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二十年最好的婚姻题材影片-没有之一

在本世纪众多的婚姻题材电影作品中,被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有《消失的爱人》(大卫.芬奇执导2014年上映)、《婚姻故事》(诺亚.鲍姆巴赫执导2019年上映)、《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执导2011年上映)等。而由茹斯汀.特里叶执导,在2023年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的佳作——《死亡坠楼的剖析》,则以看似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与对婚姻关系振聋发聩的探究,成为二十年来最好的婚姻题材电影作品。

相对于《消失的爱人》表面是呈现婚姻生活,实则以奇观性与猎奇性博人眼球的类型片手法;《婚姻故事》里富有中产阶级一方面想拥有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婚姻带来的安全感的小骄情;《一次别离》那虽不乏感人之处,但同时所讲述的婚姻对象却游离于众多的普通婚姻群体之外,且明显带有迎合西方意识形态的创作痕迹。《死亡坠楼的剖析》用充满自然主义、极具生活化的镜头语言,从一起婚姻关系中男方坠楼死亡的事件入手,在调查男方坠楼真相的过程中,无比真实地揭露出了隐藏在婚姻生活中的隐痛,进而折射出当代社会环境下脆弱婚姻关系的不确定性。

白雪皑皑中,在法国一座远离城市的郊外三层木屋中,作家身份的妻子桑德拉正在家中接受一位女记者的采访。这场逐渐透露出一丝暧昧气氛的谈话,被丈夫塞缪尔在楼上刻意不断循环播放的刺耳音乐声所干扰。随着被迫中断的采访和记者的离开,家庭中十一岁的儿子丹尼尔在外游玩回来时,却发现头部受到重创的父亲死在房外窗口下的雪地上。司法系统对这起死亡事件的调查随即展开,检察官和电影观众急于得知塞缪尔的死亡真相——是自杀?意外?还是妻子桑德拉过失杀人或蓄意谋杀。而桑德拉则找到了昔日恋人——律师好友文森特来帮助自己,因为桑德拉知道自己必须在司法调查和一年后开始的庭审中,说服法官与陪审团使自己摆脱犯罪嫌疑。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桑德拉在法庭上的陈述,观众们也对他们夫妻的婚姻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个家庭中,妻子桑德拉是一位已经出版过几本小说的作家,丈夫塞缪尔曾经是一位大学教师,也想成为作家但一直未能如愿。七年前由于塞缪尔的看管责任,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使儿子丹尼尔的眼睛受损后接近失明。长期的治疗费用使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逐渐恶化,丈夫塞缪尔索性从学校辞职,远离朋友们和社交活动,搬入自己在远郊的木楼。并开始修缮房屋,准备将来从事民宿经营,还可以将儿子从医院接到家里照顾,同时进行小说创作。然而木楼的修缮费用使这个家庭的财务更加雪上加霜,塞缪尔的文学创作之路也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直到坠楼事件发生。

同时,案件的真相却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桑德拉、律师、检察官、证人们在庭审上的陈述、询问、证词,成为了又一个版本的罗生门事件。妻子桑德拉重点描述自己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还有丈夫塞缪尔因儿子的交通意外事件而产生的内疚情绪,以及丈夫由于一直无法完成小说创作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进而证明坠楼事件是自杀行为。而检察官却依据案发采访时丈夫通过播放刺耳音乐所表达的不满情绪,和由于造成儿子意外所可能引发的妻子对丈夫的怨恨,以及一些证人证词,来使陪审团相信妻子是杀人犯。由于桑德拉的作家身份,众多的新闻媒体和社会民众也在关注着这起充满谜团的死亡事件。正当调查似乎在向着有利于桑德拉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关键性的证物——丈夫塞缪尔记录在U盘上的一段录音,使大家给案件的判断产生了新的不确定性,并震撼了所有人的内心。

这段长达十几分钟的录音详细记录了在死亡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夫妻两人发生激烈矛盾的一次全过程。观众们在闪回镜头中目睹了这次冲突除了结尾部分的大半个过程。争吵的内容有因为金钱的拮据,所造成家庭在经济上的困境;有弱势一方的丈夫抱怨自己为了家庭和成就伴侣的理想,自己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牺牲了太多的自我。而强势的妻子却拒绝承认这些,只是一再重申自己不欠对方任何时间或其他东西,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对方自己的选择,写不出小说也是对方自身的原因;有情绪失控的丈夫指责妻子在儿子发生意外后背叛婚姻出轨、存在道德瑕疵,而妻子则辨称那是由于丈夫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拒绝肉体交流,并将缓解生理需要的婚外性行为描述为只是个人卫生问题……

夫妻两人由起初的争论发展成为激烈争吵,在愤怒的丈夫指责妻子是一个恶魔和怪物时,夫妻双方都失去了理智,相互的谩骂、诅咒升级成为歇斯底里的肢体冲突。此时电影将画面切回了庭审现场,耳光声、拳头击打声、家具饰件破碎声刺痛着每个听者的耳膜。在录音结束后的短暂寂静中,庭审现场的每个人都脸色凝重、若有所思。这份录音将那些难以诉说、不为人知、深藏在可见日常生活的外壳之下,却又在每个家庭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矛盾和隐痛,赤裸地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这一刻,听者的内心关注点已经从对案件的真相的探求,转向了对这些具有普通性的婚姻隐痛的共鸣,和对婚姻关系的自省与反思。

在对婚姻的憧憬中,我们希望婚姻是爱情的果实、幸福的港湾、生活的避风港。但在步入围城之后,在年复一年的婚姻生活中,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太多之前所预料不及的酸甜苦辣。理想的幻灭、自我的缺失、双方性格的磨和、因承担家庭责任而关于双方付出时间与精力的计算与矛盾、子女教育、出轨与背叛、彼此的亲戚关系牵绊、夫妻间强势方与弱势方的落差与撕扯、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挫败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常与意外……这些婚姻中的悲欢成为每个家庭的绝对隐私。影片中的那段录音,则如同一根钢针,剥去了包裹在婚姻表面的保护层,穿透了可见日常生活的外壳,将那些深藏在婚姻内在的隐痛呈现在观众面前,刺痛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痛楚带给我们的震撼又是如此清晰、如此深邃、如此真实和感同身受。

同样残忍的是,这对夫妇的儿子丹尼尔,将不得不在法庭上直接面对这一切。母亲的自白、控方律师的指控、参加庭审人员的发言、录音中父母的言行,都会在这个十一岁儿童的内心中投射下痕迹。父亲是自杀还是被害?在法庭上承认撒谎的母亲会是杀人凶手吗?那段录音中父母激烈的矛盾冲突,究竟尚在夫妻关系中尚可接受的范畴内?还是可以证明夫妻关系的决裂?如何取舍则取决于丹尼尔的内心选择和判断。法官在庭审开始前,曾因为担心内容的曝光会伤害这位孩子,而让他不要参与这次庭审。而丹尼尔——这位脸庞看起来略带忧郁的孩子回答:“可是我已经受伤了,而且我会用一切办法来寻找这次庭审的真相的,报纸、新闻、互联网,你们想瞒也瞒不住……”

在抽象的意义上,司法的目地是要探求真相和维护社会公平。庭审的最终结果或许并不代表事实的真相,尽管陪审团、法官、律师、证人、当事人,都基于他们各自的立场或职业操守而做出了努力。而比死亡的真相更难被真实诠释的,则是对一个家庭、或者一段婚姻关系的真实评判。正如桑德拉在庭审中对各位证人、律师所描述的那样:你来到这里,带着你的意见,然后你告诉我,我的丈夫是谁,我们经历了什么。但你所说的只是整个情况的一小部分。有时候一对夫妻处于混乱之中,彼此都迷失了方向,有时我们一起战斗,有时我们独自战斗,有时我们相互争斗,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如果用其中的某个片段去推导出某人的好坏,那会是真的吗?

在更广义的角度,在信息日益发达、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我们所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在生活中,我们作为个体和婚姻关系中的成员,不仅要承担来自家庭内部的种种责任与悲喜,同时也要面对自亲戚、朋友、同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审视与评判。而一起公共事件,更是可能成为焦点被社会和媒体所关注和拷问。在这种不可避免的审视与评判中,被审视者对于真相的解释或者对自我立场的重申并不能使审视者信服,所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审视者的观察角度与评判标准。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无论是内在的悲喜,还是它与外部社会的关系。都是夫妻双方无法逃避,需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一起面对的状况。

尽管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婚姻如此脆弱、如此复杂、如此艰难,但它依旧是多数人所要选择的人生道路和必然经历的人生历程。婚姻不仅承载着我们大多数人的理想、归宿与人生悲喜,我们的整个社会肌体更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婚姻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的质量、活力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与健康状况。昂扬的、积极的、幸福美满的婚姻可以为社会提供养料滋养它;反之,一个社会的秩序特性、包容度、关爱度也会对每一个婚姻和家庭造成直接的影响。或许,比不幸福的婚姻更可怕的是,当与婚姻切切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元素沦为权力阶层和资本收割财富的工具,使多数民众不堪重负;当社会的公信力下降,使民众由于对婚姻的不确定性判断而不再信赖它。所造成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民众不再选择步入婚姻,整个社会距离文明和进步越来越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090520243/1715185772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