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类型:犯罪类影片

1:犯罪片
犯罪片包括了黑帮片、警匪片、监狱片、侦探片、惊险片、间谍片等多个类型,主要通过犯罪题材来反映其所要反映的。在视觉道具上,主要使用枪、汽车与电话三大道具。犯罪片在30年代初期的前法典时期最为流行,如黑帮片《小凯撒》、《国民公敌》与《疤面人》;监狱题材的如《牢狱鸳》、《亡命者》、《苦狱公路》和《地狱市长》等;
法典时期一直到黑色电影兴盛时期,犯罪主题一直是黑色电影最为普遍的元素,恐怖片惊悚片中的犯罪元素也十分常见。希区柯克是公认的悬疑惊悚大师,其电影中一向都是以犯罪情节来构成,如《绳索》、《电影谋杀案》、《后窗》、《火车怪客》和《精神病患者》等;
监狱题材
亡命者(1932)、《大幻影》(1937);40年代有《血溅虎头门》(1947);50年代有《牢狱大暴动》(1954)、《死囚越狱》(1956)与《逃狱惊魂》(1958);60年代有《洞》(1960)、《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1962)、《大逃亡》(1963)、《铁窗喋血》(1967);70年代有《巴比龙》(1973)、《牢狱风云》(1974)、《飞跃疯人院》(1975)、《午夜快车》与《逃出安卡拉》(1979);80年代有《胜利大逃亡》(1981)与《不法之徒》(1986);90年代有《肖申克的救赎》(1994)与《绿里奇迹》(1999)以及《逃狱三王》(2000)。
2:黑帮片
黑帮片是犯罪片的一个亚种,主要刻画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特别是黑手党,在电影史经典时期的黑帮片,有很大一部分与黑色电影重叠在一起。在默片早期就可以看到黑帮片的源头,比如1906年的《黑手党》被认为是现存的第一部黑帮片,格里菲斯的《佩吉巷的火枪手》(1912)也是早期的代表。虽然早期有一些黑帮片,但是作为一种固定的类型,其确立要等到30年代初,而且有赖于美国经济大萧条及其导致的犯罪率的上升。
1930年代初的3部影片奠定了这个类型的经典基础,1931年华纳的罗宾逊的《小凯撒》和卡格尼的《国民公敌》,以及联艺拍摄的霍克斯执导的穆尼的《疤面人》(1932),这三部刻画了三个年轻罪犯的大起大落的影片在海斯法典来临之前,代表着一种最纯正的黑帮片类型,并遭到了很多社会评论界的批评。
在海斯法典后,制片厂设法逃避审查机构的压力,又同时保留黑帮片类型的精彩刺激,黑帮分子不再是中心人物,于是影片就聚焦于另一些被犯罪生活诱惑的人物,比如惠勒的《死角》(1938)。拉乌尔·沃尔什在1939年与1949年分别贡献了两部经典的均由卡格尼主演的黑帮片《愤怒的二十年代》与《白热》。
70年代迎来了黑帮电影的复兴,1972年的《教父》及其在1974年的续集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80年代《疤面人》(1983)由帕尔玛重启,在影史上也取得了坚固的经典地位。
90年代最著名的黑帮片则是斯科塞斯执导的《好家伙》(1990)与《教父3》(1990)。帕尔玛继续执导一些经典的黑帮片如《情枭的黎明》(1993)。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则把黑帮题材纳入了作者风格之中。
新世纪,萨姆·门德斯的《毁灭之路》(2002)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回归,2006年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另外2007年的《美国黑帮》、2008年的《格莫拉》、2009年的《公众之敌》、2012年的《无法无天》、2013年的《匪帮传奇》都是比较纯正的这一类型的代表电影。
3: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这一术语是法国批评家在1946年提出的,用以指称战争期间摄制的并于1945年之后再国外迅速快速连续发行的一组美国影片,其在某种程度上采用了黑帮片中那些愤世嫉俗、激烈的叙事。黑色的意思是黑色、黑暗或着阴郁的意思,不仅是一种类型,更是一种风格和叙述的倾向。人们通常认为黑色电影始于休斯顿的《马耳他之鹰》(1941),甚或更早的雷电华B级片《三楼的陌生人》(1940)。大多数黑色电影是设计犯罪的,但黑色电影这一倾向又是跨类型的,包括社会问题片、西部片,甚至喜剧片。
黑色电影电影的来源是最早出现于20年代的美国冷硬派侦探小说,如达希尔·哈米特、雷蒙德·钱德勒、詹姆斯·M. 凯恩以及康奈尔·伍尔里奇的小说,这些作家的许多作品都被改变成电影。第一部就是哈米特的《马耳他之鹰》。
黑色电影作为一种风格倾向早在20年代就已经开始,明显受惠于法国表现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以及斯坦伯格早期影片的影响。最明显的佐证之一就是四位重要的德国移民导演都广泛涉足黑色电影,弗里茨、西奥德梅克、普雷明格以及怀尔德。
弗里茨拍摄了《恐怖内阁》、《绿窗艳影》以及《血红街道》等;西奥德梅克拍摄了《幻影女郎》、《哑女惊魂记》、《阴阳镜》、《杀人者》等;普雷明格拍摄了《罗拉秘史》和《堕落天使》;怀尔德则拍摄了《双重赔偿》、《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等。
4:惊悚片
惊悚片一般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类型,一般是指一种情节、音响元素上的倾向,如动作惊悚片、犯罪惊悚片、色情惊悚片、恐怖惊悚片、政治惊悚片、间谍惊悚片、心理惊悚片、超自然惊悚片、科幻惊悚片等。惊悚片最主要的手法旨在刺激与控制观众的极端的情绪,如悬念、兴奋、惊喜、期望与焦虑,往往带有恐怖与悬疑的味道,对这种类型的掌控最为典型与成功的导演是40年代之后在好莱坞拍摄影片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第一部惊悚片是其第三部影片《房客》(1926),讲述了开膛手杰克的故事。在英国期间,希区柯克的惊悚片还包括《敲诈》(1929)、《擒凶记》(1934)与《三十九级台阶》(1935);同时期的德国导演弗里茨·郎也是惊悚片大师,拍摄了《间谍》(1928)以及著名的《M就是杀手》(1931)。
40年代,希区柯克开始在好莱坞创作一系列具有浪漫、政治化、心理化、犯罪性的惊悚影片,成为这一类型的教科书,如《蝴蝶梦》(1940)、《深闺疑云》(1941)、《辣手催花》(1943)、《爱德华丈夫》(1945)、《美人计》(1946)等;而在这时期其他重要的惊悚片,如西奥德梅克的《哑女惊魂记》(1945)与《阴阳镜》(1946)、李维克的《电话惊魂》(1946)、英国导演鲍威尔与皮斯伯格的《黑水仙》(1947)与《小后屋》(1949)等。
50年代,希区柯克开始拍摄彩色片,并开始往期惊悚片中加入异国情调、以及更多的心理疾病分析,如《火车怪客》(1951)、《电话谋杀案》(1954),典型的如《后窗》(1954)、《迷魂记》(1958)以及黑白片《精神病患者》(1960)。这时期其他的惊悚片如劳顿的《猎人之夜》(1955)与威尔斯的《历劫佳人》(1958)等,而鲍威尔也在1960年拍摄了类似《精神病患者》的邪典经典《偷窥狂》(1960)。
之后的60年代的惊悚片,如汤普森的《恐怖角》、特伦斯·杨的《盲女惊魂记》(1967)等都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罗曼·波兰斯基是继希区柯克后60年代的最为重要的惊悚片导演,拍摄了如《水中刀》(1962)、《冷血惊魂》(1965)、《荒岛惊魂》(1966)以及《罗丝玛丽的婴儿》(1968)。
70年代希区柯克把暴力带进了惊悚片中,如《狂凶记》(1972)。帕尔玛与柯能堡凭借着各自独特的风格而成为70年代开始最重要的惊悚片导演,前者如《姐妹情深》(1973)、《魔女嘉莉》(1976)、《剃刀边缘》(1980)、《凶线》(1981)等,后者如《毛骨悚然》(1975)、《狂犬病》(1977)、《灵婴》(1979)等;其他的如克里特的处女作《迷雾追魂》(1971)、保曼的《激流四勇士》(1972)、科波拉的《对话》、帕库拉的《视差》(1974)、海姆斯的《摩羯星一号》(1977)等都开拓了惊悚片的题材结合能力。
90年代之后,如《危情十日》(1990)、《沉默的羔羊》(1991)、《七宗罪》(1995)、《伊甸湖》(2008)等。
5:政治惊悚片
在政治电影方面,整合类左派政治与古典叙事电影且在商业上取得最大成功的类型是“政治惊悚片”。这类情节往往建立在对一个真实官方丑闻的调查之上,这个丑闻在片中或被冠以真名,或仅作微微掩饰,为观众提供了类似于侦探片的兴奋刺激,以及功过真相所带来的的震惊。
在小说的源流上,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大仲马的作品,特别是《三个火枪手》(1844),以及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特工》(1907)。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惊悚小说则要等到冷战时期,如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文静的美国人》等、美国作家理查德·康登的《满洲候选人》(1959)、以及英国作家弗雷德里克·福赛斯的的《豺狼的日子》(1971)等;
在比较早的我们可以在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特别之后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找到雏形。如《玩家马布斯博士》(1922)、《大都会》(1927)与《间谍》(1938),特别是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1935)。特别的在60年代,一些美国导演也开始介入政治课题,最著名的是奥托·普雷明格的《华府千秋》(1962),以及更为明显的弗兰克海默的《满洲候选人》(1962)。
但是在60年代,有两位最主要的政治惊悚片导演。一是可以说首开政治惊悚风气的意大利导演弗兰西斯科·罗西——龙头之死(1961),罗西之后在70年代前期将继续对这一类型进行探索——马蒂事件(1972)、教父之祖(1973)、死因可疑(1975)等。罗西的影片常常交叉剪辑着对过去已发生的关键事件的探究,同时使用纪录片的技巧。
政惊片最著名的代表是希腊裔-法国籍导演科斯塔-加华斯,其以处女作《卧车上的谋杀案》(1966)作为一个政治惊悚片导演不如影坛,并以描述隐射希腊军事独裁的一件政治谋杀案的《Z》(1969)成为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导演之一,《Z》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剪辑奖,并获得了戛纳评审团奖。
之后,加华斯继续以重述捷克政治清洗运动的《大冤狱》(1970)、攻击美国企图颠覆乌拉圭图帕马罗游击队的《围城》(1872),揭露二战期间法与德国同流合污事件的《大法庭》(1975)并获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并最终以描述智利政变中一位美国作家的失踪的《大失踪》(1982)斩获了戛纳金棕榈奖。以及之后美国纳粹移民问题的《八音盒》(1989)。加华斯的影片一般都以一桩调查行动为载体,但是各个政派的批评者都纷纷挑剔指责影片过于复杂的情节以及概念化的英雄/恶棍任务特征。
其他的政治惊悚片也有佼佼者并且,逐渐变成一种较为主流的电影类型,执政惊悚片一直发展到现在,如波拉克的马丁·里特的《柏林影谍》(1965)、金尼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科波拉的《对话》(1974)、《秃鹰七十二小时》(1975)、斯凡那的《巴西来的男孩》(1978)、詹姆斯·布里奇斯的《中国综合症》(1979)、斯通的《萨尔瓦多》(1986)、艾伦·帕克的《密西西比在燃烧》(1988)、约翰·杜根的《罗梅罗》(1989)、斯通的《刺杀肯尼迪》(1991)、哈诺德·贝克的《市政大厅》(1996)、《V字仇杀队》(2005)、多纳斯马的《窃听风暴》(2006)、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2010)等。
6:间谍片
间谍片一般具有明显的惊悚与动作的风格。德国导演弗里茨·郎可以说是间谍电影的先驱,如《马布斯博士》与《间谍》。而60年代之前,最主要的间谍片导演则是希区柯克,包括其在英国拍过的电影,如《擒凶记》(1934、1956)、《三十九级台阶》(1935)、《间谍》(1936)、《美人计》(1946)以及《西北偏北》(1960)。
60年代是间谍片的黄金时期,如1962年的《满洲候选人》、1963年的《大奖》与《谜中谜》、1965年的《柏林谍影》、1966年的《伦敦间谍战》与《冲破铁幕》、1969年的《谍魂》等,而最重要的便是007系列电影随着《诺博士》(1962)而至今长盛不衰。
90年代之后,出现一些列间谍片,如“杰克·莱恩”系列(1990-)、“碟中谍“系列(1996- )、“非常小特务”系列(2000-)、以及现代最为出色的间谍片——“杰森·伯恩”系列(2002- )等。,其他一些著名的间谍片如《美国人》、《特工绍特》、《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以及《逃离德黑兰》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70520243/1715015185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