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
《我在岛屿读书》介绍
名称:我在岛屿读书
主演:余华 / 苏童 / 西川 / 房琪 / 程永新 / 叶兆言 / 祝勇 / 欧阳江河 / 黄蓓佳 / 肖全
导演:
地区:大陆
年份:2022
语言:国语
分类:纪录片
《我在岛屿读书》剧情介绍
该节目是一档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作为主要嘉宾,共同前往一座远离喧嚣的岛屿。在这里,他们生活、相处、读书、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意义。节目用有意思、接地气的内容,将好的书目、好的阅读方式以及嘉宾关于读书写作有意义的思考呈现给观众和用户,拉近普通人与“阅读”的距离。《我在岛屿读书》豆瓣热评
主持人说,读青春文学郭敬明等等不感觉羞耻,我想说,我们可以不羞耻读过郭敬明,甚至大冰,你完全可以不羞耻的说出自己读过,但是经历了真正的文学之后,接受了经典之后,接受了人生之后,你还喜欢那种东西,这就应该感觉羞耻。阅读,艺术,音乐,文学,电影,绘画,所有所有,除了我们都将经历死亡是平等的其它都不平等,都有高下。老师们说阅读没有高下之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其实我们都知道阅读有高下之分。广泛的阅读,但是不代表广泛的喜爱。博爱就是另一种没有品味,理解,接受,也不代表喜爱。
请多制作一些这样的文化节目。而不是娱乐节目。
主持人有点多余了,感觉她的作用就是打广告的,毕竟太年轻,跟这些大佬级人物根本聊不到一起。第一期说实话没啥看点,就是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回忆从前,希望后面能有点具体点的,感觉太零碎了,没有主题。
3.5)还是希望有女作家吧,老男人们(事实,没不尊重的意思)里安插进一个没什么内容的年轻女孩端茶送水,别说我太敏感,只能说现生里做过礼仪,ptsd了。
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如果播放平台多一些就好了
都挺好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选房琪。应该让我来的。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很好,但是有点遗憾,应该让大家再了解了解中国的女性作家,而不是选一个没有什么阅读量的女主持,导致聊得很浅。但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好了,希望再多一点这种节目。
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怎么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干这事儿???
余华的花裤衩笑死了!但余华说他35岁和鲁迅相遇也真的棒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朵花没开而错过整个春天,一次没有长成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长成。给书店起名字那里我和余华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耶~西川是这个时代的诗人,之前看过他的《跟着唐诗去旅行》,后来在b站看到一个半个小时的短片,叫《山水之上》,引导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苏童老师很话唠,思维很活跃,看到走出书本的作家,很可爱!期待后续……
评论区对房琪的宽容度,或许也是文学的宽容度之一斑。当然,文学抑或读书需不需要这种宽容是另外一说。又当然,上面关于宽容的话题有无讨论的必要呢?而我们的文学世界正处于锐利时代还是宽容时代?最后,如果把这节目当一部小说(诗小说),那房琪为何存在?怎样的存在?
文化人就是会表达:“猪肉和鱼肉营养不同”。面朝大海,背枕好书,可爱又自私的狗,幽默智慧的人,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吧,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我们都需要在物质生活外永远保留好喂养好照顾好自己的精神生活。讽刺的是一个唤醒人们静坐读书的节目竟然是在短视频网站播出,因为岛屿读书和贾乙丙丁首次下载了头条APP。
“巴金庇荫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地级市,每个县级市都有文学刊物的,它的文学那种疆域被拓宽了,就是中国人对人的精神的方方面面的思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一点地探索,一点一点往前推进。”《钟山》文学双月刊,《雨花》文学月刊,《花城)文学双月刊,《萌芽》青年原创文学月刊,《读者》《故事会》《古今传奇》《故事大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落泪。八十年代我永远向往。
房琪这个人物的定位是什么呢?陪衬男作家的“单纯”女性,还是代替愚蠢观众发问的传声筒?节目组你知道自己节目的受众是什么人吗?你真的觉得在网上评论几句“余华好可爱”的人会来看你的节目?讨好一些不读书的观众会让你的节目走得更长远吗?
第一集看完,朋友们,这才是向往的生活啊!!!就是应该找个更有文学底蕴和节奏更好的主持人。不然聊的太浅了。
能听他们谈文学往事,真是惬意。西川话最少,苏童最实在,余华努力当段子手,又有着对世界的悲悯和洞察。唯独房琪不太合适,因为她所知道的文学知识实在是太匮乏了,只能做一个花瓶点缀作用。
西川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银幕诗人,我喜欢他身上的那种带点笨拙的真诚,真诚永远是最打动人的。
不用看见一个有文化人的节目就张嘴夸!看到名字想到《他们在岛屿写作》但不论是内容的深度还是制作的质感都差多了……节目中规中矩,抛开观众对一些作家的喜爱和滤镜可以说在内容上只是在抛售作者的“私生活”并没有创新。除此之外,想问一句,大陆是缺少女作者还是女作家不愿意参加这些节目?如果一个有关阅读有关写作的节目里,核心人物全是男性首先它就有问题……唯一的女主持也找了一个旅游博主让人觉得很奇怪甚至古怪,据我所知全网阅读分区的博主女性占比是很高的
可能是我不了解节目背景,虽说是读书节目但为什么只有文学领域呀,如果这季的专题是文学,那小说散文诗歌有了,再来个戏剧领域的作者就更好了。
女主持有点多余了,但凡换一个读书多能聊得进去的也不会成为广告助手
主持人内涵和文化味好低,格格不入,有非常强的撕裂感,并且刻意祛魅的姿态让作家一些观点的输出爹味更重了(因为观点输出常常有无法避免的说教意味,这样的氛围营造会加深)。好的文化节目应该是层级相似的,才能实现思想碰撞的花火,而不是单方面的输出。并且文化作品还是有高下之分的,看过鸿篇巨著在看言情只能当娱乐消遣,就算不用为此感到羞耻,基本的价值判断还是要有吧。三颗星给三位作家的到来。
要是没有房琪,并换成一些优秀的中国女性作家就更好了。我觉得女性作家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涌现的机会太少了,应该让她们出来展现不一样的视角观点,碰撞出绚烂的文学之花。
我真的很想打五分,但每次房琪一开口,我就恨不能打低分。请问这个人物设定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几位常驻的老师,和陆续来做客的老师,都让我感受到文化对我浮躁的轻抚,我片刻安定下来。我尤其被西川吸引,他是聒噪画面里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我喜欢这种温和的、不出头的礼貌。
像听长者聊天,没有说教,看完之后,感觉很舒服。
作家上综艺已经屡见不鲜,算是目前的一个气象。曾经躲在文字背后的作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对我这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种有趣的体验,算是当代文学史课本外的闲聊。
适合做背景音的宝藏节目。主持人不读嘉宾的书,甚至不读书,因为她……会聊天?
终于有一档节目,可以大大方方、专注纯粹地去谈读书了,感觉比《但是还有书籍》更有意思
到底都是作家诗人,说的话都是可以印在纸上出版的感觉。余华还是很好玩的,穿着大花裤衩就出现了。期待后续
说实话,我更期待铁凝、迟子建、舒婷等女作家的加入。
四星半,深度不够。房琪第一次见,不讨厌,但是确实和作家们明显格格不入,起码找个喜欢读书的人来吧,效果可能好一些,现在完全就是一个串场、念广告、念提词器的作用,提的问题太浅了,如果不是他们几个人比较熟悉,各个性格鲜明,肯定会冷场。 说回来,余华真的是不服输哈哈哈哈,各种斗嘴搞笑,完全不像六十二岁的老人哈哈哈,心态真好。最喜欢西川,尤其他安静的坐在那里听他们讲,单采到他的时候他又能讲出很多有趣、细腻的感受,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诗意,看了节目后真的好喜欢他。
不喜欢房琪,我觉得她可以代表一个群体但不可以代表年轻人。
余华苏童西川,三位老师的知识密度和信息浓度,实在是吾辈难以企及。他们是怎么做到,能对那么多拗口外国作家译名信手拈来的啊。不仅是作家,连小说里各种人物名字都牢记于心。余华是既懂文学又懂影视,外国电影的观影量至少有几百部。高阶人类连打趣开玩笑都和普通人不同,西川被涌上来的海浪打湿,余华说你让我想到了昆汀的电影,苏童立马大笑《落水狗》。这一幕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至少不会让你沦落成一个低级趣味的人。苏童是天生的文艺青年,悬崖边观影结束,他说“让影像停止,让海浪开始”。大作家真的不一样,对生活对老友对世界,有套独立于普通人的世界观。我特别厌烦说教,但真的很喜欢听这三位老师说教。不,他们不是说教,他们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强迫听众一定要服从。但他们魅力无穷大,听到的人不自觉就想跟随了。
第一期苏童说作家就适合躲在文字背后,否则和读者见面会打破一种神秘感。看完几期我想说,并不是的。相反在这些名家身上我看到更平和、更真实、更质朴的正鲜活着的作家本身,以及豁达爽朗的长者。这才算真正的文化宣传节目,房琪在其中的作用堪称微乎其微,跟不上作家的节奏,也没有承担好主持人的职能。
最大看点大概是相识数十年的文坛老友回忆往事、相互打趣。而节目组特意请了一位(自称)只爱读言情小说的90后女主持来“代表这一代年轻人的阅读趋向”,通过代际、性别、文化资本的三重阶序,成全了中年男性作家们自上而下的说教,也完成了对“这一代年轻观众”的询唤。第一集便开宗明义道“读青春文学并不可耻,但读经典更有营养”,以看似包容的精英姿态,向观众发出进化的邀请;到了最后一集,主持人不负众望地表示自己被几位老师教会了读好书的意义,西川还来了句“离开了阅读的精神世界几乎就很难说是精神世界了”,堪称首尾呼应式的升华。从流行文学/经典文学的趣味区隔,到“书外没有精神世界”的读书神教(而且还是一神论),仿佛一旦离开阶层化与神圣化的修辞就没法聊书了。
这个综艺虽然他们只是聊天,但我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看过的综艺,刷过的视频,会增加我灵魂的厚度吗。身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大家聊的都是热梗和快餐文化,而我知道自己想让灵魂得到升华
首先,看完这个节目的评论后,有些气愤!在我看来,房琪挺好的, 她代表的是不断学习的年轻人,虽在文学领域,和余华、苏童和西川这些大咖比确有距离,但正如一个社会有前行者,也会有学习者,这些大咖之所以好,一部分正因为带动了一众小咖青年感受到美好,并且学习到大咖们的人生经验吗?而房琪代表的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在寻求成长,对未来有理想的年轻学习者。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凭什么一定要做键盘侠,苛责一个年轻人呢?而且你们看第12集,房琪的表述,其实就在表达她这次学习的收获,人家并没有志得意满,相反,一直很谦虚地在聆听和学习。所以,豆瓣短评里那些僵硬的评论真的让我很反感,那满满的不友善和趾高气昂的评论,只让我看到了无知和缺乏同理心,有点失望!最后,节目本身来说,非常好看,5星必须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听他们聊天真舒服,尤其是在海边聊文学。
余华老师真的好有意思,第一集苏童老师那句“倒也不必春暖花开,秋雨萧瑟也是美的”,格局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倒是不觉得主持人一定要多么有文学素养,作家平时也不是一天到晚做学问的,肯定也有很生活化的一面。但是感觉到主持人太怯了,不敢参与作家之间的谈话,也不追问,问的问题都是初中作文题的感觉(什么读书和刷手机怎么看,还在困惑与这个问题的人会看这个节目吗),导致她的位置很尴尬。当然了,全都是一帮男作家的场合很容易让女的自动闭嘴,也是可以理解的(女生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如果有下一季可以男女作家都请一点。
人识字之后,阅读就是一种姿态。看名作家走出字字行行的书本,侃侃而谈阅读观,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耳目一新。顺便聊及老友和往事,于是我们便可勾勒出中国文学的流金岁月。
好看,但主持人确实有点不太合适,导致几位大佬不能深入交流,要是有下季,就赶快请梁文道过来,就快请梁文道过来,绝对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老巴金和收获的故事还是蛮动人的,马原的异地连线也是。
文学总是能够打动人。美中不足的是女嘉宾,倒不是针对人,如果能够邀请到女性作家或者阅读量更广、年龄更年长的会有更好的碰撞,而不仅是个抛话题、斟茶倒水、遛狗的角色。
近期最喜欢的文化类节目。当定格画片中的文人们活泼起来,一切凝练于纸张中的严细谨密便可生动地朴实成为生活。海边的他们,会因为文章发表的先后和烧烤技术的长短而相互打趣,会因为朋友的疾病或殇离而附赘忧虑,也会因为彼此与文学相伴的青春而引吭慷慨。余华的花裤衩,苏童的牛仔裤,西川与海风共舞的寥寥独行。以及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和这期的肖全,凡经历者有嬉戏,有坚持,有摆平,有陈述。终于,读书的生活,具体为时间,读书的时间,从岛屿奔及世界。
这节目太棒了!海边,书店,他们,这些元素是什么神仙集合,光是听他们几个聊天我就可以听好久,好爱好爱海边的书店!2023一起读更多的书吧!btw女主持人似乎没什么存在的必要,或许是面对前辈的敬畏和忐忑,对话有点端着不够自在。
1. 苏童老师的嗓音和散文一样迷人;2. 欧阳江河和西川大声地诵读能激起胸中一团气;3. 余华老师是快乐又厚重的小老头,笑起来和我奶奶很像;4. 没想到有肖全,第一次看摄影展就是他的《我们这一代》;5. 马原老师视频出现,几大剑客就差莫言了。
本来可以做成《十三邀》,却因为女主持变得有点…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女性作家,女性角色,而不是这样,找一个花瓶的,没内容的,年轻的,喜欢文学快餐的,满足大众对年轻女性刻板印象的女主持来衬托各位作家的成就。当然,算得上很好的读书节目,很羡慕他们的友情。很喜欢听余华讲史铁生。“他是时刻赞美这个世界。”“他对世界没有任何恶意。”
3.5;主持人和第八集都太尬了,恨不得再扣一星,但余华和苏通互损互吹开启斗嘴模式实在太有意思,这样的节目就该请一帮相熟的老友才不会冷场或尽说场面话,和马原的视频通话也颇让人感慨,他们这一代堪称是改开之后中国文学的黄金年代了;叶兆言和欧阳江河也有趣,西川好一派诗人风范。有广告植入和赞助商努力刷存在感的综艺节目,自然不能指望与台湾「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相比(但取这个名,实在是刻意误导吧,其实体裁和受众并不同),每一集也努力给出主题了,但谈得并不深入——当然,在这个时代,能谈论文学是相当奢侈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20911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