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国7.8分剧情喜剧《法兰西特派》

2021美国7.8分剧情喜剧《法兰西特派》

《法兰西特派》介绍

名称:法兰西特派

别名:法兰西诸事周报(港) / 法式派遣 / 法国派遣 / 法兰西派遣 / The French Dispatch of the Liberty, Kansas Evening Sun / 法兰西特派周报(台)

主演:亨利·温克勒 / 蕾雅·赛杜 / 塞西尔·德·弗朗斯 / 托尼·雷沃罗利 / 安东尼娅·德斯普拉特 / 鲍勃·巴拉班 / 莫嘉娜·波兰斯基 / 詹森·舒瓦兹曼 / 蒂尔达·斯文顿 / 琳娜·库德里 / 巴勃罗·保利 / 德尼·梅诺谢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罗伊丝·史密斯 / 尼古拉·萨阿达 / 莉莉·塔耶布 /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 费利克斯·莫阿蒂 / 马修·阿马立克 / 费舍·史蒂芬斯 / 欧文·威尔逊 / 伊波利特·吉拉尔多 / 华莱士·沃洛达斯基 / 罗多尔·保利 / 威廉·达福 / 安杰丽卡·贝蒂·费利尼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格里芬·邓恩 / 圭洛姆·加里尼 / 爱德华·诺顿 / 达米安·勃纳尔 /

导演:韦斯·安德森

地区:美国

年份:2021

语言:英语

时长:108分钟

分类:喜剧片

《法兰西特派》剧情介绍

本片是给20世纪一家美国报纸驻巴黎前哨站记者们的一封情书,并以三条故事线为中心。

《法兰西特派》豆瓣热评

  • 可以的可以的

    一场长达两小时的英语听力测试&两次抵抗困意的艰难考验

  • 咯咯精

    天真的,伤感的,不合时宜的,奇技淫巧的,竭尽全力的,人情味儿的,为了全人类的(但是不是为了全体观众的)。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 笑意

    看完有点明白为啥这部疫情期间被压了那么久都没发行了。它并不是一部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既赏心悦目又容易消化的作品,虽然卡斯豪华到爆,视觉也一贯的花样繁多,但好像每个人物都没那么让人印象深刻,每个故事都有点不知所云。

  • 花花

    韦斯·安德森至今观影门槛最高的一部,基本放弃了故事情节专注于其私人美学呈现。我们5个大脑都处于高度过载状态,真的要理解《法兰西特派》需要逐帧解读。

  • sirius_flower

    笑死我了!希望这个沉浸在乏味庸俗的叽叽喳喳中的愚蠢世界能多一些这样正经而又胡说八道的幽默 光这一点就足够让那些假正经与假关怀的电影相形见绌了。这部将招牌的90度180度空间调度用到了出神入化,舞台化与场景切换结合了tableau vivant与黑白-彩色的交替,漫画动画的加入极大丰富了框架层杂志质感与内层故事的自反,能通过一份追求法式上流文化的中西部杂志来调动四个各异的WA典型神经质人物并叠层处理各成一体 每帧分解都是叙述摄影 实在是犀利自戳。片中更是金句迭出!绝对WA最佳之一 推荐大家都去看!

  • LORENZO 洛伦佐

    韦斯安德森自动加一星。这次信息量大到溢出屏幕,恨不得自己长了八双眼六只耳朵同步做阅读理解,而且风格杂糅得厉害,报纸、版画、黑白、动画齐齐上阵让人眼花缭乱,包袱抖得密密麻麻,巨星们也只能充当走马灯。但这三个故事不够精彩呀,回想起来并没有什么和法国大不了的干系,记者怎么也都成了花边新闻狗仔队,文本浅层的艺术复兴阶级革命和勃艮第主义是看到了,但可能需要重刷才能领悟其它深意。

  • 不散

    《法兰西特派》恐怕是韦斯·安德森在视觉上释放出最多天马行空的创意的作品,熟悉的对称构图自不必说,经典的马卡龙配色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精巧的机关装置、角色们经典而前卫的装束、镜头随着画面中的某一个细节运动从而改变整个画面的设计…无一不是熟悉的韦斯·安德森配方。但是这部设定在法国的电影,让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迷影的一面。开篇流畅而风趣的一连串转场让人想起雅克·塔蒂。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艺术家故事采用黑白画面,各种利落的剪辑无法不让人联想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用动画代替昂贵的动作大场面,用将黑白和彩色画面交替的出现冲击视觉,把镜头装在欧文·威尔逊的自行车龙头上横穿小镇…全都是韦斯·安德森信手拈来的巧思,并以惊人的准确全部执行,每一帧画面都信息过载,让人想全部截图细细欣赏。

  • 舌在足矣

    果然是一部电影版的《纽约客》,三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不明觉厉的)艺术,(浪漫但幼稚的)革命,还有美食,也算是典型的美国人对法兰西的印象。主题上依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脉相承,讲述那个昨日的世界

  • 德小科

    韦斯安德森怎么会有字面意义上“难看”的作品呢?他感觉可以永远天马行空趣味不断,这种影像上秩序感真的太厉害了,每一个镜头都要经过精准的设计和编排才能有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缤纷体验。真正的视觉鸦片,能提供大量的多巴胺就够了。(但确实文本真的没啥深度)

  • 荆棘

    技巧和创意在每一帧都完美的艺术化呈现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呢…只看一遍是一种亵渎。(主要是没字幕没看懂)喜欢监狱的故事。

  • 文森特九六

    传统纸媒写作者的颂歌,在微妙的感伤与调皮间来回追逐打闹,行为模式中流露出孩童般的天真与理想,并因这份纯粹而变得崇高,当然这是此次文本选择上同自己的意外合拍,但影像演出实在无法不令我惊叹,亦是先前的韦斯电影未曾带给我的。实际类似于格里·安德森的幻想人偶剧,演员皆是无生命的人型道具,但又因真人演出,面部表情和行为逻辑又可以让表演在僵硬的提线玩具和鲜活的日常生命间找到一个足够逼近卡通或布景演出般架空世界的表演形式,同样的道理下是舞台布景空间中对立体与平面的运动探索和机位摆弄,综合成无限多样的时空次元,进而产生媒介的肆意变幻,与风格的尽情流动,让一切变得合乎逻辑,或是这美妙的逻辑亦是人造,冥冥中接近日本演出家的方法策略,并更加成熟完备,他终逃脱了动画、真人和布偶的美学反噬,灵活从容的跳跃在虚实之间。

  • Vincent Lan

    4.5 韦斯安德森最琳琅满目但同时又最私人的一部。角色众多但每个都让人感到亲切,而三出悲喜剧落幕之后竟然有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觉。写给比尔莫瑞的讣告何尝不是写给从客居法国的安德森自己的?

  • 鸡头井。

    令人眼花缭乱的声画轰炸,最后砌成四个还算“好看”(真的是字面意义)的短片。数人头,无感情,说是写给新闻业和法国的情书,充其量是韦斯·安德森大型办家家现场。#Cannes2021

  • 鲍勃粥

    8.1/10 #NYFF 韦斯安德森显然找到了一种新的“机械”电影的方式,追寻着电影史之初如同逛主题乐园时的体验,不断翻飞的画面不断平移的推镜显然将观众放置在了与摄像头同位置的轨道车上,如同迪士尼乐园中的小小世界,以巡游一般的视角翻开一章又一章立体图画书。从另一角度讲,他在这部致敬纸媒/杂志的刊物中还原了阅读文字的线性编码体验,序章中的小镇由一个静态开始,然后不同的人事物依序开始行动,打开门窗进入世界,这种展开的单向度正贴合阅读体验。的确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是指向过去的,但是并无刻意的怀旧或者喷薄的情怀,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语调和飞跃的信息(图像与文本兼是),同样在模仿有闲人阅读这样一本“周末刊物”时的体验,读(看)过了,笑过了,然后便扔到一旁,等着下一周(部)的到来。

  • 蓝詹

    写给会写文章的记者们的剧本写得可真不咋地,可能请这么贵的卡司就是为了致敬记者给活干,然而因为疫情都没来,lol

  • 咸芝士包

    全片一共有三个部分,我睡过了第二部分,一起去看的朋友睡过了第三部分。散场后我们讨论了一下,并没有得出关于全片的完整结论,只是觉得需要回家好好睡一觉。

  • 嵇澹

    为纽约客所作的美学输出无上赞颂。韦安将纸媒和影像语言无痕融汇,匠心已臻化境,演员团队失去脸谱特质悉数变身马戏团的道具,打通幕墙的导演平衡着定格动画的绝对失真和真人表演的精确捕捉之间灵动的虚实变幻。影片的系统结构如同一部可纵身探秘的手抄本。舞台剧和玩偶屋的风格化平面章回叙事因而成就杂志文本天衣无缝的致敬载体。属于特吕弗、戈达尔的昨日法国,以特派报道的专题巡游辑成美式周末读物,经由视听体验的媒介转译,动态立体空间最大程度地还原图文纸本的翻阅秩序。机械运镜剪辑法则、绚烂多元跨媒趣味、色彩组建时空构筑,讣告亦是无因怀旧,既往情怀不再馥郁感伤,而是奇谈闲话的笔法,贴合赏心悦目的功能旨趣。绝美之城消逝在冷淡的倦怠,彗星沿着既定轨道为不容老去的英雄主义殉道。精巧至毫末,每帧都值得玩味,天真不老,理想永生。

  • 王白菜

    一部纯粹的Wes Anderson,一部风格化到极致的Wes Anderson,是脱离了情感的、脱离了人物的Wes Anderson。明星杂烩看得眼花里缭乱,可我怀念The Royal Tenenbaums的动情,The Grand Budapest Hotel的走心。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最形式主义的韦斯·安德森。5个专栏3个故事,名字是法兰西致敬的却是《纽约客》。曾经伴随安德森童年的天马行空故事会风格,以眼花缭乱的动态分镜还原,仿佛纸媒的鼎盛就在昨天。PS好久没看到这种堪比贺岁片的演员阵容了,科恩嫂和甜茶组CP惊掉我下颚...

  • 白斬糖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已经越发走入明星贺岁式的动画段子集

  • 陈小睡

    韦斯安德森的强迫症来到了一个新高度,囊括群星像集邮一样。和布达佩斯比起来更纷繁、冗杂、目不暇接,过分的时候观众一时竟要接受两个画面分割加上旁白一共三条线并进的信息量,就像吃糖水一样,大饭店已经达到一种令人满足的平衡,本片过甜过满就溢出来,会吃到受伤。在套娃排队的故事集中,韦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展现了刊物、平面及立体绘画、演讲、新闻、收音机、戏剧、舞台剧、电报等众多媒介手段,又是强迫症的另一个体现了。为了致敬媒体人,尤其是作家,无所不用其极。百用不爽的bittersweet剧情梗和镜头美学依然具有很强的作者性,配乐优异。

  • 可樂咖啡君

    塞得太满,要素太多,韦斯安德森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收藏考据癖了,他是在拿每帧承载的过量信息来转移观众对文本本身的注意力,形式繁多且有趣不假,但有这功夫为啥不去逛逛个人艺术展呢,这样的话还有更多闲工夫去仔细欣赏一下他所热爱的每一个文学、文艺史梗,但在电影这个媒介里,他的魔术就彻底失灵了,那炙热的孩童心以及大量考究的口水对白变成了和观众沟通的阻碍,没有一丝的留白余地,以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只找个暂停键按下去

  • 黄色动力伞

    Super artificial , 好像走进一家过分精致的糖果店,第一秒完全被overwhelmed , 等到要认真挑选时发现竟挑不出一个足够喜爱的

  • 耐观影-Xavier

    # 74 Cannes# 眼花缭乱的色彩视觉冲击以及几乎未停的大量快速英法对白令人疲惫不堪,看一遍根本不太能理解,需待二刷

  • el

    韦斯•安德森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平面艺术家而不是电影导演,他曾经身上那些天真的反叛和古灵精怪的浪漫几乎消失殆尽。你只能接收到视觉的变幻,但没有任何情感在其中流动。相反地,过度的视觉装点,满溢得仿佛赶时间的配乐和台词(在英国看到的第一部带原生英语字幕的英语片)都让戏剧空间变得狭窄而逼仄:角色和场景都只是在完成“展示”的行为。而那些电影史上的伟大瞬间,从来都是承认了世界的无序,再让故事在其中自然发生的。韦斯这么拍下去,只会离《布达佩斯大饭店》越来越远。我不知道如今的韦斯•安德森,会怀念《青春年少》时候的自己吗?

  • susan

    能在大屏幕上看这部影片我真的觉得很幸福很幸运。整体风格非常安德森毫无意外。分别评价一下几个小故事:第一个城市的故事,超喜欢短小精悍而且欧文一出来我就想笑。第二个艺术家的故事:略冗长了点看的我有点不耐烦,但是很喜欢西蒙的刻画。第三个故事:喜欢女主的诠释,那种虽然喜欢甜茶但是自知两个人不是同一个世界,把他拱手让给小女生的旁观者。整个城市的暴乱都是两个青涩的不知如何表达感情的青春期少年少女调情的bgm。第三个故事:被绑架的小男孩和大反派都不爱吃萝卜这个设定非常有趣并且wes anderson,喜欢里面厨师的part,因为我们都是外国人。最后,从影院拿了一本小册子,很有趣,以及画幅大部分时候是窄比例,当有两个column的时候会变成宽比例,真的很像在翻杂志。好评

  • 子戈

    这部电影就是韦斯·安德森给自己搭的一个乐园,主题是逝去的纸媒年代。这注定是很私人的电影,给观众的代入空间并不多,但能代入的人就会被它吸引。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一直是“纸片式”的,是一种精致又疏离的构建,他不沉迷于物质现实的复原,也不擅长于人物刻画,并且对电影的三维特质频频发起挑战……他是极其自恋的导演,习惯用近乎偏执的美学来抒发自己不足为外人道的哀怨。所以看他的电影就像欣赏一幅自画像,只能站在一定距离之外,会觉得好看,但偶尔也觉得空洞。具体到这部电影,我仍然没那么喜欢,但又觉得到如今这个随大流的年代,还在这么拍电影的人实在不多了。至于影片所讲述的纸媒的逝去,又挺能戳中我的。它实际讲的并不是一种“阅读方式”的逝去,而是一种思维,一种趣味,一种优雅的逝去。这才是最令人惋惜的事情。

  • Kiemrys

    无庸赘述,TFD无疑是今年最好的美学电影。影片开场法国新浪潮式的风趣剪辑与跳切无疑是在完美致敬戈达尔,自体系的运动与静动、对称与纵深的多元梳理证明了影像在高饱轴心渲染下还能达到绝佳的构法与技法。当代电影中唯有Weiss Anderson能在100%黄金分割动态构图上还有着超高的辨识度、表象化、抽象化功能,被拍摄物的设置与调度则几乎是以强迫式的平衡构型出现在有序空间中,并用系统化的色彩信息非线模式叙事完整空间。等应试完再写长评,就这样吧。

  • 陀螺凡达可

    3.5 可能是韦斯安德森最具影像创造力的一次发挥,眼花缭乱但又能形成统一,高速叙事似乎把观众拖进了一个旋转中的万花筒(就像翻阅杂志),五段式群戏结构隔断了和观众间的情感连接,从剧情和角色层面来看并不如以往作品那么有娱乐性(需要吗),所以也可能是他最背离观众的一次。

  • 圆首的秘书

    对不起了各位,私心年度最爱之一。韦斯·安德森这回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这是一部韦氏美学的百科全书,在完整与碎裂、动态与静态、轻快与沉重、繁复与简约之间达到了优雅而完美的平衡。真的不需要什么“共情”,且不说幽默感还在,单是愉悦眼睛已经足以。至于说静态的,显然是忽略了故事的进展速度和大量的镜内蒙太奇。

  • Cherry樱桃之远

    特地找了一场带字幕的,还是信息量太大,看都看不过来,尤其是Timothee那个故事里法语部分字又小,我每次只能看到前半句。飞速的转场就像把我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漩涡,眼花缭乱,很多细节来不及辨别就过去了。Wes Anderson在这个片子里把强迫症发挥到极致了,每一个镜头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感,有时候会觉得过分了。很喜欢片子的色彩和构图,各种不同风格的影像混搭出了奇特的效果,黑白和彩色,动画和拼贴,真的很天马行空,第四个故事最后的追车戏用动画效果拍简直快笑死我了!几个故事都比较一般,不是特别有意思,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一个是Adrien Brody,口吐莲花,看他在那忽悠人我就想笑,还有是惊鸿一瞥的Saoirse Ronan,摇篮曲唱得真好听,其他的角色就真的是在数星星,一出场,辨认一下,这是xxx,继续下一个。

  • Obliviate

    wes anderson好像只是在重复之前有趣的自己…却没有惊喜了

  • Helicopter

    如同在图书馆翻开一本半世纪前的本地杂志,一页页读着,各个板块的故事,琐碎、有趣、幽默。视觉上的平面化、漫画感,大部分黑白偶尔色彩,也是为了模拟阅读静态媒体的体验,对于2000年后出生的人,也许已经完全感受不了,对于老年人,复古得太喜欢。以前,写故事的人是为了记录时代、说故事,而不是博点击赚流量推agenda,就如最后一则,作者自动删掉了最cheesy的identity narratives…如今信息时代,死去的不只是纸媒、本地媒,作者和读者在陈词滥调的春秋笔法中失去了创造和鉴赏文字原本具有的暧昧、留白与韵味,以及那种会心一笑的能力。If the message is not literal, it won’t be heard or understood…

  • 电车

    “试着让它读起来像是你故意这么写的。”韦斯终于说出了他创作的秘密,从文本到影像风格贯彻始终。从《瓶装火箭》时不经意间的“故意”发展到《法兰西特派》已完全为“故意”而创作。看完有逐帧截屏装订成册的冲动,将电影里出现的人物一一找出原型,附上批注,对照改编,研究个底朝天,正如韦斯电影里的内卷高手们,不放过任何细节,非做到完美不可。这便是韦斯安德森的魅力。

  • 柊溪

    +①这是韦斯安德森讲述的编辑部的故事,一次对纽约客杂志的致敬。本片中的自由报·堪萨斯周日晚报总部设立在虚构的法国小镇Ennui-Sur-Blasé(直译过来是指无聊的冷漠)。②开篇所传递的悲壮情绪经由三个奇思妙想的故事直至报社老板的离世象征着导演对纽约客以往办刊风格的缅怀。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替亦是对应着纽约客杂志的版面革命——主编蒂娜布朗的大胆改革,但她的市场化改革也破坏了该杂志低调面世的传统。③运镜与剪辑当属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的又一巅峰,开场的跳切,中段极致的中心对称与定格镜头在滑轨镜头与一系列运动镜头之间构建起绚丽的影像晕眩,而后的追车逐戏码完全换成了动画——复杂的立体空间感瞬间转向平面的简约线条色彩……这一切都被韦斯处理得丝滑利落,一个绝美的昨日世界。

  • The Great Lee

    使人產生熱愛閱讀、詳盡閱覽,並為紙媒的衰落深感緬懷的幻象。但看完回到現實,你過去一年讀了幾本書?你上一次讀報是什麼時候?知識分子兼藝術家,對我等文藝消費者的俯視,我得到的感受是這個。為此羞愧,自卑。而影像上的跳脫和靈活,兼併復古,提醒鄙人的電影夢,要做得更堅定。

  • 胡披萨

    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风格很像, 讲得还是昨日的世界,这次是昨日的杂志。但比前者还要好玩,整部片子就是一本杂志,有评论,翻开书页,跟着视角穿梭在世界里,看四处大开眼界。这次有定格,有动画,有舞台剧,简直给我这种剧中剧爱好者量身定制。他的电影总是能小细节里打动我,无比浪漫,留白充满诗意。最喜欢第一篇,爱所有和创作有关的故事,Lea走在画幕前飞起来的时候,她心中的喜悦也传达到了观众心底,他们不会说爱,但这就是爱。但现在品味觉得第二篇也很不错,最后记者一个人坐在床上,如烟花一样璀璨的孩子再也不这世上了,她在想什么呢,写什么呢,也会想到话剧里那场纷纷扬扬的雪吗。看完电影,我叹息又心痛。

  • P

    mais peut-être que la neutralité journalistique est elle-même un oxymore

  • 边喝芬达边洗澡

    他不是沿着完美弧线无可阻挡的彗星,在浩瀚宇宙中飞往银河之外。相反,他会英年早逝,他会溺死在这个星球。溺死他的水流,沿着幽深、肮脏、壮丽的河,夜以继日流过古老城市中的大小水脉。他的父母会在午夜接到一通电话,机械地套上衣服,手牵手,在出租车上沉默。前去认领儿子冰冷的身体。他的形象,会被量产封装。像卖泡泡糖一样卖给假装受到启发的人,他们想比照英雄效仿。青年的自命不凡让人动容。

  • 哪吒男

    写给杂志时代,五彩缤纷的讣文。用电影,重塑鲜明而多样文体,有散文,有随笔,有小说,有诗,有采访,也有新闻,加上插图和广告,100分钟,刚好能看完一本杂志。那执笔为枪的时代,像少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和我的文学时代,一同死亡,还好,离开又是新故事的开场。

  • 十二•辰子

    一种应该用来收藏的连环画,它摆在那里很好看,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 王大根

    每一部韦斯安德森都比上一部韦斯安德森更加韦斯安德森

  • 哼哼.floweray

    前几天忘了在哪看到一个讨论:电影是否会在短视频的速食主义和游戏的愈发精良双重裹挟下逐步走向衰亡?答案五花八门,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哪怕真的到了所谓的“元宇宙”,只要还有韦斯和昆汀这样的迷影导演在功成名就后不忘以自己的风格给电影一封集大成之信,我们就仍会逐帧地欣赏把人生拉长三倍的艺术,就像现在的我们站在几千年前的废墟文物前想像历史的年轮和回响,就像我们透过不知被篡改了多少的文本去勾勒原本的真相

  • 小熊回收站k_

    看完有点明白为啥这部疫情期间被压了那么久都没发行了。天真的,伤感的,不合时宜的,奇技淫巧的,竭尽全力的,人情味儿的,为了全人类的(但是不是为了全体观众的)。开头就每一帧都信息过载令人屏息,后来发现全片都是这样……

  • 理易封

    韦斯安德森把电影拍成了杂志:各有风格的记者代表不同文风,黑白是文字,彩色是照片,一篇篇荒诞风趣的故事,以及韦斯安德森一如既往天马行空的强迫症美学设计,意外惊喜还有一段法式探案漫画,最后再加一点点感动,诞生本年度最可爱的电影。很享受,也很累,因为信息量大,看文字就顾不上画面

  • William H D Lee

    1.眼花缭乱后,却没有可以让记忆驻足之处(蕾老师裸体除外)。更离奇的是,造成这样观感的原因,是故事单调浅薄而表现手法花样百出~通常来说是反过来才对。2.美国人韦斯安德森对法国的暧昧我感觉到了,可他的私人情感无法作为粘着剂将这部形散神更散的作品聚合起来。3.如果有看大荧幕的机会我一定不放过,这么多表演艺术家的影像资料可以细品~4.最后,近两年的中坚导演作品看下来,真真有秦淮河畔江南士大夫沾酒吟新诗,而不知北地狼烟四起的感觉。

  • 亵渎电影

    当韦斯·安德森导演的美学风格达到了他的极致,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吧。章节式非线性叙事的故事对观众不太友好,但在形式感上完美契合导演的风格,也是他以往的做法。安德森的戏在台词的节奏上拿捏的很准,他这种拍法在调度上赏心悦目的同时,又让人眼花缭乱,一个小时后的视听轰炸之后,感觉自己的想象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第一观感竟然是发现自己果然是个文盲。

  • 颜落寒

    “All grand beauties withhold their deepest secrets。”蕾老师美丽~

  • 本初老儿

    从布达佩斯起我大概算是个韦斯安德森黑了。但是这部电影真让我没脾气,序言和第一章开始时我厌倦得鼻子都在哼哼,可到结尾时有点想哭。别误会,韦斯还是那个安德森,外加群星闪耀的卡司,仍然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这一次他就是抓住了我的魂。

  • Lelia

    像是走马观花地游览博物馆,导游的讲解非常枯燥

  • 韦斯安德森真的是非常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热情的电影人…每个段落的想象力,执行能力都无比惊人…不出字幕前应该不会改变年度最佳竞争的位置。

  • 嘟嘟熊之父

    Pose. Face. Smiling Eyes. 韦斯安德森的《东邪西毒》,语言面孔分离,滚滚向前的时间和场所,留恋旧日的人在原地回望。

  • 林西拿

    @金馬58 廚師那段開始睡⋯但前面其實很好看,他很懂那些怪咖和怪事中,最屬於人也最動人的那些個部分,浪漫又可愛的

  • catcatcatyang

    Adrienne Brody饰演的curator原型是Duveen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10831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