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电影不是你不想去二刷的,而是不敢去二刷的,部部都是泪点

今日主题:不敢去二刷的泪点电影。

《我杀了我妈妈》

来自19岁鬼才导演Xavier Dolan(哈维尔多兰)。

首先单看这个名字挺像恐怖片。

这部由加拿大年轻导演且公开出柜的哈维尔多兰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讲述了:

出生在单身家庭中于贝尔过着资产阶级式的腐朽生活,常常被母亲忽略自己的感受,处于青春期也不知道该怎么跟母亲交流,两人的日常就是用无止境的争吵,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感。

其实看到最后还挺温馨的,母子两人相拥,我觉得于贝尔是很爱母亲的,母亲也很爱贝尔,只是两个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相册方式,血缘关系是很奇妙的,就算再恨,心中也是有爱意,况且片中母亲没那么可恶。

这部电影其实映射出了一些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作为孩子我们总觉得,母亲“只顾自己,却毁了我的生活”。

《何以为家》

这是一部沉重压抑感人至深的电影。

因为导演娜丁·拉巴基试图有个改变,改变这种认知:别人永远无法与你感同身受,谁也不能看到谁背后的痛苦。

想要有如此形而上的改变,那必须真实。

为此,影片全部用非专业演员,大量采用纪录片的拍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位黎巴嫩不知生日(可能是12岁)叙利亚难民少年Zain的故事。

影片的背景是中东难民问题,超过200万难民涌入欧洲,因为接收中东难民,在欧洲引起了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政治经济和道德危机,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动荡,经济复苏乏力,导致了英国脱欧、排外主义和极右势力崛起,反全球化、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成为西方欧美世界意识形态的主流,到达民众最普通的思维就是:别人的痛苦与我何干?我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所以,人们去选择特朗普。

《超脱/2011》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 饰演)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1]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在此期间,他耐心与叛逆学生交流以,在不突破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帮助,主要从心理上帮助学生,也因此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然而社会的严重问题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前路漫漫,主人公也有困惑的时候。然而,心中有信仰指引着方向,再孤独冷寞的道路,毅然走向前方......

《玛丽与马克思》

到目前为止最击中内心的电影没有之一。大二跨年12点多窝在床上,宿舍很冷,元旦假期没有安排,期末将至,只是因为喜欢定格所以选来打发时间,整部电影都看的很平和,人设桥段很有趣,但是到了最后一幕瞬间就泪崩了,此后每每过得过于冷清的时候都会想深夜再看一遍,然后剧中每一处都成为了泪点。

《天佑鲍比》

后半段泪点几乎降为负

失去亲人那段一家人演的都很真

哭的时候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可能是知道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吧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dship,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圣经本来就是由人诠释的,而上帝会爱一个人的本性。

再联系到俄罗斯反同法的出台,这种维权类的电影总是能戳中泪点,尤其是维护少数人的利益的时候。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敢于质疑宗教权威,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这就是一种勇气。

《李米的猜想》

“哭得五脏六腑都要呕出来”

我无法用语言诠释周迅演得多好,因为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到中后部分,心被揪起来等待那个即将决堤的泄口。

最后的最后,我以为都结束了。李米突然出现在天桥上,突然讲起她和方文的曾经,很不起眼的曾经。她说他们是这城市,这世界最平凡的人,没有人关注。而方文对她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杨千嬅曾在歌中所唱:也许生于世上无重要作为,仍有这种真爱耀眼生辉。

ps:每日推荐分享综艺、电影、电视剧观后影评、娱乐头条、明星八卦、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关注!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60520243/1714926671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