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背面是伤痕-推荐三部家庭暴力主题的电影
诗的背面是伤痕——推荐三部家庭暴力主题的电影
韩浩月
《希望沟壑》
《希望沟壑》(《Hope Gap》)的开篇,从一个小男孩的海边生活说起,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浅礁石中玩耍,看到一些诸如螃蟹之类的生物在水中生存,它们不知道巨浪何时来临,又会将它们带往何处。
不远处,年纪尚轻的母亲并没有出于安全的考虑而紧盯儿子,她手托着腮,失神且微笑着望向天空,这时候适时响起的诗歌旁白,为影片营造了一个不安又诗意的氛围。
在进入正式故事之后,小男孩成长为一个独居城市寓所的大龄青年,母亲也变成了老人,只是她在开心的时候面庞仍然柔美,让人想起她年轻时是个美人胚子。
但在面对她的丈夫——那个显得更苍老的男人时,她的面部肌肉会因激动而紧绷,她用言语指使并控制他,希望他像一条狗(丈夫离家出走后,她的确养了一条和丈夫同名的狗)那样对她言听计从,不断调整成为她理想中的模样。
而他,虽不改变,却默然接受,用平淡而冷静的态度坦然处之。终于,她掀翻了餐桌——成年后极少回家的儿子从楼上下来目睹了这一切,却并不意外,他已对此熟视无睹。
《希望沟壑》真是一部让人毛骨悚然的电影,它把婚姻最不堪的一面狠狠地撕开,尽管观众并不知道“伤口”在哪里,但仍然会通过若隐若现的故事细节,看到婚姻“黑洞”的深邃与冰冷。
它让人想起《革命之路》,莱昂纳多和凯特在这部婚姻片里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婚姻“狰狞”的面孔,他们两个吵架的时候,像火山迸发,像洪水决堤,像世界末日到来。
《希望沟壑》里的夫妻纷争也类似,虽然比尔·奈伊饰演的丈夫看上去有点懦弱、不会反抗,但恰恰是这样的躲避、遁逃,更激怒了安妮特·贝宁饰演的妻。
错在谁?影片对此并无明显评判,电影只是很简单地交代了这对老夫妻年轻时认识的机缘:失去亲人的比尔在火车上悲伤到难以自控,同乘一辆火车的邻座姑娘安妮特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安慰了他,为他朗读的诗,不但让他觉得这个姑娘无比美丽,也瞬间产生了娶其回家的想法……
这个细节讲述了爱情产生的美妙,也含蓄地讲出了婚姻悲剧的起源——当人们想把瞬间的心动变成一辈子的相守,他们当然就面临着巨大的、未知的风险。
人是如何在漫长的几十年时光里,几百几千次摁灭这种风险的火焰,并装作若无其事地生活下来的?因为相爱时的美好?结婚时的承诺?对孩子的责任?或许这些都有,或许还有其他更隐秘的理由。
在《希望沟壑》里,我看到的理由是,比尔的伤痛太深,他太忧郁了,这忧郁可能来自于父亲的遗传,抑或来自于长期的压抑,长此以往,乃至于他会认为这是人生的常态,所以对妻子的“霸凌”,也习以为常。
直到他遇到安吉拉,一个只是抚摸了一下他手臂的女人,他才知道,这样的婚姻与生活是不正常的,所以,“老男孩”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反击,就搞了个大动作。
当安妮特找上门时,安吉拉说了一句话,“以前不愉快的是三个人,现在只剩下一个了”,这是全片分量最重的,这句话所叙说的事实无可争辩,但背后隐藏的价值观争论又实在太多。
作为观众,在这句台词面前会瞬间选择站队,而观众的本能倾向,其实就是自身对男女、情感、婚姻的真实看法。故事讲述到这里,《希望沟壑》还是没有给出立场,只是给出了选择,让观众来评说对错。
安妮特太文艺了,一辈子活在诗里,活在对浪漫的想象里,可她又不是“包法利夫人”,安妮特的文艺没有削弱她的力量感,反而让她变得强大又强悍。
对比之下,比尔又太理性、太冷静了,他觉得生活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不可能永无错误地发生,没必要事事要求完美……两个性格迥异、反差极大的人,能够将“火山”掩埋几十年,本身也是一种折磨。
作为婚姻悲剧的结果与承接者,乔什·奥康纳饰演的儿子以公平的态度对待父母,儿子接纳了来自父母身上的双重痛苦,不再相信婚姻与家庭的意义。虽然难过,但似乎却也享受到一个人的孤独。
儿子与母亲在海边悬崖上讨论“自杀”的那段戏,母亲不以为然,儿子无比悲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最终依靠内心深处本能的强大走出了婚姻的阴影,而儿子恐怕终生都会生存在裂痕与阴影之下。
三位演员,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表演,把人性的复杂与幽冷,丝丝入扣地传达出来。
Gap这个词,还可以理解为缝隙、狭窄、缺口、分歧、差距、隔阂等等,几乎每一个释意,都可以运用到婚姻当中,于是在《希望沟壑》这个片名里,“Hope”和“Gap”是对立的关系,不是“有了希望就能跨过沟壑”,也不是“填平了沟壑就仍然能延续希望”。
“Hope”和“Gap”是平行的、较力的,它仿佛在说明一个让人悲观的真相,就像前段时间罗永浩接受采访时所表达的那样,会有差不多2%的婚姻是接近完美、无可挑剔的,原因无它,纯属运气,两个特别合适的人撞到了一起。
那么,剩下的98%呢?
洁净的蓝天,安静的海岸,漂亮的房子,时不时以旁白出现的诗……一切都显得那么世外桃源,如果没有“战争”该有多好。
可无论多么好的环境,都没法阻止人性的战争,这种战争不分时代与场合,遇到导火索就会汹涌、咆哮、喷发。海那么美,也是有悬崖与暗礁陪伴其中,也要承受台风与巨浪的拍打。
这就是《希望沟壑》所要表达的吧,72岁的导演威廉姆·尼克尔森,就这样给观众带来了一个表面光滑而内在锐利的故事。
《让他走》
《让他走》前半部分有大约十余次角色开关水龙头这个细节的展现,拧开,水“哗哗”地流下来,关上,转过身来面对琐碎的生活,水龙头仿佛在片中具备了一种象征性,它成为缓解紧张感的工具。
出色的导演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他可以把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拍得充满张力,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牢牢地控制观众的神经。
特意去查了一下《让他走》的导演托马斯·伯祖查的资料,56岁的他只有四部导演作品,但无一例外都同时兼任编剧,编导一体,身心通融,才会展现出影片强大的控制力,这样的导演,该多拍片才是。
故事上,《让他走》是有逻辑缺陷的,儿子莫名其妙地死亡,缺乏必要的交代,儿媳另嫁他人并远走高飞,也没有铺垫,至于影片的高潮戏——爷爷奶奶上门抢夺被新家庭虐待的孙子,面对空前的危险,两人的做法也显得颇不成熟。但这些不重要,作为一部惊悚、犯罪题材的电影,这些情节,只是导演的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他的表现重点并不在于此,而在别处。
影片重点刻画出家庭情感的“残疾”一面。婆婆对儿媳有凌驾的姿态,动作柔软、语言柔和,但却不容抗拒,她把还是婴儿的孙子从儿媳的怀里抱过来,放在温度适宜的水盆中洗澡,她喜欢洗过澡后的孙子依恋地趴在她怀中,这时候的她,有着母亲一般的表情,这是一种越俎代庖,从心理学层面解释,是嫉妒儿媳的存在,取代了她在儿子心目中的位置。面孔忧郁的儿子在故事开场之后不久便坠马而死,似也有所指。
当然,爷爷奶奶这一家的“残疾”,还有着一层表面的厚重得如奶油般的幸福感包裹着,看上去很正常。
儿媳新嫁的那一家,也就是影片中的反派家族,则是一屋子躁郁狂。反派家族的话语权也是被奶奶控制着,这个奶奶有着严重的分离焦虑症,不但把逃走的儿子抓了回来,还控制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别人家的孙子,也决不允许再离开半步……影片成了两个奶奶之间的战争,控制欲虽然不在一个等级上,但她们碰面,如火星撞地球,不产生厮杀才怪。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还有一个居住在荒野的印第安年轻人,如他所诉,他也是“残疾”的,他失去了所有亲人,更痛苦的是,他失去了母语,只能说简单的英文……
联想到《让他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或能理解导演的用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大萧条、二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越战、反战、民权运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则显得很平静,平静得就像片中爷爷奶奶的家庭生活那样。
但平静之下,革命与分裂正在发生,那个时代的美国人试图维系的美好生活,在内里其实无比脆弱。
公映于2020年的《让他走》,把观众的视线带回到那个时代,还是容易让人滋生出一些对于历史的感慨。那个被强行带走的、又被争抢的婴儿,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代人的不安全感,需要一个无害的、能让人宁静的婴儿来填补与安慰。
爷爷奶奶到达反派家族,在晚饭餐桌上有了令人紧张到窒息的对峙;手指被切掉的爷爷驾车重返反派家族偷窃婴儿被发现,引起一系列的杀与反杀——这两个情节,是典型的惊悚片与犯罪片的套路。
去掉这两个情节,《让他走》更接近于一个风景如画的西部家庭生活片。雪山、牧场、森林、公路,片子的悠扬旋律,令人想起李安在《断背山》中拍摄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西部风景。
如此风光,适合恋爱,《让他走》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讲述爷爷奶奶进入老年之后仍然缱绻的感情生活,使得它更接近于一部讲述晚年爱情的电影。
《与狼共舞》的导演与主演凯文·科斯特纳,在《让他走》中饰演爷爷,65岁的凯文不再敏捷、霸气,也失去了战斗力,但有着一股看透岁月的睿智与淡定。
代表作为《情定日落桥》的戴安·琳恩,在片中饰演奶奶,55岁的她,刻意地扮老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在片中展现出的一种难以言说的美。这种美,掺杂了成熟女性的优雅,小女孩般的任性与冲动,对激烈情感的克制,还有对内心自由一面的放任,正是这些叠加在一起,才让这个奶奶时常散发出令人动心的气质。
一个女人,到了奶奶的年龄,还可以像恋爱时那样把手放进男朋友的兜里,依偎着他走路,确实罕见。
电影里,那些老了之后仍然有浓郁文艺气质的女性,总是容易绽放出一种光芒感,这是抵抗岁月侵蚀成功的一种标志。
凯文在枪击那匹不堪病痛折磨的马之后,戴安贴着马的耳朵说了一些话,马平静地死了。当凯文连中反派家族几枪将要死掉的时候,戴安也贴着他的耳朵说了一些话。
戴安对马和凯文说了什么?影片没有交代,观众无从得知,但可以猜想到,那会是一种可以浇灭痛苦、放弃留恋、心生甜蜜的语言,拥有这种语言能力的女性,可以柔弱,可以强大,制造与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很强,因为对这个世界怀有永远的好奇与期待,以及在处理问题时有着“女巫”般的方法,所以她们通常不会真正老去。
如果不是家庭发生变故,凯文与戴安在西部牧场的生活会一直优雅地进行下去。把简单的饭菜端上桌,早餐的时候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趁儿孙不在的时候说几句情话,哪怕出门散步也要追求仪式感……
哪怕家庭内部有深深浅浅的裂痕,这种美好的生活景象,也会令其进行耐心的修补。《让他走》在讲述优雅这方面,简直是一部优秀的教学片,在处理气氛、表情、微妙表达等方面,导演实在是高手,这方面的强大,完全弥补了片子在故事性与逻辑性上的不足。
王小帅在分享自己的拍片经验时说:“一百分的导演可以把空气拍出来,把味道拍出来,就像小津安二郎,像侯孝贤。”
这个说法,用在《让他走》的导演托马斯身上也非常合适。托马斯不仅拍出了空气与味道,也拍足了情绪与节奏。
《无人查收》
由出演邦女郎进入娱乐圈的罗莎曼德·派克,在20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中给人留下不错印象,凭借2014年《消失的爱人》拿奖拿到手软,深受中国观众喜欢的她,来了一次中国后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裴淳华,这个名字从此叫开了,国内各大评分网站上都把她的名字改成了裴淳华。
那就叫她裴淳华,虽然她曾带着一点点得意解读了这三个字的由来,但不得不说,这个名字还是有点儿土的。可是裴淳华演技惊人,她是在最短时间里亲手打碎了自己“花瓶”形象的人,年纪轻轻就成了老戏骨,她具有“美丽的外表和极度变态控制欲的个性”,看过《消失的爱人》的观众都会对此评语表示认同。
《无人查收》是裴淳华在《消失的爱人》公映次年拍摄的作品,在片中她的形象与性格,同样的美丽也同样的极度变态,甚至她出演的护士米兰达·威尔斯,在迷惑性上已经超越了她在《消失的爱人》中饰演的疯狂主妇艾米。
同样是讲生活这座“冰山”下的惊涛骇浪,《无人查收》融入了家庭暴力、童年伤害、变态人格等多种元素,使得它在惊悚程度上一点儿也不输《消失的爱人》。
裴淳华在《无人查收》出场时很美,护士这个角色,本身又为她漂亮的外表注入了善良、温暖的底色,这不禁让观众一开始就对她充满保护欲,生怕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她受到伤害。
果不然,在开心地待在家中等待一次相亲约会时,她被送快递的青年强暴了。电影对于这个画面给予了极为节制的表现,几个面如死灰的表情特写,让人看到一朵花枯萎的过程。
在强奸犯被判入狱之后,米兰达仿佛也在自我修复,她在医院里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但剧情在这里有了一个大转折,她在坚持给强奸犯写信之后得到对方的同意,去监狱探视他,从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到他出狱前那次见面的雀跃,剧情都在坦白无误地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受害者爱上施暴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故事。
就在观众为此感到不解或心碎的时候,剧情的真正反转来了:米兰达“勾引”强奸犯只不过是为了让他放下戒备心,出狱后可以做到心无芥蒂地接近她,而她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喂他喝了迷幻剂,切割了他的肢体。
裴淳华在片中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她让人想起中年之后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小李子在《荒野猎人》、《革命之路》当中,都有过“换脸”式的表演,内心的情绪冲撞到面部的表情控制肌肉与神经,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愤怒与恐惧,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潜在人格是如何逃出自控的牢笼,显露出阴冷的一面。
裴淳华在《无人查收》中,至少有三次以上这样的“换脸”式表演,如此美丽的一位演员,居然可以在瞬间,让自己的面庞变得苍老、丑陋、令人不寒而栗,让人赞叹表演的魅力。
《无人查收》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上有一点的问题,比如米兰达的童年成长,以及她与母亲之死的关系等等没有交代清楚,即对米兰达变态人格的形成,只是用潜笔粗粗勾画了一下,这导致了剧作的基础没有打扎实。
但电影在戏剧冲突、节奏掌控与表演方面的看点,仍然是很足的,它的惊悚,带有麻辣的味道,适合在冬天充满暖气的房间里,让人出一身冷汗。
有了《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裴淳华已经彻底进入了另外一个表演体系,这个表演体系,需要有生活体验,对人生多面性的认知,以及具备凝视深渊的能力。
相信以后的裴淳华,不会再甘心出演只展现美貌的电影了,进入角色之后的魔力,会反过来回馈演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110520243/1715359457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