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奥地利7.9分剧情《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介绍
名称: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别名:机缘七十一面体 / 冰川三部曲之三: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 / 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
主演:帕特里夏·希尔施比希勒 / 克劳迪娅·马丁尼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 安妮·贝南特 / 卢卡斯·米科 / 乌多·萨梅尔 / 塞巴斯蒂安·斯坦 / 亚历山大·普席尔 / 奥托·格林曼德尔 / 多萝特·哈廷格 / 布兰科·萨马罗夫斯基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地区:奥地利
年份:1994
语言:德语
时长:100分钟
分类:剧情片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剧情介绍
“冰川三部曲” (Glaciation Trilogy) 的第三部~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93年12月23日, 一名19岁学生持枪闯入奥地利一所银行向客人乱枪扫射, 令三人丧命, 事后该学生在自己的车上吞枪自杀~ 这宗银行血案, 集合了一班身份、背景、年龄各异的奥地利人, 电影以大堆零碎的片段, 追寻他们在凶案发生前的生活剪影~ 来自罗马尼亚的小孤儿流落街头, 辗转走上电视接受访问, 并得一对早前已领养了一位小女孩的奥地利夫妇收养~ 年老护卫员与妻子关系疏离, 沟通困难, 想向妻子示好却不懂如何开口; 独居老人受尽女儿的冷落, 想见见小孙女又不得要领; 行凶的青年原来是位乒乓球好手, 他买来一支别人盗来的手枪, 在圣诞前夕驾车到油站加油, 想要付钞时才发现没有零钱, 想到银行提款却又见大排长龙…《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豆瓣热评
禽兽哈内克再一次折磨了观众。他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新闻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观众,使得观众憋到最后最终有了那个开枪少年的心情。反正我对这些每天网络,电视,手机,报纸,地铁无处不在重复播放负能满满毫无营养真假无从考证铺天盖地的新闻真的是已经彻底感到厌烦。连看都不想看了。
看完哈爷伟大的冰川三部曲,不死也重伤:第一部:心寒。第二部:颤栗。第三部:悲凄。
談不上“化腐朽為神奇”,但若不是哈導演,這種"fragments"片兒已經不太會找來看....一個男人冷酷(峻)到這種程度,會令人懷疑那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沙文主義,或嫌他傲慢、不夠悲憫和放低..不過有時候,又反而是令我受到感染的開端...
和《大象》的区别是砂与冰的区别,没有形式但却多了宣扬
A/ 假如这部片子迟到九年,不就在戛纳完虐《大象》然后成为哈内克第一部金棕榈了吗?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终章,对人世间暴力的冷峻体察。多线索交叉叙事,素不相识的人最终在偶然间相遇,恍若一首宿命与机运的安魂曲。多段电视或广播新闻穿插其间,有水坝工程和电脑博览会的,但更多的是1993年秋冬充斥着战乱与屠杀的国际新闻。1小时17分与1小时37分的两段新闻有一半多(关于萨拉热窝圣诞乱象与迈克尔杰克逊回应恋童指控)完全相同,明确喻指着不断轮回、永无止境的暴力仇杀(难民问题、宗教、民族与派系冲突),以及相关媒体的无处不在。类似七巧板的拼图游戏(还都是拼十字架形)多次复现,与碎片式的结构相契合,还有米卡多游戏棒。几个固定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如用发球机进行乒乓训练、老人给女儿和孙女打电话(充满争吵,疏离)以及对俯卧的死者身躯的特写(一分钟多,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淌出来)。PS:重译了中字~ (8.5/10)
十几个人的生活,归零为一条新闻,看完冰川三部曲,真是让人从头冷到脚
也是人物群像的刻画和琐碎拼贴的叙事,但不同于《银色·性·男女》那种无意义的宇宙熵增,它通过新闻片段的不断插入突出饱经战火摧残与时局动荡的二十世纪飘摇着走到末尾的现实处境,看似和平的年代却于深处淤积罪恶的肇因并只能依靠无端的暴力溢出,在过于冷静克制的镜头下翻涌的暴躁不安却欲盖弥彰。
如电博昨天先放这部感觉能容易深入理解巴黎浮世绘,两部片的思想布局谋划节奏结构甚至高潮处的音乐运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但本片的北爱问题中东纷乱前南战犯的新闻镜头把导演的意图表现的非常明确具体,剪辑的黑屏运用也与主题“碎片”极为贴切有效果;走在轨道悬崖边的人,悲剧就是周遭恶意敌意酿成的
85/100,构筑起一个(伪)客观视角,瓦解因果与意义,机械般的罗列媒介碎片,在情境生成前冷酷地切断,点状的力逐渐汇集直至终末时刻爆发,目的便逐渐显露了。哈内克这种方法是暴力的,不过对于作品本身还是挺认可的。
7.5/7.2 哈内克太冷静了,缓缓把生活推进到镜头中,那么的真实,真实到甚至让人觉有些沉闷,太过于平凡的生活,甚至让人忽略了生活中的死亡,在场看的好几人,没几个有对那男孩朋友的自杀存有印象,就如同生活,我们经常会忽略掉生活中的种种。
當你掉入碎片,無線索,喋喋不休,冗長,莫名其妙,關系冷漠的大網中越陷越深,便會覺得最后那幾聲槍響是解藥.這個世界是個什么糟爛樣子啊,讓我去死吧!
有时候我都觉得欧洲佬是为了跟好莱坞赌气才把片子拍得这么烂的
作为三部曲的完结,同样是冰冷的电影语言,极多的半身特写,营造出来的疏离感依然成功。
虽然前面铺垫很长,虽然故事情节很分散,但是最后的结局还是很有力道的。
哈内克的镜头饱含克制的力量。一切都为了最后几秒钟的爆发。匹夫一怒,流血十步。
5.8/10部分长镜头完全没有必要,新闻背景的交代更是不知所云
我以为那个血慢慢流出来的镜头之后就可以结片了 谁知他来了个repetition 果然大师的下一帧不可以预见。
冰川三部曲终结篇。压抑了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都是为了最后五分钟的高潮。,7个人的命运最终在此刻交汇,突如其来得让人无法接受又理所当然。71块碎片中,命运早已注定。
看到37min了~得,什么时候命运让我再次与此片相遇时再看吧,没看完,太他妈闷了,冰川三部曲连着看真他么吃不消,妈的~好想把哈内克拉入黑名单~
单独来看每个碎片,可能只是个人生活或世界上的一些不幸。但把它们像七巧板一样拼成一个整体后,就形成了足以让一个人失去理性的毁灭性力量。那个塞尔维亚孩子将何去何从?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
哈内克的典型“套路”,《第七大陆》,《爱》等片都是这样,先是慢慢磨你,像催眠一样的摇你,然后突然炸开,炸得你马上不瞌睡了,心说卧槽卧槽卧槽怎么了这是。然后又归于平静...没辙,我就吃哈内克这套...
几乎能看到《白丝带》的雏形,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大象》。碎片化的剪辑和留白,从社会群像描绘出暴力滋生的原因。
7分。冰川三部曲3。有点像班尼录像带的延续扩展版,19岁少年的爆发是平时负面情绪的积累,而这样的负面情绪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因为碎片太多,略显杂乱,令人不知所措,观感略差于前两部。哈内克喜欢唐老鸭吧,班尼看了一本唐老鸭画册,本片小乞丐偷了一本唐老鸭画册。
人们都冷漠地毫无意义地活着\镜头和节奏太垃圾
盲人摸象,71块碎片。你可以视它作毕加索的画作,也可以笑作是孩子瞎涂的鸦。但最后的俯拍处理足以推翻一切唏嘘教人闭嘴。
三部曲形式感最强的一部,也是由一个家庭的暴力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的暴力,在外在约束和内在压抑感越来越强的环境下,反弹是必然的,而且常常以暴力的方式出现。
用冷漠的碎片爆点残酷,这种构思值得称赞。而正是母材的碎裂化,掩盖了哈内克的导演能力缺失——从冷漠到残酷的丝扣演绎。【7↑】
拍摄 剪辑 印象深刻 实验 导演要废掉多少脑细胞
深埋心底的绝望比传染病更高级,安分守己的群众难以抵御来自外部的不确定力量,局部的崩溃在所难免。重复和平淡之间产生的惯性和绝望,强大了,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5.0 个人十佳候选哈内克冰川三部曲之终。拒绝沟通,冷眼旁观,全部的生活归结为两条新闻。十字架拼图游戏奠基最后十分钟的残暴,简单凝练,新闻再起,无动机作案死亡再现,观毕只觉全身瑟冷,没有知觉。若此片晚个九年与《大象》戛纳同场,定干翻大象,夺下金棕榈。
难道大象是这样来的?当线索慢慢地汇聚起来,越来越心生好感 。剪辑太凌厉了,简直冷酷,硬生生地把情绪全部掐断。快速逼来的特写压得人喘不过气。人与人的关系何尝不是一种压迫,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生最痛苦的部分。 几个长镜头真是长得不能再长,但却看得饶有趣味。
曾經我發過誓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看得懂Michael Haneke的東西,現在我只想說可以收回那誓言嗎?
非常喜欢打乒乓球那段,虽然镜头一动不动,好像很闷,但爱打球的人应该能体会出那种感觉来,真实。
打乒乓那段。。。长镜头不是这么用的吧。。。
8.7/10 哈内克的镜头从某单一中产的矛盾移开,向观众展示更广层面上的社会问题。隐匿长时间的对准某一个体的凝视,情感被降格,观众可以冷静地观察摄像机的冷静观察。关于两个母题,“机械性”和“机械网络”(拓补)关于前者可借用布鲁诺拉图尔的机械社会学,机器是相较于人更可靠的,所以影片中人们向机械性靠拢时会展示“可持续”的状态(和机器反复练习乒乓球,运钞时关于门锁的特写)不和的夫妻间冷漠的“晚安”也如此,纯粹功能性的标志节点的语句(无额外的感情,新闻播报也是这样)而非机械性的行为或者非刻板化的行为既是“机遇”,一种概率,去发生危机/崩溃(机械故障)乒乓球练习失误,特殊假日的额外排队,棍子游戏。关于后者则是某拓补学结构的建构,罗马尼亚孩子看到的地铁控制图,银行的控制系统,编程出的拼图游戏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38811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