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出发,探寻成长电影的意义,了解其生成机制的不同预设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从生物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是未完成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后天的习得与教育对人来说,既是可能的,又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使命首先是立足于人的先天的生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交换,去弥补人的生物上的匮乏性的缺陷,使人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在人类的诸多活动中,教育活动倾向于保守性,变革起来较为困难。

成长电影中主人公老师的改革都遭遇了阻碍,从中可以分析出代表教育理想的改革力量与阻碍改革的现实力量对人性的生成机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两种力量都认为人具有未完成性,人性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人的诸多机能并不是先天成熟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属于人的水平。

但对人性到底如何形成这个问题,两种力量的看法截然不同。

阻碍改革的传统力量在人性的前提假设上认为,人性的生成应该在确定、预定的轨道中进行。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儿童或年轻一代身心都是不成熟的,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力量去选择和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必须依靠外界的力量将他们固定在一定的轨道中,才能走好他们的人生道路。

而改革派老师们所代表的秉承教育理想的改革力量在人性生成的假设上与传统教育力量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他们认为预定的轨道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年轻一代的成长,人性的生成不一定要在预定的轨道内进行和实现。

促进个体成长的因素不单是来源于外在的力量,调动起每个个体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

人性的生成需要个体全面透彻的了解并占有自己的本性,通过各自自身的选择而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代表改革的教育力量在人性生成假设上认为,每个个体在人性方面都有其自由的一面,通过对人性的引领,能使个体走向善。

然而这种引领不一定是完全预定好的,通过把握并运用环境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也是完全能达到的。

改革的教育力量认为,在完全预定好的轨道中来实施教育,一定程度上会忽略个体向往自由的人性,因而他们认为只有首先承认并认同人性自由的那一面,才能使每个个体真正理解接受的教育,而走向人性的完善。

唯有承认人性自由的那一面,才能使受教育的个体从心底产生对自身行动的认可,使他们真正懂得自己去选择,并真正认识到自己这个个体的真实存在。

《放牛班的春天》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笔者把阻碍改革的保守力量称为现实派。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哈善校长就是现实派的代表。

他认为在有着“池塘之底”之称的学校中,学生们都是问题儿童,且大都无可救药,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管教措施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能在确定的轨道中运行。

他认为,依靠外界的强制措施可以使不安分的儿童在固定的轨道内成长,这对学校和儿童都是有益的。

马修老师是改革派的代表,在人性生成的前提假设上,他认为不应当把儿童死死地按在固定的轨道中来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激发他们对自由的追求。

在音乐教学中,马修老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了心灵深处的快乐,孩子们不再为担心受到惩罚而惶恐不安。

同时,在音乐的世界里,孩子们勇敢地去追求自由,贝比诺坚持让马修老师把他带走体现了在孩子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固定的严酷管教方式的厌恶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死亡诗社》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在威尔顿学校中,一切都是设定好的,是一成不变的。

教材、教学大纲、老师传授的知识都是固定的,同时也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核。

通过把学生束缚在固定的教材、教师上,来维持学校的秩序,维护学校的光荣传统和至高无上的荣誉。

学校里的教育都是非常传统的,受到家长和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尊重,并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和极其悠久的历史,以其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水平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同。

学校的教学活动一直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直到新的改革力量的到来。

学校之所以采取将学生放到预定的轨道中进行教育的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一代是不成熟的,无法把握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学校也不接受任何的“另类”和“异端”。

在校的学生由于一直受到这样的约束,都选择了接受这样的体制,并在预定的轨道中学习和生活。

基丁老师的到来,改变了传统学校中的这一切。

在“了解诗”这课中,他鼓励学生撕掉伊凡斯普理查博士关于如何了解诗的著名观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

他打破了传统学校中,以教材为中心的一贯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学生对事物持有怀疑的态度,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被束缚在传统的教材上,他们不会继续生活在确定好的环境里。

与此同时,学生们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逐渐找寻到了自我意识,并坚定的面对生活。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性生成机制的不同

在有着悠久历史和极高声誉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中,学生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生活着。

学习过程中,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知识来源于传统的教材,老师也都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生活中,她们选择的大都是父母选择的道路──嫁入名门贵族,步入上流社会。

一切都是在确定的轨道中进行,直到沃森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衡。

沃森老师面对对课本上知识深信不疑的学生,没有选择赞同学生们的看法,她通过自己的做法,让学生们大胆的说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积极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并勇敢的去面对自己选择的生活。

她让学生们面对着一面支离破碎的墙来思考,去感受杂乱无章带来的美丽;她打破了知识和教材的神圣地位,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看问题、思考问题。

在沃森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从与老师对立转向追求老师的方式,进而到追求自己的方式,她们心灵深处自由的元素受到启迪。

人的未完成性,给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面对一个个身心尚未成熟的个体,选择不同的人性生成机制,会导致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不同教育方式和做法。

三部影片中,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从教育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家长,大都认为,由于年轻一代是不成熟的,需要有一个固定、确定的轨道束缚着他们,在这种确定的轨道内,年轻一代不会误入歧途。

因此,传统的阻碍改革的教育力量更倾向于采取一种确定性的方式对人性进行教化,他们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教育能收到更好的结果。

影片《死亡诗社》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两位教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想要的人生道路、放弃学校传统的教材进行自由的教学等做法都遭到了体制力量的极力排斥。

从影片的结局来看,学校传统的教育力量的强大,使得有悖于体制力量的改革力量难以存在,而学校中从教师到教学管理者在到学生的家长都支持传统的教化方式。

所以两部影片中勇于改革的教育力量──教师都遭到了体制力量的驱逐。

无论是《死亡诗社》中尼尔自杀的悲剧发生与基丁老师的被迫离开,还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沃森老师的主动离去,都可以看出代表教育改革力量的教师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十分强大的传统学校教育体制的现状是十分困难的。

代表教育改革力量的教师遭到了代表传统学校教育力量的驱逐,被赶出了体制教育的轨道,美好的教育力量带来的教育改革失败了。

传统的教育力量所坚持的教化学生的方式得到了延续,改革传统教育力量的教师被驱逐于体制之外。

正如沃森老师在与校长的激烈争吵中说的那样,这是另外一种束缚。

代表改革力量的教师们在三部影片中扮演了与传统学校相对立的角色。

虽然在教学活动的初期遭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抵制,但教师们仍旧秉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课本知识不再深信不疑,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方式和评价标准。

同时,影片中学生与家长的对抗体现出了在学生们心中,那种确定的生活轨道已被剔除,在他们心中,追去自由生活的愿望已经启航。

《死亡诗社》中,其他同学并不认为尼尔的死是基丁老师导致的,相反他们认为通过基丁老师的引导,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并找到了真正的奋斗目标。

同样,《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学生集体骑车送沃森老师那一幕,象征着她们自己的内心也将踏上一次选择自由的旅行。

从此以后,她们不必再为不能追求步入上流社会而苦恼,因为她们找寻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人性进行教化,不能单以学业的高低来判断成功与否,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完善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才是判定的标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80520243/1715100381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