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犯罪片仅9部,本届《小丑》能否成第10


廖宇探案系【头条口碑团】特约作者,影视综深度解读,认准口碑团!

提起奥斯卡奖大家都不陌生,但其中一项「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知道的人应该不多。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制作出多部高质量电影的制片人”的奥斯卡奖项。因而是以好莱坞传奇制片人埃尔文·G·撒尔伯格的名字命名,奖杯也是他的头像。

第83届奥斯卡「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获得者弗朗西斯·科波拉

与奥斯卡的其它奖项不同,它并不是每年都评选。从1937年第10届奥斯卡颁奖开始,至今只有不到40人获得该项殊荣。其中不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弗朗西斯·科波拉等众所周知的电影艺术大师。

第40届奥斯卡「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获得者希区柯克

在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获得了该项殊荣,当他手捧奖杯在领奖台上致辞时也不忘跟所有人玩了一个悬念,他先说:“谢谢……”

然后故意停顿了一会儿,当台下人纷纷猜测他到底要感谢谁时他才接着说道:“大家! ”

一位悬念大师仅用了两个单词就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并让在座的所有人明白了什么是悬念。因而这一幕也被好莱坞传为一段佳话。而随着第92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的临近(北京时间2月10日),到底哪部电影能夺得本届「最佳影片」的桂冠也一定成为了全世界影迷心中最大的悬念。

入围第92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电影

而作为偏爱犯罪题材电影的我自然是希望拿下本届11项提名,夺冠大热门的电影《小丑》获奖。为此我特意查询了过往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中,属于犯罪题材电影的有9部,几乎占比10%。下面我就逐一为喜欢该类型电影的朋友介绍这9部犯罪题材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大致分析出其获奖原因,同时看看《小丑》是否也具备这些“夺冠相”?

首获奥斯卡最佳的犯罪题材影片

1961年第3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西区故事》改编自首演于1957年的同名百老汇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

1961年第3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西区故事》

故事讲述了火箭帮的白人小伙托尼与敌对鲨鱼帮的波多黎各姑娘玛丽亚一见钟情并坚定相爱。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两个帮派间的仇视造成了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最终抹杀了他们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并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尾。

托尼与玛丽亚

该故事的主题脱胎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事件则取材于1950年美国纽约西区贫民区的帮派斗争,同时影射了当时美国在波多黎各移民潮下,本土居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作曲家伯恩斯坦为了从音乐的角度表现这一矛盾,分别采用了代表波多黎各的拉丁舞曲和象征美国的爵士乐来表现这一争斗。该部音乐剧包揽了英国的奥利佛奖和美国的托尼奖这两项世界最重量级的音乐剧奖项。而后在1961年改编成电影后更是将当年的最佳影片等11项大奖收入囊中。

用音乐和舞蹈展现帮派间的打斗

该片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罗与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延用了音乐剧的原有音乐,充满了百老汇式的活力,迎合了当时的大众所好;三,也是最重要的,社会风向正确。为何这么说?

该片获奖的1961年正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身权利如火如荼的时候。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改编一部脱胎于《罗与朱》反映“波多黎各移民潮”的音乐剧?在对比《西区故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创作背景后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都处于一种社会变革期。

1968年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在创作《罗与朱》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期间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新兴的资本阶级也开始向封建贵族挑战。故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便等同于挑战了封建制度下家族利益的“离经叛道”,因而不被接受。但却获得了资本阶级社会广大民众的同情与支持。

同样在美国的五、六十年代,拉丁裔,非洲裔的移民难以顺利地融入到美国本土社会中,因此移民问题再次成为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焦点。虽然电影本身讲的是两个帮派间的斗争,但从白人构成的火箭帮与波多黎各人构成的鲨鱼帮不难看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其实是种族矛盾问题。尤其是在60年代美国黑人的反对种族歧视运动背景下,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和边缘的弱势群体引起了好莱坞电影人的关注,于是《西区故事》的电影版应运而生。

电影《西区故事》剧照

在我看来本片对于社会问题的展现,思想深度上的挖掘,远比其艺术手法更为宝贵,不然也就不会有它所创造的11座奥斯卡小金人的传奇了。

犯罪题材影片蝉联4届奥斯卡最佳

与上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犯罪题材电影《西区故事》相隔十年才有了第二部同题材电影《法国贩毒网》获得了1971年第4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而有趣的是,此后连续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皆是犯罪题材电影。它们分别是1972年第45届的《教父》,1973第46届的《骗中骗》和1974第47届的《教父2》。下面我将大致分析一下这四部电影的故事,社会背景和获奖的原因。

1971年第4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

电影《法国贩毒网》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有着强烈纪实风格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两名纽约警察局缉毒探员吉米和帕蒂通过契而不舍地追查,最终破获一宗来自法国的大规模毒品走私案的故事

通过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剧情我们则不难发现,真实事件改编相对于纯粹创编出来的故事来说一般会遇到两个难点:一是可能缺乏戏剧性,二是需交代的人物较多。自然不会像《罗与朱》那样戏剧冲突简单,角色鲜明。那么这部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平淡的警匪片是何以获得最佳殊荣的呢?

电影《法国贩毒网》剧照

其实本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将上述这两个难点转化成了自己的亮点。有意的淡化了情节而突出了真实感。为了营造最真实的现场感,全片采用了类似于纪录片式的手提跟拍摄影,刻画了四场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大戏——跟踪,飙车,拆车(为了找毒品,警察把一辆林肯豪车庖丁解牛),枪战。尤其二号毒枭最后中弹的场景也为影史贡献了一个经典镜头。

电影《法国贩毒网》剧照

有了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操作,难怪其当年击败了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名垂影史的《发条橙》而荣获当年的奥斯卡最佳。

当然,我认为其获奖的最重要原因并非以上这些。熟悉奥斯卡的影迷们并不陌生,它的评审标准一向是社会文化意义高于艺术价值的。因此我认为是该片缉毒的主题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切合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毒品泛滥的棘手问题,直面并揭示了当时愈加严重的国际犯罪组织在美国本土进行跨国毒品交易的现实。

因而其主题的时效性远远胜于影片的艺术性,换句话说《法国贩毒网》无疑也是一部“社会风向”正确的电影,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总共5项奥斯卡奖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巧合的是当年不敌《法国贩毒网》而败北的《发条橙》同样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

电影《发条橙》的主角阿利斯

一方面该片是一部对于政治,社会,心理学等有着晦涩隐喻和深刻思考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其前卫和激进的艺术表现力都是划时代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它惊世骇俗的另类也直接导致了与一向褒奖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奖无缘。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无疑证明了70年代,犯罪题材电影在美国的盛行。这也是为何此后三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都是犯罪题材电影的原因所在。

1972年第4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教父》中的柯里昂家族

以1972年的《教父》,1973年的《骗中骗》,和1974年的《教父2》故事为例,《骗中骗》是以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诈骗犯罪团伙为故事背景,而《教父》则以40年代的美国黑帮教父柯里昂家族的兴衰和初代教父的个人奋斗为故事背景。这里请注意几个关键词:经济大萧条,家族兴衰,个人奋斗。为何七十年代初期这三部电影蝉联最佳影片呢?

1973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骗中骗》中的“骗子搭档”

美国从1970 年开始经历“经济危机”和“经济缓慢增长阶段”被称为经济“滞胀”期。此期间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股市衰退,经济增长停滞。而这时处于低谷的民众最需要的大概就是希望,因此给予人们希望便是当时的“社会风向”。

我认为在《教父》黑帮和犯罪故事的外衣包裹之下的主题实际上是在讲家庭,责任,忠诚以及“适者生存的”的法则。三代教父成功的原因无一不是能理智冷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同别人和社会打交道,在低谷时不气馁,韬光养晦,终成大业。这也是男人对于家庭乃至国家的一种责任和荣誉。

老教父维托·柯里昂

电影实质上是以柯里昂家族的兴衰来隐喻整个美国社会,换句话说就是想通过电影《教父》中的价值观告诉美国民众,一个真正的男人第一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要为族群发声,第五要为国家争得荣誉。说白了就是给处于低谷时期的美国民众来了一针“兴奋剂”,让大家不要失去希望。

再来看《骗中骗》,骗子的故事总能提起人们的兴趣,该片的剧情在今天看来则十分的套路:寻找目标,下饵设套,上钩收网。比如与之十分相似的《十一罗汉》《十二罗汉》等电影,与《骗中骗》一样的完美,豪华,温情,同样都是一种“盗亦有道”的情怀。

其实这类电影在“骗”的背后都是关于友情和义气的主题,还有长者对于年轻后辈的提携,甚至大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提醒世人不要忘记祖辈的艰辛耕耘,好重新燃起希望一起走过经济衰退的阴霾,其意义与《教父》异曲同工。

电影《骗中骗》中“老骗子”提携“年轻骗子”

因而我认为这三部电影也都同属于“社会风向”正确的电影,它们也都因此获得了当届奥斯卡的N项提名。《教父》获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3项大奖;《骗中骗》获第4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7项大奖;《教父2》获第4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配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6项大奖。

犯罪题材影片直面社会问题

犯罪题材影片在70年代的奥斯卡风光过后,过了17年才凭《沉默的羔羊》获得1991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而从《沉默的羔羊》开始,犯罪题材影片也开始从以往的帮派,犯罪团伙,黑帮,警匪这种传统类型的犯罪故事转向于更多元化的犯罪故事。比如变态连环谋杀犯罪,职业杀手和更贴近于普通家庭的谋杀案。主题也开始更加深刻和无情的揭露了美国进入千禧年后的社会问题——失业压力,极度拜金,娱乐至死。

1991年第6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

比如《沉默的羔羊》和2008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中的主角都是变态的连环杀手,相信由安东尼·霍普金斯所饰演的汉尼拔博士和哈维尔·巴登所饰演的冷血杀手安东·齐格都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8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中的安东·齐格

我个人一直很喜欢以上这种犯罪题材的电影,如果你肯认真查找的话,该类电影中的罪犯在美国现实社会中都能找到原型。电影中的变态罪犯的犯罪动机也大多是因童年创伤所致,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美国社会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在美国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极度自由的背后实则隐藏着物欲横流,精神空虚迷失甚至是变态的社会问题。其次美国的公路文化,多种族移民国家,枪支毒品泛滥等等因素,也是导致其这类罪犯较多的原因。

2002年第75届最佳影片《芝加哥》中的维尔玛

2002年第75届最佳影片《芝加哥》讲的是弑夫的舞女如何借助无良律师的帮助企图脱罪的故事。在这个疯狂的故事里有着一群疯狂的人物,看守监狱的女狱警接受贿赂为犯人打开方便之门;老奸巨猾的律师把女犯们包装成明星偶像,让他们在万众瞩目中无罪释放;弑夫六人组为自己的诡辩更让人笑掉大牙,不说“我刺了他十刀”,而说“他十次冲向了我的刀”,不说“我下毒杀了他”,而说“他对毒药缺乏抵抗力”。

电影《芝加哥》中的“弑夫六人组”

幽默的台词,刺激的情节,美艳的女主,绚丽的歌舞。但隐藏在这层华丽外衣背后所探讨的是法律与道德,从这样一个荒诞,娱乐至死的故事中,不仅仅折射出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中司法腐败,虚假新闻,舆论干涉司法,社会不公等等的问题,其实也是当今美国社会中也依然存在的问题。“社会风向正确”也再次让以上几部犯罪题材电影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以及多项提名。

2019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小丑》

时间来到2019年,与最近一次犯罪题材电影《老无所依》于2008年获得最佳电影后又隔了十余年。电影《小丑》以11项提名,成为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热门。下面让我们看看它是否也符合了当今美国的“社会风向正确”?到底有没有“夺冠相”?

亚瑟·弗兰克在富兰克林的节目上说“富人从不站在穷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一句话就点明了美国一直以来贫富分化的问题。

“小丑”亚瑟·弗兰克

而疯癫之前的小丑不是没有努力的驯顺过: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身带着「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的小卡片。他信奉着超级富豪韦恩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我认为他所隐喻的正是把财富和欢笑带给美国的蓝领阶层,在我看来他们和小丑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

在技术革新和贸易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蓝领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一路下滑。可某些精英阶层却认为他们失业仅仅是因为学历低,能力差。我猜那些失业的工人一开始也应该和亚瑟一样,每天背负着「是我的错,对不起给大家添麻烦了」的精神压力。

电影《小丑》剧照

而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像电影中的人们一样戴上面具,还是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则要看《小丑》这个“风向”能否被一向褒奖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所认可了,我个人则美好的认为《小丑》一定会获得最佳影片的。

电影《小丑》剧照

PS:在过往91届奥斯卡9部获最佳影片奖的犯罪题材电影中包括获得2005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的《无间风云》。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奥斯卡最佳电影中的一个“异类”,它的对手《女王》,《阳光小美女》,《硫磺岛的来信》,《巴别塔》个个都具备夺冠相。而当年绝对是冲着导演马丁·西科塞斯才颁奖给该片的,这个我会另写文章细说。但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本的版权是来自中国香港的电影《无间道》。

大片热剧深度解读,都在头条口碑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70520243/1715015138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