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英国7.8分历史冒险剧情《教会》

1986英国7.8分历史冒险剧情《教会》

《教会》介绍

名称:教会

别名:战火浮生 / 传教 / 传道 / 教会 / The Mission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 杰瑞米·艾恩斯 / 雷·麦克安利 / 艾丹·奎因 / 切瑞·朗吉 / 罗纳德·皮卡普 / 查克·洛 / 连姆·尼森 / Daniel·Berrigan / Carlos·Duplat / 弗雷德·迈拉麦德

导演:罗兰·约菲

地区:英国,法国

年份:1986

语言:英语 / 瓜拉尼语 / 西班牙语 / 拉丁语

时长:125分钟

分类:剧情片

《教会》剧情介绍

罗兰.约菲导演的史诗式宗教冒险片,两位男主角形象虽有点典型化,内容也有点庞杂,但映象十分壮观,某些场面的摄影美得让人窒息,杰瑞米.艾恩斯与罗伯特.德尼洛的对手戏也精彩可观。剧情描述十八世纪时,西班牙教士嘉比尔奉派到南美洲丛林为瓜拉尼族人建立教会。他碰到了奴隶贩子罗多萨,带着这个因为杀了弟弟而深感内疚的汉子一起前往目的地修行赎罪。当他们的传教任务稍具规模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政府却因为殖民地冲突而在当地发生战争屠杀,结局十分悲怆。

《教会》豆瓣热评

  • 暂停

    看后并非激起民族主义情绪,而是更确信信仰与民族无关,基督教绝非白人的宗教,奉行爱的法则,即是上帝之子.

  • 焚紙樓

    故事先天性的讓人厭惡,把整個世界都封閉於西方體系的價值觀,好人壞人都是白種人,其他人跟序場的瀑布一樣只是服務畫面的奇觀,噁心死了。但又不得不服這片的大氣酣暢,配樂與場景滿分,攝影與收音則到達電影工業巔峰,光是勞勃殺人的一場T字運景就玩死所有動作片。唯西方人能拍出這種格局,哀哉。

  • 月球漫舞者

    美得让人窒息的摄影,与宏大如沙盘式的剧情相对应,虽然微观上(人物相互关系与剧情发展)显得很粗糙,但是以如此超然的上帝视角远景镜头拍摄无疑充满了宏大、绝美、庄严与仪式感,配上世界上最伟大的配乐家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配乐,你就是拍南美洲的一坨屎都能感动到人泪流满面啊!更何况还充满情绪!

  • 小能七九西

    也許需要一些宗教情懷與對處境瞭解才能更明白電影的意義。當最後Rodrigo彌留之際遙遙凝望著迎向炮火的Gabriel,他所看見的不是Gabriel,而是基督的聖體。一個是熱血的革命者,一個是柔弱的羔羊,但同樣他們都活出自己所理解的愛,對原住民的愛,這是基督不同的面孔。

  • 托尼·王大拿

    文明和野蛮的二元相对论,又是一部把简单故事放在美丽环境下让摄影喧宾夺主的片子,真算不到多精彩;倒是莫里康内的配乐好听的很。

  • 寇国威

    真·白男救世主,原住民也是真·圣母,人家前脚刚抓走你亲人和朋友成为奴隶,你后脚就原谅人家,真是信了上帝脑子都变傻了。

  • paradiso

    艰苦南美雨林外景片我觉得也能算一个genre- - 看JI瀑布攀岩有点紧张。虽然传教,不过也比较真诚,满以为去到天涯海角可以一心行善,却还是逃不过政治纷争,对教廷和JHS来说也是有些尴尬的一段历史。这个里面德尼罗演的西班牙殖民者的悔过我觉得是我看过的所有杀人犯赎罪里最能让我接受的一种:永远背着一包刀剑盔甲苦修,直到你的仇家愿意为你卸下这个负担为止。@新衡山

  • 欢乐分裂

    #重看#摄影与配乐加分,外在景物的描摹并不止于诉诸视觉上的美感,而是强化了水势的惊人磅礴以达成悲壮氛围;卡司虽好,多少有点浪费。典型的西方视角——无论是传教还是武力征服,难道不都是殖民侵略的手段?

  • 九尾黑猫

    好看,有关如何坚持信仰。音乐太好听了55

  • 米粒

    又是一个贪婪人类铁蹄践踏异域文明的残暴故事,不同性格的传教士角色让故事更饱满一些,其实本身跟教义没关系啊,更多是在展现文明本身的可贵和自然的绝美,让结局更显无力接受。年轻的铁叔,纤长瘦弱,眼神坚定又圣洁,配合莫里康内的音乐,简直每幅画面都自带圣光,像耶稣基督的化身...

  • Paper Planes

    是的,我也很疑惑为什么这部电影会获得金棕榈。查了一下,当届的评委会主席是Sydney Pollack,同年入围主竞赛被炮灰的包括Martin Scorsese的《After Hours》(获得最佳导演)、Jim Jarmush的《Down By Law》和塔克夫斯基的《牺牲》等。

  • 番茄长颈鹿

    #24th SIFF#@上海影城. 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与现实,在权力与生存面前教会和教义的相悖,德尼罗的conversion不管什么时候看都令人动容,铁叔则将虔诚朴素的牧师形象演到了极致。在殖民主义下,爱与救赎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只能靠逝者的悲壮来博得一丝撼动。莫里康内的配乐真的太有灵气,战争局势凭着曲调宛转就能了然,在丛林山水间隐逸悠扬。

  • John Coey

    But, in truth, it is I who am dead and they who live.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seed" -——Tertullian

  • 叉叉小箭猪

    对于人类这种强权暴虐的生物来说,信仰似乎并不一定能解决被征服和消灭的问题,但无论是奋起抗争还是将心灵与决策权交给主,都会让强暴的杀戮显得是那么的无耻与卑劣。人物刻画有点僵,但那个年代的自然摄影太美丽了,远远超越现在的PS。

  • Dynamo

    非常杰出的作品。表面上是个奴隶贩子从良的主流商业片,其实角色和台词设置上处处可见导演对于殖民历史的反思。这部电影借十八世纪的壳,讲的其实是后殖民时代的事。教士们的形象有多伟光正,当今的前殖民者们就有多自我陶醉,某些地区的后殖民地心态就有多深。不信吗?来看看这些惊人的台词:“我在想,如果我们没来,这些印第安人是不是会过得更好”“上帝的旨意让我们建立教会,但我们不明白他为何会改变旨意”“我们不要再回丛林了,因为有魔鬼住在那里”……不过结尾处印第安年轻一代拾起提琴而非圣器毅然回归丛林,足见导演还算是个乐观主义者。好片子,改天写个长评。

  • 侯二六

    原先只知道配樂和那張伊瓜蘇十字架海報,一看才知攝影好,整個場面調度也頗驚人,畢竟是前CGI時代。至於故事,無論從歷史或人類學角度來看,都頗有意思。總覺得主軸倒不是主角贖罪,而是主教說「歐洲若不涉及此,會如何」。原民在此處失語,強調歐洲視角,反倒凸顯了舊帝國主義的破壞性。

  • 高玉宝

    欧洲白人的视角再怎么反省反讽都是既不贴切又没啥力度的。印第安人都被逼到这份儿上了,难道不该妇女儿童一起上阵杀敌吗?被教士们给忽悠了,服服帖帖等着被屠杀。所以教会当然是殖民者的帮凶,听不听证的,不过是统治者内部矛盾而已。

  • sarah

    Ennio Morricone: Gabriel's Oboe; 不愧為Best Cinematography。。。

  • iceman

    须知枪杆子里出政权,应该让西方那些整天把“人权”放在嘴边的人看看,他们对这些毫无反抗之力的人们又做了些什么,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 灰狼

    险崖耸立,大河奔流,影片外景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升华着那些意义和无意义,宗教是文明的一片小舟,能浮游而上。莫里康内的配乐呈现性灵的力量,爱与怒的回响,是片中两位主人公的选择,但那个袅袅的声音回响,仍是杰瑞米艾恩斯的主调

  • 汪金卫

    【上海电影节展映】根据18世纪中叶南美洲瓜拉尼战争历史改编的宗教影片,反映耶稣会传教士与原住民瓜拉尼人的友好关系,以及西班牙葡萄牙联合军队对瓜拉尼部落的屠杀式作战。剧组在南美洲实地取景并采用当地原住民做群演,景色壮阔迷人。摄影配乐尤为突出。莫里康内的配乐空灵而大气,足够震撼。开场沿瀑布山林攀岩而上的画面美不胜收,叹为观止。除罗伯特·德尼罗背负重担来到瓜拉尼人社区一段足够深沉,没有太多足够彰显演员演技的戏份。中段大量斡旋文戏无比沉闷无趣,看得昏昏欲睡。反而是那些无(英语)台词的、展现瓜拉尼人社区生活、宗教、战备的部分十分鲜活。正如影片以红衣主教的叙述为线索串连,其白人视角、白人主角叙事令原住民沦为展示奇观和悲惨的背景板,就像原住民语言也并未有任何翻译,历史上瓜拉尼叛军领袖及其士兵只是群演配角。

  • 方聿南

    西方银幕常见的救赎故事,主人公由双手沾腥的唯利是图者,洗刷罪行而升华为具有牺牲精神的人道主义者,其契机仍是宗教感召,其实比较老套,但胜在故事讲得有条不紊,几位大牌的表演也十分出色,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高潮一战拍的雄浑悲壮,此外,风景壮丽的南美丛林、山崖和河流亦是一大看点

  • 胤祥

    #24th SIFF# 致敬莫里康内单元。1986年金棕榈+技术大奖,奥斯卡7提1中最佳摄影。时隔这么多年看,除了摄影和美术令人惊叹的完成度之外,能从传教所这个点出发把殖民史里面复杂问题从政治经济角度剖析得这么清晰,也是非常难得。[蛇之拥抱]恰好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了一个相同题材的故事,这么看这部片其实还是在原住民角度欠缺了一些,属于近些年电影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新视角。莫里康内那段交响加合唱太气势磅礴了。

  • 咖啡罐子

    #SIFF# 终于明白片头出现配乐时为什么要鼓掌了,老爷子走好

  • 影志

    瓜拉尼族只能生2个孩子,这样能确保逃生时夫妻两人每人抱一个,第三个孩子如果出生,便会被杀掉…其实就是个“人猿泰山”的故事。冲着一直以为的大气磅礴配乐去看,实际看了发现却不是,那些年被误导的观影期待。

  • 徐若风

    一不小心看了史上最拉垮金棕榈之一?对18世纪南美政教殖民屠杀事件完全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的讲述。宗教委身于国家、不再有力量保护原住民,这一背景下,衍生出了标准的好莱坞奥系情节剧史诗体,第二幕甚至是整一大段的主教领导视察,现在看来相当老旧。当然,仅从传统/主流的电影价值评判而言,影片的硬配置还是不错的,堪称奇观的摄影、经典的配乐,好几场值得被影史铭记的调度,男性群戏也出彩,但仅限于此。

  • 17950

    看完悲情城市修复版紧接着看这个就真的不行…白男救世主不是不行,但给我放这个时代背景下真不行…动作场面拉跨到让我想起抗日剧,连EM的配乐听着也很催眠,我每隔10分钟大概就要咪一会儿……而且老实说吧耶稣会在南美发展得是不错,但性质比起中世纪传教其实更像早期的资本主义扩张…硬上这么个爱与正义的宗教价值真的良心不会痛吗,瓜亚基编年史书当我白读的吗‍♂️而且就算影片编得是对的,那能不能把印第安人唱诗时的嘴形都对齐?

  • のり子

    全然的西方殖民者視角讓人反感,正派反派都是相對於當地原住民的入侵者。敘事將觀眾情感導向文化宗教的統治優於直接的帝國掠奪(或是顯得更聖潔不凡)但二者皆是殖民手段呀。這樣的片當年得到金棕櫚??

  • 纯情奶1

    披着现代文明人的皮却做着最野蛮的行径,万恶的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抓印第安人当奴隶,把他们的生命视为草芥,大肆屠杀,孩子都不放过。。野蛮人怎么能懂得爱,懂得敬畏生命呢,这才是教会存在该有的意义。。可悲啊。Extras:然而八几年拍电影那会,本地印第安人Waunana Indian依然过得非常poor诶,没想到花絮才是最现实的,二百多年后了原住民依然被歧视被射杀,还在为自己的民族争取人权,拉美真是。。

  • Puff

    技術層面無可挑替,在瀑布旁取景攝影可說是一大難度,連收音本身也是,而這部活生生做到了,光攝影本身就值得給這部片肯定,信仰的忠貞難題,影片透過外來殖民者的入侵,把宗教與政治立場合而為一,最後演變為名為政治立場的宗教迫害。信仰的守護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人選擇動武,有的人選擇和平面對,馬丁史柯西斯的《沉默》本身也是對信仰的忠貞做出探討,剛好裡面也有連恩尼遜,狄尼洛應該是片中最有血有肉的角色了,從瀑布下爬到山頂上的救贖之旅,到最後登頂時的嚎咷大哭,著實被感動到了,狄尼洛真的是好優秀的演員嗚嗚嗚,顏尼歐莫利奈的配樂依舊很美很動人,但主題曲比較像傳福音的旋律,可以排心中第三,心中第一依舊是《四海兄弟》,第二依舊是《新天堂樂園》

  • LoudCrazyHeart

    西葡殖民下的南美土著人民在改变了自己的信仰归属天主后仍不得救,上帝就是爱的话,上帝又在哪里?影片自然是要借用教士的两面来塑造反抗和隐忍的力量,在创作者看来,更倾向于宗教的教化意义和慈悲,这是人道主义的。而做到了反暴力做自己的加布里埃尔神父,也算作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但以审慎的眼光来看,本片除了拿起枪实打实反抗的几位教士,其余的几乎都是教会的帮凶,而政治和商业则是直接烧了一把火。莫里康内的配乐真是好。

  • Bejdlxl

    认同混乱,先是德尼罗,然后艾因斯,然后主教(德尼罗&艾因斯就扁平了),最后才是文明冲突。What's the point...

  • 如意萬重

    信仰解救了一个罪人,让他获得重生,但却不能挽救一个部落。当敲着战鼓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人入侵而来,唯一保护自己和维护尊严的方式只有拿起武器,就算代价是灭亡,也要撕下那块遮羞布。

  • fallsky

    曾经同为出身于耶稣会的教区主教为了生选择奴隶主们的野心时,他虽生已死。那群获得信仰的族群,已经存在的教会被打压时,所有为主殉道者的血,已经成为更大教会的种子。

  • 假迷影真胖叔

    4.0。24thSIFF曹杨影城。1.戛纳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摄影,还有罗伯特德尼罗的演技,莫里康内的配乐。2.用后殖民的文化侵略来反击武力殖民,放在当下语境相当落后。3.故事文本几乎可以无缝重合《阿凡达》,宗主国的白人男性接受殖民地文化,开始反抗宗主国的强取豪夺。

  • cliosong

    《教会/战火浮生》:(7.5)看起来每部分都有些异样,欧洲殖民者、耶稣会、印第安人。氛围上倒像是赫尔佐格的美洲。Ennio Morricone的配乐十分著名。

  • 甘草披萨

    整部电影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宗教般的庄严、苦难却虔诚、抚慰之感,奔腾的丰沛水汽和恢宏的配乐让这部电影宛如精神洗礼;看上去像是老套的殖民地争夺或是皇权与神权的博弈,其实是一部宗教本质的反思,叫人深思究竟何为上帝之爱,究竟上帝为何带来痛苦和罪孽,门多萨的转变巧合却合理,不能不感叹上帝的安排,信仰的根基终究是普世的自然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对南美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的传教失败,但事实上通过教士耶稣般的牺牲和殉道,上帝的福音真正降落在了这个遭受屠戮的村落的后裔;教士看待印第安人习俗很有人类学家结构主义式的思维方式 20210612上影节重看@影城

  • snowark

    “欧洲的教廷如野蛮森林,而这里是整洁的花园”,本南美丛林瀑布之上的花园最终被大屠杀终结,有时候人们总是会选择高尚的毁灭,结尾是人类历史上无数个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场景的一个,当手无寸铁的妇孺高唱圣歌,高举十字架迎敌,西方士兵丢掉武器喊到“我不能”,发起第一轮攻击的竟是他们无信仰的印第安同胞。这片荷索来拍,一定会进一步反诘文明究竟是什么?当然本身已足够牛逼。每当圣歌响起,禁不住潸然泪下,为莫里康利而来,收获了一部全方位震撼之作。

  • 陈家洛

    Jesuits被描述的真的很好,但是事实真是如此么?片子挺深刻的。激发我研究南美indigenas的思想。我一直很想知道在国内历史学的传教士是Jesuits呢,还是Catholic呢?还是其他的人呢?每次传教士到一个新的土地的结果大概就是掠夺和死亡吧。The spirit of the dead is living in the memory of the alive

  • 操蛋的教父

    当初移民到拉丁美洲的白人们对土著的大屠杀,这是神将加于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罪孽作为惩罚。是为原罪。

  • seamouse

    刚去了瀑布又去了科尔多瓦的诸多耶稣会旧址,再看此片,震撼于对伊瓜苏和瓜拉尼人还原的强大能力。人物塑造其实比较稀薄,包括对手戏的处理和人物情感逻辑转折也不算多么出众,但罗伯特.德尼罗在狂欢节那场内心戏确是独一无二,导向后来合理的杀弟事件。

  • 明月隐山

    说教意味浓厚……不过为信仰而战斗是悲壮的 值得仰视

  • 柏拉不图

    是用宗教来殖民?还是用战争来殖民?西方文明国家曾经犹豫了一下,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战争,因为效率高。

  • 木卫二

    也不是不能看,场面迷人。可惜,与魔力康原声带所浮想联翩、哀婉流转的史诗故事相比,电影太流浮于表面。1986……1986……再次证明,今时今日中国影迷依然执迷不悟的金棕榈,它可以注多大量的水,瀑布巨流般那么大吧。

  • Catete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典白左片儿 与与狼共舞末代皇帝最后武士(好吧这个是21世纪初)完完全全一个套路的 唱诗连口型都对不上 太夸张了 以及这个地方就是伊瓜苏瀑布吧 这也太胡编了

  • 舌在足矣

    两个小时的片长对于这样一个故事来说还是太短了,可以感觉到被剪掉了很多内容,编剧不愧是和大卫·里恩合作多次、曾写出《日月精忠》的Robert Bolt,厚重感十足。莫里康内的仙乐实在是无话可说。那年戛纳又是这部又是老塔的《牺牲》,真有意思

  • 山上风下

    现实版阿凡达。信仰无感,无非是权利维护利益争夺的表象,只有Rotrigo的自我救赎让我触碰了下主题。

  • 逸书

    无论以"爱"或"恨"的名义,想改变"自然"都是妄求,最后一切终将归还給"自然" !

  • 荔枝超人

    除了有艺术品般精致的影像与声音设计外,这故事也是惊人大胆,教士与殖民者,神也是你们鬼也是你们,导演在壮阔的大自然描绘中措不及防给了他们狠狠一巴,相当有种!

  • 合纥

    赞颂传教士的精神,多过于对白人罪行的谴责,在颂歌式的音乐下,整个故事感觉很好莱坞,忽生一丝做作,在屠杀时人们在炮火还安然的前行,以及战斗时的一些情节显得虚假,更加强化了造作的感觉,有失期望。也许这样的故事角度在那个年代是有挑战性的吧。。差点就给两颗星。。。

  • sirius_flower

    废了老大功夫讲了一个类似pochahontas的故事,耶稣会成了南美丛林里西葡帝国斗争与教会政治斡旋之间的正义力量 为Guarani人提供了庇护(当然是有前提的)更在最后被三方背叛后选择了与当地人共同战斗牺牲了自己。但电影的形式语言完全背叛了这个童话故事 无论是调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的主次关系 如大景别在前景远眺自己为土著所做“贡献”的修士构图。片子一面言说“爱”的力量一面借雇佣兵之手行武力战斗之实 从始至终当地人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为都被依附在修会的决定之上 服务于三个主要修士的理想。开头通过双簧管奏乐被土著接受一幕让人想起陆上行舟的歌剧与蛇之拥抱的留声机。这片子唯一优势就是音乐了。另外Neeson真是修士专业户 从这到魁刚到费雷拉好像还有辛普森里的

  • tankry

    开场极好,开阔幕布下的修士苦行,耶稣圣光显现。但越发深入,你会逐渐发现文本实质上的指向在于天主的传扬者与殖民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这一冲突真正的受害者——瓜拉尼族人却是实在缺席的。瓜拉尼族人在与现代文明严重异步的情况下,却高度文明化地选择皈依耶稣会,难道不是基于逃避西方殖民者掳杀的无奈选择吗。因是而言,我们看到的凶杀死亡,只是西方内部矛盾在异地的延展,但这样的撞击已然足够毁灭一个聚落、一场文明。德尼罗与艾恩斯追随两条路径的设置保留了一分抽象内核的具象冲突,但相比于原住民形象的缺席,这样的界分已经显得过于贪婪了。如果只是聚焦于攀登瀑布,筚路蓝缕,却在不可对抗的势力下死亡,或许会好很多。SIFF24@上影

  • St.约书亚

    取景配乐人物塑造等等都不得不叹服,但就像一篇主题偏离的服务于基督教传教的文章,套着结构精巧技法纯熟的外壳。导演用以反映殖民历史的视角本身就没有跳脱出殖民主义本身的窠臼,电影中主要刻画的人物,无论正派反派,都是西方人。印第安人则是失语的群体:他们的反抗需要西方慈爱的牧师的领导帮助;他们的语言,想法无法被观众直接获知,却需要牧师的翻译转述;他们与主教对抗的理由是他们自认为是上帝虔诚的信徒因而不应被驱逐...电影并没有反映印第安人反抗的主体精神,显然在反思殖民主义这一主题中,这部电影是不合格的。试想牧师和印第安人的反抗如果成功了,私以为这种结局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仍是悲剧,基督教无孔不入地侵入了热带丛林,在枪炮弹火无法到达的地方,完成了它们殖民的任务

  • 左胸上的吸盘

    勉强及格,罗兰约菲拍的是那种古典大片,即忽视细节,传道过程、战斗场面,都省略或者处理的马马虎虎,一切流于表面,但是摄影包括双主演的表演还是好的,即便表面化,但有份徐徐展开的画卷的意思。教会在地面的国土上,但救赎在心里,可惜就算救赎,其肇始也并非对印第安人的歉疚,整个视角跟逻辑还是西方的

  • 不留痕迹

    因为《音魂掠影》溯源来的,莫里康内大气磅礴的配乐绝对是最难忘的部分。故事还是文明与野蛮的二元论,顺便黑了一把宗教的虚伪,无论是暴力还是非暴力的反抗,在极端的杀戮面前都不堪一击。

  • DANTE

    基督教神性的遮羞布就是被这样一点点给扯下来的。

  • Tyger Tyger

    还是vcd年代看的片了。我们可能再也不会有这一型的宏大叙事了,后殖民理论的视野中,不但片中所指的西、葡殖民者的残暴行径必须痛斥,而且耶稣会的传教本身的合理性也是大成问题的~

  • 古始渐中上更全

    Jeremy Irons / Robert De Niro / Liam Neeson / ~强大的卡司,虽然基本都没怎么说话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119718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