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0部电影史中经典暴力美学电影
星期五言:这里所提不包含一般涉暴题材电影,而是特指那些“以暴力为主题概念”的电影。前者的暴力通常是导演达到目的或阐明观点的手段与途径,而后者的暴力本身是导演要宣扬或推销的东西。其受众群也是奔暴力这个概念进电影院的。因此创作者通常会在视听觉上下很大的功夫。毫不夸张地说,“暴力片”就是电影界的“重金属”。
文:Mr.Friday
编辑:tudou
图片:网络
问题来了:“拒绝暴力”不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识吗!为什么有些人却要宣扬它?原因很简单:他们觉得若是现实中避免不了的,还不如拉到电影这个虚拟空间里发生。暴力情绪被释放后,兴许现实悲剧会减少。这就好比专家统计日本色情业最发达,同时也是强奸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一样。
当然这种观念系一厢情愿。况且还要有个前提:观众得有能识别电影与现实差距的素养。但另一个原因却是毋庸置疑,那就是暴力电影的商业价值。
当下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无疑增加了暴力片受众群,将暴力与美学捆绑兜售给目标群数量,有利可图,何乐不为!因此把暴力电影归为商业类型片毫不为过。
带着以上对创作者观念与动机的认识,本人总结出了下面这个【万能暴力公式】:
【隐忍+逃生+复仇 = 暴力标准片】
这个公式对应了一个潜在公式:
弱势文化(道德点)+公路\冒险(故事框)+暴力美学 =票房
我们来解释一下:
*首先,大部分暴力电影的前三分之一部分都会让主角处于被动隐忍状态,直到反方出现。其目的是塑造弱势角色,占领道德制高点,酝酿观众情绪,以便为之后的暴力行为开路。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多半暴力电影的反角都是纳粹、村霸、邪教、变态魔、丧尸之类人了。想想《无耻混蛋》,想想咱国产《光荣的愤怒》…是不是大家上来都憋着火?
*其次,主角会进入逃生阶段,也就是被动地被反方追杀、折磨。一追杀就好看了,剧情会进入到一种公路、攻关、冒险的架构里,在这个架构里,有动作,有冒险甚至还有奇幻和悬疑……没人不会在这一部分心跳加速。
当然反方会在这部分里占主动优势,情绪仍在酝酿中。最好是像“疯狂的麦克斯”或“西苏”那种,被追的越惨越好。
*再次,逃脱追杀后,看似平静了,但戏还没完,主角以及观众的气还没消呢。怎么办?杀回去呀。有了第一部分“弱势隐忍”和第二部分“被动逃亡”的酝酿与铺垫,复仇下的暴力行为再不美学就不对了!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几乎所有的暴力主题电影都离不开上面这个公式套路。这就好比所有布鲁斯乐手都离不开“十二小节”一般。
注意:“暴力电影”复仇完毕即电影结束时,不会再有什么主题升华了,因为“暴力”就是它的主题,释放暴力就是它的最终目的。因此那些反思暴力的电影(如《三块广告牌》、《你从未在此》)以及借暴力弘扬家庭观以及兄弟情义的电影(如刚上映的《疾速追杀4》)不在此类。《小鬼当家》之类纯娱乐变体更不在此范畴。
以下推荐10部电影大致都套在这个【万能暴力公式】下,不尽纯粹,但至少你能从这份片单里了解到西方暴力电影的演变、成规过程。
【星期五文艺】上片——
1、《稻草狗》(1971)
原名:Straw Dogs
国家:美国、英国
导演:萨姆·佩金帕
「推荐语」一对年轻夫妇回到乡村家中度假,一群儿时的村霸、混混找上了门。从隐忍到生命受到威胁再到反击……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开启了“暴力片”的标准框架结构,较《邦妮与克莱德》更为类型化与商业化。
2、《低俗小说》(1994)
原名:Pulp Fiction
国家:美国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推荐语」《低俗小说》全片算是黑色幽默+荒诞的圆形结构,但其中“拳击手布奇的地下室遭遇”段落却能当“暴力美学”的教科书了——从被骗到遭受变态警察的凌辱再到之后的激爽反击……这也是昆汀最擅长的手段啦。
3、《暴力史》(2005)
原名:A History of Violence
国家:加拿大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推荐语」从隐姓埋名,到昔日的仇家找上门,再到身份暴露后的杀戮,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走了个标准暴力公式流程。
4、《放·逐》(2006)
原名:放·逐
国家:中国香港
导演:杜琪峰
「推荐语」传承西方暴力片衣钵的亚洲导演,杜琪峰算其一了。刚好那个暴力公式被套在这部《放·逐》的江湖环境与兄弟情义下,珠联璧合。且看片中那群古惑仔是怎么被仇杀,逃亡,进而反击的。
5、《金刚不坏》(2007)
原名:Death Proof
国家:美国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推荐语」又是一部昆式电影,又是标准暴力公式下的被追+反击。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一群女性,开上了专业赛车,尾追的是个变态特技演员,那暴力的爽,别提了!
6、《绝命毒师》(2008-2012,美剧)
原名:Breaking Bad(1-5)
国家:美国
导演:亚当·伯恩斯坦 / 文斯·吉里根 等
「推荐语」美剧《绝命毒师》的剧情很复杂,局部涵盖太多编剧手法与故事框。但如果全剧看完,大框架,你会发现它无非也就套了个“万能暴力公式”,从一个龌龊的得了绝症的中学老师走上犯罪制毒之路,到被警察和毒枭追杀,再到最后的反击复仇……
7、《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2015)
原名:Mad Max: Fury Road
国家:美国
导演:乔治·米勒
「推荐语」这部电影基本上摈弃了悬疑、戏剧张力、人物矛盾冲突这些讲故事手段,上来直入暴力主题,从视觉到音响再到动作,几乎所有元素都在围绕“爽”做文章。当然,这些文章在“万能暴力公式”的罩护下四平八稳,密集紧致。怪不得连戛纳都得拿它首映。
8、《你从未在此》(2017)
原名: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国家:英国
导演:琳恩·拉姆塞
「推荐语」《你从未在此》具备了一切“暴力美学”的气质,唯独少了“万能暴力公式”的最后一部分——复仇。而少的这部分给电影带来了本质的改变就是“主题的偏移”。因此这部电影可以用来与其它“暴力美学标准片”对比观看,进而进行电影批评。
9、《小丑》(2019)
原名:Joker
国家:美国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推荐语」从前半部分的忍气吞声到中段的矛盾激化,再到后半部分的暴动,三个段落清晰可见,此片可谓借“暴力框架”将西方左派暴动、反抗、革命的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10、《永生战士》(2022)
原名:Sisu
国家:芬兰
导演:贾马里·赫兰德
「推荐语」用这部芬兰电影《永生战士》作为本文收关之作再合适不过了——它几乎囊括了我们所说的“万能暴力公式”下的一切元素——从占领道德点,到隐忍阶段的酝酿与铺垫,进而让主角在绝境中逃生,再到反向复仇下的暴力追杀……
可以说,“暴力片”已经完全到了标注化、量化产出的时代,这些片子的框架及本文拟定的公式无疑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电影的参照物。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110520243/1715359372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