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产川剧剧情《活着唱着》
《活着唱着》介绍
名称:活着唱着
别名:To Live To Sing
主演:赵小利 / 甘贵丹
导演:马楠
地区:大陆
年份:2020
语言:国语
时长:105分钟
分类:剧情片
《活着唱着》剧情介绍
剧团老板娘赵丽面临剧院即将被拆除的窘境,她四处奔波,希望能找到一条出路,让剧团大家庭免于分崩离析的命运。赵丽的侄女丹丹是剧团的台柱子,一心想去大城市打拼的她,也即将离开剧团。 剧团的未来和侄女的前途让赵丽左右为难,逐渐积累的秘密和压力让她喘不过气。面对生活中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赵丽将何去何从......《活着唱着》豆瓣热评
2.5。偶有灵光乍现,但更多是空洞的煽情。
昨天看完了就想给两星,睡了一觉起来还是想给两星。作为我的戛纳第一片是在太太太disappointed。abc到蠢,查了下导演的profile只能说,二代你开心就好。。
海南节入围主竞赛单元。拍摄到位,川戏班子演员们不错,各具特色。非现实色彩的幻觉视听描绘的插入,有些新意。后半部还是有些刻意煽情、用力过猛。总体仍停留于讲老戏曲面临绝境的现状,未在人情人性层次开掘,限制了作品的深度。导演的第二部作品,也应该鼓励。
一个川剧团的百日维新,大厦将倾,鸟兽作散。年轻人要自由,却是夜总会艳舞女郎的自由;老人要钱,却是火锅店三分钟二百块的资本主义;保守派渴望权力自上而下的拯救,终究被历史洪流所摧毁。中国戏曲的魅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团圆离散时,断井残垣处方能感受,在这一点上似乎媚俗的电影其实做的还不错。
两星半,嬉笑怒骂的川剧团琐事,来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坚守,结尾和《海上浮城》的结尾一样,都是一种不知该如何收尾而简单粗暴的处理。
从配乐到铲车到孔雀小矮人的围观超现实,随处可见创作者自我感觉极端良好的那种自恋满分。就像台上演讲没几句,底下躁动的人群就开始表演抹泪了。最大问题在于,拆那这个主题与川剧等传统戏曲没落的捆绑,完全是十几年前的套路了。那个雾霾黄沙天超现实段落一出来,想到的居然是银翼杀手2049……
拍得不错,视觉传达、调度节奏可圈可点。可以更谷子与鲻鱼一些。超现实感城市追踪一段不错,但另外的部分又有点太过头。
会想到百鸟朝凤 但表达和摄影都特别好 非现实的元素轻盈地投射进了许多亮点 有很多的镜头安排都放入了思考 素人演员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 想说片子停在黑屏那里就真的是我心里的完美电影了 整个剧本看下来突然想到我社 传统艺术要在现代留存永续革新就是必然 旧的再好也就留在博物馆和历史里吧 映后会才知道片子出来挺不容易的 小电影也要加油呀
非虚构+虚构+写意的结合很好,笑中带泪,可以看出导演在叙事上下了相当功夫。全片可以说是一个大女主的故事,若能将她的份量毫不犹豫地再加重或许就更好了。
4/10。视觉上面还是挺不错的。剧本有些俗套,演员不太好(特别是老板娘,喜欢不起来),结尾有点没完没了的,倒是催泪。大概适合给外国人猎奇看的。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7/2019
#4th IFFAM# 2019戛纳双周→上海亚新奖→金鸡奖提名→海南、澳门双选,澳门NETPAC奖+新华语映像最佳剧本。7分片,戛纳的口碑一般,但是看的时候觉得还是好过预期。作为一个实际上的主旋律,拍出这等力度和形式感已经相当难得(拍电影说人话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啊!)。超现实和梦境用得有点多,包括那个土地公的段落,还有结尾那个谢幕式的段落。人物比较顺拐,也缺乏对动机更进一步的挖掘(团长的坚持,侄女的转变都比较生硬)。不过视听还是很有想法,后台的处理也是不多见的鲜活。拆迁借景或者抢景很容易想起贾科长的[三峡好人]等作品,不过对这部影片而言,拆迁与川剧没落还是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是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和气氛元素。
看电影的时候,我好像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墙面有点颓圮老房子,外婆总爱哼起的黄梅戏,落日下街坊们聚在一起的家长里短。如今我见过高楼和大海,那段记忆却越来越模糊。关于传承的无赖,在这一刻,我或许能够感同身受了。--观影于上海电影节
作为中国人,对能进入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还是很关注的,这部电影估计国人不会很看好,但从在戛纳首映后现场观众持续鼓掌的时长推断老外还是很买账的,加油!
芝加哥刷,看友邻评论不佳,故意坐边想早走,没想全程聚精会神。整体故事和表达方式,想到索拉纳斯那部《云》。人物设置和故事推进是比较刻意,但也带出猎奇之下的时代告别忧伤
三星送给监制,不忘初心,感谢她的坚持。一星给演员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片子的结尾特别好,看了很感动。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众文艺剧情片,由浅入深,真实故事改编,生动写照底层人物不忘初心、坚守传统川剧艺术。虚虚实实,加入了很多戏剧元素,很带感。值得观摩细品,别洞观景一幕也别具一格,铺垫线索呼应交织,构架很棒,演员也很用心演绎。题材其实是非常值得宣扬的,毕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川剧之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停留在变脸吐火层面,应该有更多人关注川剧的精髓!给影片点赞!希望这样极具感染力的影片能够深入人心,在物欲横流、商业媚俗化严重的当下,还有这样一群人,用心与热爱,活着唱着,诉说她们和川剧的平凡与不平凡。最后感谢导演,感谢邓婕老师,还有一切参与影片制作与拍摄的演职工作及幕后人员,相信这不仅是邓监制情结使然,更是川剧魅力所在。终了,敬慕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贯穿中国传统元素的影片推向国际化,理应让更多人引以为傲!
4.2分。音乐用的真好;用明亮的色调说沉重的主题,中国作者电影需要更多这类型;戏院里的群戏让人想到侯孝贤
这竟然是新都的故事,邓婕的监制以及川B牌照的车,看完发出三声惊叹。其实连我自己都误都以为川剧只剩火锅店游客特供的变脸,所以很懂得这个故事对那种传统艺术消逝的感叹与无奈。更重要是,它也没有像《青衣》那样过于悲情和肥皂,而是真正将“戏”融入魔幻想象,跨越时空和逻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讨论。女主角演得真棒。
超现实的部分感觉很好 但在川剧的兴衰上明显靠这个剧院来体现是很单薄的 内在的美没有挖掘 小电影还要加油哇
文艺片就是文艺片,看完会让人琢磨一阵子
手法和表达都不新鲜,无解的议题多会导致一场超现实的戏,如果还不够,那就两场。人物情感部分做得不错,四川江湖人的爽气和柔情我都接收到了。
或许是因为疫情期间电影院长达半年的停业看到了很多人认为没有电影也无所谓的暴论让我对这部讲述川剧消亡的电影产生了较强的共情心理吧。让我由此联想到《日落大道》对默片的挽歌,联想到《僵尸》后香港再无僵尸片,作为影迷我未来会不会见证电影的衰亡呢?希望我会比电影死得早。片中赵小利本色出演的川剧团团长这一角也令人触动,当你也和她一样热爱某个艺术形式并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去张罗自然就能明白她心中的苦楚、坚持与不舍。只是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将面临一个现代化的问题,如果能成功转型就得以延续,如果不能就自然会被历史所淹没,只是在它最后的谢幕演出时,还是希望给与最后的尊重与掌声。导演的视听语言还是非常有设计感,各种心理蒙太奇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呈现出极高的能量密度,挖土机代表工业化的巨大手掌直接拍碎了川剧团!
失去年轻观众的民间川剧团已然穷途末路,可连那困守的最后一隅剧场都要失去,随时要砸在屋顶的挖掘机如同梦魇。女团长为保住剧场四处奔走、寝食难安,团里最信赖的人却筹划着离开,小心翼翼守护换来声声指责,真是内外交困、双重绝望啊,后半段全程在哭。一开始叹息她不思变、太固守于老本行,当散伙饭话别时,才知那是试图以一己之力为大家扛起一片天的担当——唱戏是团里很多人一辈子的热爱和行当,怎能说放就放,何况已白发苍苍,叫他们往何处去?
看傻了,对空间关系与符号对位的构建碾压《八佰》,观看与在场、戏台内外的交互、魔幻现实一替一场的互相解构都精准而迷人;主题传输层面也许是流俗的,但视听语言维度绝对是高级、大银幕属性的,导演未来可期
平庸,还是很西方的视角,结尾刻意煽情到蠢。
无才无能,空有“情怀”。川剧和拆迁本来可以展现当下中国社会比较核心的两点问题,传统与发展,硬是被导演拍得小里小气。《活着唱着》中的人物始终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里怀伤,不论是剧团演员,还是村里观众。他们所有人都被戏剧矛盾所困,却始终没有合理的人物动作去尝试解决。导演总是期许可以从廉价的情感表达里,完成角色共情,实际却是难为演员强行尬演。连自身人物都定不住,川剧的魅力也体现不出来。还老用些上世纪港式草台班子的特效来强行营造魔幻现实。对于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导演都不能抓到问题的核心矛盾,就在形式上追求云里雾里,自以为这就是高级的的作者表达。让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安心去“死”不好么,别再自以为是的“鞭尸”了。
建筑的拆毁、戏班的拆伙,影片被“拆”字贯穿。老与少,新与旧,去与留,坚持与妥协,人物无时无刻不在二元对立中做选择,使人忍不住思索现代化大潮中民间手艺人该何去何从?新兴文化当道时如何让传统艺术焕发活力?影片脱胎于纪录片《民间戏班》,有着较为鲜活的现实主义底色,精神风暴又交由超现实空间完成,现实与超现实两重风格并未冲撞,整体完成度不错,但支撑团长坚守的那口气是什么?女儿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人物驱动力稍显不足。
全片最好看的亮点是后半段的一场超现实川剧打斗戏、很魔幻很有戏剧魅力。其余部分音乐是亮点。女主的人设太浅,所有对川剧的爱流于表面的控制欲,非常难对她产生共鸣和同情。这种类型片十分刻意讨好老外口味了……
三星半。剧情有点拖沓,摄影剪辑都太西式了,可以理解导演为了 bring it to a wider audience作了艺术的改变,嗯。。。。
从小移民加拿大的人回来在成都拍了一部片。关于传统现代,发展破坏。素人演员在镜头前自然得令人惊讶,后来看了宣传册才知道是由纪录片而来,且演员本就是川剧团的演员,几乎是饰演自己。本土人物语言和环境,以及人物之间天然的联结加分不少。但导演运用的那些象征,中国(四川)元素,超现实元素有些过火,显得刻意。虽不是外国人拍中国那么走样,但隔着的一层还在,是也不是了。
流于表面的观察 对于不懂川剧的人(我)大概能算成功的宣传片。演员们的表情是最大的亮点 所幸没让挖掘机成为主角…#RepriseQZ#ForumdesImages
有些画面特别漂亮,虽然剧本,剪辑和演员演技都稍稍有问题,但瑕不遮瑜
想起小时候,带着小板凳和姥姥一起去看戏。后来戏台子没了,姥姥也不在了。
有时候真的特别想支持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电影,但真的就是时常会失望,感觉国产艺术电影一直处于一种谄媚的状态,莫名其妙的高昂让人一头雾水,不晓得情绪从哪来。“情怀是必要的,但应该从深处打动观众。”
用类似伪纪录片式手法讲述川剧团面临拆迁、人员流失、缺乏年轻人的困境。公务员踢皮球不作为,要靠私下关系“疏通”。神秘而始终未露面的“领导”神龙见首不见尾,为了局长观摩不惜延后演出,空空的“留座”无比讽刺。能看到主创的用心设计,然而相比《火把剧团》这种真实的纪录片,本片就“小巫见大巫”,显得刻意了。尤其是荒诞的“小矮人”非常做作。片尾模仿《人·鬼·情》那样来一把超现实,又被尾声所打断破坏。强行渲染的积极气氛和废墟毫不搭调。两星半
2.5星。既不重要也不必要,还莫名其妙。片名可以改为 follow that dwarf!
#22ndSIFF#18 沉默的钢铁巨爪一步步逼近领地,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做出自我调整。表意直白、浅显的画面和超现实的幻象暗示形成了巨大反差,让情节间的过渡和场景变换(追逐、发现、揭露)如此生硬。拿杨门女将套用黑天鹅,用方言交流与肢体配合堆起的情感轰然倒塌。自作聪明得将剧场式的“谢幕”情形(不仅是内容,还有结构)收纳到电影之中,只能看到导演的莽撞和混乱。没有文化是不朽的,也没有什么文化是必须留存的。
7.5。对意向风、意识流的电影毫无抵抗力,收尾剪影设计太起范。唯一遗憾就是剧团解散前那一幕内心剧段,演员的表情出离了戏曲感,代入了现实风格,相对于现实式的愤怒爆发,不如戏曲式的克制更具残酷决绝,富有隐喻和艺术美感。收,即是放。
《活着唱着》: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疫情后落魄的我们,更能体会片中那个被迫拆迁的川剧团所遭遇的困境。弱小的个人意志,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不堪一击,剧团的挣扎终究难逃废墟的命运。有煽情,但哀而不伤,现实与超现实交织成一种梦境般的体验,非遗的魅力等待着观众去共情。★★★☆
看得出有一些用心用力的段落和善意的表达,但剧作上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尤其是对故事的重点“拆迁”理解和表现上,似乎跟我们有些偏差。
非常值得支持的一种创作态度,不过核心情节还是单薄了点,靠想象的舞台力挽狂澜。传统戏曲院团的没落,其实多是归结于一个圈叉方块圆问号的问题。
不是伪纪录片,就不要用纪录片的方式拍剧情片
校友作品,有龙标。题材上有点百鸟朝凤的味道,但处理上有点一言难尽,典型的给国外友人宣讲的意思。有些许闪光点,但整体显得太过平庸。
还是将「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格局,视野有点小。不过片中的困境也的确是民间剧团实实在在会遇到的,并且至今也没有得以很好地解决。魔幻现实很有趣,这里的魔幻将写意糅合进去。追逐小矮人那场的声音很出挑,突显魔幻之处。清唱平均律的冷与美也和主题相吻合。也从侧面说明,民间艺人传承了「技」,但「艺」该怎么发展,如何适应社会,教化社会,则并不是艺人能完成的,一定要有批评家参与其中,否则我们将只能以目前这种视野和话语,带有自媚之嫌地沉湎于结尾那种幻想中。
在景观和叙事之间没少花费功夫,戏都没毛病,新瓶旧酒。有几处本来好看的戏却戛然而止了,不知道拍了没有,也因此和人物形成一种距离感。但整体上不错。
做到了一些有所触及的表达,味道是对的,技术也没有破绽,导演的心是澄澈的。所欠缺唯火候的不足,力度的不足,表意太过委婉、轻柔,消耗了为数不多的能量。这一方面建议参考郑大圣的《村戏》、黄蜀芹的《人•鬼•情》。我的观点是:务虚,也要在就实的基础之上。
这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更是坚强的精神;荡涤心灵,直击灵魂,引人深思。在各种娱乐至上的电影环境下,淳朴真实的原班川剧纪录片,希望有人还爱看……
#全国艺联专场# 能在开场前看到导演的连线,感觉特别棒! 这个剧团的主心骨不是只有团长一人,每个人都是主人翁,她的执念是希望剧团长久办下去,但时代在变... 相信五年十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时感受又会很不一样。 特别欣赏导演将人物内心的一些片段用川戏的方式展现出来,非常入戏。 每一次拆房子的铲车挥舞着爪子出现时的配乐,将一切都变得唯美了,赞一个!
总是偏执地和神鬼之力绞缠在一起 不可避免带来剥离的叙事体验
3.5 整体上很动人。气场很对。让人叹惋,想到很多。很不错的片子,但是终究难以大火,就和逐渐没落的川剧一样,有些东西注定是樱桃园式的悲歌。一切都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好。
两代权力和文化符号的变化,即使土地公显灵也斗不过一个未曾出场的局长。时代洪流下的小小川剧团,面对强拆的无力,只能诉诸一场迷幻演出。整体不功不过的小片,最大的问题可能也是四平八稳之下,实在缺些灵气。
时代新与旧的交替,拆迁中一个川剧团的人情世故,完成度很高。配乐和镜头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女主演的很真实,也非常有劲道。
我觉得很不容易了,没有沦为中国旅游纪念品。导演是十岁从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华裔,叙事有掌控,作为一个非传统中国人有这样的态度视角尽力刻画川剧团老板娘的遭遇,已经不错了。演员都是素人,而且正因为演的是自己,更加authentic and brave. 在电影放映后见到了导演,他回答问题很激动,说话句子很长。
巴黎观影,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戛纳电影节参赛电影,虽然不如寄生虫那么火爆,但是我自己认为也不差,这部电影是一部文艺小众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一个面临拆迁的川剧团,在现代资本主义的诱惑下面临着解散;有充满着性和喧闹的夜店女郎,为了吸金的快节奏变脸,等等。本来以为是一场无人观看的电影,走进片场的一瞬间一个人都没有,后来陆陆续续来了些许法国人,说明他们还是对这电影挺买账的。中国人也能够拍出优秀而不俗套的现实主义电影嘛!最后作为一个四川人,看着这部电影真的超亲切,有木有!
想不到最终是在四川看的,只可惜仍然是包场的待遇,无人问津犹如片中的川剧。在明确的时间出现之前,一直感觉是90年代的故事。因为现在感觉“拆迁”只是时代变化进程的一些片段而不是最大的敌人,主人公们应该已经承受了当代城市和坚持传统的双重生活之间的撕裂,因此影片的现实性是减弱了的。坚持到底的老年观众们固然感人,但并没有为这个主题附加新的意义。
唱戏的氛围抓得太好,让我想起徐辛的纪录片《火把剧团》(事实上改编自另一部纪录片《民间戏班》)。最大的亮点在于真假融合的质感,不仅是纪录和剧情,更是现实与魔幻、幽默与辛酸,可以说它把自己情境化、装置化了,而自然的演员们竟又能和环境和谐并置。超现实的部分占比相当大,且不说串联全片的土地公,局长观演一段,更是由团长思绪引出一长段“戏中戏中戏”,将所有议题(权力机关、拆迁、对抗川剧、养女离团)一并呈现,流畅地把全片推向高潮,掌控力可见一斑。用西化的思维,在非常精致的影像空间里,做一个民间的粗粝的故事,这种异质的碰撞让电影有了国际范儿。美中不足是核心情节比较僵硬,结尾废墟中突转高昂的调性也让我摸不着头脑。
土地公公出现那段惊喜有趣,那部分声音处理不错
将日常现实里那些诡异的灵光视觉化了。台前幕后和戏里外逐渐融成一体,最喜欢老观众来看散伙饭那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18691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