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国6.9分剧情片《同义词》

2019法国6.9分剧情片《同义词》

《同义词》介绍

名称:同义词

别名:字旅巴黎(港) / 出走巴黎(台)

主演:加埃尔·拉埃 / 露易丝·谢维洛特 / 汤姆·梅西耶 / 康坦·多尔迈尔 / 乔纳森·布迪纳 / 贾迈勒·莱泽阿尔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地区:法国

年份:2019

语言:法语

分类:剧情片

《同义词》剧情介绍

那达夫·拉皮德执导,故事讲述一名男子从以色列逃往法国仅靠著法语字典来与人互动、生活,却在最后感受到被异地拒绝的故事。  以色列退伍士兵约亚夫(汤姆·梅西耶 饰),一心向往自由开放的法国,却在来到巴黎后惨遭洗劫。眼看即将沦落街头,约亚夫遇到一对生活富裕的情侣—作家艾米勒和女友卡洛琳,因而幸运获救。  一无所有的约亚夫,索性决定脱胎换骨,从此当个法国人。他开始拒说希伯来语(母语),并通过背诵同义词方式,积极学习法语,全力融入这个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有趣的是,他过去在军中的悲惨遭遇,却成了艾米勒笔下的绝佳题材;而他媲美罗马雕像的健美身材,也沦为卡洛琳每晚的意淫目标,永无止尽地利用他满足性欲,三人于是发展出一段极其微妙的三角关系…

《同义词》豆瓣热评

  • 米粒爱肥内裤

    男主躺下,我就想坐上去;男主站起来,我就想蹲下去;男主远景,我就想扑上去;男主特写,我就想亲上去。

  • LORENZO 洛伦佐

    观影情绪:哇露了!什么鬼哇夜店戏拍好好神经病啊模特裸戏棒棒!莫名其妙结束了。以色列反战小哥在融入过程中被利用拒绝的故事,隐喻外族融入过程中,所谓的“文明”不过是糖衣炮弹,接济也是抱着虚伪的目的,外族一旦极端发声便一脚踢开。PS:恭喜拿到金熊奖,和去年金熊一样开场几分钟就有大屌看。

  • [已注销]

    外来客像猛兽冲进文明腹地,噬咬小说家贫瘠的语言和乐手乏味的长笛,复苏了后者对生之疼痛的感知,却终究只是工具。放弃母语和国族,以意粉和外文果腹,企图击碎国界,却更成为他者。同义词是文明的长堤,谁想成功偷渡,先答对是非题。

  • 二十二岛主

    柏林第14场主竞赛。没想到是一出荒诞讽刺喜剧。观看过程比较撕裂,整体的表演和创作思路并不喜欢,但有几场戏真的十分精彩,而且应该是很难得女性不裸,主打多场男性全裸的影片。会想到《方形》,相较而言还是更喜欢《方形》的黑色幽默和完成度。

  • Ou

    前半程让人无比激动。以痉挛式第三人称主观镜头模拟意识在第二语言中的状态,对拉康理论极富原创性的阐释。揭示摄影机的无能——捕捉运动的无能,表现空间的无能(看塞纳河那场戏),电影是现实的同义词的同义词的同义词,漂移之后全是谎言。随着法语渐渐变成母语,这种第三人称主观镜头也渐渐消失。可是然后呢?电影就只剩下一些文化冲突老梗。不断用外部人物事件撞击主角,而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立场。轻易引入音乐Motif,让这部本来向戈达尔式文本拼贴行进的电影,变成了欧迪亚式的文化通俗剧。《教师》是不朽的作品,这部不是。(但仍然比《方形》好十五倍。)

  • 谋杀游戏机

    男主身上有一股反差萌,长久呆滞,偶尔爆发,关键还......大。全裸戏分量足,无关xxoo,两男一女的快乐生活。以戏谑手段表现男主从以色列逃到法国后的经历,最后他疯狂撞门,但再也进不去。

  • 南悠一

    最喜欢那些一看就知道“懂电影的人”会陷入纠结而我却异常兴奋的电影,这部就是。在我的观影经验里,这是为数不多用男性身体冲撞社会秩序的影片。前半段基情满满,后半段蛮力十足,中间又有一些小伤感,男主的野性和疯狂,刺破了法兰西这口上古老湖腐朽、不堪一击、假装高雅的湖面。男主角的故事像个谜一般,虽然有情欲戏,其实就连性向也表现出一种模糊状态。正如我理解的它的主题那样,border(边界)不会帮助我们什么,只会造成一种壁垒。男主是身体和精神上的流亡者。

  • Peter Cat

    剧本和影像密实的构思和魅力都在一种离心力作用下松弛得近乎有些随意,某种程度执行失败。只是在柏林主竞赛糟糕选片下,依然显露着创作意图和手段上压倒性高段位。

  • 法罗岛帝国皇后

    看这部电影有两个预判失误第一,我又一次不长记性的相信了金熊的质量金熊的本性就是间歇性勃起持续性疲软第二,我又一次不长记性的相信了别人口中的“大尺度”鸡巴是挺大的,就是这满打满算才三场的全裸戏还不带性爱戏,说大尺度的不如去补130部GV当然有一个预判是正确的观影前我深刻怀疑以色列和法国两个发达国家间的文明冲突这一设定会不会没什么说服力看完之后我得出结论,确实没有以色列大屌帅哥在法的一切悲惨遭遇,全部因为他自己是憨批本批,和以色列没有半毛钱关系

  •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关于难民的电影,男主是一个容器一个符号,所以他的动作带有机械感,回过头看,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在表达难民方和收留难民方之间的关系,但妙就妙在拉皮德几乎完全没有明确这个意图,以色列也并非大难民国,所以又增加了移民的层面,其实很多移民也是某种政治难民啊,什么性向啊三角关系啊双簧管和种土豆啊无聊就是我啊,虚虚实实的日常都是扎根于难民问题,揶揄讽刺幽默统统上阵,效果是这个故事既丰富好玩又向心力巨大;最后女性说完男主是用来amuse us之后还落了一滴泪,男性就敷衍了一下然后彻底消失了,那扇门,从无知觉被抬入到畅通无阻到用头撞开再到最后撞不开变成墙,不就是近年的发展过程。

  • Muyan

    以色列的同义词是什么?法国的同义词是什么?

  • 牛腩羊耳朵

    在电影院里笑最大声的,正是法国最虚伪最腐朽的所在。

  • 胤祥

    #69thBerlinale# 主竞赛。赛前的头号种子,算是个比较抽风的WTF电影。这部影片跟导演2006年的短片[埃米尔的女朋友]有着明确的关系。尺度比较大经常露鸟……剧情方面其实比较荒诞,重点在于通过男主角“拒绝母语”的一系列举动,对以色列的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和法国的“普世价值”的犀利无比的吐槽和反思。另外影片的视听也很有创造性值得一夸,剪辑师还是导演的母亲大人……

  • 57

    被波米布置了任务,不然很可能不会看了,三大的选择实在是越来越乏味和紊乱。这一部可能是最情理之中的一个大奖,的确有自己的电影语法,也算实至名归。然而他的局部发明和问题意识,都太内在于西方主流文化或者说朝向那个中心,摆脱不了那种封闭、无所适从之感,自我与他者的辩证法玩到最后就是这个处境,在语言、身体、国族意识上都是如此。但导演用这种带着强烈自省意识继续拍电影,已经算是很努力的知识分子了,把男主放到那样一个真空般的环境里,横冲直撞一番,其实就是一个再次寻找alternative的试验吧。只是这呼喊实在已经有过太多同义词。

  • 基瑞尔

    Nadav上一次是诗,这一次是字典。虽然设计感有些重,但是那些被讲滥的话题(移民问题、身份认知 etc.)和令人不安的真相(PTSD、以黎冲突 etc.)都在调度下有了新的角度和讨论。并且始终跟随Yoav的愤怒、焦虑和离开,投入到故事中去。PS 这个电影拍得忒“gay-baiting”了一点,那些“finger play”那些裸露那些和Emile看得人有些脸红,甚至产生了自己是不是太骚了的疑问。

  • 哪吒男

    纸上得来终觉浅,踏破铁鞋也只是在异国的门槛前盘旋。(看完在电影院门口看到张艾嘉,不知道她喜不喜欢这部电影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男主有很多裸体戏,然而故事真的太傻了。支离破碎的身份认同主题,逃离不是自由,恰恰是因为不自由~~~~(以色列一直在中东制造难民,怎么自己的国民还能当难民呢?我有点懵...)

  • 半个桃李林檎

    一个把文明当武器,一个把武器当文明,法国和以色列,你选择伪善还是暴戾?我不懂导演在里面安插这么多homoeroticism是有什么用意,,更不理解以色列人有什么资格去发疯和批判别人,我的态度跟那个黎巴嫩女人一样,“抱歉,我不太想跟你说话”。真的,这个主角除了皮囊以外,还有什么吸引力呢?

  • 哼哼.floweray

    《祖与占》之后,看过的所有由两男一女架构的浪漫都变得荒诞。新浪潮之后,再看所有光影下的巴黎都显得暗淡。

  • 丁一

    《狐步舞》里手握钢枪起舞的以色列士兵来到巴黎,为了法棍手握钢枪起舞。这十年的金熊金虱金鬃驴大都平庸难看,金奖杯有多不如颁给格林纳威蔡明亮王家卫等等老人

  • Derridager

    看了两遍,第二遍悟出来好。借助周蕾的术语,整部电影是关于一位过着“不定生活”的他者的“摹仿欲望”。来到异域,正是摹仿欲望驱使Yoav接受法国人的衣服作为“馈赠”,报之以“他异性”,成为故事。学习语言,也是试图披上外衣成为巴黎人,脱离不定的个人游离状态。主角似乎坚信习得语言就可以进入霸权性质的语言意指体系中,成为主宰方。但电影意在展示这一摹仿是如何失败的。因为不定生活的个人,只有在某些人道主义时刻,才会享有表象的“政治”。大部分时刻,他们不属于日常政治框架。Lapid或许正是想就“承认”或身份政治发表意见,可这样导致电影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有友邻提到的“门”),变得不再激动人心。除了在镜头上耍花招外,《教师》的Lapid已不见。

  • 火娃

    6/10。门成为时刻在场的核心概念,当一无所有的约阿夫挨家挨户敲门求助,曾代表博爱的法国对他者而言只是一扇扇紧闭的门,正如约阿夫从未脱下的鲜黄色外套与周围深褐色服饰的人群产生隔阂,他从未对语言构建的西方自我成功突围,莽撞而不知所措地沦为撞不开木门的低吼。导演把戏剧角力放在两重语言的激烈碰撞上:法语课的教师让每位学生用母语唱本国国歌时, 约阿夫只是复述歌词,没有体会中途教师示意他停下,之后唱法国国歌加上了荒唐的肢体语言,以怪诞的方式挑战西方价值观对他者的规驯,另一段在做裸体模特的时候,赤裸浑身被照相师肆意控制和侮辱,他用希伯来语咒骂,瓦解了西方的崇高并主动回归母国文化。影片叙事松弛、跳跃得近乎糟糕,逛街、大使馆工作的情景和征兵制度的回忆跳切地组合起来,冷冽中缺乏轻柔,没法游刃有余地呈现抽象的意图。

  • 嘟嘟熊之父

    非线性的首尾相接,没有人物情绪的弧光渐变,仅有瞬时的状态粉碎。将人种(身体)、民族(文化)、国籍(语言)这样的二维身份标识进行拼贴,升维成立体的“人”,再以阶级之刃完成降维打击。生产资料多寡的失衡击破分配关系的假象,是利用不是交换,是索取不是共享,历史是厚重却干瘪的,当下是浅薄却致命的。影像和文本一脉相承,诱导性、欺骗性、冲击性和频繁的虚晃一枪,摄影机无处不在,抖动与跳接不是制造幻象,而是掩盖骗局。

  • 徐习之

    Yoav前后两次站在巴黎圣母院前,感受应该是大不同的。这个国家和他的祖国一样让他失望了。

  • 晚不安

    不喜欢。议题永远是重要的,但表达方式更重要。用一个非常怪诞的文本去探讨身份认同、文化接受,但到最后也没完成任何有力的冲击。在故事里放置了相当多要素,但影像层面是直白和浅显的,看不到更深更微妙的探索。在街上游走的手持摄影倒是很惊艳,在随意中又带有视点的切换。

  • 何阿嵐

    鈴木忠志:我認為一個所謂有「文化」的社會,就是將人類身體的感知與表達能力發揮到極限的地方,在這裡身體提供了基本的溝通方式。而一個「文明」的國家也並不代表是一個有「文化」的社會。文明源自於人類對身體機能的需求有關,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或許可以解釋為人類為了擴大、延展身體的基本功能,比如眼睛、耳朵、舌頭、手跟足的機能,所做諸多努力的結果。譬如望遠鏡、顯微鏡這些儀器的發明,就是人類渴望想要看得更多、更盡力地去激發視覺功能的結果。這些為擴大與延展身體機能努力得到的產物,其累積的效應就是「文明」(中略) 為了趕上時代潮流,它所導致的惡果之一,就是人類將「身體機能」和「肉體感官」拆開,當人們根據動物性能源,而產生的自然溝通行為變弱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感知與各項功能也都已歷經了戲劇化的轉變。

  • Debbie王

    十分失望,看完就懂為什麼此片可以獲得金熊獎了,德國人看會賊高興好嗎。故事講述一個好像蠻族的猶太沙雕,渴望變成法國人而且摒棄自己的國家,最後因為太傻太cheap,融入不了。片尾還能講出“You have no idea how lucky you're born as a French!” 豆瓣tag 很有問題好吧,說什麼“LGBT”“同性”,電影里哪兒“同性”了我請問??

  • 让保罗切小田

    是乐队造访的摄影。(歪楼:反派对比了娄的花,在证明阶层或国别的食物链存在严重剥削的同时,娄从不质疑爱情本身。

  • 陈凭轩

    Une déconstruction totale du sublime. 媒体场至少一半人提前退场 #就是喜欢你来打我呀#系列

  • Enjolras

    很私人也很有心机的作品,年轻强壮、也饱经波折的以色列人来到巴黎,抛弃了自己的母语,妄图重新扎根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但为他将巴黎的大门漏开一条门缝的情侣,对他终不过是各取所需。深陷乏味生活的平庸作家,需要他的痛苦与磨难来汲取灵感,拨弦弄管的白富美,需要他如雕塑般的精壮肉体来满足欲望。在这种暗藏默契的病态模式之下,是西方国家对难民苦难生活居高临下的消费以及对其劳动力想当然的觊觎。而站在难民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选择极端的暴力行为,还是讨好地试图融入,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曾被真正关注,也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寻得真正的自我认同。西方只接受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否则即使再高昂的呐喊,也会在整饬的管弦乐中变成失声的噪音。片中的主角用尽全力,最终依旧只能气急败坏地反复冲撞那扇已经关上也不会再打开的大门罢了。

  • 豆瓣唯一机器人

    fuck金熊

  • 亵渎电影

    那达夫·拉皮德用的也是主题先行的做法,间接的用了一些略荒诞的情节奔着表达而且,解读起来也稍微有点复杂,虽然很多对白和情节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男主角一开始对着镜子说,凭这身皮囊也可以融入法国,最后你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用意。去年那部柏林金熊奖电影就很新鲜,今年这部在视听语言的风格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又是那种容易让人兴奋的视听尝试,摄影和剪辑很值得玩味,虽然骨子里还是以往比较常见的那套剧作处理方式。

  • 日王仔

    影片开宗明义,摘掉一个偷窃行李的镜头,不去追问谁犯下的过错,只是单纯追寻一个“一无所有”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之路。导演由于自身跨文化经历和移民背景使他对法国的社会病症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于“身体”和“语言”的象征性指涉以及附着在三角恋情背后的对待移民的暧昧态度都是相当有意识的艺术表达,既有拳拳到肉的力量,也有哲意深微的思索,是移民题材的精准呈现。

  • 小易甫

    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继《系统破坏者》之后另一部主角衣服出彩的影片。个别场景确实很令人回味,但没别的感想了。3.5

  • 小虎牙

    对这种含义模糊的电影很反感

  • 咱说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一个想跟自己的母国脱离干系并融入异国社会的人,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就是身份认同,可是,你想抛弃的旧文化你未必真的舍得抛弃,你想接纳的新文化你未必真的能够融入,语言、文化与思维在此三位一体,也让全片先锋抽离的叙事方式得以黏合在一起。然后,一脸呆萌的男主角可能是个泛性恋。本片两男一女的配置从开始就会引发观众预期,男主与男配有着言语上的暧昧,男主与女配有着身体上的撞击,但是本片既不存在性取向议题,也没有浪漫爱情。或许我能给出的一种理解是,男主在没有做到身份认同之前,压根还谈不上对自己性取向的探索,我是谁比我爱谁更为基本。【香港文化中心】

  • 测测测

    半点没看懂

  • 胖丁桃

    导演面对另一种文明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令人瞠目,所以结尾那场象征意味明显的撞门是为了什么呢?由恐惧迷茫到愤怒,但愤怒的点简直荒谬,只能说这种对自身的身份迷茫的确无解。全片最好的一处是男主在舞厅里找面包,讽刺得算是恰到好处,其余很多挑逗性暗示都让我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恶心。

  • 无意识

  • 施舍翅膀

    不好看!后面不知所云,不就是老生常谈的身份认同、移民问题。有很多亮点,比如开场不同房间不同色调甚至看出了不同时间的切镜头,很喜欢几处爆裂的音乐,比如女主在男1男2一起听歌时猛地开关灯,摄像机镜头也跟着剧烈上下摇摆。每次整段切镜头都是声音延续超出画面,一开始还有新鲜感,后来就觉得无趣了。大鸟不错,为什么类型有同性???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09811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