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希腊9.0分历史剧情《哭泣的草原》
《哭泣的草原》介绍
名称:哭泣的草原
别名:希腊三部曲之哭泣的绿地 / 三部曲I:哭泣的绿地 / 希腊首部曲:悲伤草原 /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主演:亚历山德拉·艾迪尼 / 格里戈里斯·埃万耶拉托斯 / 吉欧格·亚曼尼斯 / Thalia·Argyriou / 伊娃·科塔曼尼多 / Alex·Moukanos / Smaro·Gaitanidou / George·Houliaras / 陶拉·斯塔索普洛斯 / Thodoros·Teknetzidis / Dimitris·Kolovos / 米哈利斯·扬纳托斯 / 瓦西利斯·科洛沃斯 / Andromahi·Hrysomalli / 尼克斯·普尔索尼迪斯 / Aliki·Kamineli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地区:希腊
年份:2004
语言:希腊语
时长:185分钟
分类:剧情片
《哭泣的草原》剧情介绍
1919年,俄国内战。为躲避战火,斯拜罗斯(Vassilis Kolovos 饰)带着妻子戴娜(Thalia Argirioua 饰)和一双儿女,随着难民潮辗转来到希腊。十几年过去,俄国难民不断聚集,最终形成一个名为“新敖德萨”的小村庄。斯拜罗斯的养女艾莉妮(Alexa ndra Aidini 饰)如今已长成落落大方的漂亮姑娘,并和心爱的小伙同时也是她的非血缘兄长埃里克西斯(Nikos Poursanidis 饰)生下一对双胞胎。为了逃避养父的控制与霸占,艾莉妮与爱人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时间进入1936年,一家人暂时得以安定。为追寻音乐梦想,埃里克西斯告别妻儿远赴美国。在此之后,战争统治着这个世界,也摧毁了艾莉妮苦心经营的家庭。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他们随波逐流,生离死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哭泣的草原》豆瓣热评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强大的艺术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出来。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剧情琼瑶...女主更琼瑶...配乐是唯一的亮点...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电影资料馆,2012.2.25,再看一遍。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希腊已故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节奏很慢,有些闷。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猎人》是以个人叙述拼凑出的民族史诗,那么《哭泣的草原》则是国家背景下的家庭史诗。从三岁的小女孩跋山涉水而来,到养父之死,再到山河破碎,一直讲到最后家破人亡的两声痛哭。。两部电影还有一些互文的地方,红旗过江变成黑旗过江,军人的口号,最后的海面,适合放在一起看。。安哲的长镜头实在太厉害,扯红毛线分别那个镜头,那一瞬间,肝肠寸断。
20190621@大光明,恍惚间这个上午的大光明不仅是安哲的也是费里尼的是库斯图里卡的乃至其他我们爱的导演的,艺术的内核总是共通的,谁不曾永远思念故乡,谁不曾是终身的难民,谁不曾饱受动荡流离的时代裹挟,谁不曾思念音讯杳然的人,而谁又不是终将孑然一身,除了你的手风琴声依稀可闻,终究孑然一身
本片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并荣获2004年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希腊三部曲第一部。由长镜头组成。配以油画般诗意美感的风景和角色奏出的优美旋律,构成了属于希腊的故事。大历史下颠沛流离的小人物。毫无明示的时间跨越//20170916资料馆胶片版。安哲长镜头太适合大银幕,神一般的调度构图。细节尽收眼底。虽然不了解希腊历史,依旧沉浸在男女主角感人的故事中,震撼
历史不已经在《流浪艺人》中书写过了吗?又何必以相似的方式再度书写?
悠长的叙事诗,生命的叙述曲。画面很美,“诗意的长镜头”功力太强悍了,非常享受。电影的艺术感很好,细节如果较真也有遗憾。哭泣的草原,哭成一片汪洋,那是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的伤心泪水。。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意象、故事 、诗意。
悲剧和希腊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了,已经很久没有再遇到一部让我如此心碎到呼吸都痛的电影,边看边哽咽着边不由自主在备忘录写下随想。// 安哲一贯极简风格的摄影,对称中正、三分法严格如古希腊油画雕塑的构图,正装深色基调对比浅色调环境;群戏调度秩序分明,长镜头缓缓推近又拉远,人物表演已臻于内在情感张力——连走路都是戏;空旷的大景别拉长了时间尺度,愈加渲染着悲剧性,充满了强烈的诗性的乡愁,风琴的首尾贯穿将结尾“痛失”之情推向了极致。三个小时影片落幕,再看周围一切都恍惚“快”得不正常,才倏然发觉那是身临其境不可重来的珍贵共情体验。// "你是他,你是你…我再也没有亲人了,没有人可以挂念,没有人可以在夜里等待…" 哭泣的草原,哭泣的爱人,哭泣的母亲——是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的电影啊!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20170916中国电影资料馆。战乱,流亡,河水,白纱,逃跑新娘,隐喻的超现实场景,这些都让我想起了库斯图里卡,虽然气质相去甚远,但关注的内核太像了,可以说是去掉了狂欢气息的沉重版的地下。摄影太美,教科书般诠释什么叫凄美。印象最深的镜头有:白床单、洪水中的小屋、两人分离时一点点抽出的红线
片尾伴着绵绵不绝的海浪声,脑海里出现了外公的脸不由流下了泪
我真是有毛病,明明已经看了安哲两部极其无聊极其苦大仇深的片子,还看一部,作死。
又见安哲的美丽镜头,凝重的母题,对故乡诗意的表达,还有悦耳的奏乐。
#电影资料馆# 02:53,大时代环境如何呈现,上帝的声音,孩子的声音。08:39,勃鲁盖尔。17:26,横向调度的味道出来了。19:08,戏剧融化在电影里。44:00,雨中的小镇,场景真好。59:58,多一个耳朵多一个层次。01:09:45,有水有火的戏剧场景。01:27:18,竹筏与黑帆。01:30:31,挂满死羊的树。01:39:56,水环境的使用是个大手笔。01:58:26,背后镜头极好。02:04:56,线头扯出毛线。02:11:10,战火焚毁的屋脊上挂着白色的嫁衣。02:17:31,母亲面对河对岸的儿子的尸体哭泣。02:36:28,每一次拍背影,信息量都极大。
“我们脆弱的民主自杀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被时代裹挟 脆弱渺小不堪一击//依然是精致巧妙的场面调度和富有想象力的时空概念 我们注视着他们也注视着所有人//影像强有力地遮盖了言语 凝结在胶片上的斑驳痕迹像那片草原上的露水 像眼泪
安哲电影的美感在全景镜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住满难民的剧院,河上成队的行船,挂满树枝的羊尸,铺满银幕的黑衣和白色床单……一个女人半生中的三次苦难的流亡,深刻的悲剧性。第一次在大银幕前坐满三个小时,而且没有睡着……【02.24·中国电影资料馆】
5/8拍真好听,不过跳舞就没法在点儿上了!
《云》+《旅程》+《地下》。安哲酷愛升降機和三百六十度環拍,在希臘泥濘的土地和潮濕的霧靄中,處處凝聚著悲憫的淚水。
连唯一的救赎唯一的温暖艺术都死了,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所有制服都一样,谁在乎小国人民生活的幸不幸福
后半程突然闪现了“请王小帅学学”的念头,然后一秒扑灭,要求太高了。
如果你时间够多,又想让自己陷入忧伤的泥潭以致绝望,那么本片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重看。从废墟到废墟,无尽的逃亡、流浪、躲藏、对峙,音乐和爱情都拯救不了的恐惧就像洪水充塞肺部,截断呼吸。到最后男人一个接一个都走了,消失在疾病枪炮和冒险中,留下来承受痛苦的只有女人。
2012.2.24资料馆胶片。画面很有古典主义与俄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味道。长镜头的运动轨迹全都是圈,配乐相当厉害,树干刷成灰色吊死羊及零落红毛线的表现形式感很好喔。镜头都变成了诗句,筏上葬礼的几幕拍的美极了,记住这个暴毙片场的影像诗人
你俯身向湿润的小草张开手 你缩回时 一些沾上手的露珠滴了下来,就像大地的泪……安哲呀安哲,悲伤无时无刻不从你的身体渗透出来
2019.6.21 重看. 当年第一次看安哲就是它了,只觉得好长啊。后来看了其他三部曲,就一直觉得这一部仿佛是最不起眼的。重看才发现不是它不起眼,而是自己没有用心去看。安哲一直在给大家历史课,小人物在历史里的颠沛流离,历史始终是个人的。
原来希腊人是身着黑衣,面情悲苦的波西米亚人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讲个体在时代洪流下流离失所,聚散离合的电影能找出一打,可是有哪一部能让三十年的光景在一个个长镜头里潺潺流过。希腊从来就是一个动荡之国啊。细细的红毛线断开的那一刻鼻头还是一酸,镜头划过白色的床单,乐手们演奏着悲情的乐章。符号难懂,情感易达。之前还买过《希腊简史》(货到发现是全英文版)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06941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