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国青春喜剧《八年级》
《八年级》介绍
名称:八年级
别名: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 / 8th Grade
主演:艾尔西·费舍尔 / 约什·汉密尔顿 / 艾米丽·罗宾森 / 杰克·莱恩 / 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 / 弗莱德·赫钦格 / 艾曼尼·刘易斯 / 卢克·普拉尔 / 凯瑟琳·奥利维雷 / 诺拉·姆林斯 / 蜜西·雅格 / 格雷戈·克罗 / 弗兰克·迪尔 / 黛博拉·安格 / 威廉·温施 / 丹·陈 / 汤姆·斯特拉特福
导演:博·伯翰
地区:美国
年份:2018
语言:英语
时长:94分钟
分类:喜剧片
《八年级》剧情介绍
故事讲述13岁的凯拉(艾尔西·费舍尔 饰)在初中的最后一周,所经历的青春故事...《八年级》豆瓣热评
啊!这不就是我本人么…永远是最安静的一个,又自卑又不会聊天的冷场王。永远梦想成为最酷的女孩。在幻想里,我已经酷到有幻肢了,现实里还是个(伪)社交恐惧症。
可以用美颜相机遮掉痘痘,跳进泳池藏起赘肉,对着镜头说一百遍我今天变美了,青春里的真心话却是我确实比她丑。怀想爱慕的男孩拼命意淫,追随学姐的圈子努力融入,在鞋盒上写一万遍最酷的女孩,成长中的大冒险却是接纳自己的平庸。青春就像摔裂的手机屏,易碎扎手。成长却是一字排开的酱料,酸甜自知。
D+/ 这种尴尬到连观看者都仿佛在被公开处刑的真实感其实是比鸟小姐更具代表性的,简直时时刻刻都置身于英语口语练习现场。呈现一种直观的青春状态而非执着于各色人物的刻画或许是其反类型之处,但总体还是没有突破美式青春鸡汤框架。毕竟这不过是将被遮蔽的青春呈现出来,然后收编到光鲜亮丽的主流话语之中。
三星半。带着对最近美国青春片的巨大信心予以期待,结果还是略微失望,关键是太浅了,最后还得靠父女谈心这样的戏码来“救火”,结果反而显得更加突兀;近两年美国校园片井喷式出现,几乎把每个年龄段和群体都囊括其中,感觉那点事儿都被道尽了(导演们真没想过换个角度和思路来拍吗),这部貌似也说了不少,逆反心理、同学关系、暗恋、网络社交…但其实就只讲了一件事啊——努力想要融进周围圈子的八年级怪女孩;一句“圈子不同就不要硬挤”便可以轻易概括了嘛,充分利用兴起的网络社交平台串联剧情这点,虽然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但其实这一伎俩也并怎么不新鲜了。不过,结合最近这些青春片的受追捧程度,想来井喷也并非空穴来风;导演是个90后,还是值得鼓励,年轻人拍年轻人,没毛病,估计今后这类90后导演拍00后故事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笑得血淋淋的。我们普通女孩的青春片,真的太残酷了!明白再多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永远梦想着成为世界上最酷的女孩,而现实里你永远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姑娘。A24牛逼。
美国的成长类电影都差不多,中规中矩吧,看分类是喜剧似乎并没有什么幽默片段。很多人说这就是普通女孩的青春,其实不是,普通女孩也不会这么敏感怯弱,应该说,学生时代每个班级总有一两个这样的女孩吧,电影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但是我能够理解她。
人物扁平脸谱化,台词啰嗦又苍白,一个大写的失望。其实根本没带着什么期待去看,也从不觉得这会是那种言之有物的电影,只想看美式校园幽默段子而已,但竟然连这个也没有,可以说是傻眼了。不及格
有 Elsie Fisher 惊艳的表演加持也只是合格而已。节奏拖沓混乱没有发展,像是一小时的短片硬被拉成一个 feature。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角色都很平,连爸爸都没有弧光。对于 Gen Z 的讲述有趣味,社交恐惧/尴尬的刻画也能够带来共鸣,其他方面都平庸甚至糟糕。严重过誉了。
尽管《八年级》的生活在社交媒体里环绕着知性、优雅和酷,然而透过屏幕到了线下平凡的小宇宙却依然沾满了无趣、粗俗与普通的元素。本来就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嘛,哪来那么多逆流成河的愤怒和感悟?故而这种人前人后的形象差异也就织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部成长主题的作品反思了科技给人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改变却没能将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青春电影该有的姿态。
和预料差不多,就是挖我们平凡女孩的心。处女作、非专业,影像剪辑上的水平就这样了。变成大人也没有忘记青春期有多痛苦,每一天都糟透了,可能会好。Bo没有露出他的聪明,说是关于nervous我理解了。
仿佛看了少年版的Lady Bird,但竟然是一个男导演的处女作。Kayla听着“We'll never be the same”那会儿我正好在想:多媒体时代捧着手机长大的这代人跟我们再也不会一样了,且这条代沟远深过之前任何一条。但看到后面又觉得不管哪一代人,成长中的彷徨、坚持和情感联系又始终是相似的。
啊,果然是圣丹斯爆款。8分妥妥的。小姑娘演技炸裂般逆天。写得很细腻准确,那些说没啥破事儿的人你们看过[秒速五厘米]吗?美国小孩酷不酷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片中小姑娘头一次去商场找大孩子玩那一段写心理简直绝了,音乐摄影配合得上佳,堪称全片最亮的一段了。整部片子声音剪辑很有想法。
一方面感叹00后真可怕,另一方面这些令人尴尬焦虑的事也确实是很多人成长中都会碰到的。作为一部处女作,对于小细节的的拿捏很到位
真不错的电影。有点像青春版Lady Bird题材但拍得比Lady Bird好。另外美国孩子都只用snapchat和IG了,fb已经废了哈哈哈
看完后与配偶痛聊半小时“以后孩子十几岁叛逆了怎么办”,是当white parents还是老夫老妻抛子弃女不干了,所以说生养孩子是修行,能遇上什么样的,都是看ta体内荷尔蒙跟你的缘分了。A24是尝到了coming of age片的好处,成本低,卖得快,可复制性也低。
29岁的新导演,表现13、4岁的初中生,真实、独特,不错!
其实还好...但对于导演/编剧处女作来说却是十分的合适 - 7/10大概是今年我“不明白为什么评价会这么高”的作品。
A24 似乎想复制去年 Lady Bird 的成功,但这片子是不是有点挑观众,成长过程中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些共鸣?否则大概就会看得很尬且全程翻白眼了。影片堆砌了大量不痛不痒的细节,试图解构这个代际的少年,但没啥太新的解读,视角也比较僵硬,最致命的是每到一个段落结束就有些拍不下去的感觉。看完也不知道导演你是想让我同情这个姑娘还是怎样,讲一个 be yourself 或者寻找同类的故事需要这么拖沓费劲么。怪咖青春片而论,也远远不如《壁花少年》或者《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青春痘、体重、男孩子、塑料姐妹情谊、社交媒体关注/没关注、升学、性好奇...当成长遭遇一堆苦恼尴尬时,这个可爱勇敢的女孩接着屏幕抒怀,用一个个努力欢笑的“gucci”给身处每个时空的自己打气,迎接人生的下步。比起温情的糖开水片儿或是自甘堕落的痛感成长,似乎给青春成长片注入了股更为真实/希望的能量。期待Bo Burnham的下次闪闪发光!
整部电影特别生动,小主演也很灵,演得格外有趣。她把饱受社交网络洪流冲击的新一代向我们娓娓道来,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看到了“成长”在这个时代特有的模样。
65/100 小才子Burnham在处女作里以“过来人”的角度诚恳的与青春期观众进行交流(他自己也说真的很喜欢给建议)。不知道此片算不算呢喃核,但是Burnham对新媒体素材的使用上显得驾轻就熟,体现了新一代的“种族优势”。本片包含的校园枪击素材也体现出好莱坞作品对时政反应之迅速。很遗憾,没有那样成长环境经验的观众可能会有距离感。
我在bing的搜索栏上敲了Is Bo Burnham....自动跳出来的就是...GAY.....90后直男的第一部电影拍的是少女心.....这是20年前无法想象的吧。
等你长大,你会发现,这些难受的事情不是总会发生而是一直一直一直地发生
九零后已经在讲零零后的青春了,不老不行
沉闷粗粝晃动杂乱是我觉得好看的地方,但美国成长题材总是回归家庭,很不青少年。翻翻短评,发现好多大人仍然trying to be cool all the time
电影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可作为一部电影,它基本上是失败的,情节没有推进力。在一场又一场的废话中,女孩对她的父亲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混蛋,对那些把她当垃圾对待的人来说是一个害羞的小混蛋。感觉倒很真实,目的何在?编导还放入一些关于技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毒品的讨论,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论女童星长劈了怎么办和青春片太写实不好看
坐等“小学的最后一年”和“幼稚园毕业班”出炉
很多长镜头,情绪的酝酿,每一次尴尬的尝试,仿佛绝境,孤独像一个世纪那么长,最终还是长大了
不喜欢这部电影,本来期待很大的。女主人公很迷茫,电影过程也没成长。把过去燃烧真的能让自己抛下过去成为新的自己吗?运气好遇到了第一个聊得来的朋友就会让她更自信吗?最后还是没办法接受自己,不是嘛。这算什么青春。一星给电影尝试带给观众(但并没怎么带到)的正能量。(添加:偶然看见烂番茄上居然有99%的好评??文化不同竟然都崇尚这样的烂电影?)
鼓起勇气接触喜欢的人,才能知道他是否表里不一。面对那些骚扰你的异性,勇敢拒绝他们的无理要求。对身边的碧池无需忍耐,大胆谴责他们的婊里婊气。真正关心你的只有父母,保持耐心和他们好好沟通。PS:可以看成是《寄宿学校》续集,熊孩子传承了杀手的衣钵,进入一所新的学校准备施行杀人计划,为此老师还带领同学开展了反恐演习。
处女作的标准,不错了,敏感细微的地方虽然是老调重弹,但是贵在生动。非要说的话,独立电影的散漫习惯还是要克服一下比较好。
结尾段落的父女促膝长谈实在太具破坏性了,直接把影片质量拉低一大截。窥探视角与精神分析的结合本极具风格性,但硬要粗暴地把爱与理解作为治疗成长阵痛的方法,完全消解了此前累积的情绪力量。
把美国初中生即将踏入高中的生活状态呈现得如此真实自然又贴切。对同年级上层阶级女孩的奉迎、对混蛋男孩的爱慕、对高年级学生的过度仰视与认同、对父亲善意关怀的叛逆拒绝,这些青少年时期特殊而敏感的心理行为都有详细的描写。在网络上发布录制视频而又在生活中却又无法亲身实践,充分体现了自傲清高却又想获得认同的小小把戏。有两场戏特别重要:1.高中男生在车上借口想要占凯拉便宜,不仅证明了混蛋在什么年级都会有,还打碎了她对高中酷炫生活的虚幻向往。2.和盖布的聚餐(约会),算是宣布自己即便很安静,但也也有人愿意和自己交往认同了。主题还是成长。
看似言之无物,实则言之有情有理。非常血淋淋的现实青春片,我都20多了有时候都还在想为啥不能变的像谁谁谁一样Being cool,大概是因为自己做不到吧,所以总想着如果变成其他人会不会好一点。但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普通人,我们为了“合群”和“融入集体”做的蠢事还不够多吗?成长大概就是个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傻逼的过程,代际之间的隔阂不单单是互联网媒介堆砌而成的,更多的是来自环境的、他人的、自己的压力。影片的音效剪辑很亮眼,但最后一段父女促膝长谈仍不免落入俗套。老爸的脾气也太好了,完美父亲形象在生活中怕是很难遇见。
很好的青春校园片。每一代都有Kayla这样的无名影子,暗恋某个遥不可及的男孩,还有几个校园婊。虽然校园生活很糟,但是你熬过来了,乐观向上,Gucci。小女孩演的很细腻。
题外话,放在国内这片就叫“九年级”,但一想我们初三的时候大概只是忙着中考吧,哪有那么多机会审视自己展望未来啊。这片真的是很有趣又很悲伤的故事,特别是听到身边popular kids们不合时宜的大笑五百下的时候,内心小小酸了一下…
才6.6?而且和lady bird哪里像了,看完去给lady bird改三星了
如果你曾被孤立,那你将知道她是多么多么想融入。而无法融入,又多么让她害怕。而每个这样的人,都极其渴望有个人能够主动走近,即使还是有些尴尬,但那真的很开心。很高兴,她遇到了。如果你是这样的,那么请相信: 都会好的,别难过。因为过去我也曾如此。
从头哭到尾 太太太太太难过了 真正可怕的是 初中的我虽然傻逼 但那才是我最好最自信最talkative的时候 自从某件事结束之后 我居然在getting越来越差越来越差 差到我上个月真的因为社恐而接近崩溃边缘 然后与此同时 我父母会跟我说电影里一模一样的话 但是我知道that’s no true 我不特别啊 我也不cool 他们make me feel cool之后我只会get out of the door and feel even more sad 与此同时 更惨的是 nobody likes me 所以#事实证明这部电影be honest了但并不helpful #明天只能继续struggle
在那个懵懂的年纪,有些孩子很自信,有些孩子则比较自卑,树立自信心对孩子今后成长尤为重要,片中主角转变太突然,通过和爸爸一次对话就完成了转变。总之适合给同年级孩子看,告诫大家不要自卑。
Scott Rudin融资+与A24协商的发行协议。纽约拍摄的union-crew的最低成本。因为纽约市拍摄必须走工会片,除非成本只有一百万,所以本片就是纽约市独立片的制片融资发行教科书了。大笑了好几次,有好几次有观众拍巴掌笑,实在好笑。清新简单细腻的初二学生视角的展现太厉害了。这个片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的简单,当然这个故事可以说没有任何新鲜度,但正是故事的相对简单,看出了导演的调度和对节奏的掌控力,小演员的表演完爆诸如Wonder一类的商业片。和父亲的独白那段真的是很感人。男导演处女作,情感拿捏的非常细腻。还是Scott Rudin牛逼,敢拍几千万的大片,也能看重导演剧本做一个二百万的小片。里面用chessy音乐的蒙太奇段落看起来chessy,其实是故意而为之的。
简单温暖也感动了我,这才叫青春电影?最简单的才是最动人的。配乐和摄影也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喜欢导演对女主背着书包走路背部的特写——年少时有很多梦,想成为一个酷酷的人,想被所有人喜欢,想遇见一段爱情。在脑海里想象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回到现实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连自己可能都救不了的青春期发胖满脸青春痘的自卑女孩儿,取悦别人却忘了自己。希望每一个善良温暖的姑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你不用勉强,你不需要道歉,除了自己你没对不起任何人。在你埋下一盒子梦想之后,你会获得新生。
很不错的心理描写,紧张型人格的同学们更有共鸣吧,coward also wanna be cool.[B-]
虽然知道女主艾尔西·费舍尔是《卑鄙的我》里小女孩艾格尼丝的配音&意外看到《寄宿学校》的男主卢克·普拉尔参演本片让我惊喜一下,电子配乐也挺赞,但电影整体感觉拍得挺一般,故事不痛不痒,部分台词和情节略嫌弃,个人好感度远远不及短评里被踩《伯德小姐》《奇迹男孩》。—— 再次对2018年美国电影协会入选的十佳电影感到失望!对于9年来的十佳电影+特别表彰电影都看过的我而言,个人感觉这是9年来最差劲的一届!
“Stay cool. I can’t wait to be you.”
the coming of age of a wall flower. 美国最近青春片好多
那种teenage angst and hopes and dreams描写得好真实,好美好,好心碎。既有arc又不是特别乐观,life goes on的感觉。还有这种青春片一般都会处理sexual awakening,但是这片子难能可贵地描写最懵懂的开头,与其说是awakening不如说是“孤独写照“和”寻求融入”。
(6.5/10)以美国的标准来说,到了高中的角色就可以完全负担成年人的功能了,只是面相年轻一些。所以他们那里初中阶段作为转变的时期就很考验编剧的观察力。在各种琐碎的细节上复现得挺好,该哭该笑该担忧还是该同情的地方有很多。
所以这样一个爸爸,看上去也并不需要工作,而是大多时间宅家,是怎样培养出这样一个冥顽不灵小女孩的?空中楼阁,为展示而展示,上帝视角开得太足了。如果说有任何地方成功,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我真的会觉得太招人烦,活该且有病,只有个别表现拘谨的地方成立一些。见过这种莽撞无礼内心戏又多得瓦特且做作的女生,她们长大之后依然招人厌恶,多数成了反过来变冷酷和害人的那种类型,相形之下真没觉得这片拍出来什么不得了的东西,太平了。演员没灵光,演得很过。你看这爸爸稍微表现得更“母爱”一点,孩子马上拎的清了……所以这十来年家庭生活是怎么回事呢?晕!
有些意外,因为实在过于相似。当其他电影在通过自建逻辑体系通过人物情感输出来达到共情时,这部片,仅仅是最简单的技法,便将我的青春期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渴望对外交流,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往来,虚拟的网络成了脆弱不堪又坚不可摧的 安全屏障。脑海中幻想过无数个人风采,却在现实中不得不承认自己如此普通。在暗恋的人面前,无数次想要鼓起勇气却总是慌慌张张、笨拙得可爱。而自己心里,懂得突破自己的道理,却望而却步。以为可以更向外地与陌生人打成一团,其实隔阂只是一味地隐藏。唯一与我经历不同的,大概就是父亲的角色,但实在是太令人喜爱这份傻乎乎地关爱了。真的,其实你一直很棒,这世上还有比与你自己同在更酷的事吗?你接纳了自己,就不存在畏惧了。加油吧~
因为男生穿了一件库里的球衣,加一星。泳池男孩的范儿太像霍华德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jianjie/5310320243/17118242881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