务的地位,而女儿终究是要嫁给另外一户人家为别人服务的,这也就成了小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小津的审美真的高到一定境界,平和端正的摄影,优美的空镜头太有意境了。还有就是目前看到的小津作品都出现了火车。
岩下志麻的红裙子,冈田茉莉子的红线衣。贫民区,团地,海军进行曲。
3.5.。一群老家伙在不断的吃吃喝喝中探讨子女的婚嫁问题,最后道子终于嫁了,父亲的孤独也开始了,父女间就是这样子喽。。这帮人的演技。。。我不好说。。。。原声蛮轻快的(老是不由得想到中国62年的状态)
父母“逼婚”的典范啊。平山真是好爸爸啊,而一家子人总是相互体谅又相互挂怀,即使人生最终是一个人的,小津还是给了我们这么满满的东方人文关怀!这是小津惯有的典雅和朴实,连老来寂寞都可以拍的如此平实,这需要高深的功力的!8.6
愈到晚年愈保守的小津在遗作里终于把熟稔的嫁女题材的重心堂而皇之地放在父亲身上,女性则完全沦为遵循者和养家者角色。但他充满怜悯的目光还是为作品挑出了一种古朴的苦涩味道,是一曲致以战败者和退场者的挽歌。这种规矩的美学与他的保守立场息息相关。他对色彩的应用规矩得好似让色块都凝滞住了。
养儿女,可是儿女终究都是要离开的,最后留下寂寞的一个人。女儿的那种口是心非的感觉,小津真是有够了解女人了。嫁女确像是葬礼。表达了一种日本人的孤独,人生的孤独,和战败后日本国的无奈与孤独。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独角戏,寂寂寞寞,偶尔有几个人对你有些许温存,最后,也不过就如此了。
1. 剪辑和表演/台词都非常“硬”,带有时代和地域印记的不流畅;2. 平稳和细节的缓慢推进非常令人感动,对人物的关怀就是对文化的关怀;3. 在平缓微妙情节挪动中,视觉细节的另一个功用在于增加趣味性、可视度;4. 观察、观察、更深入地观觉和体察,远离大道理,终可深入人心。
看似平淡琐碎,实则如醇酒后劲十足,回味无穷。一部2010年就准备“在看”的电影,十年后的今晚才正式看完……囧,或许我也老了吧?就像片中的那个老父亲,被亲朋围绕的他却是孤独的,开始就像身边人以为的,只要把女儿嫁出去就可以避免颓丧孤独的老年生活(以自己的老师单飘为反面教材),然鹅最后女儿出嫁,他也免不了孤独寂寞愁喝得酩酊大醉。可见他孤独的症结不在子女关系,而在更深的过去,那个日本战败以及老年的自己和现实格格不入的残酷现实。所以老人脑海才循环出现那首阅兵曲,他是活在那个逝去时代的人,他的孤独毕竟无可避免。表面这是一部“美好多情”的家庭电影,内核却是残破孤独,以及时代的汹涌无情。能以轻快温暖的情调处理厚重压抑题材的,乃大师也。ps,可与是枝的《步履不停》参照欣赏,致敬小津。
知女莫如父,但父亲终究情愿保持沉默。前半段撒开的网慢慢被收紧,最后将光线全部集中在父亲一人身上,既然是孤独,那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幸福之后,再一个人尽情的享受。越是在乎的事,越要当作毫不在乎拱手相让。克制,暗涌,完美的小津。
小津终曲,一改五零末入彩后的几次父亲形象性格变奏(佐分利信的严与中村雁治郎的浪),把老搭档笠智众找回重归小津模板为父正轨,只是由岩下志麻演女儿以她的独立顽强个性略显错搭,导致父/女这条线的感染力被板楼公寓里哥/嫂小夫妻抢了上风头……片中有场戏需要特别说明:同学会老师醉酒被送家,平山眼见其未嫁女如今已显老色衰,于是下定决心抓紧将道子嫁出。此为该支线的叙事主意。但它还有一条浅埋辅意,这位落魄老师当年教的是中文;如今他家面店招牌燕来轩以及店内装饰也都在走华风,可很明显在惨淡经营口碑不佳,才有了老战友重逢之后临时起意,弃面而入吧。那吧走西风卖洋酒挂洋名,唤做Tory保守派,还插播军歌,餐食品相与环境气氛甚至老板娘的长相皆与街底招牌暗淡的燕来轩形成强烈反差……此处所释放信息叫做:远中亲西、美日同盟。
89/100,明艳的昭和色在掺杂灰度之后赋予了略带苦涩的质感,纵深空间下不变的平常,一切都显得那么圆融、质朴,反而更显得不凡,尾声几个空镜接人物凝视的侧面太汹涌了,然后是没落的一叹,写尽了孤独,还能再融进一点战争讨论,小津的文本怎么永远都这么透彻。
看完只会觉得讨厌的电影,每20分钟就有一段恶心巴拉的轻蔑女性的玩笑,老头子娶个少妻是好事,是喜事,女人过了25就活该没人要,有人要才不正常。女儿就是家里免费佣人,舍不得嫁出去,又不得不嫁出去,过了25就毁了。妈的这破逼三观还拍成电影属于浪费地球资源。
真是太好看了!几处转得太妙!其实“秋刀鱼之味”也并非推辞胡说——更或许是一种巧合,我们称它为“口是心非”。既庆幸,又欢乐,终究伤感失落,这样复杂却还是那么平和,甚至连眼泪也被消去了,化作眼角若隐若现一丝光亮,也许只有小津和笠智众能做到吧。2021.05.23 资料馆二刷。仍然并列个人影史十佳之首。伟大的电影内部从不发生任何事情,不需要一句话解释,只有沉默、语气和玩笑,只有影像。也许是影史上最细腻,同时也最粗暴、最具实验性的电影。
他可能曾经将刀刺入中国人的身体,砍下他们的头,qj中国妇女,而有奴性的中国人还在对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这种魔鬼的作品津津乐道。我没资格替先辈原谅他们,可能根本就谈不上原谅,因为日本人至今还没道过歉,但我有资格替他们恨!!!
刷一星的人好好想想,你这么做这个日本战犯有任何损失嘛?没有,只会影响同胞正常使用评分软件
小津电影一向给出整体琐碎,细处干脆的生活印象。虽取名秋刀鱼之味,也是与吃有关,但终究只谈及海鳗、汉堡猪扒之类,大部分都是男人们在喝酒议事:来回也就一件事即道子的出嫁。所有人的表情基本都不表露内心,全部都在努力认真地生活和老去。太久不看旧温情片的缘故,片毕印象最深的,竟是那两次群骗
嫁,无法照顾父亲,孝道有失;不嫁,牺牲个体幸福。嫁与不嫁由此成为哈姆雷特式困境,引发的象征意涵,涉及新旧秩序之争。战后的《晚春》第一次触及此议题,惟《晚春》较平和,二元结构凸显,但并未起冲突,而是互渗,各得其所。传统日本风物美轮美奂,现代西式文明真挚动人。是以近乎佛家无常之境顺应世事变化。《秋刀鱼之味》为小津反复拍摄嫁女议题的最后一击,临终遗书,心态却完全失衡。本可以现代化处理的人伦孝道却与封建帝制旧秩序捆绑一起,且以极端迂回曲折的叙事结构,来强化嫁女儿的不得已、现代消费主义的不堪。结尾处笠智众回想帝国荣耀,内心悲戚莫名。人去楼空,其脸部表情扭曲,痛苦,这实乃面对帝国沉沦、旧秩序垮塌、大势已去后的崩溃情绪的终极释放。回看《东京物语》结尾,母亲终究病故,笠智众颓然一句“结束了”,意涵不言而喻。
#SIFF2013# 小津的彩色片竟然让我想到了⋯⋯蒙德里安。构图里方块的运用真是妙不可言呀。(虽然剧情都有点差不多嘛⋯⋯)
我有一位故友,点秋刀鱼时总要交待一句“千万不要去内脏”,他说原因是,带着内脏烤后的秋刀鱼腹,肉里带着迷人的苦味儿。
7/10。对此类生活流式的纪录片毫无知觉,电影的主线本应摆在女儿出嫁对父亲(家庭)的思想冲击和矛盾上,很多对话由此显得无关紧要,何况还是看完就忘的那种,气场甚至比不上侯孝贤强烈,如果不是细节和空间布置方面的出色真难看出是大师水准的作品。“今天参加葬礼回来的吗?““噢,可以这么说。“
很难想象是小六十年前的电影 淡雅温和但是不枯燥 猝闻小津导演又有风波 害怕被封赶忙前来补档 和蔼憨厚的父亲与文静的二姐 选角也太契合电影基调了 两个小时看完之后对62年的大瓶装喜力和各式各样的威士忌酒瓶记忆犹新 简简单单的家务事 背后带着战争问题和女性问题的影子 值得思考 但是不影响电影本身轻盈的质感 说句举重若轻不过分 值得四季轮播 和喜欢的人一起看!
看似琐碎无序,其实浑然天成。隐喻暗示充盈全片,多为俄狄浦斯情结,足见当日小津的心境:一生未婚而遭遇丧母,生命虚空已无从填补。于是大师燃尽自我,神作乃成。【10】
1.小津遗作,永远的嫁女主题,父女视角轮转,契如[晚春]变奏。2.岩下志麻和冈田茉莉子好美。3.以景框中的红/橘色物件引导目光,精妙而不刻意地营造纵深感。4.榻榻米高度下隔门斜侧方拍数人饮谈的构图复现频次最高。5.茶壶,2~3空镜转场:酒吧,街巷,走廊。6.到头来,人终究是孤单一人啊。(8.5/10)
前几天看到侯孝贤在一个访谈里讲,小津就是嫁女儿(原话哦)。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好拍的,还一直拍。看完这部恍然大悟,嫁女儿是真的能嫁出人生百味来的。父亲望着盛装的美丽女儿,欣慰地点头微笑:嗯。可是片尾他那个落寞的背影啊,真好像死过一次了一样。小津老师好,我准备迎接嫁女儿五十部曲了…
阅历不够体会,就是,还年轻。但你喝酒时候不想醒来,我感觉得到。
没有高潮,亦或是人生的高潮已经退去。做导演就以这样的片子做结吧。
“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小津迟暮,又逢母丧,不胜秋凉。“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罗维明《小津境界》 .
明明是部没有深度的大闷片,一堆文艺青年吹着吹着就上天了
片子讲的是总体秩序内部的重整。不同分支秩序产生微冲突时如何协调取舍以维护总体秩序的完整和尊严。而该宗体秩序的至高无上性被预设为不证自明。哭与笑表达与否的扭捏作态人与人之间苍白的惺惺相惜和荣誉失落的伤感,都不是来自活生生的人,而是源于秩序中的一块块冷血的人形零部件
導演被抬得太高,可能西方人太好奇東方。其作品傳達對生命的感觸,憐惜,這很nice。但人物表演的神情動做對白都略嫌刻意,是老派粗糙演法。他的片子如果不找各年齡層的俊男美女來拍,撐不起來。連老伯(歐吉桑)都要長得帥。電影本就編織夢幻,但太倚賴演員外型是偷懶。故此我打趣小津是非常色的導演。
从此世上再也没有这么美的关于父亲嫁女儿的电影了,虽说最美的嫁女儿始终还是《晚春》。2015.1.1.第四次. 嫁出女儿后,就开始催佐田启二生小孩了。
母亲对父亲说:你看看你儿子,叫他相亲就不去,一回到家就知道打开电脑看电影打开电脑看电影。父亲一边削苹果一边望着蜿蜒的皮:诶,小孩子大了,以为什么都懂了,我也管不了…
女儿婚事和晚景凄凉,琐屑沉静中多一些悲戚,也终于正面谈起战争(进行曲和讨论)。无法期待小津反思战争,那只是种复杂的、有些怀旧和感伤的情绪,是那一代人的一段经历,及日本历史上一段创伤。显然亚洲不在考虑之列,他是借人物之口表达日本战败使得其为美国控制,甚至年轻一代都崇洋媚外……
生活中女儿的出嫁,仿佛自己已经死过了一次;寂寞皆因依赖;迟暮之年,落叶缤纷。
即便生活就如“秋日午后”般正常而“没意思”,如“秋刀鱼之味”普通而没滋味,也算是看过的小津电影里最没意思和没滋味的一部,大概在这遗书里他抵达了“無”。继续在面对新时代时沉湎于旧秩序难舍难弃,只是“婚礼变葬礼”和军歌的反复出现完全露骨化,并终于直白地将嫁女与拱手让出未来画上了等号。所谓“幸好战败”,只是庆幸至少不必离开日本去纽约罢了。|出现《切腹》海报。|岩下志麻真美。|“想看”了8年的片子看完,觉得再也没兴趣也没必要(或许除了战前)看小津了。
有颜才能说嫁就嫁阿,各位大龄未婚女性可别学电影这么任性
小津安二郎在他的最后一部影片中以一种怀旧的姿态展现一个完全现代性的,消费主义,甚至是拟美国的中产日本。因此,在他的后期的家庭剧创作中,没有比《秋刀鱼之味》这部带着难以置信的悲观的影片更具有社会维度,以及政治的春秋笔法。道子的哥哥因为高尔夫球棒而纠结,躺在榻榻米上不起,构图犹如《早安》中的小男孩,尽管小津安二郎用一场传统的嫁女仪式将其化解,但在这里,不同于单纯的电视机,高尔夫球棒标志着一种阶层焦虑….而对于平山而言,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悬疑片。同学会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正如同希区柯克的弗洛伊德主义,影片之中的人物总是与过去的人相遇,人物身上长久以来失效的身份之深度开始发挥作用,将其所在的物理空间——酒吧,餐厅或者某位旧识的家中——短暂时间内变成战争或学校空间。
“要是我们赢了会怎么样?”“嗯?”“赢了的话我们现在就在纽约了吧!不是叫纽约的弹子店,是美国的纽约!”“啊,哈哈。”“让美国女人都梳日本的发髻!”“啊。”“……不过战败啦。”“败了也好。”“嗯是啊。”“败了那帮混蛋总算不能作威作福了。”“啊,就是。”
细细碎碎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目的。线条梳理得真清晰
最近看过的最好电影当属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生活点滴皆成故事,真不愧一代大师.日本能把自己的文化保存这么好,而我们都当四旧阉割了且永远无法拾回,这就是文化激进主义,中国还有文人吗?
日本的傳統價值觀—把獨身女性視為敗犬的論調,為我深感厭惡。
影院看小津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戏更像戏,竟然笑了。还记得重复出现的一排男人在小酒馆喝酒扯淡的侧影。对铺满的配乐和战后日本(小津的政治)这两点产生了兴趣。 基本观感没变: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来讲日本社会,剩女养老夫妻关系,背后都是孤独,婚礼即葬礼。镜头语言feels so staged。
在由门窗墙壁组成的框架构图中,小津的固定镜头永远都与角色或者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仿佛是在对生活默默观察,与此同时镜头的低角度也帮助他捕捉到生活中时常不被注意的细节,角色的发展与转变多是在对话中悄无声息的完成的,亦或是通过其他角色与之镜像来完成。8/26/17 银幕重温,35mm
拉拉杂杂几段琐事,把看似无关的人牵扯到一起又分开。与「秋日和」近乎一致的演员与置景。就是看不腻。常有并不是笑料的地方令人会心一笑,那种理解与松弛的笑。关心人物的思想与感情甚于关心事态发展。事情如何发展,除了人的因素,还有随机性,但思想如何变化则是全然主观的——你所有思想的总和即是你。
1、摄影:固定低机位,方中方,这种拍法最能展现日式室内建筑空间特色,低机位还给我一种温润谦卑感,人物在不同的空间里穿梭,镜头切换90度角、180度角,对话中单人镜头无过肩,好像直接对着镜头说话。2、故事:围绕一个妻子去世多年的老人,从舍不得女儿-张罗给女儿相亲-女儿出嫁后落寞的变化展开,确实一个个镜头拼接起来有涓涓细流汇成河的气度,但真心太过寡淡,全程快进看完...3、美术: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早期的彩色片,大量的红黄蓝绿基础色点缀画面,颇有点彼埃·蒙德里安的绘画色彩风格,但和转场空镜、场面调度、表演一样太刻意生硬,配乐也老是一个莫名欢快的调调...4、边看我边想起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应该做过小津大师家庭类型片的研究,
#资料馆#这部小津里的女性角色终于变得全然“反叛”了起来,细读起来发现是一个极好的女性主义研究文本。一头一尾看似不经意地调侃男性娶了一个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续弦,实则和全片聚焦的女性命运形成了对比,即女性年轻不出嫁就会变成“老姑婆”。另,本片极好的揭示了为什么女权对应的是父权,正如波伏瓦所提到的,在女性命运中,女性始终承担着作为他者的内在性:维系家庭生活。对于女儿出嫁一事,所有人听到的第一反应都是父亲会孤独、会不方便,父亲是所有人思维出发的第一中心,而女儿(乃至儿子)不过是父亲的所有物。看完其实有点伤感,但又讲不出缘由,就好像秋刀鱼之味其实也并没有秋刀鱼一样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0562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