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何故惹爱情?和瘟疫有关的三部浪漫爱情电影
我的朋友说:“我很孤独。”
我问他:“你恋爱了吗?”
只有恋爱的人才会孤独,其余的叫孤单或寂寞。
他说:“我能不能不说话?”
我问他:“你失恋了吗?”
失恋就像得了一场一个人的瘟疫,只能把孤独传染给自己。
他仍然不想说话。
我的这位朋友真的在瘟疫中失恋了。
为什么瘟疫总要去惹爱情?
如果不是这场瘟疫,如果不是这位朋友的失恋,我也不会把以下这三部小说和电影重新找出来看:
加西亚·马尔克斯凭《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该小说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也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如何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后来小说被拍成了电影:
由约翰·卡兰执导的爱情片《面纱》,改编于英国大作家毛姆的同名小说,也有人把它翻译为《爱在瘟疫蔓延时》。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国内陆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凯蒂·费恩因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奸,被丈夫瓦尔特(香港政府的细菌学家)发现。后来他们一起去了霍乱横行的湄潭府救助灾区人民,对抗疫情,最终瓦尔特不幸染病死去,凯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怀抱后羞愧不已...
现在的香港也在经历一场瘟疫...
《屋顶上的轻骑兵》是一部由由法国作家吉欧诺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爱情片。我更喜欢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爱在天地苍茫时》,同样讲的是在瘟疫期间的爱情。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轻骑兵上校安吉罗流亡到法国南部的小镇,一路上,除了要躲避奥地利间谍的追逐,还要承受迅速蔓延的霍乱瘟疫的威胁。死神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满目创痍,尸横遍野,到处是焚尸的熊熊火光。幸存的人被送到隔离区,条件异常恶劣。他从医生那里学到了一些救助措施,并不惧怕传染,为了挽救濒死患者拼命工作。在极度艰难的时候,他邂逅了美丽高贵的少妇波丽娜,她被安吉罗的彬彬有礼的绅士风范所吸引。为了将战友积攒的经费运回意大利,他再次穿越瘟疫区,波丽娜与他同行。他恪尽职守,为人正直,在波丽娜也染上霍乱时,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他拼尽了气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她。之后,他便销声匿迹,她回到丈夫的身边,但心中惦念着安吉罗...
瘟疫,死亡和爱情,这是怎样纠结的一场三角关系?
为什么这么多作家喜欢描写瘟疫期间的爱情?
难道,爱情的本质就是一场容易让人感染的瘟疫?
难道,心灵渴望爱的忧伤,就如痛苦中的人渴望死亡?
旧约圣经里所罗门王所写的《雅歌》里有这么一句诗歌: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
- 爱情的伟大
柏拉图说:爱情是一种神圣的疯狂。
发明“柏拉图式爱情”这个词的费齐诺说:
“爱情是一种欲望:和某种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在尘世中享受永生。”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有不需要性关系的纯精神性爱情,能把人带进灵魂的天堂吗?这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爱情中的男人真正想要的不是女人,而是“这个女人”;爱人渴望的是爱的对象本身,而不是对象能给他的快乐。爱情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给予与接受的差别。
爱情往往并不以幸福为目的。以幸福为目的感情叫婚姻。爱情电闪雷鸣,波澜壮阔;婚姻平静如水,闲庭信步。在爱情当中,宁愿与心爱的人分担不幸,也不愿意在其他条件下享受幸福,这正是爱情的标志。爱情虽为一切快乐之首,却总有视快乐为副产品的架势。所以那些想要拆散一对恋人的父母,靠竭力证明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徒劳的。(C. S. Lewis) 我看过很多这样的徒劳和努力。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说得更直接:“爱情不是为这个世界创造的。” “心灵一半存在于时间中,一半存在于永恒。” (费齐诺)爱情是横跨时间与永恒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同时生活在两者之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永恒的感觉,我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因为它扰乱了我们的计划安排,撼动了我们原本波澜不惊的内心世界。
- 爱情的危险
然而,爱情的伟大中潜伏着危险,爱情一向以上帝的口吻说话,他全身心的投入,将幸福置之度外,超越对自我的关注。越像上帝的东西往往越接近魔鬼。因为爱而残酷地虐待伴侣,甚至相约自杀或者谋杀对方。这种爱不大可能是飘忽不定的情欲或者懒散的感情,他极有可能是爱情,至真至诚,具备了爱情的一切伟大之处,但里面仍然充满了死亡和瘟疫的气息。(C. S. Lewis)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爱情阴暗面的诡异故事。阿德墨托斯曾在天神阿波罗陷入困境时给予帮助, 为了报答他, 阿波罗给他一个回避死亡的机会。当死神前来带他进入阴世时, 阿波罗准他找一个人代他而死。他就去找年事已高的父母, 但他们 都以委婉的借口回绝了他。然而, 他的妻子阿尔克斯忒斯却答应了他, 随同死神离去。当时, 英雄赫拉克勒斯正好来访, 得知这件事, 他立即去追赶死神, 跟他格斗。然后, 一位蒙着面纱的女子从阴间现身, 看上去似乎是被赫拉克勒斯救出的阿尔克斯忒斯。这个故事表现了爱情最高深莫测的奥秘之一: 爱情与死亡的密切联系。(托马斯.摩尔,心灵地图)
阿尔克斯忒斯代表了心灵女性化的一面,而她的命运就是进入比生命更深层次的境界--故事中的死亡和阴间。把自己奉献给爱情,也就等同于接纳了死神。爱情会剥夺人们的意志和控制力,让我们的生活陷入失控的混乱。而死亡是终极的失控和混乱。
我们也可以选择做赫拉克勒斯,一位战胜自己命运的英雄,代表我们心灵阳刚的一面,从死神手里夺回失落的东西。面对着爱情的悲剧,我们就胜过悲剧,让爱在内心复活;而不是因为怕受伤而毒死自己的柔软易感的心灵,这正是赫拉克勒斯的英雄气概。在我们心中有一个愿意对爱情屈服的阿尔克斯忒斯,也有一个对此勃然大怒,与死神全力一搏的赫拉克勒斯。选择任由瘟疫横行,还是选择冲进疫区与瘟疫搏斗,这正是哈姆雷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生存,还是死亡,正是这个问题!)
不知道我的这位朋友最后会如何选择?
如果我能再次碰到他,我会把这个故事告诉他。
只是这个神话故事的结局让人感到扑朔迷离:戴面纱的女子究竟是不是从从阴间重返人世的阿尔克斯忒斯?她为什么不露出真实的面目?这是否意味着,当我们强行夺回因爱情而失落的东西时,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影子?还是代表爱情永远都蒙着朦胧的面纱?
欢迎您留下您的见解...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80520243/1715101948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