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俄罗斯7.6分剧情《高个儿》
《高个儿》介绍
名称:高个儿
别名:裂爱(台) / 瘦人 / Dylda / Beanpole
主演:Igor·Shirokov / Konstantin·Balakirev / Andrey·Bykov / Olga·Dragunova / 克塞妮娅·库捷波娃 / Timofey·Glazkov / Filipp·Zhloba / 瓦西丽莎·佩里吉娜 / 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
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地区:俄罗斯
年份:2019
语言:俄语
时长:134分钟
分类:剧情片
《高个儿》剧情介绍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高个儿》豆瓣热评
這部電影拍的不錯,壓抑氛圍從頭貫穿到最後,戰爭後每人都陷入悲傷絕望痛苦中,難以恢復往常的平靜~值得一看~
颜色运用真好,对苏联讲的透彻,节奏太肉得减2星
同性部分如此压抑,更像是战争创伤造成的一种扭曲畸恋。高度冷漠化的节奏处理的人为痕迹很重,导演始终想在每一段表演中都留出一个要求观众去把味人物心理的镜头时间,显得执拗到单调的程度了。习惯了前苏联电影二战题材里那种环境氛围与人物表演风格的老观众,可能对此片的风格与时代表现会挺不适应,不过换一个思路想,我们所以为“应该”的历史场面与时代面貌何尝不也是电影加工过的,起码此片还是揭开了残酷战争环境中一些真实性可以经得起常识推敲的人性与处境,提供了了解历史的一个比较有直面性的侧面
画面节奏过于艺术片了,很多段落恍如开了0.5倍速……最好的优点是全片的色彩,完全俄式古典油画色调。和两位女主的演技。
3.5。战后的衰败破乱,女性在屈辱中的隐忍,气氛无比压抑。长镜头过多看得很累
悲凉。最后几场戏收得非常好,两个饱受战争创伤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最后抱在一起说我们将来会有一个孩子,他会很聪明,像你一样高。导演厉害,剧本有浓浓的文学味儿,人物关系太虐了
所有一切发生都很强行,闷少看得时间太长,看得我脑壳疼。
沉重的渴望,卑微的慰藉
绝望而压抑!
要的不多,能给的却更少,致战争的残酷性,任何伟大战争也不例外。
令人触动!
“同性”二字瞬间遏制了观看的欲望
用浓郁的色彩讲述特殊年代的灰暗故事。艺术性尚可,观赏性很弱。
娜塔莎之舞
战争撕裂的痛苦和战后的心灵重建!
全世界的妇女联合起来
看得心滴血。揉碎了炸烂了,一滩地上的血。还在挣扎喘气。和性别无关,就是些使劲喘气的魂啊。
2019年俄罗斯剧情片,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斯大林格勒,也为当地居民的肉体和心灵带来巨大摧残。尽管保卫战(历史上最长)已经结束,但死亡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城市上空。在废墟之中,Iya和Masha这两位年轻女子尝试重塑自我,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关于战后的故事,压抑得很。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只有伤痛,无尽的、深刻的伤痛。
Southern Leningrad Gothic
太压抑太混乱
节奏实在太慢了……
碎,看不下去耶……
不太喜欢这个俄罗斯导演的手法,感觉很沉闷
积淀不够 野心值得称许 大有可为 颜色的掌控是重要的审美情趣
战后人们的记忆像血肉一样凝固在战场上,他们的思想得了僵症。
没什么是能够轻易被治愈的。家。cary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就……不是很喜欢,一直没有进去,可能是因为这个高饱和度的色彩
年轻人的故事就要年轻人拍 不管是哪个时代的年轻人
极好的战后创伤切入点,孩子出生想到了太阳照常升起。战争中所有的诞生和补偿都那么刚烈,相较于男性的被动牺牲,女性的主动复原之力更显坚毅。战争剩下的,每个人的形状都不那么规则,但又极力杵在那里,表面规则实际隐隐扎着。狗都被吃了/高官家的狗/老兵鼓掌胸前伤口裂开/每次癫痫发作时都要静音 膈肌也难受/导演28!出生地卡巴尔达-巴尔干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RSFSR)纳尔奇克/从病床正上方怼镜头 感官比较强烈
红与绿的压抑
战争后的硝烟
8/10电影界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狭隘》到《高个儿》没见人把颜色拍这么美的。
刚看完cavani的skin,在描写战后的精神状态里,一个背后有着但丁,这一个有着托尔斯泰。
关于战胜国历史的另一种讲述,细节处充满了对正史的反抗和反讽。
我觉得这个电影比《寄生虫》好太多了。《寄生虫》的投资方是一个韩国某财阀圈子里的人吧,看不起底层人的思想活跃在电影里。我家请了6年的阿姨就很好,付出完全对得起她的工资。这电影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破坏雇主与家政阿姨的关系。真不敢想象某个轻松的周末一家人和家政阿姨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电影会是有多不轻松。给《寄生虫》打高分的人就像没生过孩子却大喊着拐卖儿童不应该判死刑一样低级。
看俄罗斯或东欧的二战PSTD片,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建设能力,不然很容易被卷入惨情的旋涡中无法自拔。而这个片最诡异的是使用了大量暖色调尤其暖黄色的滤镜,可明明背景却发生在一个凄冷的圣彼得堡冬天。还有大量对比色的运用,红墙绿墙红毛衣绿毛衣各种红花绿毛,乍一看还以为闯进了《天使爱美丽》的片场。然而这些烈焰红唇的表象背后,故事的内容仍旧十分致郁。好在作为一部女性电影,两个女人的自我救赎还是相当令人动容。导演是个90后帅哥,必须支持一下。
很私人的角度讲战争创伤,每个人都以不同形式破碎,特别虐心。里面的三人(?)床戏可能是我看过最虐的,其实不确定是因为感官冲击还是象征意义和仪式感压过了一切。就是一团愤怒、痛苦、偏执和恐惧的情绪躁动不安但又无处喷发(也难怪Iya没法怀孕?)。色彩运用也很有意思,浓烈的红绿对比,充满矛盾的隐喻和苦涩的讽刺。
对人性的刻画还是精致的
残忍的故事,高个不是主角,却是主角的最后的希望。
二战后惨胜的苏联,每个幸存者身上都带着伤痕——用剑走偏锋的方式拍PTSD。 在举国恐同的俄罗斯,作者导演们已经学会变着花样的加同性元素了,厉害~
早晚会拿金棕榈。
这个题材太沉重了,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有很多从低处拍摄的镜头,以及对于细微声音的捕捉。27岁的导演敢拍这样的题材,很有魄力,也很有野心。开场前有人介绍说两位女主角还只是在学表演的学生,然而看完我们会知道她们已然是真正的“女演员”。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太痛苦了,四星鼓励一下吧。
对一种依托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史里“俄罗斯母亲”——但不是冬妮娅也不是拉拉——演变而出的新女性关系的刻画实在动人,两位女主角演绎“贫瘠的娜塔莎之舞”,分别在对方身上寻找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基督的爱。在苏维埃废土中,旧的俄罗斯母亲已经死亡,尽管wartime的阴影笼罩,但新俄罗斯母亲仍在挣扎中试图诞生。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费比西+最佳导演奖。戛纳亲儿子巴拉戈夫已经拍出第二部长片了,但是我仍然喜欢不起来……两星全给摄影和美术吧。摄影确实好,跟上一部《狭隘》一比,就看出巴拉戈夫的导演风格是“浓墨重彩”的配色和(低机位)长镜头了。片名其实应该翻成“豆芽菜”,——Iya的女友Masha在前线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各种军官睡觉……反复流产导致不育,这种故事之前绝无被讲出的可能。不过影片过于拿腔拿调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实在是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加之长镜头的设计其实也不够圆熟。考虑到以导演的年纪,敢于去碰老导演都未必驾驭得了的历史题材,巴拉戈夫真的前途无量。
女主这逆天高个子和奇怪的静止抽搐?就已经自带魔幻感了,战后的城市像一座精神废墟,每个人都在寻找解脱方式。有被截肢的战士快乐地模仿雄鹰,也有全瘫的战士恳求每个人帮他结束生命。富家公子哥像个街头小混混,遇到真爱却无法被父母接受。当然最纠结的还是两位女主,她们渴望迎来一个新生儿来疗伤,无奈困难重重,中间还夹杂着复杂的多角恋和百合情。那么可爱的小正太居然活不过15分钟,闷死在“mommy”的抽搐中好压抑...134分钟,到最后我旁边老外已经捂脸叹气不敢看了。这才是真·悲惨世界啊。某些段落很动人,光影很有古典美,但是个别地方过于拖沓,短点感觉会更好
Ия对Маша说: И я. 我也是。那一瞬间觉得这才是她名字的意义啊。不是什么紫罗兰,也不是什么女圣徒,只是一句不能更温柔的答话。
绿与红,生机与情愫,在倒塌的天空下试探残酷的剥削、牺牲、憎恶和爱情,哺育注定死去的希望虚像,双色亦勾勒巨大机器的图腾,反衬胜利与振兴下蝼蚁般苟延残喘的现实,彼此守护谎言共享自欺施舍告慰的暖流,明知无望,哽咽相拥,痛苦的“母亲”,高瘦的女人,在凋敝的人海中苦笑着窒息,这图景仿佛来自幻想的世界,然而她的笑与泪,却是眼前这片土地最后守望的温度。
奇遇电影字幕组QY-280,翻译过程中读了好几遍台词,发现了不少关键的信息量,随便什么地方出现一句台词,就带着角色身上关键的人物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战后故事,前线慰安妇,战争创伤后遗症和女同关系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编剧预留了很多小细节,之后每次抛出来一个点就让人措手不及,导演用女性的视角拍战争,竟然选择了一个这么刁钻的视角,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后劲和余味太可怕了,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新导演。导演全程用了红绿黄三种夸张的光,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房间里的布光也不一样,整体上非常的风格化,舞台化的风格调度略强,但几场重头戏的视听调度倒是非常准确,调度上最精准一点就离戛纳主竞赛不远了。
D+/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全面升级即退步”。人物的状态拧巴不是问题,在环境中架空缺乏互动的拧巴才是问题;强戏剧性剧本不是问题,但是干硬的细节嵌入甚至妄想以此有效推动情节才是问题;标志性的双色运用不是问题,但是在人物已经只有单薄的“声音”与“身体”之时,色彩就也只能成为被牺牲的材料而已。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僵死的时代切口,而不是释放着着冷静的悲悯与洞察的“入口”。
有点不太节制,但人物塑造很成功。“它”在战争中诞生,在战后萧条中死去;“它”如分娩般带来幻痛,又如疤痕般挥之不去;“它”如救命稻草求而不得,又如新欢旧爱弃之蔽履。“它”是婴孩,也是战争创伤,还是扭曲的希望。表演加加加加分,绿裙子旋转太美太幻灭。
#Cannes2019·6th film# 理智上知道很好,但感情上又实在无法共情的一部作品。扭曲视角中的病态世界,有着一种让人不适的冲击。有几场戏的处理让人印象深刻,能明显体会到导演自成一格的美学表现力,前途可期。
4.5,前两天刚看「雁南飞」再看这部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战后创伤这一话题早已被拍烂的当下,巴拉戈夫依然能从这样一个抽搐残缺的形象入手,独辟蹊径。两位女主演技大赞
视听厉害!剧本内在文学性又深刻又复杂。战后并没有什么新世界,没有胜利的人,大家都是被打倒的人,用一颗狰狞的心活下去,有人选择求死,有人选择麻木,有人选择打压,有人选择依靠旁人难以理解的执念。导演确实有一种奔着未来大师而去野心,这么年轻控制力已经非常强,恰恰是这超强的控制,整部影片走向一种过于冰冷的完美病态之中。难以从个人层面认同这样直接切开的扭曲截面。
今年戛纳节一种观点单元的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导演是只有28岁的俄国新秀导演,二年前他的第一部长片也入围了戛纳,好评一片。本片讲述二战后苏联军医院里二位女护士的奇特、残酷经历,属纯粹的LISBIAN类型片。戏剧性过强,矫情的地方不少。美工及摄影好,还原那个时代下了功夫。
狗都被吃光,为何还闻得到犬吠。鸟都已灭迹,怎么还听得到鸟鸣。女人都已绝育,为何还能孕育男孩。他眼睛像你,鼻子像我,有高高的个子,治愈了整座城市的荒芜。独臂的男人可以展翅,瘫痪的四肢已经僵死,谁在胜利的裙子上染了鼻血,谁在时代的子宫里孕育着新生,谁在旧时代里发愣,压垮苏维埃的孩子。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战争中没有女人,只有生与死、权贵与卑贱、口号与虚伪……浓墨重彩的影像质感和让人意外的代孕爱情故事,都裹挟在了战争余波的昏黄阴霾里,每一个涉及它的人都躲避不掉。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导演奖。受Aleksievitch的《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启发而成的作品。战后时代依旧延续着正常与不正常被打破的例外状态,死亡与生存无异,拥抱与撕扯无异。想要一个孩子的正常欲望被扭曲至此。新生是虚妄的,却要用这种虚妄来填补战争留下的另一种虚妄。
3.5 导演的确有才华,但无聊也是真够无聊的,情感上无法投射代入,上一部没看进去,这一部还是看不进去。年轻导演陷入一种郁结在情结里的创作,没有驾驭起来。
影片重建了一个作为观众的我难以进入和理解的战后世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35301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