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部里程碑式电影:史上第一,尺度空前,姜文与张艺谋"齐飞"

年度最高......史上最快......

尽管不断出现很多“里程碑式电影”。

但遗憾的是,它们多指票房记录。

从上映的第一分钟开始计算,到最快破亿,破十亿。



其实里程碑意义的空前、突破,远不止于票房。

一段光影,一段记忆。

里面除了爱恨情仇。


电影《生活的颤音》,新中国第一部有吻戏的电影


还有一个国家的波澜壮阔,一个民族的起伏传承。


陈凯歌处女作《黄土地》


我们找出了新中国具有真正里程碑意义的5部电影

一部一个时代。

从中既能看到民族的成长,也能找回我们记忆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

每帧光影,都值得珍藏。

其中你看过哪几部?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

曾有一部南斯拉夫电影,叫《桥》。

风靡全中国,是50-60后国人的集体回忆。

至今豆瓣评分高达8.5。


《桥》


就算没看过的人,也一定听过它的插曲《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巧了。

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也叫《桥》。

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自己成立以后的第一部长篇电影。

讲述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几位工人接下了一个“地狱级难度”的工作——快速抢修松花江铁桥。


电影《桥》剧照


故事情节放到今天看,并不复杂。

但却是中国第一部正面展现工人阶级的电影。

编剧乃大名鼎鼎的剧作家于敏。

中国内地最权威的电影奖项金鸡奖,他就是创始人之一。


于敏


电影《桥》以8位成长背景各异,性格不同的工人为主要角色。



他们需要克服现实困难和自己的性格缺点,共同完成一件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有点像后来黑泽明导演的古装片《七武士》,但主角是工人,目标是修路。


《七武士》


其中饰演铆工侯占喜的,还是著名笑星陈佩斯的父亲,陈强老先生。


陈强饰演侯占喜


1949年5月1日,《桥》在已经解放的东北首映。

成为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之作。

值得一提,当年《桥》的拍摄地,正是如今在全国以“房价便宜”著称的鹤岗市。

真是沧海桑田。



新时代代表作:《芙蓉镇》

80年代之前的新中国电影,题材大多为两种:

一是小说,源自近代以来对旧社会具有批判精神的各种小说。


改编自鲁迅的电影《祝福》,祥林嫂


二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电影《地道战》


尽管产出了无数国人心中的经典。

但因时代局限,创作相对模板化。

具有现实反思意义的作品并不多。


电影《红灯记》


改革开放。

1987年,谢晋导演的《芙蓉镇》横空出世,让国人眼前一亮。



电影背景设定在上世纪60年代。

湘西芙蓉镇上,女摊贩胡玉音的米豆腐小吃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芙蓉镇》


《芙蓉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营餐饮店因为味道差而门可罗雀。

但胡云音的勤劳致富,却在接下来的十年,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索。


《芙蓉镇》的经典台词


《芙蓉镇》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公认的大尺度。

具有强烈的历史批判和反思意义。

有观众曾如此回味: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黑洞,将我们吸进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年代”。



导演谢晋在片中歌颂劳动者的伟大,对勤劳致富进行肯定。

充满了现实的应景感。

相对此前数部同类电影的不痛不痒,《芙蓉镇》无疑有很强的里程碑意义。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部颇具商业价值的电影:节奏紧凑,叙事清晰,观赏性强。

姜文和刘晓庆这对男女主角,用现在的话讲,更是圈粉无数。

两人的戏外感情故事,也成为当时中国人贫瘠娱乐话题中,不多的精彩谈资。


《芙蓉镇》


如果还没看过《芙蓉镇》,这部当年横扫金鸡、百花奖的电影,极力推荐你一试。


第一次“亮相”国际:《红高粱》

1987年,还是姜文主演,首次执导电影的张艺谋。

凭借《红高粱》荣获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

这是两岸三地的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国际三大电影节奖项(柏林、威尼斯、戛纳并称三大)

极具里程意义。


《红高粱》



以此为分水岭,往后数年,中国电影一发不可收拾,开始频频在国际上拿大奖。

1992年,还是张艺谋,《秋菊打官司》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秋菊打官司》


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更是整个华语电影至今绝无仅有的一次,问鼎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霸王别姬》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1989年,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也拿到了威尼斯金狮。


《悲情城市》


《红高粱》将乡土气的故事,拍出独具匠心的美感和诗意。

它不止是中国电影世界级奖项的“开门人”。

更是捧出了巩俐,中国的首位国际女影星。




故事原作者莫言,后来也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


世人常把张艺谋与陈凯歌放在一起比较。

如果对中国电影来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造极。

那张艺谋《红高粱》的第一次拿奖,就是登峰了。


载入影史的跨国合作:《末代皇帝》

1986年夏天,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四国的电影人汇聚“紫禁城”。

他们将拍摄一部名为《末代皇帝》的电影,讲述中国最后一位封建帝王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


影片规模空前,在80年代末投资就高达2500万美金。

一共召集了1.9万名临时演员,汇集了中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四个国家的电影精英共同制作。




同时《末代皇帝》还拥有空前的“制作规格”

演员方面,除了来自好莱坞的华裔明星尊龙,以及7次提名奥斯卡影帝的老戏骨彼德·奥图。

片中饰监狱长一角的,还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老艺术家英诺诚(著名导演英达的父亲)。


《末代皇帝》英诺诚


当年的陈凯歌都在里面客串过一把看门侍卫。


《末代皇帝》陈凯歌


由于故事主要发生在紫禁城内,《末代皇帝》成为了建国以后第一部获得我国政府许可,在故宫内拍摄的影片。

拍摄期间恰逢英国女王访华,为拍电影,甚至使得女王都没有参观成紫禁城。

《末代皇帝》最后在艺术与商业价值上实现了双丰收。

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本片横扫影坛,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大奖。

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制作的电影音乐,也成为影史经典。


《末代皇帝》


尽管早在195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法国电影公司拍摄的影片《风筝》,是新中国首次与外国合拍电影。

但这部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才是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首次和国际接轨,并留名影史。



片中饰演婉容的陈冲,也继巩俐之后,成为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女演员。

《末代皇帝》客观呈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对还原那段历史,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

如果几十年后再去回顾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

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远不止“艺术与得奖”那么简单。

2002年,正是张艺谋与张伟平合作最愉快的时候。

一个人负责拍,一个人负责砸钱。


张艺谋和张伟平


两人拥有同一个愿景,拍出一部比肩好莱坞属于中国人的超级大片。

于是电影《英雄》诞生了,一个“罗生门式”的刺秦故事。


《英雄》


史无前例的大投入。

如今看来几乎没可能复刻的主演阵容:陈道明、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章子怡。



以前所未有的大场面,营销手段,重塑了中国电影的商业生态。

多年过去,《英雄》的历史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它开启了中国内地,或者说整个华语电影的大片时代。

2.5亿的国内票房,极大刺激了资本对电影产业的青睐。

曾经缺钱的中国电影开始源源不断获得“输血”。

以此为分水岭,具有好莱坞电影工业味道,投入巨大的华语商业大片纷纷登上舞台。


《投名状》


因为《英雄》的催化,中国电影市场商业化也快速落地,电影院线步入繁荣扩张时期。

正是2002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每年都保持正增长。



同时《英雄》也是第一部走向世界的内地商业大片。

至今它全球1.77亿美元的票房,依然后无来者。

是这20多年来,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内地影片。

美国影评人罗杰·埃伯特曾如此评价《英雄》:第一次使武侠电影有了诗意。


《英雄》

《英雄》


回望中国影史那些里程碑电影,有哪部不是厚积薄发?

从技术冒险到艺术探索,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与表达风格。

藏在背后的。

是中国电影人的一份工匠精神。

当年拍摄《桥》的时候有这样两个故事:

一是扮演工人的于洋,戏服是直接从工人那里借的。

结果里面有大把虱子。

而为了还原当时工人的生活状态,于洋硬是坚持穿这身衣服拍完了整部电影。



二是在拍摄平炉出钢水时,飞溅的高温钢花溅到摄影师身上,点燃棉服。

但那时候胶片弥足珍贵,他忍着燃烧继续拍摄,直到三位同事用打湿的棉被盖在他身上,火才灭。

呕心沥血,一部电影。

想想当下影视行业的“特效包子”,“数字先生”。

在电影世界艺术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上。

在未来一个又一个的“新”里程牌前。

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什么?


文/红猪看电影编辑部:波鲁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110520243/17154412579585.html