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法国7.6分喜剧《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介绍
名称:必是天堂
别名:导演先生的完美假期(台) / It Must Be Heaven / لا بد من السماء
主演:Gabrielle·Mankiewicz / Ossama·Bawardi / 文森特·马拉瓦尔 / 夸西·宋桂 / Robert·Higden / Aldo·Lopez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François / Basil·McKenna / 格莱戈尔·科林 / Sebastien·Beaulac / 阿里·苏莱曼 / Holden·Wong / 伊利亚·苏雷曼 / Raia·Haidar
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地区:法国 / 卡塔尔 / 德国 / 加拿大 / 土耳其
年份:2019
语言:英语 / 法语 / 阿拉伯语
时长:97分钟
分类:喜剧片
《必是天堂》剧情介绍
阔别影坛六年的伊利亚·苏雷曼新片[必是天堂]将于本月6日开拍,影片将延其以导演本人为主角及故事讲述者的方式,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于是他前往了巴黎、纽约,但他发现这些城市与自己的家乡上演着相似的情节。Rectan gle Productions公司和Michel Merkt担当制作,Le Pacte公司已拿下其法国发行权。《必是天堂》豆瓣热评
精致有趣的小品,学一学导演式的观看。即使对历史社会了解不充分,仍然会感到它的无言的讽刺戏谑。
一点点幽默,一点点批判,很克制,很可爱。
这就是巴黎?时尚之都? 喜欢美国的枪支片段..但是我觉得差了一口气
自编自导自演
满篇皆是戏仿巴勒斯坦在世界的存在感的隐喻,巴勒斯坦是世界的stranger,而人们都是彼此的stranger。出租车司机惊叹:我今天居然遇到了一个巴勒斯坦人;朋友介绍时说:他来自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塔罗牌店主说:必定是巴勒斯坦,但却不在我们的有生之年。
精美的构图和深意的文本构造出一种高级的幽默感。 2020.6.11
视角很独特。情节挺磨时间啊~
恕我直言,真的很无聊。
拍得既有趣又无聊。
视听确实很棒,但是内容上比较乏善可陈,所谓好笑的,也是些老段子,一些陈词滥调的拼接。
7.5
三星上去一点?我好喜欢他那件黑色单边花的睡衣啊
挺幽默,可以加进参考片单
镜像对称版柏林苍穹下?必是天堂版天下大同。诚如片中导演的朋友所说:"他拍的电影都很搞笑"。在巴勒斯坦的段落不知所云;到了吹萨克斯那段儿却总觉得右边画面缺点重量,难受得不行;美国人可真能说哈哈哈。
挺怪搞笑的
全程基本无话。全靠人物动作知道剧情。很喜欢这片。
细腻美好。非常非常耐看。
好
无论是屏幕比例还是画面的结构都很戳我
这就是那种我会在艺术馆里坐一天一直看那种小电影
还可以
导演很可爱,镜头强烈的追求对称,看起来很舒服。不过段子过于琐碎,难以形成持续的观影体验。
现在,他摆脱了纷纭万象的困惑,他从这一切当中认清楚了永恒,那使创痛所以良善、苦难所以慈爱、悲哀所以美丽的主因。
补标 就爱无聊电影
一种对罗伊安德森那种的看不懂…
导演长的很q啊!非常荒诞的故事,通过导演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塔蒂 安德森
过安检那段,被触到了。
看之前没读过简介,一开始只以为是什么笑点诡异但十足可爱的喜剧,往后才逐渐发现原来是在讲政治,便一点点品出蕴藏在背后的忧伤和希望。
很有趣,创作者作为世界公民游走东西两极世界,在浮光掠影中采集的生活笑点
静止,凝视,流动的旅程,街头的陌生化。“献给巴勒斯坦。”
看不懂
有点拖沓 不过挺有趣
文化差异吧,好多寓意看不懂,不过拍摄手法蛮好玩的,老头也很萌,像个动画片风格…
看睡过去几次 每次回拖到有印象的片段 坚持看完。电影的魅力在于片中每个桥段或幽默 或冷眼 或理解 相互可独立又连贯。电影的音乐好听 取景漂亮 每张单截都可成为电影海报。需要多看几次。片中黑人对巴的印象道出了我对巴浅薄认识的心声。
好喜欢导演兼主演畜牧无害的无辜小眼神 清奇的纯观察角度 诙谐的夸张镜头 可能对巴勒斯坦文化的不了解没大看懂那影射的战争镜头 幸好和阿拉伯朋友一起看的能get到一些文化背景和纽约被追赶掩盖的巴勒斯坦国旗
节奏有点拖,无声戏剧需要用心感受。对于不同国家比较的表现稍微欠点火候,但是电影画面是真的美。
4.5星
今日快乐源泉哈哈哈哈
一个社恐电影人对世界的观察,对这永保好奇心、充满想象力和通透豁达的世界观产生剧烈的共鸣。明明那么幽默有趣,却像一个武器,在我因为身陷电影行业、多少被消磨了对电影的一些热情后,它把你向“对电影的热爱”的火焰中心又逼近了一大步,迅速找回最初的赤诚。为此,我哭红了眼。观影过程中我看了几次表,不是因为漫长,而是害怕它即将结束
戛纳最后一部。有点哑剧和塔蒂的意思,男主一句话不说,全程用面瘫脸打量着光怪陆离的世界,所有人的动作都呆板可笑。献给巴勒斯坦。有时会觉得动作太刻意了。
4.5 今年目前为止在电影观念上最喜欢的新片,而且来自于一个60岁的巴勒斯坦导演,意想不到。旅游vlog+默片喜剧变体+导演颜艺大舞台——用“视线的看与被看”来拍摄政治电影。集齐各种有趣的高概念,将这个荒诞的世界拆解,在他国的另一维度上寻觅乡音,大量无可奈何的弦外之意充斥其间,把世界当作巴勒斯坦的缩影。且单论喜剧效果,本片的处理也很出色,放着梗不谈,观看苏雷曼的这张脸吧:水汪汪的眼睛、无辜的嘴唇、呆萌的表情,简直就是导演界的布朗熊,可爱炸。
导演非常可爱,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把该死的政治问题具象化,最喜欢卢森堡公园的椅子和纽约超市的枪支两段。果然世界各地都有冷漠的人、没用的警察以及只关心噱头的政治白莲花。巴勒斯坦国将不国的控诉也融于戏谑之中。剧本精巧但也有不足:因场景割裂显得有些堆段子,有些矛盾的落脚点也有些过于轻盈,以至于失去了喜剧本该有的嘲讽力量。
真的要大呼可爱啊!导演兼主演像一只狐獴、地鼠或橘猫,清醒与警觉的眼神下糊着一层怯怯的萌态,看得小心肝都在消融。可明明电影充满残酷的冷冰的政治隐喻、国别思考,只是一旦运用那种童真的、瑰奇的、魔幻的形式呈现,那种漫画式的趣味就飙升了。尤其是全民武装、变装出行那几段,想象力格外有趣。而对称的画面、动作,以及重复的蠢蠢的运动轨迹,又是另一种强迫症式的美学,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四星半。@上影节。在SFC上海影城观影,而16号正是在此偶遇配角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战乱国家的电影啊!一个社恐电影人对世界的观察,对这永保好奇心、充满想象力和通透豁达的世界观产生剧烈的共鸣。明明那么幽默有趣,却像一个武器,在我因为身陷电影行业、多少被消磨了对电影的一些热情后,它把你向“对电影的热爱”的火焰中心又逼近了一大步,迅速找回最初的赤诚。为此,我哭红了眼。观影过程中我看了几次表,不是因为漫长,而是害怕它即将结束。感性上已打满分
玩弄各种符号,开头其实还有点罗伊·安德森的意思,后面就彻底空壳化和刻板化了。只能说有些场景还是可以的,但有一些确实让人不忍直视。鱼目混珠,鱼目多一点。不知道美国黑人看这片子会作何感想?
#72nd Cannes# 主竞赛Special Mention+费比西。今年戛纳最后一场也是第20场主竞赛。不是最好的苏雷曼,但是是最寓言的那一部(无人的巴黎+群魔乱舞的纽约),“会有巴勒斯坦吗?”“绝对有,但不是在你我有生之年”。还是一个一个小段子,重复变奏三翻四抖,有些地方简直要把人笑死。费比西发给这部真是有勇气有品位!
戛纳最终场主竞赛。以这部片子作为收尾还挺轻松的,之前没有看过这位导演的片子,感觉是低配版的罗伊安德森,调度性和对于画面空间的要求没那么强烈,更注重的是一些人文层面的表达。导演自己饰演男主角,全程几乎没有台词,无声地观察着这个颇为荒诞的世界。如果故事与故事之间串联性更强一些,想必会是一部很有力量的黑色喜剧。国外观众全场笑声不断,看得出都很喜欢。
全程用眉毛演戏。
让人想到他早期的片子,他的这种喜剧风格确实可以媲美一些喜剧大师了,不动声色的用视听制造喜剧效果,借用自己巴勒斯坦人的身份完全政治表达。一个巴勒斯坦人眼中的世界,在巴黎人民眼中他是空气,于是整个巴黎也是空无一人。到了纽约瞬间成了另外一番人人持枪的景象,最后直接用机场安检点拨一下,整部电影瞬间就清晰了起来。不愧是苏雷曼,拍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作为对观众们终场时尴尬鼓掌的有效治理,苏勒曼选择自己蹦迪。
7分,轻松有趣的小品,半自传与伪记录,冷幽默的导演,对各地符号化的描述,还是有些小心思的
4.0。1.他像是在写句子,写下一幕幕荒诞离奇。2.伊利亚·苏雷曼导演还是挺有趣的,但没必要拿他跟雅克·塔蒂、罗伊·安德森比。3.印象最深的几幕:惧怕空难,人人背着枪支出行,旋转飞舞的安检仪。
导演献给祖国巴勒斯坦的一场恢诡谲怪、荒诞无稽的“天堂”之旅,十分妙、非常逗。
想必苏雷曼将自己的许多亲身经历用喜剧化的手段融入了这部电影中,在巴勒斯坦、巴黎和纽约,他想为自己的电影找到投资,但却不经意间感受到这个世界隔绝与冷漠、偏见与疏离,邻居是如何定义的角色?他们介入我们的生活是否一种入侵?还是久居墙内早已失去了对他者的信任?我们下意识地躲闪,对于陌生的文化排挤,在巴勒斯坦,宗教的固执与最后年轻人的跳舞,寄托了苏雷曼对巴勒斯坦人身份解放的希望,而巴黎呢?在外籍劳工眼中它是权威,在游客眼中是美丽,在巴黎人眼中是矜持与审慎,抢椅子那幕真是讽刺了这种虚伪的高傲,纽约呢?是美国的所谓多元价值下的厚此薄彼,美国的两种面孔,在这里,巴勒斯坦远不是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而是被压制打压的对象,就如盖尔的客串,美国人的自由只不过是以他们的价值包裹下的理解,这个世界似乎仍然被大海所隔离
栽种下的不是恶果而是柠檬树,扔车底的不是炸弹而是玫瑰花。如果你来自巴勒斯坦,地铁里会有凶煞的男人注视,的士上会有话唠的司机免单,头顶是直升飞机的嚣叫,身边是防爆警察在测量。通不过安检闸口,街道上婴儿都在持枪。迟钝的老太抢不到椅子,会飞的天使浪费了翅膀,所有人装扮成兔子,排斥龙虾。
一出「巴勒斯坦人西行记」,苏雷曼往西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却一次又一次见到同样的状况。导演同一种近乎木讷且夸张的手法(像低配版阿基)表现这种状况,比如纽约遍地都是人背着枪,警察却始终追着裸露的女子不放,制造出滑稽戏一般的喜剧效果。别处才是天堂吗?走过一圈的苏雷曼发现世界不过如此,于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家乡也变得可爱起来。
巴勒斯坦于洛先生
在完全没概念巴勒斯坦的情况下看了电影,画面干净,导演主演可爱,随处幽默感,直到主角忍不住去占卜,机场安检发功,再到最后一刻借由迪厅来打破之前所有的安静克制。最后字幕打出了 to Palestine 让人心颤。 出了影院就开始查巴勒斯坦,巴以冲突等等等等……然后认出了天使穿的是巴勒斯坦国旗,明白了为什么占卜师说会是巴勒斯坦。。但不是在他们有生之年。。明白了到处那些装腔作势奇怪的警察和可笑的医疗救援车。。。还有主演不停喝酒和那句经典台词“全世界喝酒是为了忘记,只有巴勒斯坦人是为了记住”。太多的隐喻无奈被包装在了精美安静的画面里,嗯这是一部看起来很不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的片子,导演想要拍中东与和平。。
3.5;罗伊·安德森式荒诞冷幽默,碎片式塔蒂,规整型面瘫基顿,若干个抽离现实的片段很迷人。远离家乡的旁观记录,数度以为被卷入非常事件,最终流向于泛日常。突破疆域寻求故音,那个消失的名字一定会再度出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22951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