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一个时代的10部电影,可惜!拍出它们的3个国家,已不存在了
2005年6月,央视《电影传奇》栏目,请来了一批特殊的“国际客人”。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一位银发老者,名叫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他在中国还有个更为亲切的名字“战神瓦尔特”。
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影片,演员巴塔火遍整个中国,“瓦尔特”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他第一次来中国访问时,途经上海,“仿佛看到数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清我的模样。”
而在自己国家里,巴塔也是当之无愧的功勋演员,一生参演过的电影超250部。
只可惜随着时代巨变,南斯拉夫陷入动荡,这批老派电影人的境遇,也近乎凄凉。
当年和他演戏的一些朋友,能够在中国录节目后一醉方休。
但行程结束后,他们只能各回各国,因为政治紧张,也没法再往来。
面对镜头,巴塔一边回忆往事,一边感叹自己国家的命运,眼神里的情绪复杂。
果然,这次录制一年后,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原本继承南斯拉夫体系的“塞黑”彻底解体。
几十年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其实也都遭遇过类似的命运。
这些国家,虽然现在已不在了,但它们留下了许多享誉世界的经典电影。
其中有不少电影,都被引进到国内,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今天皮哥就来和大家聊聊,来自这些消失国家的10部经典影片,看看有哪些是你难忘的银幕记忆——
一、苏联
第一部:《普通一兵》
中国第一部译制片,里面却都是浓浓的东北味,当“你不害臊吗?”台词一出,我笑了
这部拍摄于1948年的影片,虽然年代久远,却一直被人提及。
故事以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子弹,英勇牺牲的故事。
影片引进国内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善良勇敢的马特洛索夫一时间成为人人仰慕的战斗英雄,成为无数青年人的偶像。
在这些马特洛索夫的“崇拜者”中,就包括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
当时身在抗美援朝前线的黄继光和战友们一起观看了《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用身体堵住枪眼的行为,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不久后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同样用胸膛堵住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牺牲激励着部队迅速占领了阵地。
而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译制过程也充满波折和艰辛。
因为在此之前,国内观众看外国电影都是通过幻灯字幕或者放映员来讲解;
用中国话给外国电影配音这种形式,还没有出现过。
因此作为引进方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对于如何对《普通一兵》进行中文配音,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先用秒表记录每句台词的速度,还要根据片中演员的口型说中文台词,最重要的是台词的感情表达一定要准确。
由于缺乏经验,整个录制过程,也遭遇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比如在录制一个士兵跳出战壕大喊“乌拉”的场景时,众人对如何翻译这俩字犯了难。
“乌拉”在俄文意思是“万岁”,但直接翻译过来不太符合中文的表达语境。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提议要不要翻译成“冲啊”。
这样的话口型吻合,符合片中战争的情境,也适合中国观众的观看习惯。
有意思的是,因为配音演员们都是东北人,因此赋予了这部苏联电影浓郁的东北风味。
“你不害臊吗?”、“我jiao着可以”、“我先跟你唠唠家常话”;
一句句接地气的东北话配音,让当时的观众倍感亲切,到现在也在被当代的观众当作趣谈。
第二部:《雁南飞》
苏联电影的“异类”,女主角“薇罗尼卡”沿着河岸奔跑,至今扎心
1957年,一部《雁南飞》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并拿下最高奖金棕榈大奖。
在这个唯美浪漫的片名背后,有着一个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鲍里斯和薇罗尼卡青梅竹马。
但战争突发,鲍里斯上了前线,薇罗尼卡也在战火中失去了父母。
无奈下,她借住到鲍里斯家,却被鲍里斯的弟弟奸污。
即使经历了种种冷眼与苛责,薇罗尼卡依旧坚强地活着,她要等待爱人归来。
可她不知道,鲍里斯已经死在了战场。
时至今日,皮哥仍对片中那一幕无法忘怀:
当从战场归来的士兵与恋人们激动地拥吻,只有薇罗尼卡抱着鲜花,流着眼泪穿过汹涌的人潮。
作为导演卡拉托佐夫的重要作品,《雁南飞》在当时的苏联影坛算得上“异类”。
拍摄本片时,苏联电影正处于“解冻时期”:在经过长期的禁锢后,苏联电影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在此之前,苏联的战争片都讲究气势恢宏,主打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久而久之形式早已固定僵化。
《雁南飞》的出现,打破了当时战争片的那种固态模式。
它没有去歌颂英雄,反而是在讲青年人的美好爱情,讲战争对于美好生活的破坏。
当得知爱人死讯的薇罗尼卡沿着河岸疯狂奔跑,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让人十分揪心。
影片在1958年引入中国后,在此后几十年影响了几代国人。
比如对于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等导演来说,《雁南飞》给他们最大的震撼就是充满诗意的拍摄手法。
特别是鲍里斯牺牲时在白桦林的经典镜头,白桦林在濒死之际的鲍里斯眼中不停旋转,与幻想中的婚礼叠印在一起,让人不禁落泪。
对于大众来说,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还是“新鲜感”。
看惯了《南征北战》《上甘岭》等大场面的战争片,像《雁南飞》这种风格的战争片让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有着独特的感染力。
影片至今仍然保持着8.8的高分,可见这部经典并没有被时间埋没,仍然感染着新一代的观众。
第三部:《运虎记》
赫鲁晓夫一句话,有了这部电影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喜剧电影都是“刚需”。
《运虎记》正是六十年代苏联喜剧的代表。
1961年,影片在苏联上映后广受好评,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
即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运虎记》的故事听起来也十分有趣:
在一艘运送动物的货轮上,一只黑猩猩逃出了笼子,还顺道把老虎、狮子等一众“动物兄弟”给放了出来。
船上顿时乱作一团,以黑猩猩为首的动物集团,成为货轮的“统治者”,整个货轮成为一个混乱而危险的野生动物园。
整个故事更像是一出大型的马戏表演,尤其是饰演驯兽女郎的女演员,美丽动人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
这位女演员其实是苏联赫赫有名的“马戏公主”玛格丽特·娜扎罗娃,这部电影实际上正是为她量身打造。
娜扎罗娃的丈夫是一名专业驯虎师,婚后他将驯虎技能悉数教给了妻子,娜扎罗娃由此成为苏联第一位与老虎一同演出的女演员。
1957年,娜扎罗娃在世界青年大会上的表演得到全场喝彩,连时任苏联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也说:
“这样一位美丽勇敢的女性,应该去拍电影!”
就这样,《运虎记》应运而生,并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
影片引进国内时正值春节,这个热闹欢脱的故事非常契合节日氛围,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影热潮。
特别是毕克、赵慎之等老一代译制片大神的配音,把每个角色的情绪都拿捏得十分到位,让观众深深投入到故事当中。
这部欢快而又刺激的喜闹剧也成为无数80后的童年回忆,直至现在影片有时还会在电影频道重播。
第四部:《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你知道吗?这部令人爆笑的喜剧,幕后却有一个让人扼腕的悲剧
和《运虎记》相似,这部电影的重要情节也与动物有关。
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为了一笔宝藏,千里迢迢从意大利飞往俄罗斯寻宝。
在一番折腾后,众人从动物园的狮笼下找到了宝藏,拿到财宝后的他们却被逃出动物园的狮子追踪。
对很多观众来说,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那头狮子。
与片中角色的近距离接触,在大街上追着主人公的车奔跑等情节,让当时的观众无不胆战心惊;
而狮子在大街上“红灯停、绿灯行”的一幕,又瞬间将喜剧效果拉满,可见导演深厚的喜剧功底。
本片出自苏联喜剧大师梁赞诺夫之手,像《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喜剧都是来自这位导演。
1987年本片引入国内后,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译制片之一。
到后来央视台每逢寒暑假就会重播,每次仍能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收看。
据说影片在国内上映后,全国各地动物园的游客激增,不少人都带着一种猎奇心去看狮虎山,想看看这里有没有埋什么宝藏。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部喜剧的背后有着令人扼腕的悲剧。
片中的狮子是一个建筑师私人豢养的宠物,脾气非常温驯,进入剧组后也成为所有人的“团宠”。
但在莫斯科拍摄时,狮子被临时关在一所无人的学校中,没想到一个大学生为了找狗翻墙进入学校,正巧撞上这头巨兽。
平日温和的狮子此时突然兽性大发,扑在大学生身上撕咬,紧接着闻讯赶来的警察将狮子击毙,这位倒霉的大学生也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医。
如此扣人心弦的喜剧故事,在戏外却以悲剧收尾,也让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悲伤的传奇色彩。
第五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喀秋莎,还站在俊俏的岸上吗?那个17岁的嘉丽娅,你还记得吗?
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回想起这部影片时,仍会让人感觉心痛。
五个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女兵,在最美好的年纪被迫进入战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强调她们命运的转折,导演罗斯托茨基专门设计了两种色彩进行区分。
在彩色的场景中,她们不再是军人,而是几个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女孩。
在军营中的嬉笑,在晚会上的舞蹈,每个女孩脸上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气息,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们。
而在黑白的场景中,她们置身于残酷的战场,手中拿着武器随时准备与敌人战斗。
当还不满十七岁的嘉丽娅惊恐地喊着“妈妈”,被敌人一枪打死时,这个女孩对于世界的不舍,对于死亡的恐惧,都让人为之愤怒和心痛。
片中那首婉转悠扬的《喀秋莎》,也深化着这种悲剧的氛围,成为回荡在几代国人心中的经典旋律。
从原作小说来看,小说中的几位主人公原本都是男性,但在电影中改成了女性。
女性的加入无疑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气质,也让人加深了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上映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后甚至还推出了新版,但反响远不如老版热烈。
二、南斯拉夫
第六部:《桥》
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可惜国内引进时,删除了一段经典
在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桥》绝对是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
故事情节围绕一座桥展开:为了阻挡德国纳粹,少校“老虎”带着几名游击队员要在七天内完成“炸桥”任务,纳粹布下的重重防守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
对于60年代的观众来说,《桥》就是那一年代的大片代表。
不仅有激烈的枪战戏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年轻战士班比诺的牺牲更是全片最让人心碎的泪点。
这段充满传奇性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1942年,南斯拉夫游击队为了切断纳粹的补给,冒着生命危险将位于黑山北部的塔拉河峡谷大桥炸毁,有一位工程师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牺牲。
虽然按照现在的眼光看,这部当时的大片在制作上难免粗糙;
但对当年的中国观众来说,绝对不亚于我们刚看到《阿凡达》时的震撼。
有些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影片在译制过来时删去了游击队员狄希谈恋爱的情节,这也导致影片成为一部“残缺的经典”。
《桥》之所以被一代代中国观众铭记,一部分原因也是片中那首令人心潮澎湃的《啊!朋友再见!》。
在口琴的伴奏声中,忧伤而又豪迈的旋律感染着每一个人,让人不由自主跟着音乐哼唱。
这首歌至今仍广为流传,在《站台》《老炮儿》等电影中也作为重要的背景音乐出现。
第七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了萨拉热窝,却终究保卫不了“南斯拉夫”,男主晚年,在不如意中,离世
对于60年代的观众来说,一提到南斯拉夫电影必定会想到这两部:
一部是《桥》,另一部一定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两部电影都是出自导演克尔瓦瓦茨之手,这位受到好莱坞类型片影响的导演,非常善于借用好莱坞的手法讲故事。
比如这部影片,就借鉴了好莱坞西部片的手法,片中的动作戏非常干脆利落,那场清真寺屋顶的枪战更是拍得扣人心弦。
影片引进中国后立刻成为大街小巷的焦点,饰演瓦尔特的巴塔也成为全民偶像。
不久后巴塔受邀到中国访问,所到之处都是“瓦尔特”的粉丝,中国人民的热情让巴塔激动不已,直言自己成了一位“中国明星”。
时过境迁,当年的南斯拉夫早已成为历史,影片主创也早已不在人世。
曾经星光璀璨的“战神”巴塔,晚年竞选过总统,又不幸遭遇中风,生活并不如意,最终在2016年离世。
拍完本片的二十年后,66岁的克尔瓦瓦茨在波黑战争中因为缺乏药物,心脏病突发去世。
曾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在萨拉热窝遭到围困中离世,如此奇妙的巧合不得不让人感慨。
第八部:《逃离索比堡》
二战史上的“奇迹”,600人集体越狱
严格意义上来说,《逃离索比堡》是南斯拉夫与英国的一部合拍片。
由于以历史事件为蓝本,这个关于“逃生与自由”的故事,更多了几分真实和传记色彩。
纳粹集中营里,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囚犯们,开始谋划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越狱行动。
想要逃到外面,首先要穿过布满死亡陷阱的地雷区;
一旦被纳粹抓回来,不仅要自己死,还要找一个人陪葬。
但活下来的人并没有放弃逃跑的想法,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决定铤而走险,突破纳粹设下的死亡禁区。
600多人逃跑,大约一半的人顺利逃出集中营,这在二战历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影片用了很多丰富的细节展现集中营的残酷,比如纳粹让逃跑的囚犯找人陪葬的那场戏让人心塞不已。
一位上了年纪的父亲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儿子陪葬,老人颤抖的双手和痛苦的眼神,让人感受着这种无可奈何的绝望。
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越狱,在经过电影的演绎后,成为反抗强权追求自由的重要象征。
80年代末,影片被引进到国内,后来又在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成为很多80、90两代人最初的电影记忆。
第九部:《地下》
一部至今难以逾越的“史诗神作”
库斯图里卡,可以说是南斯拉夫艺术电影最具代表的人物。
一方面他的电影充满想象力,各种天马行空的情节场面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他的电影又如此贴近南斯拉夫的历史和现实,是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最好的记录。
《地下》正是如此。
作为库斯图里卡的代表作,他用一种癫狂荒诞的风格讲述着南斯拉夫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
从联邦国家的建立到最终解体,影片通过小黑、马高、娜塔莉三个人物的命运讲述着国家的动荡,人物的生活史亦是国家的变迁史。
而猩猩开坦克、倒地的基督像、水下众人的相聚等超现实的桥段,又暗含着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指涉。
不仅是《地下》,库斯图里卡的《黑猫白猫》《流浪者之歌》等影片同样是用荒腔走板的形式讲述历史和现实。
也难怪有人说,想了解南斯拉夫,不如好好品一品库斯图里卡的所有电影。
三、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部:《好兵帅克》
可惜,原著作者英年早逝
和很多战争片不同,《好兵帅克》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
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来自原小说作者哈谢克的亲身经历,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黑暗,以及军队内部的种种龌龊。
愤世嫉俗的他,在1921年开始了《好兵帅克》的创作,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愤怒都凝聚在憨厚呆萌的帅克身上。
身材胖胖的帅克为人乐观热情,做起事来有时候会犯迷糊,一旦开了话匣子就收不住。
这样一个人和危机四伏的战场,怎么看都格格不入,也难怪这些军官一看到帅克就皱眉头:
这个帅克,怎么看也没有点儿士兵的样子!
特立独行的帅克,如同观察战争与周围人们的一面放大镜,批判着战争的虚伪,讽刺着那些装腔作势的军官们。
可惜的是,哈谢克在创作小说的最后一卷时因病早早离世,年仅四十岁,这也成为这部经典小说的最大遗憾。
以上这些作品,都曾在某一时期影响了一代观众,至今仍在散发余热。
希望那些经典作品可以继续传承,让更多新一代的观众认识这些优秀的影片!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80420243/171258936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