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美国7.3分剧情《抓狂电台》
《抓狂电台》介绍
名称:抓狂电台
别名:死亡热线 / 暴力电台 / Talk Radio
主演:Eric·Bogosian / 约翰·C·麦金雷 / 莱斯利·霍普 / 亚历克·鲍德温
导演:奥利佛·斯通
地区:美国
年份:1988
语言:英语
时长:110分钟
分类:剧情片
《抓狂电台》剧情介绍
奥利弗·斯通拍完两部越战片之后作新尝试,针对电台广播节目的社会效应作深入探讨。男主角巴瑞查伯宁,是一位能言善道而愤世嫉俗的电台抓狂夜谈节目主持人。他善引导打电话进来表达意见的听众侃侃而谈,并且对讲座的热门话题常有一针见血的评论,因此使节目获得很高的收听率,并且使他赢得全国性联播的机会。然而,就在成功与声望唾手可得之际,工作伙伴以及被他激怒的广播听众,一齐进入了不可知的危险状态之中,并且埋下了震撼性的杀机。男主角埃里克.博高桑,同时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影片的原始构想取自真人真事,描述丹佛市广播节目主持人阿伦伯格由于敢作敢言,于1984年被新纳粹分子所暗杀。编导对一些电台叩应节目哗众取宠,将个人隐私当作娱乐商品来贩卖的歪风提出有力批判,处理扎实有力《抓狂电台》豆瓣热评
改编自84年的电台主播艾伦伯格被刺案。开头看起来像是斯通版的《登龙一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方电台主播巴里意外获得了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但剧情随后急转直下,还没品尝到名利甜头的巴里就被自己的狂躁与孤独所击倒,最后死于自己「培养」的狂热观众之手。全程怼着男主角的拍法(使用大量的近景特写乃至于录音间里的运动镜头和大段大段的快节奏独白来表现他的心理状态变化)没什么节奏上的变化,在不讨喜的角色人物并不能勾起观众共情的前提下就非常难看。当然,我理解斯通可能是在塑造一种反差:主播巴里在广播中向听众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但在生活中却彷如巨婴,渴望爱与关怀又没有安全感,只能靠嘴臭别人来自我封闭,以至于和朋友伴侣的关系都是一团糟。前妻打电台电话来试图和他沟通,却也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情节是整部电影的缩影
在微博肆虐,人人争当舆论领袖的今天,真的有必要重新看看这一片,认清舆论领袖的谬境和代大众发声者的悲剧丑角性质.
这辱骂技能简直了…… 男主自编自演,还是从自己的外百老汇剧目改来的,全才啊,难怪真是行云流水大气不喘一声,叹为观止了。斯通也拍high了,竟然还弄了斯派克李那种镜头…不沉迷阴谋论的斯通的确有意思得多,大部分都是室内戏的小成本制作反倒有更多发挥空间
在大体上对一个在迷幻中走入癫狂的人物形象的确拿捏住了,但具体执行特别混乱,始终没有说明为什么观众对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主播如此推崇,而这之间的缺点,恰恰是斯通和他老师斯科塞斯之间的差距
信息量很大,看的时候时刻有骂街的冲动
惹人注目升迁全国广播网的故事线,没有发展成卡赞的登龙一梦;主持风格犀利直率让万千粉丝爱恨交加欲罢不能的故事线,也没有发展成吕美特的电视网络。伊伯特说他认识本剧的角色原型,也就是1984年被枪杀的电台主播阿兰伯格。那是个更平静更享受生活的老头儿,并无自毁或自杀倾向。而本片的主人公,二者兼具!……博高森自编自演,几近长篇贯口独角戏。电影作者属性上,奥利弗斯通最弱的一次?
奥利佛斯通的政治电影方法论真的挺让人讨厌的。对社会话题的关注,也许他自认为是很符合人文道德,却一方面做着剥削的事情,一方面又强行的把人物叙事与主流的美国价值观绑定。也难怪在那个时候被美国人喜欢成那样。遭遇疯狂剪辑小聪明很多,但整体架构老套到不行。
下的西语版或(意语,看得我异常郁闷。拍摄太土,男主是law & order的队长。Baldwin叔打酱油
8.0/10 分。初看,蓝光。全片都是男主的个人表演秀。。。这样的电台主持人,只可远观,言辞太激烈了,还老是打断别人的话,实在是太招人厌了,难怪原型。。。过去的美国真的是开放多了,现在感觉保守多了,多了很多政治正确性。。。突然发现,我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导演 奥利佛·斯通 的片子。。。现在这样有深度的电影真的很少了,基本上被好莱坞的特效超级英雄片占领了。。。
狂野电台主播,粗鄙愤青,张扬型男,全民公敌,煽动性的感染力,严肃话题终结者
对于细节的把握能力很强,不愧为大导演,能够把这么多信息融进去
对于巴里,愤世嫉俗并不枯燥无味,内心的情感让他的视野变得美好。
斯通既利用主人公讲出了他关于种族歧视堕胎毒品枪支等问题的看法,又用主人公的死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抗世界的下场。本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广播室,同时节奏和情节都以对话来掌控和推进,比起一般密闭空间的故事难度更大
所以说作为传媒人不要愤世嫉俗,不要太在乎,不要说该说的,也许这样活的久一点...
跟那吸毒小伙的戏做的真好,一下子就让整部影片的主旨清晰起来,Just a show you know ?
21/10/10:不管剧本与真实的出入有多大,通过隔空对话,奥利弗擅长的人物对话又整活了。巴里在前妻挽救灵魂的最后抉择中选择了逃避,那一刻而言他就已经死了。
功成名就的人不一定幸福,这是我一直坚信的。问题出在有些功名其实并不是当事人真正想要的,而一个人在疯狂的社会当中,也很难认清自己真的想要的是什么。且不说真正想要的,就是说一句真心话也很难了。
对这假么假事,道貌岸然的社会,一记响亮的耳光~
三星半,题材不错。中间有一段主角陈述自白拍的非常棒!
原型取自于丹佛市广播节目主持人阿伦伯格,因为未找到相关资料暂且不谈,不过这部影片是把语言的锋利与传达的力量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侮辱谩骂 不停切换电话,因为他没有听到他想听到的 ,每个人都不在乎这个节目这场秀,要不习惯,要不失去,习惯于逃避自然不想失去,他们看不到希望自然都是一样的人,一个人的沉沦所有人的释放,尖锐的语言,敏感的话题,到底是谁在抓狂,暴露问题而不想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试图用一人打破规则推动群体注定的失败,但是光还在,如果你失去战场,同样可以赢得战争,引用反派的那句话:"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党同伐异,猛于炮火 ",你知道我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嘛,变得无聊 。
奥利佛斯通高产阶段受关注最少的一部 喋喋不休的台词真是了得 意外发现鲍小强那口子年轻时就那么美
这么讨人厌的主角还是第一次见。。男主演得不错。。剧本呈现的是一种非常典型且极端的人设和冲突类型,倒是值得好好参考一下。
午夜电台 主持愤世嫉俗 肆无忌惮 发泄抨击 节目走向迷失 混乱,简单设置,极致感受,
文明意味着色情暴力,伦理意味着巴结奉承,正直意味着说谎吹牛,这国家已经变成了腐烂的玉米。他想推动人们行动,他想看到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可是打来的电话都是无聊消遣
据说这个被枪杀的电台主持人是真人真事?那我倒不意外,看了开场他讲了3分钟以后我就感觉这人应该死了,因为他在制造噪音。斯通对争议性人物观察的爱好应该是从这片子开始的。男主也是编剧,全片基本是他的个人秀,至少九成镜头是他的特写或中景,这位午夜电波怒汉就是从头到尾在怼听众,但他既没有创造性的阴损(比如郭德纲),也没有解构一切的无政府主义幽默感(比如内涵网友),他用的手法就是抢话和密集的噪音攻击,档次非常低,电影里借观众之口点出他只是个愤青,然而纵观全片我没明白他愤怒的根源是什么,也看不出他有什么解决之道,你要说他是性压抑无处发泄的年轻人,可他又是个油腻中年长相了,令人作呕。全片最大的悬念是,这么无聊垃圾的节目,为什么听众还不少?这就是个有趣的社会问题了,但这个问题,这电影也没能力解答,我看了个寂寞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14091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