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均分8.5,这5部犯罪电影,原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016年甘肃白银案破获。人们在欣慰于凶手终于被惩处的同时,也从凶手的自述中看到恶是如何诞生的。
2019年,警方在机场抓获弑母案凶手吴某。北大毕业,作案后隐姓埋名将近四年,一时间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揭开凶手与母亲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家都感慨“天之骄子”背后是家庭关系的淡漠和爱的缺失。
2020年,纪实类真人秀《守护解放西》火遍全网。当大家都被“整个长沙我是老大”逗乐时,节目从派出所民警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大小案件背后的人生百态。
我们惊讶于电影中罪恶的展现如此极端,又时常侥幸地以为电影中的罪恶离自己很远,但其实那些臭名昭著的凶犯在作案前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而当我们面临真实的事件时,现实比电影中展现出来的内容更为震撼。
马克·吐温曾说:现实永远比戏剧更加荒诞, 因为它的突如其来根本无迹可寻。”
都说艺术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今天时间君为大家整理了五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犯罪电影,在真实事件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真相,而由于不便于展现真实作案过程,电影反而能将关注点放在凶杀手段之外,让我们看到凶案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反应。
这不仅让我们触碰真实,更让我们在案件中深刻体味人性的复杂。
01
尕玉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
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跟随着巡山队队长日泰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
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接下来他们见到了悲惨的一幕:盗猎者逃走,只留下众多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巡山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捕凶手,最终只夺回了一部分的藏羚羊皮毛。
在抓获了盗猎者马占林后,日泰和尕玉了解了盗猎者何以开始盗猎的原因。但由于食物和汽油又短缺,队长只得放了马占林一伙。
日泰和尕玉翻过雪山,却被偷猎者的枪手包围,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马占林。马占林向日泰介绍他的老板,但日泰并不配合他们的条件,被老板残忍杀死。马占林告诉老板尕玉“不是日泰的人”,还告诉尕玉顺着他们的脚印可以上公路。影片在日泰的天葬仪式中结束。
导演陆川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本片,为追求真实的质感,影片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进行拍摄,同时大量采用非职业演员。摄制组的努力为我们带来了极为逼真的观影感受。然而,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更为震撼人心。
· 真实案件 ·
影片原型故事是1994年在青海发生的盗猎者枪杀反偷猎队队长索南达杰事件。影片中巡山队队长日泰的原型便是索南达杰。
在事件发生十一年后,案件的凶手才全数落网,我们才得知事件的全部真相。
1994年1月18日,索南达杰带领他的西部工委三人组、一名向导、三个司机刚将20名盗猎者制服,收缴了两大卡车的藏羚羊皮。
然而,在1月16日被抓获当晚,盗猎者们已密谋策划绑架索南达杰等人,然后逃跑,只是时机未到。
此时所有人都疲惫不堪。索南达杰肠胃炎发作,他的同事连续数天彻夜未眠看守盗猎者。有两名盗猎者患肺水肿和枪伤,索南达杰令秘书扎多和司机才扎西连夜把他们送往格尔木治疗。
当扎多和司机走后,索南达杰及剩下的人驶入了盗猎者的陷阱。
一颗小口径步枪子弹击中了索南达杰大腿和小腹之间的动脉,血凝结在他的黑色皮裤里。他俯卧在地,双眼圆睁,短须和头发上满是灰尘,右手依然保持着扣动扳机的姿势。
其他幸存者将索南达杰遗体试图运出荒漠,但车陷泥河。当1月25日治多县公安局的救援人员赶到时,索南达杰遗体在车厢里躺了四天四夜,覆盖在他身上的是藏羚羊皮。
由于可可西里环境的恶劣,在未设立自然保护区之前,这样的事件时常发生,但依然有不少如索南达杰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保护着当地的自然生态。当然,影片对盗猎者生活和心理的展现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何以做出如此选择。
影片让我们看到当外在环境极度恶劣、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的抉择与信仰的力量。
02
影片根据1965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真实案件改编而成。
女孩西尔维亚因游乐园工作的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珍妮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巴尼泽夫斯基家暂住。
格特鲁德的大女儿宝拉未婚先孕,西尔维亚无意中听到这一消息,失口告知同学,没想消息泄露。宝拉迁怒西尔维亚,致使其被格特鲁德体罚。
这之后,酗酒成性的格特鲁德将一切家庭问题均归于西尔维亚的到来,背着镇上人将她囚于地下室,并怂恿子女用酷刑折磨西尔维亚。不仅如此,镇上其他儿童也参与到这残酷的摧残中,共同实施了美国历史上针对个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行之一。
· 真实案件 ·
影片极力还原了真实事件中西尔维娅遭受的虐待景象,但现实比影像更加残酷。
根据案情的介绍,虐待开始于西尔维娅和珍妮的父母未能按时交付抚养费,格特鲁德便脱掉姐妹两人的下装,用各种物品重打两人的臀部,并辱骂她们。
由于对其外表的嫉妒,格特鲁德将虐待重点转移到西尔维娅身上,虐待的手段除了打她以外,还有不给她充足的食物,后来她开始吃垃圾桶里的残羹剩饭或者坏掉的食物。西尔维娅被关在地下室期间,格特鲁德经常在孩子和孩子的朋友的帮助下把西尔维娅扔到盛有滚水的浴缸里,再往伤口上撒盐。
影片终究是演绎,真实的情况令人毛骨悚然。
另外,影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西尔维娅家庭关系的表现中,但实际上,西尔维娅的家庭状况也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西尔维娅的父母莱斯特和伊丽莎白是游乐园的工作人员。除了西尔维娅以外,还有四个孩子(而非只有西尔维娅和珍妮姐妹俩)。
莱斯特和伊丽莎白工作原因经常搬家,经济上经常会有严重困难。出于对女儿安全和教育的考虑,莱斯特和伊丽莎白不甚喜欢在工作时带着西尔维娅和珍妮,两个女孩常常与亲戚住在一起。忙于生计的父母忽略了对女儿真实情况的关注,在与格特鲁德仅认识几天的情况下,便将女儿托付给她,缺乏对监护家庭的深入考察。
更重要的是他人对西尔维娅遭遇的漠视。
西尔维娅未上学已有数日,因此学校派人去她家调查,格特鲁德声称西尔维娅上周离家出走,她不知道西尔维娅在哪儿,学校未作进一步调查。
格特鲁德家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妇,当莱肯斯姐妹住进巴尼谢夫斯基家以后,夫妇曾前往拜访,却看见西尔维娅眼眶发青,宝拉殴打她,并且还向弗米利恩夫妇炫耀自己的虐待行为然而,这对夫妇从未将这些事情向有关部门报告。
豆友@Q。:
究竟是怎样的震撼会使得形容词匮乏?真实的电影,让人绝望的结尾。更残酷的是,电影已经艺术化了事件。原本的真实更是骇人听闻。不只是那个家庭,而是整个周围环境的冷漠、残忍甚至以此为乐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03
导演格斯·范·桑特的代表作,影片荣获2003年第5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根据1999年4月发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校园枪击案件(哥伦拜恩校园事件)为蓝本而拍摄,讲述了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
逃课未果的约翰,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校园;喜欢摄影的伊利斯,在校园内外拍过一些人物和风景后,来到学校暗房冲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乔丹,正被与他有过关系的女孩纷纷议论着;被人冷落情绪异常低落的米歇尔,来到学校图书馆帮助做工……
校园高墙之外,时常受人欺负的“患难兄弟”埃里克和阿里克斯正在家里午睡,他们对纳粹形象和暴力游戏非常迷恋,曾在互联网上订购了枪支。午睡过后,两人进行一番简单的策划,身穿美军野战装、手持冲锋枪走进校园,开始大开杀戒。
· 真实案件 ·
真实事件的先兆开始于1996年,埃里克·哈里斯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站。这个网站原本是用于存放他和克莱伯德共同设计的毁灭战士游戏关卡档案。在那一年里,哈里斯在网站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网志,包括笑话、日志,记载了他对父母、学校和朋友的一些看法。
发展到年底,网站不仅包含了教导他人如何恶作剧的指示、制作爆炸物的教学,还记载了许多哈里斯和克莱伯德恶作剧的过程。到了1997年初,网志的内容显现出哈里斯对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不满。
在1998年1月30日,哈里斯和克莱伯德两人由于偷窃电脑零件而被逮捕。两人于1998年4月被精神病治疗中心释放后,便开始计划展开报复的攻击。
在屠杀开始前的一个月,哈里斯和克莱伯德非法取得了一把TEC-DC9自动手枪、一把9毫米半自动卡宾枪和两把霰弹枪,他们还将霰弹枪的枪管锯短以使其更易于隐藏。他们以互联网上的炸弹制作教学,制作了99个各种设计和规模的即时引爆装置。
这起屠杀事件引起了有关美国枪械暴力问题的争论。许多人也开始关注在中学校园里常见的欺凌现象,以及美国社会中常见的暴力电影和电子游戏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几个受害者据传是因为他们忠诚的基督教信仰而遭杀害,也引起人们开始关注对于信仰价值在社会和校园里普遍衰退的现象。
豆友@艾小柯:
这部电影的成功正在于它没有任何人为刻意的煽情、烘托或者拔高,就是平实的还原事件原本,前后进行强烈对比,由观众自己在震惊震撼中体会为什么普通的一天,普通的学生会犯下如此冷血的滔天罪行。
电影导演格斯·范·桑特从头至尾冷静得可怕,叙事过程几乎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而这种冷静与对观众的信任正是这部社会题材电影的难能可贵之处。面对社会问题,人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偏偏格斯·范·桑特自己什么都不说,就把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由观众自己去完成电影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的部分。
04
结识小明前,小四是典型的乖仔,他有一个喜欢摇滚乐的自称“小猫王”的好友,两人虽然偶尔会去树林看人幽会,但过的是与在“小公园”鬼混的社会青年们截然不同的生活。
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鼻子走。崇拜对象哈尼猝死;一向敬重的父亲的自尊与精神因为某次政治事件严重受损;再加上一次次“欺骗玩弄”他感情的小明,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结束事件的根源。
本片是豆瓣电影TOP250、无数影迷心中最经典的华语电影之一。人们都感慨于作品的宏大格局与演员青涩而自然的表演,但很少有人去挖掘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
· 真实案件 ·
当事件发生后,当地报纸对案情做了报道:
【1961-06-16/联合报/03版/】
本报讯
十五日晚十时十分许,本市牯岭街七巷底,发生不良少年情杀案。
现年十六岁的「璧玉帮」老幺茅武,因醋海兴波竟持利刃将芳龄十五的少女刘敏连杀五刀致死。
疑凶于杀人后并未逃逸,且伪称是被害者的哥哥,但为七分局刑警陈汉英看出破绽,旋即将其捕获侦办。
被害人刘敏(小玉),十五岁,山东人,住基隆路二段十三巷四六弄卅三号,为建国补习班学生。
疑凶茅武(钟璧),十六岁,浙江人,住南港旧庄路中央研究院外宿舍十六号,为建国补习班开除的学生。
据疑凶茅武在警局说:他是「璧玉帮」太保组织的「老幺」,专门负责处理与别帮太保的打斗事项。
他说他与刘敏于去年三月廿八曰在公车上邂逅,彼此结了不解之缘,海誓山盟,表示爱心不移,不久前并已发生超友谊关系。
不料在十几天前,刘女竟与「海盗帮」太保马积伸往来,他因爱她而想占有她,曾多次劝她不要与别人交友,但她不听。
昨晚十时约她在美国新闻处前见面,后来走至牯岭街七巷底谈判,刘女不肯顺从他,他就拔出童军刀给刘女连杀五刀,
一刀穿入胸部,两刀刺在背部,一刀杀在额部,一刀砍在肩膀,致刘女在惨叫声中倒卧血泊,所着童军服全为鲜血染遍。
由于凶杀现场就在七分局后面不远处,值曰巡佐胡文泽及刑警陈汉英立即驰赴现场。
见茅武抱住刘女不放,他并伪装是刘女的哥哥,陈刑警乃即雇车送往台大医院,到医院已十时廿分许,未及挂号即告死亡。
茅武泣不成声,机智的陈刑警看苗头不对,问茅与刘女究竟是甚么关系,
他答以:「是哥哥,也可说是未婚夫」
刑警再追问「她是你杀的吗?」
茅答:「是我杀掉的!」
此话说出,刑警已给他手铐加身,将他押回分局侦办。
据茅武说:他与刘敏为了爱心不移,
她取名「小玉」,他取名「钟璧」,意即表示他对恋情璧玉,
组织「璧玉帮」也是为了对付情敌,他说他曾写信忠告小玉,不要与别的男友交往。
市警七分局长戴良川以这件情杀血案的男女主角,都是尚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两人竟然大谈恋爱,发生超友谊关系。
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希望家长、学校加强教育,藉以防止此类案件的重演。
这本来只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众多帮派冲突中一次不起眼的事件,但杨德昌发现了它。作为台湾第一批都市青年,杨德昌感慨于城市化给当时台湾青年带来的阵痛,在拍摄了一系列反映都市青年生活和情感的影片之后,杨德昌将镜头转向了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回到他的少年记忆之中,重新审视前城市化阶段的台湾社会。
一位牯岭街事件的亲历者在他的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我希望可以如是告诫我的年轻同事:作为牯岭街上的教育工作者,你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谁是谁的人格偶像,谁是谁精神上的父兄。这条街上以往的故事都是血的教训,而我们应该提防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一名拯救者与传教者,而应该是是默默的观察者与辅导者。
这就是我眼中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所阐述的远远不只关于一次情杀,它如此厚实而博大,它是一本涵括了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它从来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
05
1977年夏天的纽约城仿佛是一座地狱。持续的高温使电网超负荷运转,许多地区不得不实行25小时的“灯火管制”,更让市民恐慌的是一个自称“山姆之子”的连环杀手已经在此出没了一年。
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
小报为了增加发行量,纷纷称这位让市民人心惶惶的凶手为“山姆之子”。为了尽早揪出十恶不赦的变态杀人狂,一位黑手党的老大决定悬赏“山姆之子”。
乔依与他的狐朋狗友们开始加入缉捕凶嫌的活动。他们把心目中所认定住家附近的变态全列举出来。终于,他们锁定了一位摇滚小明星瑞奇,作为终结他们恐惧的替罪羔羊,但案情真相并非如此……
影片将焦点放在了连环杀人案所引起的社会恐慌,如此惊世骇俗的案件弄得整个纽约市人性惶惶,而影片则借此反映了当时纽约市黑帮林立,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并对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行讽刺。
影片基本上还原了案件,而真实的事件就已经足够精彩。
· 真实案件 ·
当时,连环杀人事件持续将近一年之久,而警方仍未侦破此案,正当案件一筹莫展之时,1977年6月10日,住在纽约的杰克•卡萨拉收到一封奇怪的慰问信,署名是卡尔夫妇,信中对杰克从屋顶上摔下来的事表示了慰问,并附了一张德国牧羊犬的照片。
莫名其妙的杰克找到了从未见过的卡尔夫妇问个究竟,因为他自己并没有从屋顶摔下来过。
结果卡尔夫妇表示更奇怪,因为他们没有寄出过这一信件。不过狗的照片让他们想起了在4月发生的一起怪事:卡尔夫妇收到前后两封匿名恐吓信抱怨他们家的一只拉布拉多犬太吵,而之后,这只名叫哈维的狗被陌生人用子弹击伤。照片上的德国牧羊犬则是邻居家同时中弹的狗。
卡尔夫妇的儿子想起了一年前租住家里一间屋子的大卫•伯考维兹曾抱怨过狗的叫声。警方一开始并没拿他当回事,不过此后有人报告称,伯考维兹曾经在凶杀现场出现。
因为被看到从车上揭罚单,警方也就由这张罚单,开始对伯考维兹进行调查。这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他符合山姆之子的体貌特征。而伯考维兹在皇后区一家保安公司的工作经历也让他能够熟练地使用武器。
警方将先前案件中信件的笔迹与卡尔夫妇收到的匿名信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极其相似。种种线索指向,伯考维兹就是山姆之子,连环杀人案的始作俑者。
1977年8月10日晚,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抓捕行动中,伯考维兹被成功抓获。当时,伯考维兹还对警方说:“怎么花了这么久才找到我?”。
令人意外的是,伯考维兹并没有一位“嗜血”的父亲,所谓的“山姆”就是上面提到的房东山姆•卡尔。而他声称,自己所有犯罪则是那只拉布拉多的“命令”,因为这只狗原本属于一个古代的恶魔。向狗射击的行为则是他对被恶魔操纵的反抗,但由于“超自然的力量”,他的反抗失败了。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骗过陪审团,1978年6月12日,大卫由于多起二级谋杀共计被判处365年徒刑。
连环杀人事件并不少见,但如此不寻常的凶手让人捉摸不透。
豆瓣时间专栏主讲人、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分析认为,变态型犯罪者在行为上有一种最显著的心态,就是“神化心态”。变态型犯罪者由于本身精神上异于常人,所以对很多东西的理解是不同于我们的,很经常产生一种神化的心态,把自己当做是这个世界的神。
就像山姆之子的案件中的凶手一样,认为自己是恶魔的使徒,目的就是为了净化人间,所以作出一些有宗教或哲学指导的犯罪行为。
那么,这种依托宗教信仰的变态型犯罪者就可以做出完美犯罪了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们只是给自己残忍的犯罪行为加了一个看上去合理的借口罢了。
有时候观看犯罪电影更多地给我们带来观影的快感,但真实的犯罪现场却是触目惊心的,当我们了解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时,吸引我们的不再是刺激感官的画面,而是真实的人性。
我们常常会思考,为什么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这些犯罪者,他们深层次、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者和犯罪者之间的不同?
很多人总以为犯罪离自己很远,即使学习犯罪更多也是出于猎奇。但只要沉下心来去学习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对犯罪心理学的学习就是对人性的学习,也是对法律的学习,而这两者都与我们戚戚相关。
参考资料:
《重新发现藏羚羊“守护神”索南达杰》
《我读到过的最好的一篇<牯岭街>影评,它来自15年前》
· END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70520243/1715014625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